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2012 J. S. Bach BWV1004 Chaconne
(无责任转自我的校内)
本科的最后一学期在巴赫的恰空舞曲中结束,因为时间原因而迟迟没有开始研究第二D大调部分和未能熟练奏出的32分音符成了我在End of semester hearing上的遗憾。
小提琴的三声部帕梯塔,3/4 拍得切分音成了此曲的音乐动力。此曲创作于一个很特殊的背景,巴赫的小妻子病故时巴赫在很远的地方,当他匆忙赶回来时葬礼已经结束了。在这样的心情下巴赫创作了这首恰空。
引用福田进一大师的理解《恰空》:
1、恰空的拍子是3/4=1/4+1/2 ,因此恰空不是3拍子,而是2拍子
2、恰空是变奏曲子,那么主题是开头几个和弦的根音——而不是冠音。
3、开头几个和弦不能弹成分解和弦,弹恰空要像说话而不是像唱歌。
4、每小节的第一个音往往是乐句的结束而不是开始。注意复调音乐的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对话
5、恰空就像人的一生,开头是啼哭,然后人生坎坷,戏剧变化,喜悦,欢愉,胜利——转调之后 衰老(福田戏称就像他自己一样),悲伤.....
巴赫一生中有很多位妻子,这些妻子也给了他很多儿子(只有儿子,巴赫没有女儿),但是我相信这位玛利亚 芭芭拉一定是巴赫的挚爱,不然为什么亡妻的墓志铭如此悲怆,如此苍凉。
(观看地址,请自备呕吐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wOTA2Mjg0.html
1952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赫研究专家施威策尔曾说:“巴赫用一个简单的主题呼唤出一个世界!”我更愿意相信巴赫只是在陈述他对亡妻的哀思。D小调进入主题,伴随着围绕主题的十几个变奏,仿佛在叙述那挥之不去的悲情。这份悲情不像失恋后那娓娓道来的细腻,却带着十足的庄重和宏伟,没有向上帝斥责命运的不公,看了看仿佛还在微笑的天使雕像,老巴将那一份沉痛思念的洪流和一生一世的酸甜苦辣寄托在了这一首曲子上。
转过美丽庄严的D大调。傍晚的阳光照耀山谷,金色的光彩在大气中荡漾,溪水变成流金,倒映着穹宇,庄严夺目的霞光直冲云霄。不知道这是老巴思考到了什么?是和玛利亚一起坐在羽管键琴旁边创作时的场景,还是早年在圣约翰教堂演奏管风琴意气风发的时光,亦或是灵魂的升华以及心灵和上帝的对话?我们却无从得知。
第三部分返回D小调,在庄严的气氛中结束了对亡妻的哀思,在经过激烈的思考核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之后沉淀了下来。最后的小调犹如是主要段落浓缩后的再现,完整地再现了主题。
总结:
许久不写日志之后再次提笔,生涩无比,多谢朋友们耐心读完这篇小小的感悟,也多谢你们愿意忍受我那还不熟练的运指技巧。第一次接触老巴这么多声部的作品,再加上吉他大师塞戈维亚的多声部尽可能的保留式的改编,这首原本写给小提琴的作品给了我莫大的压力。这次jury是我本科的最后一次,我格外珍惜这次经历,因为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再次系统地学习音乐。受到吉他音色音量的限制,以及自身技巧的不足,没能展现出恰空应有的气势和悲怆的情绪。在吉他上,恰空更趋向于对细腻感情的描述
本科的最后一学期在巴赫的恰空舞曲中结束,因为时间原因而迟迟没有开始研究第二D大调部分和未能熟练奏出的32分音符成了我在End of semester hearing上的遗憾。
小提琴的三声部帕梯塔,3/4 拍得切分音成了此曲的音乐动力。此曲创作于一个很特殊的背景,巴赫的小妻子病故时巴赫在很远的地方,当他匆忙赶回来时葬礼已经结束了。在这样的心情下巴赫创作了这首恰空。
引用福田进一大师的理解《恰空》:
1、恰空的拍子是3/4=1/4+1/2 ,因此恰空不是3拍子,而是2拍子
2、恰空是变奏曲子,那么主题是开头几个和弦的根音——而不是冠音。
3、开头几个和弦不能弹成分解和弦,弹恰空要像说话而不是像唱歌。
4、每小节的第一个音往往是乐句的结束而不是开始。注意复调音乐的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对话
5、恰空就像人的一生,开头是啼哭,然后人生坎坷,戏剧变化,喜悦,欢愉,胜利——转调之后 衰老(福田戏称就像他自己一样),悲伤.....
巴赫一生中有很多位妻子,这些妻子也给了他很多儿子(只有儿子,巴赫没有女儿),但是我相信这位玛利亚 芭芭拉一定是巴赫的挚爱,不然为什么亡妻的墓志铭如此悲怆,如此苍凉。
(观看地址,请自备呕吐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wOTA2Mjg0.html
1952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赫研究专家施威策尔曾说:“巴赫用一个简单的主题呼唤出一个世界!”我更愿意相信巴赫只是在陈述他对亡妻的哀思。D小调进入主题,伴随着围绕主题的十几个变奏,仿佛在叙述那挥之不去的悲情。这份悲情不像失恋后那娓娓道来的细腻,却带着十足的庄重和宏伟,没有向上帝斥责命运的不公,看了看仿佛还在微笑的天使雕像,老巴将那一份沉痛思念的洪流和一生一世的酸甜苦辣寄托在了这一首曲子上。
转过美丽庄严的D大调。傍晚的阳光照耀山谷,金色的光彩在大气中荡漾,溪水变成流金,倒映着穹宇,庄严夺目的霞光直冲云霄。不知道这是老巴思考到了什么?是和玛利亚一起坐在羽管键琴旁边创作时的场景,还是早年在圣约翰教堂演奏管风琴意气风发的时光,亦或是灵魂的升华以及心灵和上帝的对话?我们却无从得知。
第三部分返回D小调,在庄严的气氛中结束了对亡妻的哀思,在经过激烈的思考核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之后沉淀了下来。最后的小调犹如是主要段落浓缩后的再现,完整地再现了主题。
总结:
许久不写日志之后再次提笔,生涩无比,多谢朋友们耐心读完这篇小小的感悟,也多谢你们愿意忍受我那还不熟练的运指技巧。第一次接触老巴这么多声部的作品,再加上吉他大师塞戈维亚的多声部尽可能的保留式的改编,这首原本写给小提琴的作品给了我莫大的压力。这次jury是我本科的最后一次,我格外珍惜这次经历,因为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再次系统地学习音乐。受到吉他音色音量的限制,以及自身技巧的不足,没能展现出恰空应有的气势和悲怆的情绪。在吉他上,恰空更趋向于对细腻感情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