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重游鼓浪屿小记
鼓浪屿是厦门市的一个小海岛。厦门作为风景秀丽的旅游城市,滨海风情是它的主要魅力。曾听闻厦门人也区分“岛内”“岛外”之不同,住在“岛内”的厦门人对同安区集美区的“岛外”人,总有点区别之心。这种伪地缘观点类似上海人的“浦东”“浦西”论,不过是平装版。如果滨海而居的“岛内”人有种得地利之满足优越感,那么诗意栖居于四面环海的鼓浪屿上的厦门居民,理应更别无所求了。乘坐人头攒动的渡轮驶向海岛,远远就可以看到屹立岛上的郑成功像,还有远处的日光岩反射着阳光。鼓浪屿号称琴岛,不仅岛上有个颇有历史的钢琴博物馆,且音乐作为该地悠久文化一隅,漫步岛上时常可听见鼓浪屿之波浪漫的旋律从朴素的门户传出,这是鼓浪屿的灵魂。又由于岛上林立19世纪末兴建的各国领事馆而得名万国博览会。据说上世纪80年代朦胧派诗歌旗手之一舒婷女士,正定居于岛上,舒女士真乃良禽择佳木而栖了。
鼓浪屿是我儿时美好的记忆。印象中那是个带有不张扬魅力的好地方。总应该在初夏时节登上岛来,拨开南方的细雨丝丝,从红砖尖顶的洋楼到玲珑草木一园中的菽庄花园,从店门爿爿的龙头路到静默不言的八角楼,从湿润的石板路行至雨打黄沙万点坑的沙滩,此时正雨雾朦胧海天一色。咿,一个白鹭从天际匆匆掠过。鼓浪屿处处是景,路路是情,这绝非仅是导游词。穿行在岛上也是穿行在这东南丽岛纠缠交融的历史文化中,当地闽南文化,大陆中央北方文化,随18世纪末殖民入侵而进入的租借地东西洋文化教会文化,遥望台湾所以历史源流绵长的台湾文化,在这多元文化的交织碰撞下,一方小岛好似一个外表沉静温婉却积淀深厚,有种骄而不群气质的少女,她系出名门,家学渊博,饱学中西,秀外慧中。不经意就打动你的心扉。
10年前,记忆中鼓浪屿岛具有一种极闲适朴旧的气质。这种闲适来自于它的不“现代”。它是不“方便”的,各种基础设施很不发达,仅有的几所学校,医院都往厦门岛迁移。人口少之又少,凤凰树和榕树参天蔽日。占地最大的那些领事馆洋楼,好似一个个沉默了一世纪的老人,里面是颓败的砖木,植物的乐园。当地的居民住在简朴的平房民居中,满足于生活的清淡。在他们的印象里,鼓浪屿是不同于厦门岛的地方,那里是长大后生活和工作的,这里是童年的外婆家。寥寥几个游人可以选择的商品是海产干货,海螺贝壳。海螺有很多种,填满柜子的各个角落,不时有稀有的品种。老板娘会给你个图鉴,自己找名字。岛上吃食很少,有小吃鱼丸可以略作点心,也有门口摆放生猛海鲜的小店,做法简单尝口海味,价格并不便宜,而厦门人会和你说,下了岛去对面中山路吃。早上有早市,路边的摊贩摆着塑料水盆,多是各种刚捕到的海味,常有些不常见的鲜味。可以买了请店家做,酱油水的简单做法,不失为老饕尝鲜的实惠办法。
5.1期间,故地重游。早在微薄上知晓,鼓浪屿早被开发为厦门旅游产业拳头产品,也早已是“小资”们旅行名单上在西藏,阳朔,丽江,凤凰之后的一笔。这在挤入几乎塞爆的轮渡驶向鼓浪屿时,我已经强烈感受到了这股商业旅游热潮。轮渡上除了南腔北调东张西望的小红帽,还有将棉麻雪纺穿成一种网店风格,身挎颜色艳丽的皮包和“单反”的“小资”年轻男女。虽没有随团,但我感到有种无形的力,把这些人群往一个早预定好的路数上赶,购物拍照茶叶店,吃饭消费海鲜摊,排队买票逛景点,小资风情咖啡馆。各种饭店最为忙碌,烧烤海鲜的炉灶架在路口,几倍于市价的价格,努力诱惑着旅客尝一口高价鲜。卖海螺贝壳的店多改作了卖珍珠的,一把把的悬挂着,对比零星几个“大路货”的巨大贝壳,显然卖的多卖的快。装潢“欧式”包装精品的咖啡店取个矫情的名字还有装修“地中海”摆着常春藤的生活精品店,卖的是甜馅饼和咖啡饮料,还有细细碎碎的生活小商品,做的是“小资”的生意。更多是任何一个国内景点都可见的“旅游商品店”,摆着5元10元的印着小聪明口号标语的搪瓷杯,木头按摩器,小挂坠,彩色沙漏。无孔不入的塞入商业街最后的角落,等着游客都能随手带一个。某些最受青睐的“老字号”商家,都是一副千帆过尽宠辱不惊的姿态,用流水线似的手法完成交易,游客们早从网络得知熟门熟路地找来,即使不懂,也会有朋友教你,告诉你他们或态度冷漠或多买少送是因为早已如此,于是双方都形成了一种默契。赶着玩,排队买,抓紧吃,时间不多,行程有限,势必要把网络上的攻略照章体验一遍。走到洋楼区,几对新婚夫妻西装婚纱摆着姿势僵着妆容,在绕行侧目的人流边接受摄影师的摆弄,你番拍完我登场。小贩们聪明地兜售起“海岛风情”塑料鸡蛋花,于是那花红的绿的花就开在几乎每一个长裙热裤女子的鬓畔,叫她们以为这里是巴厘岛,普吉岛,海南岛,或者其他什么岛。一会还要去海边排队体验海上急速快艇。我想小红帽立在日光岩或郑成功像前拍张合影留念,疲惫的身体或许获得了内心的安慰。而“小资”们在咖啡馆角落和沙滩边抱着膝盖仰着头拍张照,区别不会大于原来在其他海滩咖啡馆拍过无数张。
我无意怀疑或者嘲讽游客对于鼓浪屿的向往和他们实际接受的鼓浪屿面貌间的巨大差异,只怕何为鼓浪屿,游客们的期待已然偏移。现在网络无孔不入,人们更加依赖网络媒介,而商业性乘着网络的顺风车总是先行一步先入为主。那些莫名其妙涌现的咖啡店就是个例子。如果这些商店抓住了开发岛上旅游后必然兴起的商机,也一定程度方便了游客的旅游需要,那么如果把这些开店没几年的商店作为鼓浪屿的“景点”之一甚至是标签,显然本末倒置了。这些包装精品,注意不是精美经典,这种精品是一种带有浓重商业味道努力汲取大众文化网络文化喜好,充斥媚俗性,充分包装后上市的商店,是和鼓浪屿和厦门的文化是完全不挂的。你可以在任何一个城市任何一个商业街道上看到他们,他们本是商业催生的外来客,实质就是些装修细心包装完美的饮料店。也许对于同为外来客的无意也难于探索和感受真正的厦门鼓浪屿文化的游客而言,他们反倒是易于熟悉的,但是如果叫这种流水线上的商业文化居然成为了鼓浪屿的标签,那当真是张冠李戴,鹊占鸠巢,荒唐可惜了。商业性文化铺天蔽日摧枯拉朽地袭来,把一切都涂抹成一个模样。最终真正的厦门鼓浪屿情致只会隔绝在一层庸俗的商业脂粉下,再也无缘被远道而来的旅人一睹真颜。最终,岛也不再是那个岛。
这又回到一个最俗的命题,文化和商业之争。文化得和资本共舞,而非叫资本黩武。
忽然想到福州的名山“鼓山”,也是一个鼓字。一个在东北角临海搏涛鼓浪,一个在西南处壁立鼓松涛。鼓山作为风景区,若论商业卖点,远远不及鼓浪屿,但是亦有值得寻味的历史文化。因是高山,所以纵使在旅游旺季,游人亦不算太多。没有咖啡馆开在上面,沿路有挑担子的茶摊,可以在登顶之前爽神或者下山时歇脚。没有商业性过多入侵,独具清幽高峻,山依旧是那个山了。
鼓浪屿是我儿时美好的记忆。印象中那是个带有不张扬魅力的好地方。总应该在初夏时节登上岛来,拨开南方的细雨丝丝,从红砖尖顶的洋楼到玲珑草木一园中的菽庄花园,从店门爿爿的龙头路到静默不言的八角楼,从湿润的石板路行至雨打黄沙万点坑的沙滩,此时正雨雾朦胧海天一色。咿,一个白鹭从天际匆匆掠过。鼓浪屿处处是景,路路是情,这绝非仅是导游词。穿行在岛上也是穿行在这东南丽岛纠缠交融的历史文化中,当地闽南文化,大陆中央北方文化,随18世纪末殖民入侵而进入的租借地东西洋文化教会文化,遥望台湾所以历史源流绵长的台湾文化,在这多元文化的交织碰撞下,一方小岛好似一个外表沉静温婉却积淀深厚,有种骄而不群气质的少女,她系出名门,家学渊博,饱学中西,秀外慧中。不经意就打动你的心扉。
10年前,记忆中鼓浪屿岛具有一种极闲适朴旧的气质。这种闲适来自于它的不“现代”。它是不“方便”的,各种基础设施很不发达,仅有的几所学校,医院都往厦门岛迁移。人口少之又少,凤凰树和榕树参天蔽日。占地最大的那些领事馆洋楼,好似一个个沉默了一世纪的老人,里面是颓败的砖木,植物的乐园。当地的居民住在简朴的平房民居中,满足于生活的清淡。在他们的印象里,鼓浪屿是不同于厦门岛的地方,那里是长大后生活和工作的,这里是童年的外婆家。寥寥几个游人可以选择的商品是海产干货,海螺贝壳。海螺有很多种,填满柜子的各个角落,不时有稀有的品种。老板娘会给你个图鉴,自己找名字。岛上吃食很少,有小吃鱼丸可以略作点心,也有门口摆放生猛海鲜的小店,做法简单尝口海味,价格并不便宜,而厦门人会和你说,下了岛去对面中山路吃。早上有早市,路边的摊贩摆着塑料水盆,多是各种刚捕到的海味,常有些不常见的鲜味。可以买了请店家做,酱油水的简单做法,不失为老饕尝鲜的实惠办法。
5.1期间,故地重游。早在微薄上知晓,鼓浪屿早被开发为厦门旅游产业拳头产品,也早已是“小资”们旅行名单上在西藏,阳朔,丽江,凤凰之后的一笔。这在挤入几乎塞爆的轮渡驶向鼓浪屿时,我已经强烈感受到了这股商业旅游热潮。轮渡上除了南腔北调东张西望的小红帽,还有将棉麻雪纺穿成一种网店风格,身挎颜色艳丽的皮包和“单反”的“小资”年轻男女。虽没有随团,但我感到有种无形的力,把这些人群往一个早预定好的路数上赶,购物拍照茶叶店,吃饭消费海鲜摊,排队买票逛景点,小资风情咖啡馆。各种饭店最为忙碌,烧烤海鲜的炉灶架在路口,几倍于市价的价格,努力诱惑着旅客尝一口高价鲜。卖海螺贝壳的店多改作了卖珍珠的,一把把的悬挂着,对比零星几个“大路货”的巨大贝壳,显然卖的多卖的快。装潢“欧式”包装精品的咖啡店取个矫情的名字还有装修“地中海”摆着常春藤的生活精品店,卖的是甜馅饼和咖啡饮料,还有细细碎碎的生活小商品,做的是“小资”的生意。更多是任何一个国内景点都可见的“旅游商品店”,摆着5元10元的印着小聪明口号标语的搪瓷杯,木头按摩器,小挂坠,彩色沙漏。无孔不入的塞入商业街最后的角落,等着游客都能随手带一个。某些最受青睐的“老字号”商家,都是一副千帆过尽宠辱不惊的姿态,用流水线似的手法完成交易,游客们早从网络得知熟门熟路地找来,即使不懂,也会有朋友教你,告诉你他们或态度冷漠或多买少送是因为早已如此,于是双方都形成了一种默契。赶着玩,排队买,抓紧吃,时间不多,行程有限,势必要把网络上的攻略照章体验一遍。走到洋楼区,几对新婚夫妻西装婚纱摆着姿势僵着妆容,在绕行侧目的人流边接受摄影师的摆弄,你番拍完我登场。小贩们聪明地兜售起“海岛风情”塑料鸡蛋花,于是那花红的绿的花就开在几乎每一个长裙热裤女子的鬓畔,叫她们以为这里是巴厘岛,普吉岛,海南岛,或者其他什么岛。一会还要去海边排队体验海上急速快艇。我想小红帽立在日光岩或郑成功像前拍张合影留念,疲惫的身体或许获得了内心的安慰。而“小资”们在咖啡馆角落和沙滩边抱着膝盖仰着头拍张照,区别不会大于原来在其他海滩咖啡馆拍过无数张。
我无意怀疑或者嘲讽游客对于鼓浪屿的向往和他们实际接受的鼓浪屿面貌间的巨大差异,只怕何为鼓浪屿,游客们的期待已然偏移。现在网络无孔不入,人们更加依赖网络媒介,而商业性乘着网络的顺风车总是先行一步先入为主。那些莫名其妙涌现的咖啡店就是个例子。如果这些商店抓住了开发岛上旅游后必然兴起的商机,也一定程度方便了游客的旅游需要,那么如果把这些开店没几年的商店作为鼓浪屿的“景点”之一甚至是标签,显然本末倒置了。这些包装精品,注意不是精美经典,这种精品是一种带有浓重商业味道努力汲取大众文化网络文化喜好,充斥媚俗性,充分包装后上市的商店,是和鼓浪屿和厦门的文化是完全不挂的。你可以在任何一个城市任何一个商业街道上看到他们,他们本是商业催生的外来客,实质就是些装修细心包装完美的饮料店。也许对于同为外来客的无意也难于探索和感受真正的厦门鼓浪屿文化的游客而言,他们反倒是易于熟悉的,但是如果叫这种流水线上的商业文化居然成为了鼓浪屿的标签,那当真是张冠李戴,鹊占鸠巢,荒唐可惜了。商业性文化铺天蔽日摧枯拉朽地袭来,把一切都涂抹成一个模样。最终真正的厦门鼓浪屿情致只会隔绝在一层庸俗的商业脂粉下,再也无缘被远道而来的旅人一睹真颜。最终,岛也不再是那个岛。
这又回到一个最俗的命题,文化和商业之争。文化得和资本共舞,而非叫资本黩武。
忽然想到福州的名山“鼓山”,也是一个鼓字。一个在东北角临海搏涛鼓浪,一个在西南处壁立鼓松涛。鼓山作为风景区,若论商业卖点,远远不及鼓浪屿,但是亦有值得寻味的历史文化。因是高山,所以纵使在旅游旺季,游人亦不算太多。没有咖啡馆开在上面,沿路有挑担子的茶摊,可以在登顶之前爽神或者下山时歇脚。没有商业性过多入侵,独具清幽高峻,山依旧是那个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