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的天堂
他人的天堂
——格非《蒙娜丽莎的微笑》浅析
法国哲学家、作家萨特曾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他人即地狱”。在新时期著名先锋作家格非的这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超然尘世的天才的存在,胡惟丏。他学富五车、学贯中西,脸上始终挂着一丝神秘的微笑,在小说中,连他的存在似乎都是一个深奥的哲思。
作者善于运用悬念、冲突、叠合、突转、以及气氛烘托等手法调动读者的阅读期待,把一个本来就精彩的故事讲的扑朔迷离、引人入胜。作者在小说的一开始就把悬念做的很足,当我们被吸引着看下去时,可能会以为这只不过是开头的一个小伎俩而已。但是在我们忍不住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的冲动一直读下去直到读完才发现,作者用了全篇来作为一个巨大的悬念,直到小说过了三分之二的时候还是一团模糊,答案留在了最后。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人们对那幅照耀全人类的油画中的女人嘴角不可捉摸的微笑的称呼。而胡惟丏也拥有这样一丝神秘的笑容,与生俱来的神秘的笑,“雾非雾,花非花,似喜若嗔,似有若无。”这丝微笑,配上他超群的学问,构成了对世俗的彻底的嘲讽,似乎他的出生只是为了向世人证明一种精神的延续,也似乎是为了把我们嘲笑一番而来。
蒙娜丽莎的微笑让我们猜测了五百多年。而胡惟丏一出场就有诸多谜团围绕着他,为什么他的头发全是白色的?胡惟丏是同“我”一起进入大学的,那些老资格的学长们何以闻得他的大名而对他青睐有加?那是个文革刚刚结束的年代,他在文革中又是怎样并且在哪里习得那样博大的学问?还有他住的洋房,他的家世到底是什么来头?关于他,我们能从文字中了解的太少,他的身后是一篇黑暗,他本身也似乎是一个魅影,以至于“我们”对他的了解都来自于大家口耳相传的新闻。他是神秘的,他顽强而又自在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独地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耕耘。他身在凡世,但行踪却难以捉摸,有意无意地消失在人们的周围,成为一个闹市中的遁世者。
他带着近乎宿命的使命来到世上,来向世人做一些证明。但他来到世上就注定他再怎么超凡脱俗也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他不可避免的与周围的人发生着联系。很明显他难以背负他的使命,在别人仰望着自己的同时,也许他也在用不无羡慕的目光偷偷看着他们。这里是尘世,不是理想国。
别人对他羡慕和嫉妒,他的身上有太多的谜,好奇的人们都想知道。人们津津乐道的讨论着他“绩溪胡氏”的身世,他家的花园洋房,他每个月九元的补贴,两个教授为了他而反目……他是人们眼里和心目中想要成为的对象。于是“泉州曹氏”“漳州邓氏”“莆田黄氏”纷纷涌现,于是宋建军边成日的担当起了跟踪并且散布新闻的重任。而那个叫李家杰的同学对其的神往更是伴随了一声生,在遗嘱中表露了自己的心声:“胡惟丏的道路,就是我自己想走而未得的道路。我在欲望的泥淖中陷得越深,惟丏那超凡脱俗卓尔不群的形象就会愈加清晰。他这一类人的存在,证明了我们这个世界还有希望。”
但是,胡惟丏却是痛苦的。他固执的坚持着自己的道路,维持着他的世界,作为一个凡人,当他发现自己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之后,似乎也尝试着融入周遭,“他的头发剪短了,而且染得乌黑”,他帮寝室的同学修改论文,他参加运动会,在班级活动里表演唱歌。他和十二百货的女售货员谈了一场失败的恋爱,精神世界的巨大差异使得两个人难以磨合,他给她看《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他试图把自己的世界呈现给晓梅,获取她的理解和支持,以便找到自己的精神伴侣。但是这个来自苏北的普通农家女孩在他颇带有些恐怖气氛的家里有过那次难忘的经历之后彻底的远离了他。这一切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象,悲剧的结果是在一开始就可以预料到的。
因为他超出了我们太多,他只适在他自己的世界里获得安宁和一丝心灵的释放。他是我们想要成为而不能做到的存在。而我们俗世的热闹和繁华也是他渴望并难以企及的天堂。
全文在结束之前做的唯一的明确暗示,是来自“我”的舍友老魏对胡惟丏的评价:惟丏看上去不像是尘世中人,不过是一个ghost,某个并不存在的事物所留下的一道魅影而已。ghost原意为幽灵,即是死者的灵魂,以其生前的样貌再度现身于世间。这也许是对胡惟丏这个人的最好的诠释。
Ghost,幽灵,于是人们似乎已经尖尖淡忘了他这个人,当人们在聚会中说起这个人时,甚至对他曾经的存在都表示了怀疑。然后便按照我们的理解对他进行了一番猜想:“有人说他去了安徽老家,承包了五十亩的棉花地,养了无数的蜜蜂,并办了一个书院;有人说他出国去了印度,在德里大学潜心研修梵文;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听起来似乎更为可信:惟丏实际上哪儿都没去,他就在自己家附近的静安区图书馆当管理员。”
他谜一样的来,也谜一样的去,正如一道黑夜里掠过的魅影,惊艳而又难以捉摸。 在小说的最后,“我”在西藏与胡惟丏梦中相会。我”和其他人一样,这样的一个幻想并没有比当初人们说他办书院或者去印度高明多少,他仍然是“我”心中一个向往的标志,“我”不甘心他的死,希望在尘世中能给他留有一个角落。
在梦里,身为禅师的胡惟丏终于说:“他想过我的生活,可是他大概不会想到,也许我做梦都想过他的生活。”“有时候,只要向前跨上一步,就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原来,他是这样想的。
但是,这也许只是我们对于他的一个自我安慰的想法罢了,或许真的如此?谁有知道呢。
他人可以是地狱,同时亦可以是天堂。
——格非《蒙娜丽莎的微笑》浅析
法国哲学家、作家萨特曾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他人即地狱”。在新时期著名先锋作家格非的这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超然尘世的天才的存在,胡惟丏。他学富五车、学贯中西,脸上始终挂着一丝神秘的微笑,在小说中,连他的存在似乎都是一个深奥的哲思。
作者善于运用悬念、冲突、叠合、突转、以及气氛烘托等手法调动读者的阅读期待,把一个本来就精彩的故事讲的扑朔迷离、引人入胜。作者在小说的一开始就把悬念做的很足,当我们被吸引着看下去时,可能会以为这只不过是开头的一个小伎俩而已。但是在我们忍不住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的冲动一直读下去直到读完才发现,作者用了全篇来作为一个巨大的悬念,直到小说过了三分之二的时候还是一团模糊,答案留在了最后。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人们对那幅照耀全人类的油画中的女人嘴角不可捉摸的微笑的称呼。而胡惟丏也拥有这样一丝神秘的笑容,与生俱来的神秘的笑,“雾非雾,花非花,似喜若嗔,似有若无。”这丝微笑,配上他超群的学问,构成了对世俗的彻底的嘲讽,似乎他的出生只是为了向世人证明一种精神的延续,也似乎是为了把我们嘲笑一番而来。
蒙娜丽莎的微笑让我们猜测了五百多年。而胡惟丏一出场就有诸多谜团围绕着他,为什么他的头发全是白色的?胡惟丏是同“我”一起进入大学的,那些老资格的学长们何以闻得他的大名而对他青睐有加?那是个文革刚刚结束的年代,他在文革中又是怎样并且在哪里习得那样博大的学问?还有他住的洋房,他的家世到底是什么来头?关于他,我们能从文字中了解的太少,他的身后是一篇黑暗,他本身也似乎是一个魅影,以至于“我们”对他的了解都来自于大家口耳相传的新闻。他是神秘的,他顽强而又自在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独地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耕耘。他身在凡世,但行踪却难以捉摸,有意无意地消失在人们的周围,成为一个闹市中的遁世者。
他带着近乎宿命的使命来到世上,来向世人做一些证明。但他来到世上就注定他再怎么超凡脱俗也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他不可避免的与周围的人发生着联系。很明显他难以背负他的使命,在别人仰望着自己的同时,也许他也在用不无羡慕的目光偷偷看着他们。这里是尘世,不是理想国。
别人对他羡慕和嫉妒,他的身上有太多的谜,好奇的人们都想知道。人们津津乐道的讨论着他“绩溪胡氏”的身世,他家的花园洋房,他每个月九元的补贴,两个教授为了他而反目……他是人们眼里和心目中想要成为的对象。于是“泉州曹氏”“漳州邓氏”“莆田黄氏”纷纷涌现,于是宋建军边成日的担当起了跟踪并且散布新闻的重任。而那个叫李家杰的同学对其的神往更是伴随了一声生,在遗嘱中表露了自己的心声:“胡惟丏的道路,就是我自己想走而未得的道路。我在欲望的泥淖中陷得越深,惟丏那超凡脱俗卓尔不群的形象就会愈加清晰。他这一类人的存在,证明了我们这个世界还有希望。”
但是,胡惟丏却是痛苦的。他固执的坚持着自己的道路,维持着他的世界,作为一个凡人,当他发现自己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之后,似乎也尝试着融入周遭,“他的头发剪短了,而且染得乌黑”,他帮寝室的同学修改论文,他参加运动会,在班级活动里表演唱歌。他和十二百货的女售货员谈了一场失败的恋爱,精神世界的巨大差异使得两个人难以磨合,他给她看《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他试图把自己的世界呈现给晓梅,获取她的理解和支持,以便找到自己的精神伴侣。但是这个来自苏北的普通农家女孩在他颇带有些恐怖气氛的家里有过那次难忘的经历之后彻底的远离了他。这一切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象,悲剧的结果是在一开始就可以预料到的。
因为他超出了我们太多,他只适在他自己的世界里获得安宁和一丝心灵的释放。他是我们想要成为而不能做到的存在。而我们俗世的热闹和繁华也是他渴望并难以企及的天堂。
全文在结束之前做的唯一的明确暗示,是来自“我”的舍友老魏对胡惟丏的评价:惟丏看上去不像是尘世中人,不过是一个ghost,某个并不存在的事物所留下的一道魅影而已。ghost原意为幽灵,即是死者的灵魂,以其生前的样貌再度现身于世间。这也许是对胡惟丏这个人的最好的诠释。
Ghost,幽灵,于是人们似乎已经尖尖淡忘了他这个人,当人们在聚会中说起这个人时,甚至对他曾经的存在都表示了怀疑。然后便按照我们的理解对他进行了一番猜想:“有人说他去了安徽老家,承包了五十亩的棉花地,养了无数的蜜蜂,并办了一个书院;有人说他出国去了印度,在德里大学潜心研修梵文;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听起来似乎更为可信:惟丏实际上哪儿都没去,他就在自己家附近的静安区图书馆当管理员。”
他谜一样的来,也谜一样的去,正如一道黑夜里掠过的魅影,惊艳而又难以捉摸。 在小说的最后,“我”在西藏与胡惟丏梦中相会。我”和其他人一样,这样的一个幻想并没有比当初人们说他办书院或者去印度高明多少,他仍然是“我”心中一个向往的标志,“我”不甘心他的死,希望在尘世中能给他留有一个角落。
在梦里,身为禅师的胡惟丏终于说:“他想过我的生活,可是他大概不会想到,也许我做梦都想过他的生活。”“有时候,只要向前跨上一步,就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原来,他是这样想的。
但是,这也许只是我们对于他的一个自我安慰的想法罢了,或许真的如此?谁有知道呢。
他人可以是地狱,同时亦可以是天堂。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