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好人的路并不简单
嘿,亲爱的你:
“五一”小长假到来之前我忙着为好友到武汉来玩儿的行程张罗,好友离开后我又瘫软似抑郁症爆发般在床上躺倒了大半天,还没来得及写信一周就匆匆过去。好在你自觉,看了电影写了文,让我们之间的约定不至于因为我时阴时阳的情绪而受挫。
今天中午,我费心将自己从颓丧情绪中抽拔出来,在南书院匆忙搞掂一篇论文作业,开始写这封回信。当我落笔写下这些文字时,我才感觉心中的阴郁情绪渐渐散开。
你说的电影是《灵魂战车2》,昨晚我在网上看了枪版,3D的效果自然看不到,听说整部片子的亮点正是它的3D效果,我只能说真遗憾。
以前我喜欢过尼古拉斯凯奇,大概是中学时候。凯奇那张苦逼大叔脸很有文艺范儿,演文艺片还凑合,但是科幻电影不怎么适合他。再者,近年来他出演的电影里出了不少烂片,整体来说他老人家的事业是走低的。你用“灵魂的善与恶一体并存”来描述这片子的内涵,我以为有些拔高了。《灵魂战车》本来是部以视觉为噱头的商业片,故事本身也简单,好人坏人一目了然,还不如你的那段臆想精彩。你说的那段天使守护凡人的臆想,令我想到早前看过的一部德国电影——《柏林苍穹下》,片子虽说有点闷,但如果能满足你一部分幻想的话,倒也值得推荐。
《灵魂战车2》虽说没有多少值得阐述的余地,但你那句“灵魂的善与恶一体并存”本身就很有意思,与我看过的《绝望主妇》一句台词“为什么我们要把人简单地分为纯粹的好人和坏人呢?因为人们不敢承认仁慈和残暴,会存在于同一个身体里”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知道你的灵感是否也来源于此?
长久以来,我也在思索这个问题。
最初从马哲课上学到辩证法、“两分法”,所以对于“一个人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没有纯粹的好人或者坏人”这样的解释欣然接受,并且以为自己得到了真理;但随着自己对世界对人性认识得越多,我开始有所动摇。细想之下,一个人既有仁慈又有暴虐,这是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
记得美剧《美人不可貌相》里有一幕是这样的:艳冠群芳但学识浅薄的美人Deb横遭车祸死去,她的灵魂来到地狱与天堂的分岔口,接待员把她的信息输入电脑一查,对她说,庆幸的是你不是一个坏人,正当Deb长舒口气的当头,接待员接着说,但也不是个好人。Deb吃惊,遂问一个人怎么可能既不是坏人也不是好人呢?接待员答曰:你只是一个肤浅的人。
看,做得个坏人,须要玉石俱焚的霸气;要做好人,也须要亲身实践的慈善之举。回顾一生,发现自己不过是个肤浅的人,这恐怕于任何人而言都是最为恐怖的审判。
若让我说,做好人实在不是件容易事,这与许多人随口便说的“虽然我不……但我至少是个善良的人”根本不同,善良、慈悲、宽容……这些都是人世间最为闪耀又最难能可贵的品质。曾有同学对我说:“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好人,真正的坏人其实很少”。对此,我并不认同。我倒觉得成为坏人容易,成为好人很难,小到为包庇亲友而损害社会正义,大到二战时普通民众协助纳粹屠杀犹太民族,这些都是做坏人容易的鲜活例子。
一个无知的人时容易盲目乐观,但是在读过从世界战争到国内文革的历史之后是否还能对人性保持天真的乐观,就很难说。可以看看“东京审判”的视频资料,那些史书上记载的犯下累累血债的“坏人”从文字里走到镜头前来的时候,我曾惊诧地发现他们并没有青面獠牙,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有鼻子有眼睛,会流泪也会思考。这时你就知道,“他们”也曾经是“我们”。
我始终觉得,决定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是看他做过什么,而不是没做什么。一个人可能有很多宏大的人生目标和美好的未来规划,他也可能决计在自己事业有成之后做个慈善家,但这些都是尚未存在的事;如果他的现在——靠抄袭通过大学考试,靠挥霍父母的钱过优渥的生活,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对乞丐们嗤之以鼻,却仍然坚称自己是个善良的人——这样的话,他至少不是个“活在当下”的人。在很多境遇下,人们被迫做出两难的选择,这时候,是把是非对错放在首位,还是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决定了一个人成为好人的可能性。人们大概就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选择中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你觉得,如今把公平正义看得比自己利益更重的人,是多呢还是少呢?
在我看来,吹破天,也只能说“善良”是我一生牢记并为之不懈追求的目标。无论如何,必须承认,善良的前提拥有是洞察世事的智慧心,如果仅仅对某人好就算得上善良,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在“助纣为虐”呢?
好了,如果你仍对人性善恶这个话题有继续探讨的兴趣,而没被我这番怂论搞得兴味全无的话,推荐你看看凯特温斯莱特的《朗读者》或者艾伦•瑞克曼的《叛国作家》,片子都对人性的复杂有足够细致的刻画,主演又都是老戏骨,表演功力可谓精湛,故也很有欣赏的价值。
“五一”小长假到来之前我忙着为好友到武汉来玩儿的行程张罗,好友离开后我又瘫软似抑郁症爆发般在床上躺倒了大半天,还没来得及写信一周就匆匆过去。好在你自觉,看了电影写了文,让我们之间的约定不至于因为我时阴时阳的情绪而受挫。
今天中午,我费心将自己从颓丧情绪中抽拔出来,在南书院匆忙搞掂一篇论文作业,开始写这封回信。当我落笔写下这些文字时,我才感觉心中的阴郁情绪渐渐散开。
你说的电影是《灵魂战车2》,昨晚我在网上看了枪版,3D的效果自然看不到,听说整部片子的亮点正是它的3D效果,我只能说真遗憾。
以前我喜欢过尼古拉斯凯奇,大概是中学时候。凯奇那张苦逼大叔脸很有文艺范儿,演文艺片还凑合,但是科幻电影不怎么适合他。再者,近年来他出演的电影里出了不少烂片,整体来说他老人家的事业是走低的。你用“灵魂的善与恶一体并存”来描述这片子的内涵,我以为有些拔高了。《灵魂战车》本来是部以视觉为噱头的商业片,故事本身也简单,好人坏人一目了然,还不如你的那段臆想精彩。你说的那段天使守护凡人的臆想,令我想到早前看过的一部德国电影——《柏林苍穹下》,片子虽说有点闷,但如果能满足你一部分幻想的话,倒也值得推荐。
《灵魂战车2》虽说没有多少值得阐述的余地,但你那句“灵魂的善与恶一体并存”本身就很有意思,与我看过的《绝望主妇》一句台词“为什么我们要把人简单地分为纯粹的好人和坏人呢?因为人们不敢承认仁慈和残暴,会存在于同一个身体里”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知道你的灵感是否也来源于此?
长久以来,我也在思索这个问题。
最初从马哲课上学到辩证法、“两分法”,所以对于“一个人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没有纯粹的好人或者坏人”这样的解释欣然接受,并且以为自己得到了真理;但随着自己对世界对人性认识得越多,我开始有所动摇。细想之下,一个人既有仁慈又有暴虐,这是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
记得美剧《美人不可貌相》里有一幕是这样的:艳冠群芳但学识浅薄的美人Deb横遭车祸死去,她的灵魂来到地狱与天堂的分岔口,接待员把她的信息输入电脑一查,对她说,庆幸的是你不是一个坏人,正当Deb长舒口气的当头,接待员接着说,但也不是个好人。Deb吃惊,遂问一个人怎么可能既不是坏人也不是好人呢?接待员答曰:你只是一个肤浅的人。
看,做得个坏人,须要玉石俱焚的霸气;要做好人,也须要亲身实践的慈善之举。回顾一生,发现自己不过是个肤浅的人,这恐怕于任何人而言都是最为恐怖的审判。
若让我说,做好人实在不是件容易事,这与许多人随口便说的“虽然我不……但我至少是个善良的人”根本不同,善良、慈悲、宽容……这些都是人世间最为闪耀又最难能可贵的品质。曾有同学对我说:“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好人,真正的坏人其实很少”。对此,我并不认同。我倒觉得成为坏人容易,成为好人很难,小到为包庇亲友而损害社会正义,大到二战时普通民众协助纳粹屠杀犹太民族,这些都是做坏人容易的鲜活例子。
一个无知的人时容易盲目乐观,但是在读过从世界战争到国内文革的历史之后是否还能对人性保持天真的乐观,就很难说。可以看看“东京审判”的视频资料,那些史书上记载的犯下累累血债的“坏人”从文字里走到镜头前来的时候,我曾惊诧地发现他们并没有青面獠牙,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有鼻子有眼睛,会流泪也会思考。这时你就知道,“他们”也曾经是“我们”。
我始终觉得,决定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是看他做过什么,而不是没做什么。一个人可能有很多宏大的人生目标和美好的未来规划,他也可能决计在自己事业有成之后做个慈善家,但这些都是尚未存在的事;如果他的现在——靠抄袭通过大学考试,靠挥霍父母的钱过优渥的生活,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对乞丐们嗤之以鼻,却仍然坚称自己是个善良的人——这样的话,他至少不是个“活在当下”的人。在很多境遇下,人们被迫做出两难的选择,这时候,是把是非对错放在首位,还是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决定了一个人成为好人的可能性。人们大概就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选择中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你觉得,如今把公平正义看得比自己利益更重的人,是多呢还是少呢?
在我看来,吹破天,也只能说“善良”是我一生牢记并为之不懈追求的目标。无论如何,必须承认,善良的前提拥有是洞察世事的智慧心,如果仅仅对某人好就算得上善良,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在“助纣为虐”呢?
好了,如果你仍对人性善恶这个话题有继续探讨的兴趣,而没被我这番怂论搞得兴味全无的话,推荐你看看凯特温斯莱特的《朗读者》或者艾伦•瑞克曼的《叛国作家》,片子都对人性的复杂有足够细致的刻画,主演又都是老戏骨,表演功力可谓精湛,故也很有欣赏的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