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笔记 ] 说说豆瓣阅读
豆瓣阅读上线,开售电子书,其中个人作品66种,合作方作品145种,采用支付宝在线购买的方式。以路内作品为例,短篇小说集(其实就两篇)《十七岁的轻骑兵》售1.99元,已经出版了实体书的长篇《追随她的旅程》售9.99元。粗粗看了一下,211种作品五花八门良莠不齐。这个开头让我对豆瓣阅读开始有些担忧。
担忧何在?先不考虑作品选择和阅读体验方面的事,首先就是销售方式的问题。原以为豆瓣会采用苹果销售在线音乐的方式,以单篇(中篇、长篇也视为一篇)作品作为主打,结果发现大部分都是“小打包”,3—7篇的短篇小说、随笔、散文作品集为多。这是个鸡肋式的设置。
其次是定价问题。除去“图书”定价较高,“作品”定价一般为0.99元和1.99元。苹果对音乐作品的定价是统一单曲售价0.99美元,但对书不一样,允许自由定价,乔布斯认为音乐作品和文字作品的销售方式是不同的。豆瓣阅读二者不靠,肯定有自己的考虑,我个人意见觉得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再次,是噱头问题。一个有着宏大远景的产品上线,噱头要有,就算不一鸣惊人也得吸引眼球。从作品来看,211种作品并没有让人激动一下的东西,看起来更像是一些一二三线作者的拾遗以及四五六线作者的发布平台。这个很致命。页面设置、浏览体验、购买方式也相应地缺乏亮点,实在太中规中矩了。
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是概念问题。刚刚上线的新事物,可以不全,质量可以高不到哪去,但不能没有概念和立场。能不能突出一下绝版作品?能不能重点推介一下豆瓣推介的个人作者,甚至用一己之力将其捧红?能不能张扬某种风格或者某种文体?能不能针对豆瓣写手(已红的和未红的)做一个专题推介?
这些都是可能。可惜都没有可能。也许接下来可以玩的花样很多,但这个刚刚和大家见面的东西,实在看不出概念和立场,它更像一个投石问路的东西,一个实验品。在这里你可以看见没有太多购买欲望的杂货,可以看见没有专业设计的封面,同一种价格下不同篇数的合辑,那么,你会快速地往账户充值吗?
总而言之,一句话:你会被刺激起购买欲望,马上下单,并且让它成为你的阅读生活的一部分吗?
担忧何在?先不考虑作品选择和阅读体验方面的事,首先就是销售方式的问题。原以为豆瓣会采用苹果销售在线音乐的方式,以单篇(中篇、长篇也视为一篇)作品作为主打,结果发现大部分都是“小打包”,3—7篇的短篇小说、随笔、散文作品集为多。这是个鸡肋式的设置。
其次是定价问题。除去“图书”定价较高,“作品”定价一般为0.99元和1.99元。苹果对音乐作品的定价是统一单曲售价0.99美元,但对书不一样,允许自由定价,乔布斯认为音乐作品和文字作品的销售方式是不同的。豆瓣阅读二者不靠,肯定有自己的考虑,我个人意见觉得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再次,是噱头问题。一个有着宏大远景的产品上线,噱头要有,就算不一鸣惊人也得吸引眼球。从作品来看,211种作品并没有让人激动一下的东西,看起来更像是一些一二三线作者的拾遗以及四五六线作者的发布平台。这个很致命。页面设置、浏览体验、购买方式也相应地缺乏亮点,实在太中规中矩了。
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是概念问题。刚刚上线的新事物,可以不全,质量可以高不到哪去,但不能没有概念和立场。能不能突出一下绝版作品?能不能重点推介一下豆瓣推介的个人作者,甚至用一己之力将其捧红?能不能张扬某种风格或者某种文体?能不能针对豆瓣写手(已红的和未红的)做一个专题推介?
这些都是可能。可惜都没有可能。也许接下来可以玩的花样很多,但这个刚刚和大家见面的东西,实在看不出概念和立场,它更像一个投石问路的东西,一个实验品。在这里你可以看见没有太多购买欲望的杂货,可以看见没有专业设计的封面,同一种价格下不同篇数的合辑,那么,你会快速地往账户充值吗?
总而言之,一句话:你会被刺激起购买欲望,马上下单,并且让它成为你的阅读生活的一部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