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界限》Part8 行星地球
行星地球
刘星对于自己能够进入星际学院感到无比兴奋和激动,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在数十万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年度能够进入星际学院进行深造的一百人中之一,这是无上的荣耀。
地球虽然是片美丽舒适的乐土,这不是什么象征性的比喻,与两个世纪前相比,地球现在真的是一片神仙地。但刘星还是向往宇宙,那片深邃的空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
站在星际学院的银河资料馆大门前,刘星忍不住高举双手大声呼喝,以发泄他心中的那股燥热。这一举动,引得身旁两位经过的女学员向他投来了异样的目光。
“刘星.菲尼克斯,初级学员,浏览级权限,进入深度为公共区。”
顺利通过主机扫描,刘星进入了资料馆。
两个世纪的发展,人类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水平和文明层级都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从突破性的大统一,到第一次与地外文明接触,再到最近新公布的超光速引擎。虽然地球人还没能走出银河,但至少已经走出了太阳系。
银河资料馆建于星际2年,之后分别在星际19年和星际44年重建。这里不但存储着所有人类已知的银河系资料,并且还与银河系联盟的资料库主机进行联接,学员们可以随时访问和查阅其他星际文明的最新发现,甚至还能上传自己的科研成果。
十余米高的合金门上浮雕着太阳系的星图,利用活性金属技术,大门上的太阳系与真实太阳系实现了实时同步运动。如果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金属的八大行星都在绕着中心的金属太阳微微转动。一扇镶着太阳系标准时钟的大门,是不是很酷?
门后是一条不长却十分宽阔的走廊,两旁整齐林立着许多人物雕塑,全都是对地球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已经逝世的伟人,牛顿、富兰克林、达芬奇、爱因斯坦、蒋伟、莫轩、罗拉.菲丽等等。
走廊通向一个小广场,广场上立着许多2米高的白色长碑,那里是传送区。刘星走进传送区,在一块长碑前站定,耳边立时传来了主机发出的温馨提示:“刘星同学,请问你要前往哪一区?”
眼前出现了一大幅资料馆的分层三维图,整个馆公分九大区域,涵盖了历史、人文、环境、科技、医药、星系等等,每个区又分为许多小区,分别归类了各小类目。刘星伸手转动三维图,最后指了指历史区内的一个小方格。
“历史A9区,谢谢。”
“历史A9区,主要存储了从公元世纪末至今,地球的星际发展史,资料容量目前共9183.39小时,确认前往历史A9区?”
“确认。”
“稍等,历史A9区已经到达,请你在查阅资料时遵守本馆守则,谢谢。”
走出传送区,眼前出现了一个大拱门,拱梁上镶着一块乌黑色的金属铭牌,上面镌刻着一排金色楷体字,“历史虽逝,却须铭记”。
走进拱门,耳边传来了悦耳人声:“刘星同学,你好,我是历史A9区的智能导读,如果你对本馆的查阅流程不太了解,我可以向你做详细介绍,你即将进入的是主机上载区域。”
通过拱门廊道之后,出现的是一个极空旷的淡灰色空间。刘星吓了一跳,低头一看,发现脚下的地板正在逐渐消失,他急忙后退。
“不用惊慌,这里不存在物理效应,你只需继续向前走。”
脚下的地板完全消失,刘星整个人变成站在半空中,不过他很快回过神来,知道这只是很基本的空间转换技术。所以他呵呵一笑,继续向前走,径直来到一块白色悬浮物之前。
“这就是主机载入接口,你只需要走进里面,就可以将意识上载到主机进行搜索和阅读。”
面前的东西就像一块白色长方体大泡沫,这种类型的接口刘星以前倒从来没有见过,普通上下载接口一般都是灰色球体。
“嗨,管他呢!”
刘星一步跨进了长方体中,他感觉眼前一白,然后整个人漂浮而起,像是坐在了一团海绵上。
“刘星同学,感谢您进入行星地球资料库数据中心,正在为您载入操作界面,请选择您希望使用的操作模式。”
眼前出现两行简体中文字:
导读模式
自我模式
刘星伸手点选了自我模式,不管去哪里的图书馆,不管编写什么样的程序代码,刘星从来都不用辅助模式或是辅助工具。他像个自虐狂一样,坚持从头至尾纯手工纯自主。这样做的优缺点很明显,他需要比别人付出多百倍的努力,但同时,他也得到了比别人高数千倍的能力。
“进入自我模式,默认语言现代中文汉语,正在载入系统界面,资料系统启动。刘星.菲尼克斯,您好,欢迎进入行星地球资料系统,请在主界面搜索您需要的资料以进行查阅。”
四周围一片乳白,眼前出现了一本巨大的淡黄色封面的硬皮书,没有书名,只有在中间位置画着一个小放大镜。
刘星伸手点击放大镜,出现一个语音图标。
他缓缓说道:“搜索范围,仅限资料名。精确匹配,关键词,行星地球。”
提示音:“正在搜索,搜索结束,以下是资料名中包含行星地球的所有文字和多媒体资料,请选择查阅。”
黄皮书模糊淡化并隐入背景,眼前出现了多个树状列表,每一颗树都代表一种媒体方式。刘星点选了书籍资料大类,又在这一大类的树杈中,点选了一本书。
树状列表随即消失,那本淡黄色硬皮书又浮现出来,这次有了书名,是楷体字的《行星地球大百科》。
刘星调整姿势,使整个人呈45度仰角斜躺,然后右手食指轻轻一摆,书翻了开来。
《行星地球大百科》这本书,始编于星际初年,它比这座资料馆的历史还要悠久一些。
整部书主要记载了从公元纪年末期进入星际纪年,再从星际纪年至今,地球文明的详细发展历程。
大百科记载,2009年8月,一枚带有地外生命基因的陨石降临地球,当时地球还有国家之分,陨石由中国政府接收,林宇教授带领的科研小组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
2012年9月,第二枚含有生命迹象的陨石在同一地点坠落。研究显示,这枚陨石与三年前的那一枚,内部所包含的生命,基因序列和其他各方面都十分相似,可以认定为同一类生命体。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生了意外事件,林宇教授不幸身亡。中国政府最终将陨石资料向联合国公开,由全世界科学家组成的科研队继续展开对陨石的研究。
2013年10月,陨石研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袁素博士带领的科研小组从陨石中释放出了活体外星生命。但实验中再次发生意外,外星生命脱离控制,趁乱逃离科研中心,同时消失的还有袁素博士和其警卫员武志。当夜,联合国安全警卫队在科研中心东面11公里处发现三人,交涉过程中,三人在不知名情况下消失。期间,各大国的轨道卫星均探测到多次高能量反应。
2013年12月,联合国紧急召开临时常任理事国会议。会议中提出了一项名为《行星地球》的决议,该项决议破天荒的被所有理事国高层一致全票通过。决议主要内容,是摒弃国家之分,全世界实行大统一制,会议结束后联合国立即进行了重组并更名为行星地球众议会。
2014年1月,地球文明结构开始全面更新,从社会体制到资源分配再到人文、科技、医学、通信、教育,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人有吃不完的粮食,有屋住有书读,人人为地球进步做贡献,成为了全世界为之奋斗的统一目标。
2016年2月,经过2年时间的整顿,地球正式从公元纪年进入星际纪年,行星地球科学院同时期公布了无土快速栽培、量子思维学、物质量子化、基因身份辨识、自我提升教育等一系列突破性技术。同时,全世界范围内开始取消金钱交易,个人财富转由个人贡献值方式计量。此时人类已全面接受并适应新社会结构体制,所有人自行将个人的纸币硬币交至银行,这些原本人们不顾一切想要得到的钱币,现在被回收并转换成各种纸类和金属类制品,同时所有银行的存款及金融数据统一清零。
星际1年6月(即2016年6月),火星基地1号建成,第一代运用量子核聚变技术的航空引擎在科学高峰会上发布,配备这种引擎的星际运输舰,已经可以达到千分之一光速。同年8月,第一批共3万名自愿报名并经过筛选及相关培训的平民,登上首架量子核聚变飞船搬迁往火星基地1号常住。同年11月,乳海技术公布。人类在星际航行时原本一直靠进入冷冻舱冬眠,来抵抗高速行进下带来的百倍重力。而乳海溶液不但可以保护人类免受重力之苦,还可直接给肺供氧,使得人类可以在接近光速下,仍保持意识,并能在充满乳海溶液的驾驶舱中进行飞船操作。
星际2年9月,火星基地2至6号建成,量子核聚变技术已趋于成熟,可达到十分之一光速。同时第六批约20万名平民迁往火星,至此,火星上已居住约80万名地球人类。
星际6年11月,地球迎来了首位外星拜访者,医神星人。他们的母星位于银河系的另一端,处于英仙座悬臂的初始段。他们的身体特征与地球人十分类似,也分性别男女。这一点与他们的母星有很大关系,他们称自己的母星为艾玛,在他们的语言里,艾玛即万物之母的意思。艾玛星拥有一颗稳定发光的太阳,在其恒星系统中排位第四,直径、密度、气温环境及与恒星的距离等都与地球类似。
那为何称艾玛星人为医神星人呢?因为他们在科技水平和文明层级上远远超过地球,其中尤以医术特别突出。艾玛星人在银河系联盟中,被其他各星球人尊称为医神。他们时常在银河系中巡游,向一些文明稍落后星球的人无私传授医学知识,他们挽救过无数形式各异的生命,而从来都不求任何回报。在这个银河系中,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医神。
在与医神星人的交流中,地球人学到了大量超乎想象的尖端科学知识,包括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精神文明学等等,使得地球文明层级再一次得到了飞跃性提升,与此同时地球人也得知了银河系联盟这个组织的存在。这个组织与地球早先的联合国十分相似,联盟内驻有银河系各个星球智慧生命的代表。这些代表们在银河系各个角落做星际巡游,为发展中文明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他们解决各种疑难杂症。同时也向新发现的高等文明,虚心求教,学习更文明更先进的技术和思想。
星际9年8月,在医神星人的帮助下,地球人突破了基因框架,寿命时限延长到了200地球年。但由于地球人早已自觉执行生育限制令,使得人口总量仍处于60亿上下。其中45亿留在地球,15亿居住在火星。
星际12年6月,第一名地球人与医神星人的混血儿在地球诞生,取名为厄斯.艾玛。同年8月,行星地球科学院蒋伟院士通过理论演算和实际测验,最终公布了正反物质泯灭技术。同年10月,第一台泯灭反应引擎诞生。但此时,泯灭反应技术尚未成熟,在一次测试实验中,蒋伟院士由于操作失误,被卷入泯灭场中,不幸丧生。
星际14年7月,行星地球科学院莫轩院士公布了正反物质泯灭技术二次修正方案,同时公布的还有第二台泯灭反应引擎。此时,泯灭反应技术仍不成熟,蓄能状态不稳定成为主要瓶颈。
星际25年12月,时隔十一年,莫轩院士再次公布了正反物质泯灭技术三次修正方案,同时第九台泯灭反应引擎诞生。此时,泯灭反应技术已略显成熟,蓄能状态趋于稳定。但仍存在蓄能时间较长(达成10倍光速,需要蓄能2个月),能量消耗较大的问题。
星际45年9月,莫轩院士在前往火星基地途中,飞船不幸被卷入突然出现的引力震波,就此迷失在茫茫宇宙的异度空间海洋里。但他却给地球留下了一份最宝贵的遗产,正反物质泯灭技术四次修正方案。这一次,泯灭技术修正已近乎完美,只需通过10分钟蓄能,就可达到光速的百亿倍。几乎在一瞬间,便可穿越整个银河系,而能量消耗仅为三次方案时的百分之一。但让人郁闷的是,原本一直采用的乳海技术,在百亿倍光速下却失去效用。当实验飞船归来时,驾驶舱内的乳海溶液被瞬间高压挤成了一滩固体胶,里面的驾驶员成了什么样子大家可想而知。
星际60年11月,一位罗拉.菲丽院士公布了一项令人振奋的技术,反引力场束缚。这项技术使得配备泯灭引擎的星际飞船,终于有了载人的可能。其原理说起来相当简单,就是在飞船的外部设置一层反引力场,并将这层反引力场束缚住。如此一来,飞船就好像穿上了一套高强度的防护服,任何物体接近反引力场,就会受到强引力的排斥。这不仅可以抵御百亿倍光速下的瞬间重压,更可以避免穿越小行星带时,因撞上突如其来的碎石,而船毁人亡。最奇妙的是,飞船里的人却没有任何感觉,能像平常一样自由活动。
星际66年2月,反引力场束缚技术得到实现,第一部反引力发生与束缚仪器诞生,它被称为引力核心,同时还有一个可爱的昵称,镜子斗篷。因为反引力场排斥一切,就连光也无法在其表面停留,所以当打开反引力场时,飞船表面就像披上了一件镜面的斗篷,一闪一闪亮晶晶。同年6月,第一艘同时配备了正反物质泯灭和量子核聚变双引擎、引力核心、银河系导航系统、诺娃人工智能、无限循环生命系统及粒子传送器的宇宙飞船在行星地球一号船坞缓缓起航。
它的名字是希望号,它载着26名地球人、9名医神星人、12名新地球人(地球与医神星混血儿)、一只叫啊呜呀的雪橇犬、一只叫二胖的田园猫,在5秒内穿越整个银河系,到达艾玛星进行为期100个地球日的友好访问。
星际72年6月,行星地球在医神星人的邀请下,前往位于狮子座轩辕十四恒星系统内的第六颗类地行星蚩尤星,参加银河系联盟大会。在此会上,行星地球得到了各星球代表的认可,正式加入银河系联盟组织。行星地球宇宙舰队总指挥官乾坤,成为了行星地球在银河系联盟的常任代表。
星际72年9月,乾坤所在的希望号旗舰,及其他各类共三十六艘宇宙飞船,组成了行星地球巡航舰队,开始了为期100个地球年的银河巡航。同年11月,罗拉.菲丽院士在睡梦中安然逝世,享年124岁。
之后的100年里,地球文明进入平缓发展期。期间除了火星外,人类在太阳系外许多小行星上,建立了大量公共补给站,以供来往的其他星球人进行中途补给。
这100年,地球人修身养性,在发展科技的同时,开始注重心灵修养。同时,大量的外星客人来到地球访问,一时之间,各类稀奇古怪的外星文化大放光彩。但有一点大家是相同的,和平与互助。
星际172年10月,两位令整个地球都为之震惊的客人降临,他们便是早在公元纪年外星生命事件中,神秘消失的袁素和武志。
他们以一种连目前地球科技水平都无法解释的方式,直接出现在行星地球众议院。面对所有议员,他们一句话也没说,留下一份基因图谱和一个黑色立方体后,又再一次神秘消失了。
通过研究,发现基因图谱和人类十分相似的,但又有一些决定性的区别。而那个黑色立方体却完全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无论使用什么方式,都无法探测其内部,只能从某些特殊反应推测是一种能量体。
星际189年7月,行星地球科学院梅尔.拉塞斯院士提出了物质扭曲理论,理论指出物质内部结构在高强度扭曲过程时,会释放出巨大能量。这种能量如果能被加以利用,将可轻松突破银河系联盟公布的1级曲速,银河系间的跳跃将成为可能。
星际199年9月,梅尔.拉塞斯院士公布曲能理论的第一代模型,但也仅仅只限于模型。由于扭曲物质需要极大的能量,而要束缚住扭曲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更是困难至极,所以这个项目进展缓慢。
星际206年9月,行星地球众议院收到银河系联盟发来信息,银河系边缘的探测器侦测到不明能量信号,疑似银河系外文明。
伸手合上书,刘星揉了揉太阳穴。两个世纪来,地球就像做了一次三级跳远,文明层级以几何级数上升,目前即使在整个银河系中,行星地球也算是极高等的文明。
可为什么仍然连200年前古人带来的东西却还无法了解,到底袁素和武志带来的是什么,那个基因图谱究竟是何种生命体的,那个黑立方体又究竟是什么?
他们200年间到底去了哪里,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些什么?200年后,他们带着这些古怪的东西回到地球,究竟为了什么?
一定会知道的,刘星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像姜伟和莫轩院士他们那样,爬上科学尖峰,以万般执着和信念来解开这个宇宙的大奥秘。
刘星对于自己能够进入星际学院感到无比兴奋和激动,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在数十万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年度能够进入星际学院进行深造的一百人中之一,这是无上的荣耀。
地球虽然是片美丽舒适的乐土,这不是什么象征性的比喻,与两个世纪前相比,地球现在真的是一片神仙地。但刘星还是向往宇宙,那片深邃的空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
站在星际学院的银河资料馆大门前,刘星忍不住高举双手大声呼喝,以发泄他心中的那股燥热。这一举动,引得身旁两位经过的女学员向他投来了异样的目光。
“刘星.菲尼克斯,初级学员,浏览级权限,进入深度为公共区。”
顺利通过主机扫描,刘星进入了资料馆。
两个世纪的发展,人类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水平和文明层级都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从突破性的大统一,到第一次与地外文明接触,再到最近新公布的超光速引擎。虽然地球人还没能走出银河,但至少已经走出了太阳系。
银河资料馆建于星际2年,之后分别在星际19年和星际44年重建。这里不但存储着所有人类已知的银河系资料,并且还与银河系联盟的资料库主机进行联接,学员们可以随时访问和查阅其他星际文明的最新发现,甚至还能上传自己的科研成果。
十余米高的合金门上浮雕着太阳系的星图,利用活性金属技术,大门上的太阳系与真实太阳系实现了实时同步运动。如果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金属的八大行星都在绕着中心的金属太阳微微转动。一扇镶着太阳系标准时钟的大门,是不是很酷?
门后是一条不长却十分宽阔的走廊,两旁整齐林立着许多人物雕塑,全都是对地球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已经逝世的伟人,牛顿、富兰克林、达芬奇、爱因斯坦、蒋伟、莫轩、罗拉.菲丽等等。
走廊通向一个小广场,广场上立着许多2米高的白色长碑,那里是传送区。刘星走进传送区,在一块长碑前站定,耳边立时传来了主机发出的温馨提示:“刘星同学,请问你要前往哪一区?”
眼前出现了一大幅资料馆的分层三维图,整个馆公分九大区域,涵盖了历史、人文、环境、科技、医药、星系等等,每个区又分为许多小区,分别归类了各小类目。刘星伸手转动三维图,最后指了指历史区内的一个小方格。
“历史A9区,谢谢。”
“历史A9区,主要存储了从公元世纪末至今,地球的星际发展史,资料容量目前共9183.39小时,确认前往历史A9区?”
“确认。”
“稍等,历史A9区已经到达,请你在查阅资料时遵守本馆守则,谢谢。”
走出传送区,眼前出现了一个大拱门,拱梁上镶着一块乌黑色的金属铭牌,上面镌刻着一排金色楷体字,“历史虽逝,却须铭记”。
走进拱门,耳边传来了悦耳人声:“刘星同学,你好,我是历史A9区的智能导读,如果你对本馆的查阅流程不太了解,我可以向你做详细介绍,你即将进入的是主机上载区域。”
通过拱门廊道之后,出现的是一个极空旷的淡灰色空间。刘星吓了一跳,低头一看,发现脚下的地板正在逐渐消失,他急忙后退。
“不用惊慌,这里不存在物理效应,你只需继续向前走。”
脚下的地板完全消失,刘星整个人变成站在半空中,不过他很快回过神来,知道这只是很基本的空间转换技术。所以他呵呵一笑,继续向前走,径直来到一块白色悬浮物之前。
“这就是主机载入接口,你只需要走进里面,就可以将意识上载到主机进行搜索和阅读。”
面前的东西就像一块白色长方体大泡沫,这种类型的接口刘星以前倒从来没有见过,普通上下载接口一般都是灰色球体。
“嗨,管他呢!”
刘星一步跨进了长方体中,他感觉眼前一白,然后整个人漂浮而起,像是坐在了一团海绵上。
“刘星同学,感谢您进入行星地球资料库数据中心,正在为您载入操作界面,请选择您希望使用的操作模式。”
眼前出现两行简体中文字:
导读模式
自我模式
刘星伸手点选了自我模式,不管去哪里的图书馆,不管编写什么样的程序代码,刘星从来都不用辅助模式或是辅助工具。他像个自虐狂一样,坚持从头至尾纯手工纯自主。这样做的优缺点很明显,他需要比别人付出多百倍的努力,但同时,他也得到了比别人高数千倍的能力。
“进入自我模式,默认语言现代中文汉语,正在载入系统界面,资料系统启动。刘星.菲尼克斯,您好,欢迎进入行星地球资料系统,请在主界面搜索您需要的资料以进行查阅。”
四周围一片乳白,眼前出现了一本巨大的淡黄色封面的硬皮书,没有书名,只有在中间位置画着一个小放大镜。
刘星伸手点击放大镜,出现一个语音图标。
他缓缓说道:“搜索范围,仅限资料名。精确匹配,关键词,行星地球。”
提示音:“正在搜索,搜索结束,以下是资料名中包含行星地球的所有文字和多媒体资料,请选择查阅。”
黄皮书模糊淡化并隐入背景,眼前出现了多个树状列表,每一颗树都代表一种媒体方式。刘星点选了书籍资料大类,又在这一大类的树杈中,点选了一本书。
树状列表随即消失,那本淡黄色硬皮书又浮现出来,这次有了书名,是楷体字的《行星地球大百科》。
刘星调整姿势,使整个人呈45度仰角斜躺,然后右手食指轻轻一摆,书翻了开来。
《行星地球大百科》这本书,始编于星际初年,它比这座资料馆的历史还要悠久一些。
整部书主要记载了从公元纪年末期进入星际纪年,再从星际纪年至今,地球文明的详细发展历程。
大百科记载,2009年8月,一枚带有地外生命基因的陨石降临地球,当时地球还有国家之分,陨石由中国政府接收,林宇教授带领的科研小组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
2012年9月,第二枚含有生命迹象的陨石在同一地点坠落。研究显示,这枚陨石与三年前的那一枚,内部所包含的生命,基因序列和其他各方面都十分相似,可以认定为同一类生命体。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生了意外事件,林宇教授不幸身亡。中国政府最终将陨石资料向联合国公开,由全世界科学家组成的科研队继续展开对陨石的研究。
2013年10月,陨石研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袁素博士带领的科研小组从陨石中释放出了活体外星生命。但实验中再次发生意外,外星生命脱离控制,趁乱逃离科研中心,同时消失的还有袁素博士和其警卫员武志。当夜,联合国安全警卫队在科研中心东面11公里处发现三人,交涉过程中,三人在不知名情况下消失。期间,各大国的轨道卫星均探测到多次高能量反应。
2013年12月,联合国紧急召开临时常任理事国会议。会议中提出了一项名为《行星地球》的决议,该项决议破天荒的被所有理事国高层一致全票通过。决议主要内容,是摒弃国家之分,全世界实行大统一制,会议结束后联合国立即进行了重组并更名为行星地球众议会。
2014年1月,地球文明结构开始全面更新,从社会体制到资源分配再到人文、科技、医学、通信、教育,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人有吃不完的粮食,有屋住有书读,人人为地球进步做贡献,成为了全世界为之奋斗的统一目标。
2016年2月,经过2年时间的整顿,地球正式从公元纪年进入星际纪年,行星地球科学院同时期公布了无土快速栽培、量子思维学、物质量子化、基因身份辨识、自我提升教育等一系列突破性技术。同时,全世界范围内开始取消金钱交易,个人财富转由个人贡献值方式计量。此时人类已全面接受并适应新社会结构体制,所有人自行将个人的纸币硬币交至银行,这些原本人们不顾一切想要得到的钱币,现在被回收并转换成各种纸类和金属类制品,同时所有银行的存款及金融数据统一清零。
星际1年6月(即2016年6月),火星基地1号建成,第一代运用量子核聚变技术的航空引擎在科学高峰会上发布,配备这种引擎的星际运输舰,已经可以达到千分之一光速。同年8月,第一批共3万名自愿报名并经过筛选及相关培训的平民,登上首架量子核聚变飞船搬迁往火星基地1号常住。同年11月,乳海技术公布。人类在星际航行时原本一直靠进入冷冻舱冬眠,来抵抗高速行进下带来的百倍重力。而乳海溶液不但可以保护人类免受重力之苦,还可直接给肺供氧,使得人类可以在接近光速下,仍保持意识,并能在充满乳海溶液的驾驶舱中进行飞船操作。
星际2年9月,火星基地2至6号建成,量子核聚变技术已趋于成熟,可达到十分之一光速。同时第六批约20万名平民迁往火星,至此,火星上已居住约80万名地球人类。
星际6年11月,地球迎来了首位外星拜访者,医神星人。他们的母星位于银河系的另一端,处于英仙座悬臂的初始段。他们的身体特征与地球人十分类似,也分性别男女。这一点与他们的母星有很大关系,他们称自己的母星为艾玛,在他们的语言里,艾玛即万物之母的意思。艾玛星拥有一颗稳定发光的太阳,在其恒星系统中排位第四,直径、密度、气温环境及与恒星的距离等都与地球类似。
那为何称艾玛星人为医神星人呢?因为他们在科技水平和文明层级上远远超过地球,其中尤以医术特别突出。艾玛星人在银河系联盟中,被其他各星球人尊称为医神。他们时常在银河系中巡游,向一些文明稍落后星球的人无私传授医学知识,他们挽救过无数形式各异的生命,而从来都不求任何回报。在这个银河系中,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医神。
在与医神星人的交流中,地球人学到了大量超乎想象的尖端科学知识,包括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精神文明学等等,使得地球文明层级再一次得到了飞跃性提升,与此同时地球人也得知了银河系联盟这个组织的存在。这个组织与地球早先的联合国十分相似,联盟内驻有银河系各个星球智慧生命的代表。这些代表们在银河系各个角落做星际巡游,为发展中文明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他们解决各种疑难杂症。同时也向新发现的高等文明,虚心求教,学习更文明更先进的技术和思想。
星际9年8月,在医神星人的帮助下,地球人突破了基因框架,寿命时限延长到了200地球年。但由于地球人早已自觉执行生育限制令,使得人口总量仍处于60亿上下。其中45亿留在地球,15亿居住在火星。
星际12年6月,第一名地球人与医神星人的混血儿在地球诞生,取名为厄斯.艾玛。同年8月,行星地球科学院蒋伟院士通过理论演算和实际测验,最终公布了正反物质泯灭技术。同年10月,第一台泯灭反应引擎诞生。但此时,泯灭反应技术尚未成熟,在一次测试实验中,蒋伟院士由于操作失误,被卷入泯灭场中,不幸丧生。
星际14年7月,行星地球科学院莫轩院士公布了正反物质泯灭技术二次修正方案,同时公布的还有第二台泯灭反应引擎。此时,泯灭反应技术仍不成熟,蓄能状态不稳定成为主要瓶颈。
星际25年12月,时隔十一年,莫轩院士再次公布了正反物质泯灭技术三次修正方案,同时第九台泯灭反应引擎诞生。此时,泯灭反应技术已略显成熟,蓄能状态趋于稳定。但仍存在蓄能时间较长(达成10倍光速,需要蓄能2个月),能量消耗较大的问题。
星际45年9月,莫轩院士在前往火星基地途中,飞船不幸被卷入突然出现的引力震波,就此迷失在茫茫宇宙的异度空间海洋里。但他却给地球留下了一份最宝贵的遗产,正反物质泯灭技术四次修正方案。这一次,泯灭技术修正已近乎完美,只需通过10分钟蓄能,就可达到光速的百亿倍。几乎在一瞬间,便可穿越整个银河系,而能量消耗仅为三次方案时的百分之一。但让人郁闷的是,原本一直采用的乳海技术,在百亿倍光速下却失去效用。当实验飞船归来时,驾驶舱内的乳海溶液被瞬间高压挤成了一滩固体胶,里面的驾驶员成了什么样子大家可想而知。
星际60年11月,一位罗拉.菲丽院士公布了一项令人振奋的技术,反引力场束缚。这项技术使得配备泯灭引擎的星际飞船,终于有了载人的可能。其原理说起来相当简单,就是在飞船的外部设置一层反引力场,并将这层反引力场束缚住。如此一来,飞船就好像穿上了一套高强度的防护服,任何物体接近反引力场,就会受到强引力的排斥。这不仅可以抵御百亿倍光速下的瞬间重压,更可以避免穿越小行星带时,因撞上突如其来的碎石,而船毁人亡。最奇妙的是,飞船里的人却没有任何感觉,能像平常一样自由活动。
星际66年2月,反引力场束缚技术得到实现,第一部反引力发生与束缚仪器诞生,它被称为引力核心,同时还有一个可爱的昵称,镜子斗篷。因为反引力场排斥一切,就连光也无法在其表面停留,所以当打开反引力场时,飞船表面就像披上了一件镜面的斗篷,一闪一闪亮晶晶。同年6月,第一艘同时配备了正反物质泯灭和量子核聚变双引擎、引力核心、银河系导航系统、诺娃人工智能、无限循环生命系统及粒子传送器的宇宙飞船在行星地球一号船坞缓缓起航。
它的名字是希望号,它载着26名地球人、9名医神星人、12名新地球人(地球与医神星混血儿)、一只叫啊呜呀的雪橇犬、一只叫二胖的田园猫,在5秒内穿越整个银河系,到达艾玛星进行为期100个地球日的友好访问。
星际72年6月,行星地球在医神星人的邀请下,前往位于狮子座轩辕十四恒星系统内的第六颗类地行星蚩尤星,参加银河系联盟大会。在此会上,行星地球得到了各星球代表的认可,正式加入银河系联盟组织。行星地球宇宙舰队总指挥官乾坤,成为了行星地球在银河系联盟的常任代表。
星际72年9月,乾坤所在的希望号旗舰,及其他各类共三十六艘宇宙飞船,组成了行星地球巡航舰队,开始了为期100个地球年的银河巡航。同年11月,罗拉.菲丽院士在睡梦中安然逝世,享年124岁。
之后的100年里,地球文明进入平缓发展期。期间除了火星外,人类在太阳系外许多小行星上,建立了大量公共补给站,以供来往的其他星球人进行中途补给。
这100年,地球人修身养性,在发展科技的同时,开始注重心灵修养。同时,大量的外星客人来到地球访问,一时之间,各类稀奇古怪的外星文化大放光彩。但有一点大家是相同的,和平与互助。
星际172年10月,两位令整个地球都为之震惊的客人降临,他们便是早在公元纪年外星生命事件中,神秘消失的袁素和武志。
他们以一种连目前地球科技水平都无法解释的方式,直接出现在行星地球众议院。面对所有议员,他们一句话也没说,留下一份基因图谱和一个黑色立方体后,又再一次神秘消失了。
通过研究,发现基因图谱和人类十分相似的,但又有一些决定性的区别。而那个黑色立方体却完全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无论使用什么方式,都无法探测其内部,只能从某些特殊反应推测是一种能量体。
星际189年7月,行星地球科学院梅尔.拉塞斯院士提出了物质扭曲理论,理论指出物质内部结构在高强度扭曲过程时,会释放出巨大能量。这种能量如果能被加以利用,将可轻松突破银河系联盟公布的1级曲速,银河系间的跳跃将成为可能。
星际199年9月,梅尔.拉塞斯院士公布曲能理论的第一代模型,但也仅仅只限于模型。由于扭曲物质需要极大的能量,而要束缚住扭曲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更是困难至极,所以这个项目进展缓慢。
星际206年9月,行星地球众议院收到银河系联盟发来信息,银河系边缘的探测器侦测到不明能量信号,疑似银河系外文明。
伸手合上书,刘星揉了揉太阳穴。两个世纪来,地球就像做了一次三级跳远,文明层级以几何级数上升,目前即使在整个银河系中,行星地球也算是极高等的文明。
可为什么仍然连200年前古人带来的东西却还无法了解,到底袁素和武志带来的是什么,那个基因图谱究竟是何种生命体的,那个黑立方体又究竟是什么?
他们200年间到底去了哪里,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些什么?200年后,他们带着这些古怪的东西回到地球,究竟为了什么?
一定会知道的,刘星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像姜伟和莫轩院士他们那样,爬上科学尖峰,以万般执着和信念来解开这个宇宙的大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