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楼
重瞳遗址已尘埃,惟有黄楼临泗水……
——题记
古城徐州东南处有一条长约13.5公里的小河,纵贯东西,把徐州城分为两片,此河便是故黄河。故黄河,顾名思义是指过去的黄河,古时的黄河途径徐州,养育了徐州一代又一代儿女,然而由汉至清的两千年间,黄河水泛滥多达1500余次,以至徐州掘地三尺就是城下之城,再掘地三尺又是一座城池……后来黄河改道,与徐州逐渐相聚甚远,唯留下这条小河一作离别赠礼。
八月末的一天,天气还比较凉爽,我骑车从家出发,沿故黄河,由西至东去寻找那座我早想驻留观赏的建筑——黄楼。说起黄楼,我对她真是有一种独特的熟悉感。小时候,去奶奶家走黄河沿一条路总会看到她,楼角飞檐,矗然耸立,尤其在夕阳的照射下更有一种卓然的威严。然而二十年来,不管是骑车还是乘车,我只是充当一名过客而已,从未驻留靠近过。以前也问过父母:
“那座建筑是什么?”
“黄楼,没什么好看的。”
得到这样的回答也只好作罢。但是这天我还是骑着车子来了,再一次沿着故黄河走过,只是不再是路过,而是专门去看看这位特别的朋友。
故黄河南岸依然是一排排松树,河水却经几年的治理,清许了很多,虽不是清澈见底,但是用“绿水碧波”来修饰倒也不为过,河岸上那些沉默的垂钓者似乎更能说明这点。一路连接河上的十二座桥如同缠绕在徐州城腰间的玉带,为雄性的徐州增添了几多柔情。
远远地就看见了这座双层飞檐的建筑,过了牌楼便是。我停驻车子,走进了以黄楼为主的园子,园内有一条石舫,舫上建着仿古的双层小楼,小楼对面是一幅幅石刻画,有东坡聚友图,民众抗水图,修建黄楼图,东坡践行图等。由石舫向西不过数步就是黄楼了。我本想登楼观赏一番,无奈门锁紧闭,也许真的没什么可看的。但我不甘心就此离去,便围着黄楼转了一圈,陪她闲坐一会儿,也不枉我此次专门而来。
“黄楼赏月”是古徐州的八景之一,只是今人没有这等福气了,当然。即便有此条件,忙碌的现代人也不会有此闲心。也许因此原因,黄楼只作为徐州一种标志性的建筑而存在,实则早已被人遗忘,毕竟外在的黄楼真“没有什么可看的”。
我倚柱而坐,用心灵与黄楼交涉,听她向我诉说关于徐州城又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徐州人民万众一心抵御灾难的故事:
宋熙宁十年,东坡任徐州知州,上任不到两个月即闻黄河决口于澶州曹村,决口之水,一泻千里,流入山东巨野,首灌东平,而决口之地距徐州以北不到百里。
熙宁十年(1077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南清河水暴涨,水越山而来,徐州郊区已是一片汪洋。俯视城下,城中半地已涨出一丈九寸的大水,大水将漫城壁而来,若城墙倒塌,则水淹徐城,此刻的彭城可谓是危在旦夕。城内的富人早已收拾细软,准备避水窃逃,东坡闻之,立即阻挡富豪出逃,以稳民心,并誓曰:“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遂结庐于城上,亲率军民共抗洪灾。当时民夫约四千余人,会同武卫军的兵丁,日夜赶工,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筑起了一道长九百八十四丈的大堤。
熙宁十年农历九月二十一日,天降大雨,水借雨势,涨至二丈八尺,当时是:“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九月九日黄楼作》苏轼)。大水所到之处是:“汗漫千余里,漂庐舍,败冢墓,老弱敝川而下,壮者狂走无所得食,槁死于丘陵林木之上……”(《黄楼赋》苏辙)。不过幸而堤工已成,加之东坡又令城内几百艘公私船系缆于城下,以减轻冲击城壁的水力,东坡为护彭城,常身披蓑衣,手执工具,日夜上城巡视,甚至夜宿城上。终于熙宁十年农历十月初五,水渐消渐止。 农历十月十三,黄河疏通,洪水回归,而水围徐州七十余日终未能破城。
为纪念此次军民齐心抗洪一事,东坡于元丰十年(1078)农历二月组织建黄楼于城东门,“垩以黄土,名之曰‘黄楼’以土实胜水故也”(《黄楼赋》苏辙),古人尚五行之说,信土能克水,而土常以黄色代替,东坡修建黄楼也有镇水之意,这就是黄楼的来历了。
据说,为建黄楼,东坡拆了项羽所建的“楚王宫”以充材料。有些人因此认为东坡建黄楼为一功,而拆楚宫为一过,徐州因此少了一处古迹。其实中国历史上拆王宫的还少吗?一个王朝败落了,一个王朝兴起来,而后者所谓“革新”的王朝不过是拆了前者的宫殿,继而再盖一个更为辉煌的宫殿,以示与前朝的不同,前朝的宫殿是奢靡的罪证,后来的宫殿却成了仁政的象征,事实上的封建君王有哪一个脱离过同一个本质呢?我倒认为拆楚宫拆得好,拆一座奢华萎靡的帝宫,盖一座纪念齐民抗水的黄楼有何过呢?我只悲叹东坡拆了一座楚王宫,却拆不掉封建君王大兴土木的嗜好!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满眼所及的不过是一部帝王将相史,一部宫廷暴乱史,一部英雄荣败史,一部才子佳人史……唯独不是人民奋斗史。都说推动历史前进的是人民,是大众,可是我看到的史书,见到的古迹,唱主角的大多不是人民而是帝王,贵族,军官,英雄……“民众”总是在谈到生产力发展水平时才会被一带而过。
而黄楼让我们记住的不仅是东坡,更是苏东坡背后的那些力量。当东坡离去,徐州人民割蹬挽留感慨:“前年无使君,鱼鳖化儿童”时,东坡给出了最好的回答:“水来非吾过,去亦非吾功。”唯有民众的团结才能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现在的黄楼前却是一派祥和之景了,老人们下棋,唱戏,舞剑;孩子们奔跑,玩耍,嬉戏;一些中年人在石舫上悠闲地垂钓。昔日洪水泛滥水淹诚下的惨状早已淡去,而伫于此的黄楼却依然矗立,黄楼是东坡的纪念,是民众的纪念,是抗水胜利的纪念,也是苦难的纪念……毕竟像这样幸运地战胜洪水的次数并不多,仅崇祯年间的那次大水就足以使这座城池毁灭当时的统治者已考虑将徐州迁址重建,因资金等原因才未实施)。有人说忘记苦难不好吗?难道要背负一生的苦难记忆才好吗?忘却苦难不是不好,而是苦难原本就是历史、人生的组成部分,是不能被抛弃、忽视的。抛弃苦难的记忆,人将会“日益成为没有记忆的智力和具有承性功能的机器”(默茨),人们将会习惯享乐与舒适,而当苦难再次来临就会无所适从。一次洪水,一次地震,一次人为的屠杀,带去的是众多无辜者的性命,留下的是给活着人的无辜负疚,每个有灵魂的人都会有这种生存上的负疚感。苦难过后,太阳依然升起,空气依然清新,大自然完全可以笑看风云,而人类却不能讲苦难置之度外,以为我们有我们的责任。记忆苦难不是放弃祥和,祥和的生活重新开始并继续着,而苦难的记忆却要深埋于心。
夕阳的余晖再次洒在黄楼上,我又看到了那卓然的威严,我最后回顾一次黄楼,骑车离去……
尽管苦难伴随人类历史的一生,但我依然为熙宁十年的那次抗水胜利而感到庆幸,“砥柱功名垂不朽,羽衣人去事难忘”历史不忘却,“石家烟火平琳处,一曲笙歌送夕阳”生活在继续……
注:古黄楼于上世纪50年代被拆,现在的黄楼是1988年政府组织重建的,建址亦改。
——题记
古城徐州东南处有一条长约13.5公里的小河,纵贯东西,把徐州城分为两片,此河便是故黄河。故黄河,顾名思义是指过去的黄河,古时的黄河途径徐州,养育了徐州一代又一代儿女,然而由汉至清的两千年间,黄河水泛滥多达1500余次,以至徐州掘地三尺就是城下之城,再掘地三尺又是一座城池……后来黄河改道,与徐州逐渐相聚甚远,唯留下这条小河一作离别赠礼。
八月末的一天,天气还比较凉爽,我骑车从家出发,沿故黄河,由西至东去寻找那座我早想驻留观赏的建筑——黄楼。说起黄楼,我对她真是有一种独特的熟悉感。小时候,去奶奶家走黄河沿一条路总会看到她,楼角飞檐,矗然耸立,尤其在夕阳的照射下更有一种卓然的威严。然而二十年来,不管是骑车还是乘车,我只是充当一名过客而已,从未驻留靠近过。以前也问过父母:
“那座建筑是什么?”
“黄楼,没什么好看的。”
得到这样的回答也只好作罢。但是这天我还是骑着车子来了,再一次沿着故黄河走过,只是不再是路过,而是专门去看看这位特别的朋友。
故黄河南岸依然是一排排松树,河水却经几年的治理,清许了很多,虽不是清澈见底,但是用“绿水碧波”来修饰倒也不为过,河岸上那些沉默的垂钓者似乎更能说明这点。一路连接河上的十二座桥如同缠绕在徐州城腰间的玉带,为雄性的徐州增添了几多柔情。
远远地就看见了这座双层飞檐的建筑,过了牌楼便是。我停驻车子,走进了以黄楼为主的园子,园内有一条石舫,舫上建着仿古的双层小楼,小楼对面是一幅幅石刻画,有东坡聚友图,民众抗水图,修建黄楼图,东坡践行图等。由石舫向西不过数步就是黄楼了。我本想登楼观赏一番,无奈门锁紧闭,也许真的没什么可看的。但我不甘心就此离去,便围着黄楼转了一圈,陪她闲坐一会儿,也不枉我此次专门而来。
“黄楼赏月”是古徐州的八景之一,只是今人没有这等福气了,当然。即便有此条件,忙碌的现代人也不会有此闲心。也许因此原因,黄楼只作为徐州一种标志性的建筑而存在,实则早已被人遗忘,毕竟外在的黄楼真“没有什么可看的”。
我倚柱而坐,用心灵与黄楼交涉,听她向我诉说关于徐州城又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徐州人民万众一心抵御灾难的故事:
宋熙宁十年,东坡任徐州知州,上任不到两个月即闻黄河决口于澶州曹村,决口之水,一泻千里,流入山东巨野,首灌东平,而决口之地距徐州以北不到百里。
熙宁十年(1077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南清河水暴涨,水越山而来,徐州郊区已是一片汪洋。俯视城下,城中半地已涨出一丈九寸的大水,大水将漫城壁而来,若城墙倒塌,则水淹徐城,此刻的彭城可谓是危在旦夕。城内的富人早已收拾细软,准备避水窃逃,东坡闻之,立即阻挡富豪出逃,以稳民心,并誓曰:“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遂结庐于城上,亲率军民共抗洪灾。当时民夫约四千余人,会同武卫军的兵丁,日夜赶工,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筑起了一道长九百八十四丈的大堤。
熙宁十年农历九月二十一日,天降大雨,水借雨势,涨至二丈八尺,当时是:“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九月九日黄楼作》苏轼)。大水所到之处是:“汗漫千余里,漂庐舍,败冢墓,老弱敝川而下,壮者狂走无所得食,槁死于丘陵林木之上……”(《黄楼赋》苏辙)。不过幸而堤工已成,加之东坡又令城内几百艘公私船系缆于城下,以减轻冲击城壁的水力,东坡为护彭城,常身披蓑衣,手执工具,日夜上城巡视,甚至夜宿城上。终于熙宁十年农历十月初五,水渐消渐止。 农历十月十三,黄河疏通,洪水回归,而水围徐州七十余日终未能破城。
为纪念此次军民齐心抗洪一事,东坡于元丰十年(1078)农历二月组织建黄楼于城东门,“垩以黄土,名之曰‘黄楼’以土实胜水故也”(《黄楼赋》苏辙),古人尚五行之说,信土能克水,而土常以黄色代替,东坡修建黄楼也有镇水之意,这就是黄楼的来历了。
据说,为建黄楼,东坡拆了项羽所建的“楚王宫”以充材料。有些人因此认为东坡建黄楼为一功,而拆楚宫为一过,徐州因此少了一处古迹。其实中国历史上拆王宫的还少吗?一个王朝败落了,一个王朝兴起来,而后者所谓“革新”的王朝不过是拆了前者的宫殿,继而再盖一个更为辉煌的宫殿,以示与前朝的不同,前朝的宫殿是奢靡的罪证,后来的宫殿却成了仁政的象征,事实上的封建君王有哪一个脱离过同一个本质呢?我倒认为拆楚宫拆得好,拆一座奢华萎靡的帝宫,盖一座纪念齐民抗水的黄楼有何过呢?我只悲叹东坡拆了一座楚王宫,却拆不掉封建君王大兴土木的嗜好!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满眼所及的不过是一部帝王将相史,一部宫廷暴乱史,一部英雄荣败史,一部才子佳人史……唯独不是人民奋斗史。都说推动历史前进的是人民,是大众,可是我看到的史书,见到的古迹,唱主角的大多不是人民而是帝王,贵族,军官,英雄……“民众”总是在谈到生产力发展水平时才会被一带而过。
而黄楼让我们记住的不仅是东坡,更是苏东坡背后的那些力量。当东坡离去,徐州人民割蹬挽留感慨:“前年无使君,鱼鳖化儿童”时,东坡给出了最好的回答:“水来非吾过,去亦非吾功。”唯有民众的团结才能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现在的黄楼前却是一派祥和之景了,老人们下棋,唱戏,舞剑;孩子们奔跑,玩耍,嬉戏;一些中年人在石舫上悠闲地垂钓。昔日洪水泛滥水淹诚下的惨状早已淡去,而伫于此的黄楼却依然矗立,黄楼是东坡的纪念,是民众的纪念,是抗水胜利的纪念,也是苦难的纪念……毕竟像这样幸运地战胜洪水的次数并不多,仅崇祯年间的那次大水就足以使这座城池毁灭当时的统治者已考虑将徐州迁址重建,因资金等原因才未实施)。有人说忘记苦难不好吗?难道要背负一生的苦难记忆才好吗?忘却苦难不是不好,而是苦难原本就是历史、人生的组成部分,是不能被抛弃、忽视的。抛弃苦难的记忆,人将会“日益成为没有记忆的智力和具有承性功能的机器”(默茨),人们将会习惯享乐与舒适,而当苦难再次来临就会无所适从。一次洪水,一次地震,一次人为的屠杀,带去的是众多无辜者的性命,留下的是给活着人的无辜负疚,每个有灵魂的人都会有这种生存上的负疚感。苦难过后,太阳依然升起,空气依然清新,大自然完全可以笑看风云,而人类却不能讲苦难置之度外,以为我们有我们的责任。记忆苦难不是放弃祥和,祥和的生活重新开始并继续着,而苦难的记忆却要深埋于心。
夕阳的余晖再次洒在黄楼上,我又看到了那卓然的威严,我最后回顾一次黄楼,骑车离去……
尽管苦难伴随人类历史的一生,但我依然为熙宁十年的那次抗水胜利而感到庆幸,“砥柱功名垂不朽,羽衣人去事难忘”历史不忘却,“石家烟火平琳处,一曲笙歌送夕阳”生活在继续……
![]() |
重瞳遗址已尘埃,惟有黄楼临泗水…… |
注:古黄楼于上世纪50年代被拆,现在的黄楼是1988年政府组织重建的,建址亦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