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真形图
《抱朴子内篇·遐览》:
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也。……诸名山五岳,皆有此书,但藏之于石室幽隐之地,应得道者,入山精诚思之,则山神自开山,令人见之。
又《抱朴子内篇·登涉》:
上士入山,持三皇内文,及五岳真形图,所在召山神,及按鬼录,召州社及山卿宅慰问之,则木石之怪,山川之精,不敢来视人。其次即立七十二精镇符,以制百邪之章,及朱官印、包元十二印,封所住之四方,亦百邪不敢近之也。其次则持八威之节,佩老子玉策,则山神可使,岂敢为害乎?
《五岳真形图》
中国的五岳为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名山,皆俯视群峰,高大雄伟,按东西南北中,各居一方,犹如中华大地上的五座测量标志,故又号为中国的镇山。五岳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对于建立大地宏观测量坐标与标志的模拟,在中国古代地理测量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与此相关联地是,五岳都刻有一方不同寻常的石刻地图,也与古代测量有关。堪称科学技术史上的奇珍。
这幅图名曰《五岳真形图》,关于该图的传说很多,也非常神秘,细说起来,还要从汉武帝谈起。
汉武帝在历史上可谓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但他平生最喜爱的却是长生不老和神仙方术,因此,他的宫廷中也就方士云集。方士是古代一些拥有特殊技巧而神秘的人,其中鱼龙混杂,有炼丹术士,也有与天文和地理有关的星相和堪舆学家,气功导引术、医术占卜、天文测量者等。这些方士中当然也不乏欺世盗名的骗子,如栾大、李少君、少翁之流,争相眩弄奇术,以售其奸。但时间一久,骗局漏出马脚后,往往被汉武帝处死,一时人头落地,死者颇多。众方士内,独有东方朔等得以善终,算是例外。
东方朔好古博学,为人机智恢谐,又“多所观外家之语”,实际上是一位博物学家。《五岳真形图》便与东方朔有一定的关系。相传东方朔所著的《海内十洲记》中,记载了如下的一段佚事:
“禹经诸五岳,使工刻石识其里数高下,……不但刻度五岳,诸名山亦然。……臣先师谷希子者,太上真官也,昔授臣昆仑、钟山、蓬莱山及神洲真形图。昔来入汉,留以寄知故人,此书又尤重于岳形图矣!……武帝欣闻其说。明年遂复从受诸真形图,常带之肋后,八节当朝拜灵书,以求度脱焉。”
这是一段传说古代绘制地形图的文献,其中说到大禹令有技巧的人刻度五岳图,刻度就是描绘测量。不但五岳有图,其它重要的名山也都有图。并且东方朔的老师还有海外的昆仑山、蓬莱山等仙山的真形图。
原来,早在太初年间,冯翊人李克就曾向汉武帝献过《五岳图》,为此,武帝特封李克为“负图先生”。这次东方朔再次献上一批《真形图》,汉武帝从东方朔手中得到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宝图,能让他这样珍重而又沉迷其中,我们今天可惜已经无从见到了。但是,中国古代的道教徒们却神秘地保存有一种《五岳真形图》,道家尊崇东方朔,这种《五岳真形图》大约也与东方朔有些干系。另据《汉武帝内传》:“帝又见王母巾笈中,有一卷书,盛以紫锦之囊。……王母出以示之,曰:‘此五岳真形图也。’”另一部古代异书《洞冥记》也有同样的记载。
《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提到一个名为鲁女生的术士,注引《汉武内传》曰:“鲁女生,长乐人。……采药嵩高山,见一女人,曰:‘我三天太上侍官也。’以五岳真形图与之,并告其施行。女生道成,一旦,与知友故人别,云入华山。”又有一位名封君达者,其事迹下注引此书曰:“(封君达)闻鲁女生得五岳图,连年请求,女生未见授。”看来,五岳真形图在古人眼中也颇为神秘。
除五岳外,西碑林也藏有一方《五岳真形图》,当我们步入碑林第六室,清代邓霖转刻的《五岳真形图》碑正宓静地矗立在那里,在人们长期的摩挲下,碑面已经洁滑如镜了。黝黑的碑面上发出神秘的幽光,似乎正在向人们暗示,这其中隐藏着古代的秘密。
《五岳真形图》系每岳一图,分为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五图。图形似道家之符,但又弯曲盘绕,画迹诡异,自古以来无人通晓其中秘密。道士们传说,佩此图入山不迷,平安大吉,世世奉此图为道家之宝。
道士们的举动,历来受到学者们的讥笑,尤为近代科学家们所不齿。但是一位有心的日本学者却不以为然,他潜心研究这种奇妙的图,一天,当他将《东岳真形图》与现代测量的泰山地形图进行对照时,几乎目瞪口呆,《东岳真形图》竟然与泰山地形图有许多相似之处,真形图原来是一幅古人以特殊方式标画的泰山地形图!这一发现顿时引起轩然大波,因为用这类方式表示地形起伏的技术出现很晚,所以有些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一时影响很大,后来这一研究成果被英国的李约瑟先生收入他的大著《中国科技史》中。许多学者在惊定之余,依然疑问重重:这太离奇了,中国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其地图测绘方面能达到这样高的水平吗?
这一问题,到了1974年算是初步得到了解答。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掘出三幅彩色地图,这些地图成图年代在汉文帝之前,距今已经有2100多年了。其中一幅地形图中有九嶷山地区的描画,使学者们不可思议地是:该图“采用了闭合曲线表示山体的范围以及谷地、山脉,并辅以侧视俯视相结合的方法表示了九嶷山耸立的峰丛,这与现代地形图上利用等高线配合山峰符号画法是相似的。”专家们认为:马王堆汉地图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绘制的古典地图,它表明了我国在2100年前地图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水平,给中国和世界地图史增添了光辉。其后,我国又相继发现了战国时期为中山国墓地设计古代工程图,其上有明确的绘图比例。
既然西汉早期汉文帝时的地形图已经达到这样高的水平,汉武帝是汉文帝的孙子,那么汉武帝时的西汉中期产生诸如《五岳真形图》之类的地形图,也就不足为奇了。只不过由于某些原因,这些图后代人大多无法理解,又经历了传写翻刻,已经走形,更显得荒诞不经。除华山外,东岳泰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都刻有真形图传世,甚至将这些图形当作山岳的标志。若不是道士们神化此图,一代一代留传下来,我们今天恐怕也无缘窥见这一展示出中国古人高度才智的地图成果。
当发现了这种情况后,我们再次回过头来重新研究中国古代对于《五岳真形图》的有关论述,便会发现这一直被目为迷信的资料闪耀着古人智慧的光芒。明人编著的《华岳志》卷一中也绘有一幅《古本灵宝西岳真形图》, 其中引有所谓《东方朔序》。序文中说:“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盘曲回转,陵阜形势,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似於奋笔,锋芒畅乎岭锷,云林玄黄,有如书字之状,是以天真道君下观规矩,拟纵趋向,因如字之韵而随形而名山焉。”这件资料的时代大概不会晚于明代,其中特别重要地是,作者点明了《五岳真形图》描绘的是山水之象,也就是说表示的是地形变化。并指出,其盘曲回绕,表现的是陵阜的形势,文中还点出其山岭的脊与图中的锋芒有关。而且有“下观规矩”“拟纵趋向”之语,确有一些测量成图的意味在内。
道家在中国古代特别重视方技,许多道士本身就是术士,中国古代测量在道家的著作中往往被蒙上一层神化了的方技色彩。这一流派的文献中除了其迷信与封建糟粕外,也创造和保存了许多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重要的科学技术。
不幸地是,汉代已经创造出的上述地图绘制方法,到了数百年后的晋代时,大约已经无人知晓,当时的学者认为古地图比较粗略,地图学专家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理论时所见到的汉地图与马王堆出土的地图相比,制图水平似乎反而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是由于封建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往往控制在皇家手中的,在这种严密的管理体制下,先进学说的传承和推广是非常困难的。从历史上看,不但天文学如此,地理学也不例外。另外,从西汉到晋,中间经历两次大的战乱,尤其是东汉末董卓焚毁皇家收藏的图书,和汉末对知识人才的摧残,可能使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资料和技术人才都丧失殆尽。完全可以设想,秦汉许多制图技术已经失传,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理论,也许是一种再创造,殊为可叹。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并非是直线形的,许多发明创造,往往失传后,又再度被发明创造,有的甚至有多次反复,如中国古代指南车的发明即是如此。在地图学的发展中,也难免出现这类现象。
从这一角度来认识《五岳真形图》,我们就会发现,它神秘的外衣下,原来掩盖的是中国古代一种被扭曲了的科学遗产。
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也。……诸名山五岳,皆有此书,但藏之于石室幽隐之地,应得道者,入山精诚思之,则山神自开山,令人见之。
又《抱朴子内篇·登涉》:
上士入山,持三皇内文,及五岳真形图,所在召山神,及按鬼录,召州社及山卿宅慰问之,则木石之怪,山川之精,不敢来视人。其次即立七十二精镇符,以制百邪之章,及朱官印、包元十二印,封所住之四方,亦百邪不敢近之也。其次则持八威之节,佩老子玉策,则山神可使,岂敢为害乎?
《五岳真形图》
中国的五岳为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名山,皆俯视群峰,高大雄伟,按东西南北中,各居一方,犹如中华大地上的五座测量标志,故又号为中国的镇山。五岳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对于建立大地宏观测量坐标与标志的模拟,在中国古代地理测量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与此相关联地是,五岳都刻有一方不同寻常的石刻地图,也与古代测量有关。堪称科学技术史上的奇珍。
这幅图名曰《五岳真形图》,关于该图的传说很多,也非常神秘,细说起来,还要从汉武帝谈起。
汉武帝在历史上可谓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但他平生最喜爱的却是长生不老和神仙方术,因此,他的宫廷中也就方士云集。方士是古代一些拥有特殊技巧而神秘的人,其中鱼龙混杂,有炼丹术士,也有与天文和地理有关的星相和堪舆学家,气功导引术、医术占卜、天文测量者等。这些方士中当然也不乏欺世盗名的骗子,如栾大、李少君、少翁之流,争相眩弄奇术,以售其奸。但时间一久,骗局漏出马脚后,往往被汉武帝处死,一时人头落地,死者颇多。众方士内,独有东方朔等得以善终,算是例外。
东方朔好古博学,为人机智恢谐,又“多所观外家之语”,实际上是一位博物学家。《五岳真形图》便与东方朔有一定的关系。相传东方朔所著的《海内十洲记》中,记载了如下的一段佚事:
“禹经诸五岳,使工刻石识其里数高下,……不但刻度五岳,诸名山亦然。……臣先师谷希子者,太上真官也,昔授臣昆仑、钟山、蓬莱山及神洲真形图。昔来入汉,留以寄知故人,此书又尤重于岳形图矣!……武帝欣闻其说。明年遂复从受诸真形图,常带之肋后,八节当朝拜灵书,以求度脱焉。”
这是一段传说古代绘制地形图的文献,其中说到大禹令有技巧的人刻度五岳图,刻度就是描绘测量。不但五岳有图,其它重要的名山也都有图。并且东方朔的老师还有海外的昆仑山、蓬莱山等仙山的真形图。
原来,早在太初年间,冯翊人李克就曾向汉武帝献过《五岳图》,为此,武帝特封李克为“负图先生”。这次东方朔再次献上一批《真形图》,汉武帝从东方朔手中得到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宝图,能让他这样珍重而又沉迷其中,我们今天可惜已经无从见到了。但是,中国古代的道教徒们却神秘地保存有一种《五岳真形图》,道家尊崇东方朔,这种《五岳真形图》大约也与东方朔有些干系。另据《汉武帝内传》:“帝又见王母巾笈中,有一卷书,盛以紫锦之囊。……王母出以示之,曰:‘此五岳真形图也。’”另一部古代异书《洞冥记》也有同样的记载。
《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提到一个名为鲁女生的术士,注引《汉武内传》曰:“鲁女生,长乐人。……采药嵩高山,见一女人,曰:‘我三天太上侍官也。’以五岳真形图与之,并告其施行。女生道成,一旦,与知友故人别,云入华山。”又有一位名封君达者,其事迹下注引此书曰:“(封君达)闻鲁女生得五岳图,连年请求,女生未见授。”看来,五岳真形图在古人眼中也颇为神秘。
除五岳外,西碑林也藏有一方《五岳真形图》,当我们步入碑林第六室,清代邓霖转刻的《五岳真形图》碑正宓静地矗立在那里,在人们长期的摩挲下,碑面已经洁滑如镜了。黝黑的碑面上发出神秘的幽光,似乎正在向人们暗示,这其中隐藏着古代的秘密。
《五岳真形图》系每岳一图,分为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五图。图形似道家之符,但又弯曲盘绕,画迹诡异,自古以来无人通晓其中秘密。道士们传说,佩此图入山不迷,平安大吉,世世奉此图为道家之宝。
道士们的举动,历来受到学者们的讥笑,尤为近代科学家们所不齿。但是一位有心的日本学者却不以为然,他潜心研究这种奇妙的图,一天,当他将《东岳真形图》与现代测量的泰山地形图进行对照时,几乎目瞪口呆,《东岳真形图》竟然与泰山地形图有许多相似之处,真形图原来是一幅古人以特殊方式标画的泰山地形图!这一发现顿时引起轩然大波,因为用这类方式表示地形起伏的技术出现很晚,所以有些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一时影响很大,后来这一研究成果被英国的李约瑟先生收入他的大著《中国科技史》中。许多学者在惊定之余,依然疑问重重:这太离奇了,中国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其地图测绘方面能达到这样高的水平吗?
这一问题,到了1974年算是初步得到了解答。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掘出三幅彩色地图,这些地图成图年代在汉文帝之前,距今已经有2100多年了。其中一幅地形图中有九嶷山地区的描画,使学者们不可思议地是:该图“采用了闭合曲线表示山体的范围以及谷地、山脉,并辅以侧视俯视相结合的方法表示了九嶷山耸立的峰丛,这与现代地形图上利用等高线配合山峰符号画法是相似的。”专家们认为:马王堆汉地图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绘制的古典地图,它表明了我国在2100年前地图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水平,给中国和世界地图史增添了光辉。其后,我国又相继发现了战国时期为中山国墓地设计古代工程图,其上有明确的绘图比例。
既然西汉早期汉文帝时的地形图已经达到这样高的水平,汉武帝是汉文帝的孙子,那么汉武帝时的西汉中期产生诸如《五岳真形图》之类的地形图,也就不足为奇了。只不过由于某些原因,这些图后代人大多无法理解,又经历了传写翻刻,已经走形,更显得荒诞不经。除华山外,东岳泰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都刻有真形图传世,甚至将这些图形当作山岳的标志。若不是道士们神化此图,一代一代留传下来,我们今天恐怕也无缘窥见这一展示出中国古人高度才智的地图成果。
当发现了这种情况后,我们再次回过头来重新研究中国古代对于《五岳真形图》的有关论述,便会发现这一直被目为迷信的资料闪耀着古人智慧的光芒。明人编著的《华岳志》卷一中也绘有一幅《古本灵宝西岳真形图》, 其中引有所谓《东方朔序》。序文中说:“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盘曲回转,陵阜形势,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似於奋笔,锋芒畅乎岭锷,云林玄黄,有如书字之状,是以天真道君下观规矩,拟纵趋向,因如字之韵而随形而名山焉。”这件资料的时代大概不会晚于明代,其中特别重要地是,作者点明了《五岳真形图》描绘的是山水之象,也就是说表示的是地形变化。并指出,其盘曲回绕,表现的是陵阜的形势,文中还点出其山岭的脊与图中的锋芒有关。而且有“下观规矩”“拟纵趋向”之语,确有一些测量成图的意味在内。
道家在中国古代特别重视方技,许多道士本身就是术士,中国古代测量在道家的著作中往往被蒙上一层神化了的方技色彩。这一流派的文献中除了其迷信与封建糟粕外,也创造和保存了许多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重要的科学技术。
不幸地是,汉代已经创造出的上述地图绘制方法,到了数百年后的晋代时,大约已经无人知晓,当时的学者认为古地图比较粗略,地图学专家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理论时所见到的汉地图与马王堆出土的地图相比,制图水平似乎反而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是由于封建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往往控制在皇家手中的,在这种严密的管理体制下,先进学说的传承和推广是非常困难的。从历史上看,不但天文学如此,地理学也不例外。另外,从西汉到晋,中间经历两次大的战乱,尤其是东汉末董卓焚毁皇家收藏的图书,和汉末对知识人才的摧残,可能使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资料和技术人才都丧失殆尽。完全可以设想,秦汉许多制图技术已经失传,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理论,也许是一种再创造,殊为可叹。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并非是直线形的,许多发明创造,往往失传后,又再度被发明创造,有的甚至有多次反复,如中国古代指南车的发明即是如此。在地图学的发展中,也难免出现这类现象。
从这一角度来认识《五岳真形图》,我们就会发现,它神秘的外衣下,原来掩盖的是中国古代一种被扭曲了的科学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