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圆的营造历史(转载)
营造圆的历史,是一个对伊甸园的回归历史,因为人类心目中“最初的圆”就是伊甸园。
[一]伊甸园乐土何在?
人类自伊甸园走出之后,人类就开始询问这个问题了。人类精神深处,伊甸园在记忆的西方!
据《圣经·创世纪》记载:“耶和华神就把他赶出伊甸园,去耕种他自己也是从那里出来的地土。于是把亚当驱逐出去,又派基路伯在伊甸园的东边,拿着旋转发火焰的剑,把守到生命树去的路。”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亚当是在“伊甸园的东边”被驱逐出去的;反过来说,伊甸园在西方,它是永恒生命世界。
又,据多部佛经记载,乐土也在西方,如《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里描述:“佛告阿难:若曹欲见无量清净平等觉,及诸菩萨、阿罗汉等所居国土,应起西向,当日没处,恭敬顶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阿难即从座起,面西合掌,顶礼白言:我今愿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供养奉事,种诸善根。顶礼之间,忽见阿弥陀佛,容颜广大,色相端严。如黄金山,高出一切诸世界上。”
显然,经典记载的西方乐土是象征性的描述,如果把这种象征性语言用八卦来表述,即乐土在西方的“兑卦”之内——兑,无心之“悦”,“悦”为喜乐的意思,在五行为金,在方位为正西。
道家以此,在丹道学中提出“金液还丹”的返还之道,丹道学也因此又称之为金丹术或炼金术。比如,《抱朴子》曰:“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然则此二事,盖仙道之极也。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
丹道的返还之学过于复杂,其大要是:先寻玄关鼎器,借玄关以修补后天破漏之体;再以无漏之“圆体”招感先天金气,点化“圆体”,以金气为药[1],运动周天[2],激战群阴,体化纯阳,返还之路[3]可告完成——这是人的创世活动。
所以,回归乐土,不只是一个梦想,它是人类对自我的一个重新创造的过程,它需要人类寻找自我的真实本性,它需要人类回答光明与黑暗、自我与他人、人的创世与神的创世、人言与神言之间的诸多问题。
[二]造圆者何在?
返还思想并非只有丹道家在用,中国古典的建筑家也在用,考察这个案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人造圆的部分历史。
严格来说,在中国,建筑一词是个外来词;中国古典的建筑家是场所的营造者,不是建筑者。
我们现在对“营造”一词的领悟,除了从阅读文献、观察古迹、横向比较等方法之外,另有一路可走;这条路保存完好,它如同化石般的存在在不断的启示着我们,这个化石即汉语的文字本身。
在汉语体系中,一个文字有时就是一个语句,“营造”一词的历史特征与共性全部在这些词中显示:
圆;
原;
垣;
垸;
渊;
苑;
园;
院;
元;
缘。
借助汉语中的音通则义通的规则,我们能注意到上述词的音是相通的,它们都与“圆”相通,故其义也与“圆”相通,在此,我们可以谨慎的说:“营造”一词在原初是指营造某种与圆的精神相通的场所!
原,俗字作“源”。《说文解字》释:“水泉本也。”。
垣,《说文解字》释:“墙也。”
垸,指中国湖南、湖北两省在湖泊地带挡水的堤圩,亦指堤所围住的地区:垸子、堤垸、垸田。
渊,《说文解字》释:“回水也。”
苑,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多指帝王的花园:鹿苑、御苑、苑囿;或指学术、文艺荟萃之处:文苑、艺苑、学苑。
园,指种蔬菜、花果、树木的地方。《说文解字》释:“园,所以树果也。”
院,指房屋围墙以内的空地,比如庭院,院子。《广雅》释:“院,垣也。”《玉篇》释:“院,周垣也。”《增韵》释:“有垣墙者曰院。”
注释:
[1]“周天”之说,早期的经典出处有二,《周易》本身的命名就是一处;另一处在创世女神——女娲补天的故事中。
[2]返还之路就是“肉身成道”,是中国原始道家的思想。这一思想,在近代,陈撄宁把它与道家分立出来,单独立一仙家思想来说明,用以防止这一思想的遗忘。与这个思想有些类似的是基督教中的“道成肉身”的事件,把“肉身成道”与“道成肉身”放在一起,我们发现这确实很有某种近似在内,只是一个是自上而下,一个是自下而上。
[一]伊甸园乐土何在?
人类自伊甸园走出之后,人类就开始询问这个问题了。人类精神深处,伊甸园在记忆的西方!
据《圣经·创世纪》记载:“耶和华神就把他赶出伊甸园,去耕种他自己也是从那里出来的地土。于是把亚当驱逐出去,又派基路伯在伊甸园的东边,拿着旋转发火焰的剑,把守到生命树去的路。”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亚当是在“伊甸园的东边”被驱逐出去的;反过来说,伊甸园在西方,它是永恒生命世界。
又,据多部佛经记载,乐土也在西方,如《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里描述:“佛告阿难:若曹欲见无量清净平等觉,及诸菩萨、阿罗汉等所居国土,应起西向,当日没处,恭敬顶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阿难即从座起,面西合掌,顶礼白言:我今愿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供养奉事,种诸善根。顶礼之间,忽见阿弥陀佛,容颜广大,色相端严。如黄金山,高出一切诸世界上。”
显然,经典记载的西方乐土是象征性的描述,如果把这种象征性语言用八卦来表述,即乐土在西方的“兑卦”之内——兑,无心之“悦”,“悦”为喜乐的意思,在五行为金,在方位为正西。
道家以此,在丹道学中提出“金液还丹”的返还之道,丹道学也因此又称之为金丹术或炼金术。比如,《抱朴子》曰:“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然则此二事,盖仙道之极也。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
丹道的返还之学过于复杂,其大要是:先寻玄关鼎器,借玄关以修补后天破漏之体;再以无漏之“圆体”招感先天金气,点化“圆体”,以金气为药[1],运动周天[2],激战群阴,体化纯阳,返还之路[3]可告完成——这是人的创世活动。
所以,回归乐土,不只是一个梦想,它是人类对自我的一个重新创造的过程,它需要人类寻找自我的真实本性,它需要人类回答光明与黑暗、自我与他人、人的创世与神的创世、人言与神言之间的诸多问题。
[二]造圆者何在?
返还思想并非只有丹道家在用,中国古典的建筑家也在用,考察这个案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人造圆的部分历史。
严格来说,在中国,建筑一词是个外来词;中国古典的建筑家是场所的营造者,不是建筑者。
我们现在对“营造”一词的领悟,除了从阅读文献、观察古迹、横向比较等方法之外,另有一路可走;这条路保存完好,它如同化石般的存在在不断的启示着我们,这个化石即汉语的文字本身。
在汉语体系中,一个文字有时就是一个语句,“营造”一词的历史特征与共性全部在这些词中显示:
圆;
原;
垣;
垸;
渊;
苑;
园;
院;
元;
缘。
借助汉语中的音通则义通的规则,我们能注意到上述词的音是相通的,它们都与“圆”相通,故其义也与“圆”相通,在此,我们可以谨慎的说:“营造”一词在原初是指营造某种与圆的精神相通的场所!
原,俗字作“源”。《说文解字》释:“水泉本也。”。
垣,《说文解字》释:“墙也。”
垸,指中国湖南、湖北两省在湖泊地带挡水的堤圩,亦指堤所围住的地区:垸子、堤垸、垸田。
渊,《说文解字》释:“回水也。”
苑,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多指帝王的花园:鹿苑、御苑、苑囿;或指学术、文艺荟萃之处:文苑、艺苑、学苑。
园,指种蔬菜、花果、树木的地方。《说文解字》释:“园,所以树果也。”
院,指房屋围墙以内的空地,比如庭院,院子。《广雅》释:“院,垣也。”《玉篇》释:“院,周垣也。”《增韵》释:“有垣墙者曰院。”
注释:
[1]“周天”之说,早期的经典出处有二,《周易》本身的命名就是一处;另一处在创世女神——女娲补天的故事中。
[2]返还之路就是“肉身成道”,是中国原始道家的思想。这一思想,在近代,陈撄宁把它与道家分立出来,单独立一仙家思想来说明,用以防止这一思想的遗忘。与这个思想有些类似的是基督教中的“道成肉身”的事件,把“肉身成道”与“道成肉身”放在一起,我们发现这确实很有某种近似在内,只是一个是自上而下,一个是自下而上。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