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比死更冷》:不够冷峻是勇气问题
法斯宾德影片《爱比死更冷》的情节是这样的:
多次入狱的弗兰茨被黑帮辛迪加公司看中,被强迫要求入伙,他不屈服。黑帮派布鲁诺接近弗兰茨。弗兰茨和他的女友妓女约汉娜接受了布鲁诺,他们一起偷东西、抢劫枪支、杀土耳其人、杀警察、企图抢劫银行……
在电影中,是法斯宾德自己扮演的弗兰茨,于是弗兰茨的形象就如法斯宾德一样毫不帅气邋里邋遢,然后作为观众的我就怀疑他哪来如此魅力,吸引男人女人、黑帮…很多人。可有趣的是,法斯宾德真的就是这样一个丑陋难看,但很招人的家伙。
也就是因为法斯宾德自己担纲主角,因此影片便在故事之内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几层底蕴,诸如:在拍摄该片时,法斯宾德与自己领导的剧团的微妙关系、比如双性恋者法斯宾德在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游走。故事开端被黑帮训问时,弗兰茨说“想要自由”,就好象法斯宾德自己在说一样,他不想被剧团、社会、情感、稳定的生活、男人、女人…所束缚。影片中,表面上弗兰茨处于主动,他不去爱,只承受爱,但到最后还是被占有。后来,法斯宾的自杀了。
演出版有一个画面是有意味的:抢劫银行那一天,布鲁诺和约汉娜并排坐在弗兰茨两边,他(她)们都爱他,想要占有他。不再是我们司空见惯了的一个女人与两个男人的三角关系,是一个男人与都爱着他的一男一女。银行门口埋伏了这一男一女各自安插的警察和黑帮分子。最后女人胜出了,她借警察(官方正统势力)的力干掉了布鲁诺,有人说法斯宾德是借此反对中产阶级式的生活方式,这有些道理。世界只剩下了约汗娜和弗兰茨,女人和男人。约汉娜曾说:“我们该买一栋房子,开始正常的生活。”她胜出,弗兰茨骂她“婊子”。这是影片的结尾,但不是生活的归宿。女人不能实现愿望,因为法斯宾德可以自杀。
孟京辉的演出大体依照影片场景原样照搬,甚至旁白念出的“弗兰茨看了看不鲁诺,弗兰茨看了看约汉娜”等提示,我怀疑那就是剧本提示词。当然,孟导也进行了一些小的调整,是影片变作演出,孟导也加入了舞美灯光音效多媒体的元素,譬如演员全部封闭在白色阁楼般的小空间内,被玻璃与观众隔开,观众只能通过耳机收听台词及音效。其实我很希望全体演员自始至终不下台,这样封闭感才更强烈,但他们还是进进出出的。我认为音效不错,我认为表演不行。
黑帮打手拉乌尔选用女演员来扮演本来是有趣的,带着皮头套妆成光头也不错。但当她仍是Diao(三声)兮兮地嘬着下兜齿、端下巴、肩膀紧绷地站在舞台上的时候就一点儿意思也没有了。
诸如此类的就是孟京辉版《爱比死更冷》的表演,我觉得演员仍旧只懂得一种伪现实主义的表演,例如他们说话的时候抑制不住地想要“表演”、想要抑扬顿挫、想要进行身份模仿,这些是用黑墨镜灰风衣遮挡不住的。
这在女演员身上尤其明显,只有银行收银员的扮演者好一些。我个人觉得这大概跟个人气质有关:她在与其他女演员的比较中最不像个演员,不那么急切的想表演,因而她扮演妓女和收银员的戏有些冷峻感。只是两个小角色也总比疲惫的妓女、装傻充愣的百货公司服务员、见到枪口必须尖叫的咖啡店女侍者…比她们都强。
以学院派观点来讲:演员的问题全怪导演。因此《爱比死更冷》的演员集体不达标,我觉得只能说孟京辉调教不够。
我想,法斯宾德该属于孟京辉看得起的一位牛人。但我认为,孟京辉在向偶像致敬的时候显然有些勇气不足,比如:当新版《恋爱的犀牛》的马路扮演者张念骅捏着嗓子模仿妓女腔的时候,台下爆出了演出全场少有的一次笑声。这个笑声,我觉得一半是孟导踩着张念骅的脖子强挤出来的,很廉价;还有一半我怀疑是《犀牛》的白领观众群们表达的对马路的亲切关注,有点拧巴。事后有朋友说:那些因为《犀牛》和《艳遇》而来看《爱比死更冷》的观众,大概会挺崩溃的吧,我觉得也是。在我看来,已然商业化时尚化娱乐化了的孟京辉再来向没有票房的先锋艺术致敬的时候,多少有点拿捏不稳两者之间的尺度。这体现在作品中,是几处修改。
首先,演员表演的不冷峻是最致命的,女演员不再说,我痛恨彼特“表演”出来的胆小,太琐碎了。
掠过表演不提的话,我注意到几个影片中颇有味道的场景都被悄悄修改了:
我喜欢影片中被射杀前直愣愣的咖啡馆女招待,也喜欢修鞋匠从装鞋钉的小盒子里找子弹的荒诞感、还有那把小得不能再小的女士手枪,这些在演出里都被改掉了。
我觉得法斯宾德的表现主义是极简的,不仅是场景内没有一件用不到的废道具,不营造还原生活的真实感,还在于每一个场景的切入和收束都留有余地。
我喜欢法斯宾德的枪杀场面,每一个被害人都很冷静,抢响几声后,倒地干脆,没有胸口爆出窟窿的琐碎特技。孟演出版就不同了,每个死者都表现出恐惧,中弹后喜欢多抽搐两下,偶尔还要惨哼。若灭灯后才射杀,总要有追加的枪声,告知观众,真的开枪了!导演好像特别害怕观众看不懂,可其实该不明白的观众也还是没明白。
影片中,弗兰茨被警察带走传讯后,约汉娜只是脱光了衣服趴在布鲁诺身边,随即镜头便跳转到了两人在超市里购物的颇有居家感的场景,她们还买了一挂手纸。我喜欢超市购物场景,很有意味。国内演出当然是不能裸露的,这是个困难,但孟导规避困难的方法就是频闪灯下的疯狂床戏,当然穿着衣服。直白又毫不刺激,意味和不确定性完全被取缔,而且相当拙劣;
嫖客来了,他看到了弗兰茨和布鲁诺,他们正在把弄枪银行的枪支。嫖客很镇定,他说:“已经有两个人了,有一个还拿着一支枪。”他面无表情地被射杀了。我很不喜欢演出的处理:嫖客因太过兴奋而心脏病发到地而亡,这是孟演出的版本。我觉得讽刺得破坏气氛。不过此处也赢得了观众的轻松笑声。
拉拉杂杂写了很多之后,我问自己:如果我不是看过影片,还能不能这样自以为是地指东说西?我觉得或许不能,也就是说没有看过影片的观众或许看不懂演出。我就此向几位朋友求证,他(她)回应说:的确没看懂。也就是说,虽然孟导已经为使《爱比死更冷》的演出容易理解,而进行了很多改编,但并没有达到促进理解的效果;另一方面,因为了这些低于原作的改编,又被类如我这样看过电影的观众斥为直白。
两面不讨好,饭做得有点夹生了。
多次入狱的弗兰茨被黑帮辛迪加公司看中,被强迫要求入伙,他不屈服。黑帮派布鲁诺接近弗兰茨。弗兰茨和他的女友妓女约汉娜接受了布鲁诺,他们一起偷东西、抢劫枪支、杀土耳其人、杀警察、企图抢劫银行……
在电影中,是法斯宾德自己扮演的弗兰茨,于是弗兰茨的形象就如法斯宾德一样毫不帅气邋里邋遢,然后作为观众的我就怀疑他哪来如此魅力,吸引男人女人、黑帮…很多人。可有趣的是,法斯宾德真的就是这样一个丑陋难看,但很招人的家伙。
也就是因为法斯宾德自己担纲主角,因此影片便在故事之内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几层底蕴,诸如:在拍摄该片时,法斯宾德与自己领导的剧团的微妙关系、比如双性恋者法斯宾德在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游走。故事开端被黑帮训问时,弗兰茨说“想要自由”,就好象法斯宾德自己在说一样,他不想被剧团、社会、情感、稳定的生活、男人、女人…所束缚。影片中,表面上弗兰茨处于主动,他不去爱,只承受爱,但到最后还是被占有。后来,法斯宾的自杀了。
演出版有一个画面是有意味的:抢劫银行那一天,布鲁诺和约汉娜并排坐在弗兰茨两边,他(她)们都爱他,想要占有他。不再是我们司空见惯了的一个女人与两个男人的三角关系,是一个男人与都爱着他的一男一女。银行门口埋伏了这一男一女各自安插的警察和黑帮分子。最后女人胜出了,她借警察(官方正统势力)的力干掉了布鲁诺,有人说法斯宾德是借此反对中产阶级式的生活方式,这有些道理。世界只剩下了约汗娜和弗兰茨,女人和男人。约汉娜曾说:“我们该买一栋房子,开始正常的生活。”她胜出,弗兰茨骂她“婊子”。这是影片的结尾,但不是生活的归宿。女人不能实现愿望,因为法斯宾德可以自杀。
孟京辉的演出大体依照影片场景原样照搬,甚至旁白念出的“弗兰茨看了看不鲁诺,弗兰茨看了看约汉娜”等提示,我怀疑那就是剧本提示词。当然,孟导也进行了一些小的调整,是影片变作演出,孟导也加入了舞美灯光音效多媒体的元素,譬如演员全部封闭在白色阁楼般的小空间内,被玻璃与观众隔开,观众只能通过耳机收听台词及音效。其实我很希望全体演员自始至终不下台,这样封闭感才更强烈,但他们还是进进出出的。我认为音效不错,我认为表演不行。
黑帮打手拉乌尔选用女演员来扮演本来是有趣的,带着皮头套妆成光头也不错。但当她仍是Diao(三声)兮兮地嘬着下兜齿、端下巴、肩膀紧绷地站在舞台上的时候就一点儿意思也没有了。
诸如此类的就是孟京辉版《爱比死更冷》的表演,我觉得演员仍旧只懂得一种伪现实主义的表演,例如他们说话的时候抑制不住地想要“表演”、想要抑扬顿挫、想要进行身份模仿,这些是用黑墨镜灰风衣遮挡不住的。
这在女演员身上尤其明显,只有银行收银员的扮演者好一些。我个人觉得这大概跟个人气质有关:她在与其他女演员的比较中最不像个演员,不那么急切的想表演,因而她扮演妓女和收银员的戏有些冷峻感。只是两个小角色也总比疲惫的妓女、装傻充愣的百货公司服务员、见到枪口必须尖叫的咖啡店女侍者…比她们都强。
以学院派观点来讲:演员的问题全怪导演。因此《爱比死更冷》的演员集体不达标,我觉得只能说孟京辉调教不够。
我想,法斯宾德该属于孟京辉看得起的一位牛人。但我认为,孟京辉在向偶像致敬的时候显然有些勇气不足,比如:当新版《恋爱的犀牛》的马路扮演者张念骅捏着嗓子模仿妓女腔的时候,台下爆出了演出全场少有的一次笑声。这个笑声,我觉得一半是孟导踩着张念骅的脖子强挤出来的,很廉价;还有一半我怀疑是《犀牛》的白领观众群们表达的对马路的亲切关注,有点拧巴。事后有朋友说:那些因为《犀牛》和《艳遇》而来看《爱比死更冷》的观众,大概会挺崩溃的吧,我觉得也是。在我看来,已然商业化时尚化娱乐化了的孟京辉再来向没有票房的先锋艺术致敬的时候,多少有点拿捏不稳两者之间的尺度。这体现在作品中,是几处修改。
首先,演员表演的不冷峻是最致命的,女演员不再说,我痛恨彼特“表演”出来的胆小,太琐碎了。
掠过表演不提的话,我注意到几个影片中颇有味道的场景都被悄悄修改了:
我喜欢影片中被射杀前直愣愣的咖啡馆女招待,也喜欢修鞋匠从装鞋钉的小盒子里找子弹的荒诞感、还有那把小得不能再小的女士手枪,这些在演出里都被改掉了。
我觉得法斯宾德的表现主义是极简的,不仅是场景内没有一件用不到的废道具,不营造还原生活的真实感,还在于每一个场景的切入和收束都留有余地。
我喜欢法斯宾德的枪杀场面,每一个被害人都很冷静,抢响几声后,倒地干脆,没有胸口爆出窟窿的琐碎特技。孟演出版就不同了,每个死者都表现出恐惧,中弹后喜欢多抽搐两下,偶尔还要惨哼。若灭灯后才射杀,总要有追加的枪声,告知观众,真的开枪了!导演好像特别害怕观众看不懂,可其实该不明白的观众也还是没明白。
影片中,弗兰茨被警察带走传讯后,约汉娜只是脱光了衣服趴在布鲁诺身边,随即镜头便跳转到了两人在超市里购物的颇有居家感的场景,她们还买了一挂手纸。我喜欢超市购物场景,很有意味。国内演出当然是不能裸露的,这是个困难,但孟导规避困难的方法就是频闪灯下的疯狂床戏,当然穿着衣服。直白又毫不刺激,意味和不确定性完全被取缔,而且相当拙劣;
嫖客来了,他看到了弗兰茨和布鲁诺,他们正在把弄枪银行的枪支。嫖客很镇定,他说:“已经有两个人了,有一个还拿着一支枪。”他面无表情地被射杀了。我很不喜欢演出的处理:嫖客因太过兴奋而心脏病发到地而亡,这是孟演出的版本。我觉得讽刺得破坏气氛。不过此处也赢得了观众的轻松笑声。
拉拉杂杂写了很多之后,我问自己:如果我不是看过影片,还能不能这样自以为是地指东说西?我觉得或许不能,也就是说没有看过影片的观众或许看不懂演出。我就此向几位朋友求证,他(她)回应说:的确没看懂。也就是说,虽然孟导已经为使《爱比死更冷》的演出容易理解,而进行了很多改编,但并没有达到促进理解的效果;另一方面,因为了这些低于原作的改编,又被类如我这样看过电影的观众斥为直白。
两面不讨好,饭做得有点夹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