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进化史
开始很认真的思考金融的进化史。
先回到最简单的一个人的经济世界,就是鲁滨逊经济学的世界。
一个人的生产和消费,关乎生存。
物质基础,包括天然产品、土地、气候等,土地是关键。
长出了东西,然后一部分消费掉,一部分储存起来,一部分变为房子和工具等资本,一部分留做种子等,进行再生产。健康和经验很重要,时间也很重要。生产离不开经验和时间。
至于生产什么,则是由生产的容易性(效率)和生存的需要而定。
先满足当下的生存和安全需要,然后部分储存,部分再生产,部分生产审美的奢侈品。
随着生活自给后,会有时间思考经验的总结,并且创造宗教信仰的图腾符号。
两个人的世界的经济学。
后来出现了星期五。
鲁滨逊和星期五的关系,实际上是雇佣合作的关系。
星期五其实是延续了鲁滨逊的手脚。鲁滨逊出的是最为宝贵的经验和思想。
在产出中,鲁滨逊拿出部分的食物等给星期五。
再后来,他们发现了第三个人。
他们可能应该出现了分工,就像最开始的亚当和夏娃的故事。
也就是说,生强力壮的外部生产,猎取动物,身体一般的从事耕种或者盖房子这样的。
然后他们进行内部的分配。分配量的多少,应该也是根据其获得的产品的难易程度,以及所需要付出的劳动的多少,进行分配。比如,打猎的获得应该更多些,因为很辛苦很危险,不是其他人愿意干的或者能干的,如果他不干了,其他人就得不到了,所以依赖性会大些。
再后来,这个家庭的人口可能就开始繁衍和增加了。比如出现了两个家庭。他们依然是合作和分配的关系。再后来,人口逐渐增加。这个时候,分工更加细化了,比如老人可以教小孩和年轻人知识,有专业分工盖房的,有专业耕地的,有专业打猎的。
专业分工到一定程度,这个时候,分配和激励机制就成为一个问题。
这时候其实依然是计划经济,计划的生产和计划的分配。族群依靠的是血缘维系的信任。
但是后来,发现了其他血缘的群落。
他们发现彼此之间,有对方需要的商品可以进行交换。
交换的数量,即价格,依据的显然依然是商品获得的难以程度,需要付出的劳动量。
例如,如果一个正常男人一天可以打1只动物,摘取10个果实,那么1只动物=10个果实。
也就是说,“每件物品的真实价格,即它对于想要得到它的人的实际价值,就是为获得它所付出的辛苦和麻烦”。如果商品的价格高于一个人正常劳动可以获取的数量,那么他就会选择自己去劳作,而非去购买,例如,如果1只动物只能换到1个果实,那么这个打动物的就会选择花时间自己去采摘果实,从而增加了果实的产量。从最简单的交换开始,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价格对生产和需求的影响,并影响着劳动力要素的流动。
如果出现更多的交换的人,则会产生竞争,商品的市场价格等于平均劳动生产率下的价格。劳动生产率高的人,则可以出现溢价的销售,反之劳动生产效率低的人,则不得不贱卖自己的劳动。由于劳动分工的出现,每个人都会去寻找自己最擅长的,且市场最需要的分工,通过分工来换取自己需要的其他东西。而有了分工和交换,就需要一个高效率的市场来完成交换。为了完成交换的过程,就出现了充当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这种商品的特点是人人都需要,并且要易于保存和携带,毫无疑问,粮食是充当了这种一般等价物,后来则是黄金,它们背后都有等量的劳动时间的难易。
可见,任何两个商品之间的价格,即交换数量,都是由市场上的交易双方的博弈形成,最终还是由交换的商品的数量决定,供给和需求,供给多了,或者需求少了,价格下降,反之则上升。虽然一般等价物是大家都需要的,并且愿意接受的,但一般等价物的生产同样遵循价格规律。
后来,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成为了货币。再后来,贵金属货币出现了纸币等符号的汇兑凭证,这些货币的影子的凭证纸币,也充当了流通中的货币。再后来,这些货币的发行就脱离了实际可汇兑的黄金,成为了纯粹的价值符号。有意思的是,如果货币延续的是货币和价值紧密挂钩的模式,保持货币的币值的稳定,那么货币的角色,就和黄金一样,只不过是一种虚拟的“黄金”。
由于货币本身的发行,已经脱离了发行主体的实际的生产价值,因此货币发行方从法理或者道义上是不能自己超发货币进行市场交易的,而只能充满纯粹的借贷人的角色,根据市场上的GDP生产价值的增长量决定货币的供应量。货币发行机构和政府的角色职能必须分开,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并且通过相对稳定的价格信号,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在要素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实现社会总效用(财富)的最大化。
先回到最简单的一个人的经济世界,就是鲁滨逊经济学的世界。
一个人的生产和消费,关乎生存。
物质基础,包括天然产品、土地、气候等,土地是关键。
长出了东西,然后一部分消费掉,一部分储存起来,一部分变为房子和工具等资本,一部分留做种子等,进行再生产。健康和经验很重要,时间也很重要。生产离不开经验和时间。
至于生产什么,则是由生产的容易性(效率)和生存的需要而定。
先满足当下的生存和安全需要,然后部分储存,部分再生产,部分生产审美的奢侈品。
随着生活自给后,会有时间思考经验的总结,并且创造宗教信仰的图腾符号。
两个人的世界的经济学。
后来出现了星期五。
鲁滨逊和星期五的关系,实际上是雇佣合作的关系。
星期五其实是延续了鲁滨逊的手脚。鲁滨逊出的是最为宝贵的经验和思想。
在产出中,鲁滨逊拿出部分的食物等给星期五。
再后来,他们发现了第三个人。
他们可能应该出现了分工,就像最开始的亚当和夏娃的故事。
也就是说,生强力壮的外部生产,猎取动物,身体一般的从事耕种或者盖房子这样的。
然后他们进行内部的分配。分配量的多少,应该也是根据其获得的产品的难易程度,以及所需要付出的劳动的多少,进行分配。比如,打猎的获得应该更多些,因为很辛苦很危险,不是其他人愿意干的或者能干的,如果他不干了,其他人就得不到了,所以依赖性会大些。
再后来,这个家庭的人口可能就开始繁衍和增加了。比如出现了两个家庭。他们依然是合作和分配的关系。再后来,人口逐渐增加。这个时候,分工更加细化了,比如老人可以教小孩和年轻人知识,有专业分工盖房的,有专业耕地的,有专业打猎的。
专业分工到一定程度,这个时候,分配和激励机制就成为一个问题。
这时候其实依然是计划经济,计划的生产和计划的分配。族群依靠的是血缘维系的信任。
但是后来,发现了其他血缘的群落。
他们发现彼此之间,有对方需要的商品可以进行交换。
交换的数量,即价格,依据的显然依然是商品获得的难以程度,需要付出的劳动量。
例如,如果一个正常男人一天可以打1只动物,摘取10个果实,那么1只动物=10个果实。
也就是说,“每件物品的真实价格,即它对于想要得到它的人的实际价值,就是为获得它所付出的辛苦和麻烦”。如果商品的价格高于一个人正常劳动可以获取的数量,那么他就会选择自己去劳作,而非去购买,例如,如果1只动物只能换到1个果实,那么这个打动物的就会选择花时间自己去采摘果实,从而增加了果实的产量。从最简单的交换开始,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价格对生产和需求的影响,并影响着劳动力要素的流动。
如果出现更多的交换的人,则会产生竞争,商品的市场价格等于平均劳动生产率下的价格。劳动生产率高的人,则可以出现溢价的销售,反之劳动生产效率低的人,则不得不贱卖自己的劳动。由于劳动分工的出现,每个人都会去寻找自己最擅长的,且市场最需要的分工,通过分工来换取自己需要的其他东西。而有了分工和交换,就需要一个高效率的市场来完成交换。为了完成交换的过程,就出现了充当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这种商品的特点是人人都需要,并且要易于保存和携带,毫无疑问,粮食是充当了这种一般等价物,后来则是黄金,它们背后都有等量的劳动时间的难易。
可见,任何两个商品之间的价格,即交换数量,都是由市场上的交易双方的博弈形成,最终还是由交换的商品的数量决定,供给和需求,供给多了,或者需求少了,价格下降,反之则上升。虽然一般等价物是大家都需要的,并且愿意接受的,但一般等价物的生产同样遵循价格规律。
后来,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成为了货币。再后来,贵金属货币出现了纸币等符号的汇兑凭证,这些货币的影子的凭证纸币,也充当了流通中的货币。再后来,这些货币的发行就脱离了实际可汇兑的黄金,成为了纯粹的价值符号。有意思的是,如果货币延续的是货币和价值紧密挂钩的模式,保持货币的币值的稳定,那么货币的角色,就和黄金一样,只不过是一种虚拟的“黄金”。
由于货币本身的发行,已经脱离了发行主体的实际的生产价值,因此货币发行方从法理或者道义上是不能自己超发货币进行市场交易的,而只能充满纯粹的借贷人的角色,根据市场上的GDP生产价值的增长量决定货币的供应量。货币发行机构和政府的角色职能必须分开,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并且通过相对稳定的价格信号,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在要素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实现社会总效用(财富)的最大化。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