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博客: 派对与俱乐部
原文载自:http://www.sweden.cn/study/campuslife/campusblog/detail/article/-d739b15675/
作者 李贤文
想要在数万学生中抛头露面,其实一点都不难,只要你舍得办派对。刚去的时候我跟大多数中国学生一样,听见“派对”就觉得好像洪水猛兽;后来我却迷恋派对不能自拔,一直办到北京。我的德国同学斯文和四个朋友租了一套两层大宅,还附带一个地下室和漂亮的大花园。每个周末,他的大宅总是派对不断。深秋的“墨镜派对”,大家都得戴着最潮的墨镜前来报到。我那时没有墨镜,便把眼镜片涂黑凑数。后来的“80年代派对”更是轰动了小小的隆德城,那晚我几乎和上千人打了照面。直到一年后都还听到有路人指着那栋大宅说:“去年这里有个‘80年代派对’好热闹呢!”所有人都力争土得出奇,好几个平时漂亮又入时的同学不惜扮成村姑入席,全场都惊艳。
亚洲人在玩派对上花样不多,但十几个泰国人搞出的泰国菜派对,也让小半个隆德城聊了几天。我的公寓本来也有派对,不少朋友已经就坐,后来竟被电话一一叫走。我虽最终没去,但听说那晚数百人彻夜跳舞high到天明,反复觉得遗憾。这以后,中国人便学办中餐派对,来客也越来越多。参加者总是需要自己带一样菜和饮料,才不致遭到白眼。
我在隆德第一次发觉“人际网络”的真切存在——随意敲开哪一扇大门,总能在人群里找出一两个拐弯抹角的“朋友”,然后顺理成章地挤进这个派对。即使实在没有找到那又怎样?“你总认识阿莱克斯吧?他是我哥们!”管他呢,整个隆德四百多个阿莱克斯,不信你一个都不认识,尤其在facebook泛滥的时代——你看见那头像有些眼熟,而那个“阿莱克斯”也根本记不得是不是跟你聊过,何况你是一张亚洲面孔呢。
听说facebook在日本完全行不通:上司、亲戚、下属和泛泛之交竟然全在一个“朋友”列表里,排名还不分先后!这在讲究等级的日本简直是大逆不道啊。而且,听说日本人跟中国人在这一点上完全一致:只拿假名说真话。
深夜11点前后,瑞典学生多选择离开公寓,去学生俱乐部放纵最后的两三个小时。 学生俱乐部通常在9点前是免费的,深夜之后开始收费,门票从几十克朗到上百不止。即使如此,午夜前后等待进场的人也是排成长龙,有时甚至挤成乱糟糟一团。这时,守门的内部人士便有权决定放谁进去——是漂亮的女士还是他的熟人呢?这就不得而知了。门票竟然是在手臂上盖一个橡皮图章,各种图案都有,和我们小时候玩的一模一样。
就像美国大学里常有这个社那个团,俱乐部制度也是隆德大学流传了数百年的传统。声势最大的“隆德俱乐部”(Lunds Nation)和“卡尔玛俱乐部”(Kalmar Nation)就是早期学生按照原籍的不同结伙办起来的。后来入俱乐部的条件当然不再是“来自何处”,而变成了“信仰什么”。“贝尔金丝佳俱乐部”(Blekingska nation)离我的公寓很近,据说是左翼社会民主人士的大本营,因此虽然有便宜又方便的美酒,室友们却从来不去。为了图方便,我曾一度加入这个俱乐部,竟然引得几个室友大不高兴。在他们看来,政治立场是开不得玩笑的——“你夏天不还在马尔默俱乐部嘛?”那是自由主义者的根据地——“难道你向左转了?”
俱乐部还有专为瑞典学生组织的层出不穷的聚会。刚到隆德几天,就碰见大一新生开学典礼,俱乐部大礼堂里数百少年少女衣冠楚楚、闪闪发亮,手里握着高脚杯谈笑风生。我的大学时代怎没有那样美好的传统呢?
作者 李贤文
想要在数万学生中抛头露面,其实一点都不难,只要你舍得办派对。刚去的时候我跟大多数中国学生一样,听见“派对”就觉得好像洪水猛兽;后来我却迷恋派对不能自拔,一直办到北京。我的德国同学斯文和四个朋友租了一套两层大宅,还附带一个地下室和漂亮的大花园。每个周末,他的大宅总是派对不断。深秋的“墨镜派对”,大家都得戴着最潮的墨镜前来报到。我那时没有墨镜,便把眼镜片涂黑凑数。后来的“80年代派对”更是轰动了小小的隆德城,那晚我几乎和上千人打了照面。直到一年后都还听到有路人指着那栋大宅说:“去年这里有个‘80年代派对’好热闹呢!”所有人都力争土得出奇,好几个平时漂亮又入时的同学不惜扮成村姑入席,全场都惊艳。
亚洲人在玩派对上花样不多,但十几个泰国人搞出的泰国菜派对,也让小半个隆德城聊了几天。我的公寓本来也有派对,不少朋友已经就坐,后来竟被电话一一叫走。我虽最终没去,但听说那晚数百人彻夜跳舞high到天明,反复觉得遗憾。这以后,中国人便学办中餐派对,来客也越来越多。参加者总是需要自己带一样菜和饮料,才不致遭到白眼。
我在隆德第一次发觉“人际网络”的真切存在——随意敲开哪一扇大门,总能在人群里找出一两个拐弯抹角的“朋友”,然后顺理成章地挤进这个派对。即使实在没有找到那又怎样?“你总认识阿莱克斯吧?他是我哥们!”管他呢,整个隆德四百多个阿莱克斯,不信你一个都不认识,尤其在facebook泛滥的时代——你看见那头像有些眼熟,而那个“阿莱克斯”也根本记不得是不是跟你聊过,何况你是一张亚洲面孔呢。
听说facebook在日本完全行不通:上司、亲戚、下属和泛泛之交竟然全在一个“朋友”列表里,排名还不分先后!这在讲究等级的日本简直是大逆不道啊。而且,听说日本人跟中国人在这一点上完全一致:只拿假名说真话。
深夜11点前后,瑞典学生多选择离开公寓,去学生俱乐部放纵最后的两三个小时。 学生俱乐部通常在9点前是免费的,深夜之后开始收费,门票从几十克朗到上百不止。即使如此,午夜前后等待进场的人也是排成长龙,有时甚至挤成乱糟糟一团。这时,守门的内部人士便有权决定放谁进去——是漂亮的女士还是他的熟人呢?这就不得而知了。门票竟然是在手臂上盖一个橡皮图章,各种图案都有,和我们小时候玩的一模一样。
就像美国大学里常有这个社那个团,俱乐部制度也是隆德大学流传了数百年的传统。声势最大的“隆德俱乐部”(Lunds Nation)和“卡尔玛俱乐部”(Kalmar Nation)就是早期学生按照原籍的不同结伙办起来的。后来入俱乐部的条件当然不再是“来自何处”,而变成了“信仰什么”。“贝尔金丝佳俱乐部”(Blekingska nation)离我的公寓很近,据说是左翼社会民主人士的大本营,因此虽然有便宜又方便的美酒,室友们却从来不去。为了图方便,我曾一度加入这个俱乐部,竟然引得几个室友大不高兴。在他们看来,政治立场是开不得玩笑的——“你夏天不还在马尔默俱乐部嘛?”那是自由主义者的根据地——“难道你向左转了?”
俱乐部还有专为瑞典学生组织的层出不穷的聚会。刚到隆德几天,就碰见大一新生开学典礼,俱乐部大礼堂里数百少年少女衣冠楚楚、闪闪发亮,手里握着高脚杯谈笑风生。我的大学时代怎没有那样美好的传统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