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子论语:子路之二:关于知识的迁移
续上篇
上节说到孔子认为学生读了诗经就应当可以通达政务,使于四方。如果做不到就认为没学好。有点冤枉学生的意思。
现在人很少拿诗歌当作政治教材了。但诗经中的确有政治场合、政治情操的描写,对于实际工作有着理论上、思想上的作用,只不过孔夫子将之理想化、绝对化了。同时,也相当天真的认为这种理论及政治情操可以象劳动技能一样很容易地迁移到实际管理中去。
一般心理学教科书都把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学习迁移的实质是原有知识在新的学习情境中的运用。学生好容易背了三百多篇诗,其中大部分还是男欢女爱,就让他板起脸去当政工干部,处理东家长西家短的事情,是不太容易的,因为大部分所学的知识都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
对于学习的迁移,历史上有很多争论。最早的当属形式训练说。从形式训练的观点来看,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想象力等而实现的,而且迁移的产生将是自动的,。形式训练说盛行了约200年,至今在国外和我国仍有一定的影响。该派认为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心智官能,具有较好的某种官能在所有的情境中都能表现良好的功能。因此强调用严密组织、艰深难懂的古典学科训练学生的心智官能,以促进学生心智能力的整体发展,却忽视了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孔夫子时代的学习比如背诵诗经、尚书,易经等与实际生活有相当距离的学问。比如尚书,现代没有受过古文专业训练的人根本没法看得懂,当时的知识分子估计也要费相当大的力气才能明白那几句与自己完全不相干的铭文或祷词。孔夫子倒是期望这些知识自动迁移到具体管理工作去。但是,心的各种官能能不能分别加以训练,使之提高,从而自动迁移到一切活动中去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不是训练心的各种官能呢?形式训练说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虽然十分肯定,但现代科学至今仍未找到支持它的证据。这个流派也日见式微。
二十世纪,以桑代克为代表的“共同要素说”逐渐引领风骚。该派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用桑代克的话来说,“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因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主张共同的要素迁移。他指出,学习迁移的发生决不是因为任何古典学科训练的结果,因为在一种情境中所成立的反应不能迁移到其他一切的情境中去。只有当两种机能有了相同的因素时,这一机能的变化才使另一机能也有变化。第二机能的变化在分量上等于与它的第一种机能所共有的元素的变化。比如掌握了加法可以增进乘法的演算,因为加法和乘法的部分元素是相同的。从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出发,桑代克反对形式学科,主张接近生活实际的实用学科。
贾德(C.H.Judd)的概括化说则不同。贾德认为,在先期学习A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B,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这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所以,贾德的迁移理论称为“概括说”或“类化说”。贾德在1908年做的“水下击靶”实验用以说明他的理论。
其后又有格式塔心理学家的关系转换说(transposition theory),关系转换说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者必须发现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迁移才能产生。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此外还有哈洛(H.F.Harlow)提出的学习定势说(learning set),用以解释顿悟现象的一个概念。
当代著名的学习论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产生式理论和新近发展起来的认知策略理论(包括反省认知理论),与此相应的迁移理论有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J.R.安德森(J.R.Anderson)等人提出的产生式迁移理论和新近发展起来的认知策略迁移理论。每一迁移理论都有许多实验证据和不同的教学含义。其中奥苏伯尔的理论我们在前几期的“傻子论语”中已经介绍过了。今天给大家隆重推出的是安德森的产生式迁移理论(上周刚花88元大洋买了一本安老师的《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一分价钱一分货,在这里赞一个)。
安老师认为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这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要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的,在教材的选编、教法的选择和练习的设计等方面都应考虑这一原理。从教学方法看,技能之间产生迁移的本质是共同的产生式而不是它们的表面相似,共同的产生式也就是共同的规则,规则又必须以概念和原理为基础,所以不论何种具体技能的教学,都必须注重概念和原理的教学。而我们孔夫子的学生们面对诗经时,在里面实在找不出清晰的概念和原理,只能发挥各自的天分去悟了。
对于奥、安两位老师的迁移学说,傻子老师的推崇备至的,这不仅是学校教育应该必备的认知知识,对于企业培训,在职训练等,也可以起到提高效率,节省经费的目的。至于加泰勒(E.S.Ghatala)的策略迁移论,留到我们下次再探讨。
上节说到孔子认为学生读了诗经就应当可以通达政务,使于四方。如果做不到就认为没学好。有点冤枉学生的意思。
现在人很少拿诗歌当作政治教材了。但诗经中的确有政治场合、政治情操的描写,对于实际工作有着理论上、思想上的作用,只不过孔夫子将之理想化、绝对化了。同时,也相当天真的认为这种理论及政治情操可以象劳动技能一样很容易地迁移到实际管理中去。
一般心理学教科书都把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学习迁移的实质是原有知识在新的学习情境中的运用。学生好容易背了三百多篇诗,其中大部分还是男欢女爱,就让他板起脸去当政工干部,处理东家长西家短的事情,是不太容易的,因为大部分所学的知识都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
对于学习的迁移,历史上有很多争论。最早的当属形式训练说。从形式训练的观点来看,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想象力等而实现的,而且迁移的产生将是自动的,。形式训练说盛行了约200年,至今在国外和我国仍有一定的影响。该派认为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心智官能,具有较好的某种官能在所有的情境中都能表现良好的功能。因此强调用严密组织、艰深难懂的古典学科训练学生的心智官能,以促进学生心智能力的整体发展,却忽视了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孔夫子时代的学习比如背诵诗经、尚书,易经等与实际生活有相当距离的学问。比如尚书,现代没有受过古文专业训练的人根本没法看得懂,当时的知识分子估计也要费相当大的力气才能明白那几句与自己完全不相干的铭文或祷词。孔夫子倒是期望这些知识自动迁移到具体管理工作去。但是,心的各种官能能不能分别加以训练,使之提高,从而自动迁移到一切活动中去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不是训练心的各种官能呢?形式训练说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虽然十分肯定,但现代科学至今仍未找到支持它的证据。这个流派也日见式微。
二十世纪,以桑代克为代表的“共同要素说”逐渐引领风骚。该派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用桑代克的话来说,“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因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主张共同的要素迁移。他指出,学习迁移的发生决不是因为任何古典学科训练的结果,因为在一种情境中所成立的反应不能迁移到其他一切的情境中去。只有当两种机能有了相同的因素时,这一机能的变化才使另一机能也有变化。第二机能的变化在分量上等于与它的第一种机能所共有的元素的变化。比如掌握了加法可以增进乘法的演算,因为加法和乘法的部分元素是相同的。从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出发,桑代克反对形式学科,主张接近生活实际的实用学科。
贾德(C.H.Judd)的概括化说则不同。贾德认为,在先期学习A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B,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这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所以,贾德的迁移理论称为“概括说”或“类化说”。贾德在1908年做的“水下击靶”实验用以说明他的理论。
其后又有格式塔心理学家的关系转换说(transposition theory),关系转换说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者必须发现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迁移才能产生。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此外还有哈洛(H.F.Harlow)提出的学习定势说(learning set),用以解释顿悟现象的一个概念。
当代著名的学习论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产生式理论和新近发展起来的认知策略理论(包括反省认知理论),与此相应的迁移理论有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J.R.安德森(J.R.Anderson)等人提出的产生式迁移理论和新近发展起来的认知策略迁移理论。每一迁移理论都有许多实验证据和不同的教学含义。其中奥苏伯尔的理论我们在前几期的“傻子论语”中已经介绍过了。今天给大家隆重推出的是安德森的产生式迁移理论(上周刚花88元大洋买了一本安老师的《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一分价钱一分货,在这里赞一个)。
安老师认为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这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要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的,在教材的选编、教法的选择和练习的设计等方面都应考虑这一原理。从教学方法看,技能之间产生迁移的本质是共同的产生式而不是它们的表面相似,共同的产生式也就是共同的规则,规则又必须以概念和原理为基础,所以不论何种具体技能的教学,都必须注重概念和原理的教学。而我们孔夫子的学生们面对诗经时,在里面实在找不出清晰的概念和原理,只能发挥各自的天分去悟了。
对于奥、安两位老师的迁移学说,傻子老师的推崇备至的,这不仅是学校教育应该必备的认知知识,对于企业培训,在职训练等,也可以起到提高效率,节省经费的目的。至于加泰勒(E.S.Ghatala)的策略迁移论,留到我们下次再探讨。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