《The balance》
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就是在寻找一种所谓的balance
没有例外。
有时候事情多了会让自己觉得忙碌,有时候疲惫了也会产生些浮躁,其实自己还是更喜欢一种安静地生活,属于自己的生活,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疲于去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可是这又谈何容易呢?
就像我们的方案,我们的设计,均衡与对称,谁也无法说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差。但是却又有优劣之分。
有时候真的觉得设计是一件有些做作的事情,只不过是在看谁做作的好罢了……
那些理念无非也就是也就是自己硬套上去的罢了,不进行说明谁又能看懂呢?就像那些竞赛书的方案,也不过如此,那么什么才算得上是好的设计呢?
我们有时候就是在陷入一个怪圈,就像是看书,凭我们现在水平,一般的书是都可以看懂的,而那些看不懂的几乎上就可以定位为差书,就像是那些博士论文,都只是在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复杂到大家觉得他高深,觉得他水平高,可是这是为了什么呢?
我们的方案不也是吗?复杂就是能力?稀奇古怪的入手点,就是新颖?
建筑,不过如此?
功能与价值,真他妈的讽刺。
杜博凯总说我是艺术生,建筑就是艺术吗?!
一千个建筑师就有一千种对建筑的理解,而我们只不过都是些人家的垫脚石罢了。
谁又何尝不想去改变呢,不过既然选择了这样一条路,就要以自己的方式走下去,仅此而已。
昨天在图书馆看一本有关构成的书,突然就发现了学校在构成方面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简单点说,我们根本做不好一个所谓的构成。
还是小峰的那句话,我们学校就是申请了这样一个高贵的专业,然后来糟蹋它。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让美术老师来教构成本身就存在问题,美术毕竟是画在平面上的东西,离真正意义上的空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小峰也这么认为。
晚上跟着他在锁教室,他就觉得我在学校里认识的人挺多嘛,说到什么的马上就说认识个谁谁谁的。
人,我是认识不少,可是能有几个朋友呢?说人都是孤独的,我从来都不曾怀疑过。
其实学校也就是社会的缩小版而已,本身的结识就是一个相互利用的过程,毋庸置疑,我们只不过是在平衡之间的利益而已。
不同之处就在于你可以找到很多对你有帮助的老师,这就够了。
只看忠诚度嘛~~~
最近跟以前的同学接触的也很多,说也奇怪了,自己同学里怎么就那么多学了建筑的,清华,同济,天大,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的,大家都有着一份对设计的理解。
也许我们终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个设计院的总工而已,可是那又算得上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曾带着自己的信念做过自己的建筑,这就够了。
这不是妥协,只是设计带给我们的而已,但是却不可替代。
觉得自己以前的同学,无论是高中还是初中,大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然觉得这句话说得很脑残……),很多人都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都在尽自己的努力尝试着,但是我觉得………………
未来是有很多种,我们都只不过是在尝试着那众多可能性的一种罢了。
也不知道这个假期还有多少人会回去,其实有时想想觉得也是有点感伤的,觉得,我们也就是这样散了,也就是这个样子散了,也是觉得有点小难过的,可是大家都明白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只不过或早或晚而已,终究也会变成大家天各一方,不再相见,然后渐渐在彼此的记忆中缓缓隐去,就像从来没有出现过那样。而最后也不知道能不能会有一半个留下……想想确实是蛮悲哀的,尤其是在我们那些个曾经的基础上。
哎…………
看书的时候偶然想起,这么长时间过来,觉得自己身上好像少了很多故事。
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
小付在北京的经历,让我觉得健康是一种何等宝贵的财富,只可惜自己现在状态也还没有调整好。
还是幼稚,浮躁,不够成熟,不够努力,不够稳,太容易受别人影响。
寻求平衡,永不停息。
没有例外。
有时候事情多了会让自己觉得忙碌,有时候疲惫了也会产生些浮躁,其实自己还是更喜欢一种安静地生活,属于自己的生活,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疲于去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可是这又谈何容易呢?
就像我们的方案,我们的设计,均衡与对称,谁也无法说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差。但是却又有优劣之分。
有时候真的觉得设计是一件有些做作的事情,只不过是在看谁做作的好罢了……
那些理念无非也就是也就是自己硬套上去的罢了,不进行说明谁又能看懂呢?就像那些竞赛书的方案,也不过如此,那么什么才算得上是好的设计呢?
我们有时候就是在陷入一个怪圈,就像是看书,凭我们现在水平,一般的书是都可以看懂的,而那些看不懂的几乎上就可以定位为差书,就像是那些博士论文,都只是在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复杂到大家觉得他高深,觉得他水平高,可是这是为了什么呢?
我们的方案不也是吗?复杂就是能力?稀奇古怪的入手点,就是新颖?
建筑,不过如此?
功能与价值,真他妈的讽刺。
杜博凯总说我是艺术生,建筑就是艺术吗?!
一千个建筑师就有一千种对建筑的理解,而我们只不过都是些人家的垫脚石罢了。
谁又何尝不想去改变呢,不过既然选择了这样一条路,就要以自己的方式走下去,仅此而已。
昨天在图书馆看一本有关构成的书,突然就发现了学校在构成方面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简单点说,我们根本做不好一个所谓的构成。
还是小峰的那句话,我们学校就是申请了这样一个高贵的专业,然后来糟蹋它。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让美术老师来教构成本身就存在问题,美术毕竟是画在平面上的东西,离真正意义上的空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小峰也这么认为。
晚上跟着他在锁教室,他就觉得我在学校里认识的人挺多嘛,说到什么的马上就说认识个谁谁谁的。
人,我是认识不少,可是能有几个朋友呢?说人都是孤独的,我从来都不曾怀疑过。
其实学校也就是社会的缩小版而已,本身的结识就是一个相互利用的过程,毋庸置疑,我们只不过是在平衡之间的利益而已。
不同之处就在于你可以找到很多对你有帮助的老师,这就够了。
只看忠诚度嘛~~~
最近跟以前的同学接触的也很多,说也奇怪了,自己同学里怎么就那么多学了建筑的,清华,同济,天大,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的,大家都有着一份对设计的理解。
也许我们终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个设计院的总工而已,可是那又算得上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曾带着自己的信念做过自己的建筑,这就够了。
这不是妥协,只是设计带给我们的而已,但是却不可替代。
觉得自己以前的同学,无论是高中还是初中,大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然觉得这句话说得很脑残……),很多人都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都在尽自己的努力尝试着,但是我觉得………………
未来是有很多种,我们都只不过是在尝试着那众多可能性的一种罢了。
也不知道这个假期还有多少人会回去,其实有时想想觉得也是有点感伤的,觉得,我们也就是这样散了,也就是这个样子散了,也是觉得有点小难过的,可是大家都明白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只不过或早或晚而已,终究也会变成大家天各一方,不再相见,然后渐渐在彼此的记忆中缓缓隐去,就像从来没有出现过那样。而最后也不知道能不能会有一半个留下……想想确实是蛮悲哀的,尤其是在我们那些个曾经的基础上。
哎…………
看书的时候偶然想起,这么长时间过来,觉得自己身上好像少了很多故事。
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
小付在北京的经历,让我觉得健康是一种何等宝贵的财富,只可惜自己现在状态也还没有调整好。
还是幼稚,浮躁,不够成熟,不够努力,不够稳,太容易受别人影响。
寻求平衡,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