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 local 娃
有个香港的小女孩,比我小将近 十岁。今天打算写写她。起因是,她又给我打电话了。
认识她的时间不长。忘了最初是怎么勾搭上的了,要么是她,要么就是我 在facebook上乱加过一阵子人,然后,某一天,在我po了马勒九的第四乐章后,她突然跳出来跟我搭讪,说,她哥哥也喜欢马勒。
呵呵,当然,“她哥哥” 不过是个打酱油的,只出过这么一次场。
她算是local小孩里比较外向、愿意跟大陆人讲话的。但她打的中文,常常夹杂着粤语,我只能猜出个大概。她觉得高中生是小孩子,觉得自己已经活了快二十年了,是个老人家了。当然,这可能跟她的职业有关:舞蹈老师。她找我的时候,大概都是身心状态不太好,因此会说说身上新添了什么伤,跟ex又纠葛了的话。
她叫我去看过她的舞蹈比赛。她跟她指导的学生同台竞技,呵呵,那场面很是好玩。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香港人的艺术比赛,当然,是青少组的。得大奖的,是个混血儿。在看台上,她爸爸妈妈就坐在我旁边,一看就是投入了很多,一心培养小孩子走艺术道路的那种父母。而其他参赛选手,则很“本土化”,有点北京社区文娱比赛的感觉——玩玩闹闹的,不怎么professional。
后来跟她和她的朋友去吃饭逛街。那感觉就像是带着两个小孩出来郊游。她们在玩具柜台流连忘返的样子,看得我想笑。当然,她朋友其实也不算很小。吃饭时,那娃很严肃的说她要考大学了,说想去CUHK的社工专业。
呵呵,转回来说跳舞的Local 娃。
以前她都是看我在fb,就跳出来说两句。最近这段日子,忽然改了交流的pattern——差不多每天(或者隔一天)她就会打一两个电话给我。通常是在路上或者是在爬楼梯的间隙。内容呢,也不外乎是今天干嘛了,抱怨一下BT的芭蕾舞老师,夸奖一下她的学生和她的朋友们。
我们的对话差不多是以对口相声的方式展开。她是逗哏的,我是捧哏的。每天都听她操练着不流利的普通话,有时候我也跟她学一两个粤语发音。她连着打了几天电话,我觉得怪怪的,就问她:为什么突然每天打电话给我?她说:我觉得你在香港没什么人讲话吧?哈哈哈,我顿时就笑了,说:我有同学阿。她又说:可是,你每天不是就在读书么? 呵呵,在她看来,读书听音乐,应该是特别闷特别无聊的一种生活吧。我只好解释说:读书挺好的,不会觉得闷,但花在读书上的时间多了,确实就没什么时间用来讲话。
后来,她隔了几天又继续给我打电话,有时候我在忙别的,没 听到,就错过了。我大概知道她又是在从某点到某点的路上随手拨了个电话,也就并不在意,不会回拨。她大概也不在意,第二天,继续不规律的打来电话。
我后来又问过她一次,同样的问题,她给了不同的答案:练习普通话。我问她:就是为了练普通话?她很不好意思地说:我知道这个理由很·#¥%……(抱歉,我不记得她用了什么词,但意思大概是:不可信),其实,我觉得,你在香港没什么朋友。
哈哈,好吧,问了两次,我不打算再刨根究底。反正,她继续每天打电话,我继续该干嘛干嘛。大家各自生活,多个聊天的人,也不赖,是吧?
===========================================================================
补记于当晚 10: 16 PM
这娃好像习惯了一天N通电话。刚刚又打了电话来,说从6点到9点半,一直在练舞,还没吃晚饭。说明天周一可以休息了,不去学舞蹈也不用教学小朋友,但是要去学法语。还说,法语跟潮汕话很像,然后给我讲了个他哥哥演奏卡门时如何发现了这个相似点的故事。当然,我木有听懂,因为,讲述里夹杂了太多不标准的英文和听不懂的粤语,擦!再再之后,我就跟她学了几句广东话,八过,好像都是对我的语言理解能力表达鄙夷之情的,再擦!
唉,话说回来,跟local 娃聊的多了,越发觉得我在香港的生活还挺奢侈的。这娃一个月的生活费是2000,其中有1300要用来支付进修舞蹈班的学费,剩下不到700是伙食费。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在学校食堂,我随便买个盖浇饭之类,大概就要26+。所以,如果一天吃三餐的话,我一个月大概要花2000-3000在吃饭上。
认识她的时间不长。忘了最初是怎么勾搭上的了,要么是她,要么就是我 在facebook上乱加过一阵子人,然后,某一天,在我po了马勒九的第四乐章后,她突然跳出来跟我搭讪,说,她哥哥也喜欢马勒。
呵呵,当然,“她哥哥” 不过是个打酱油的,只出过这么一次场。
她算是local小孩里比较外向、愿意跟大陆人讲话的。但她打的中文,常常夹杂着粤语,我只能猜出个大概。她觉得高中生是小孩子,觉得自己已经活了快二十年了,是个老人家了。当然,这可能跟她的职业有关:舞蹈老师。她找我的时候,大概都是身心状态不太好,因此会说说身上新添了什么伤,跟ex又纠葛了的话。
她叫我去看过她的舞蹈比赛。她跟她指导的学生同台竞技,呵呵,那场面很是好玩。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香港人的艺术比赛,当然,是青少组的。得大奖的,是个混血儿。在看台上,她爸爸妈妈就坐在我旁边,一看就是投入了很多,一心培养小孩子走艺术道路的那种父母。而其他参赛选手,则很“本土化”,有点北京社区文娱比赛的感觉——玩玩闹闹的,不怎么professional。
后来跟她和她的朋友去吃饭逛街。那感觉就像是带着两个小孩出来郊游。她们在玩具柜台流连忘返的样子,看得我想笑。当然,她朋友其实也不算很小。吃饭时,那娃很严肃的说她要考大学了,说想去CUHK的社工专业。
呵呵,转回来说跳舞的Local 娃。
以前她都是看我在fb,就跳出来说两句。最近这段日子,忽然改了交流的pattern——差不多每天(或者隔一天)她就会打一两个电话给我。通常是在路上或者是在爬楼梯的间隙。内容呢,也不外乎是今天干嘛了,抱怨一下BT的芭蕾舞老师,夸奖一下她的学生和她的朋友们。
我们的对话差不多是以对口相声的方式展开。她是逗哏的,我是捧哏的。每天都听她操练着不流利的普通话,有时候我也跟她学一两个粤语发音。她连着打了几天电话,我觉得怪怪的,就问她:为什么突然每天打电话给我?她说:我觉得你在香港没什么人讲话吧?哈哈哈,我顿时就笑了,说:我有同学阿。她又说:可是,你每天不是就在读书么? 呵呵,在她看来,读书听音乐,应该是特别闷特别无聊的一种生活吧。我只好解释说:读书挺好的,不会觉得闷,但花在读书上的时间多了,确实就没什么时间用来讲话。
后来,她隔了几天又继续给我打电话,有时候我在忙别的,没 听到,就错过了。我大概知道她又是在从某点到某点的路上随手拨了个电话,也就并不在意,不会回拨。她大概也不在意,第二天,继续不规律的打来电话。
我后来又问过她一次,同样的问题,她给了不同的答案:练习普通话。我问她:就是为了练普通话?她很不好意思地说:我知道这个理由很·#¥%……(抱歉,我不记得她用了什么词,但意思大概是:不可信),其实,我觉得,你在香港没什么朋友。
哈哈,好吧,问了两次,我不打算再刨根究底。反正,她继续每天打电话,我继续该干嘛干嘛。大家各自生活,多个聊天的人,也不赖,是吧?
===========================================================================
补记于当晚 10: 16 PM
这娃好像习惯了一天N通电话。刚刚又打了电话来,说从6点到9点半,一直在练舞,还没吃晚饭。说明天周一可以休息了,不去学舞蹈也不用教学小朋友,但是要去学法语。还说,法语跟潮汕话很像,然后给我讲了个他哥哥演奏卡门时如何发现了这个相似点的故事。当然,我木有听懂,因为,讲述里夹杂了太多不标准的英文和听不懂的粤语,擦!再再之后,我就跟她学了几句广东话,八过,好像都是对我的语言理解能力表达鄙夷之情的,再擦!
唉,话说回来,跟local 娃聊的多了,越发觉得我在香港的生活还挺奢侈的。这娃一个月的生活费是2000,其中有1300要用来支付进修舞蹈班的学费,剩下不到700是伙食费。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在学校食堂,我随便买个盖浇饭之类,大概就要26+。所以,如果一天吃三餐的话,我一个月大概要花2000-3000在吃饭上。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