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剑桥派和施派
翻了翻波考克的“从佛罗伦萨到费城”(载《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是他《马基雅维利时刻》的再版跋。
所谓共和学派=剑桥学派始于波考克《马基雅维利时刻》和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基础》的出版。这两本书在七十年代出版之后(希望时间没弄错),剑桥派和施特劳斯派就杠上了,其影响至今犹在。这两个学派的相遇出于偶然,此前互相应该是并不了解。两者一个以美国为根据地,一个以英国以及英联邦国家为根据地,问题意识、思想进路都是在不同背景下独立发展起来的。
两者在对几个关键文本的解释上相遇: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和洛克。在这几个人之外,施派关心的古典政治哲学剑桥派并不太关心,剑桥派关心的哈灵顿等人此前也不在施派的视野中,剑桥派对尼采、韦伯、海德格尔等更是毫无兴趣。也就是说,剑桥派关心的是英美、尤其是英国的问题,而施派关心的是整个“西方”的发展。
英国最初的问题,是要共和制还是君主制。而英国人自己最终的政治选择,是建立并维持一个大英帝国。也就是说,在剑桥派的思想图景中,共和主义在英国只是昙花一现,流行了相当短的一段时间,然后就被建立帝国的现实需要给浇灭了。而这种共和主义流传到美国之后反而结出了果实。
二战以后共和主义在英系国家的复兴,可以说是大英帝国灭亡的后果之一。英国不再是一个帝国了,也没有维持帝国架构的必要了,英国必须转变为一个共和国。英国的历史使命不可能是其他,而只会是如何在民族国家体系中维持自己这样一个“小”共和国,保持自己在各国之中作为“先进国家”的地位,并努力改善本国的生活。
而美国正好反向而行,从此前一个奉行孤立主义的国家,变成了所谓的世界霸权。二战之后,美国四处出击,在全球部署军队、帮助朋友并打击敌人。看到共和主义在大英帝国是如何被压制到消失无声,也就可以想象共和主义在今天美国的命运了。成员绝大部分都是美国人的施派对共和派的狙击,几乎可以说是出自本能。这并不是说施派赞成一个帝国方案,而是说美国人会明显地感到共和主义不适合现实,难以被有正常理智的人接受罢了。
剑桥派会转向 citizenship,而施派无法放弃 natural right。英国人紧守自己的小国家,连欧盟都不愿意加入,而美国人日益强调 The Law of Peoples, global justice and cosmopoliticism。
在剑桥派那里,马基雅维利是个共和主义者,在施派那里,马基雅维利指出了罗马帝国的必然性。在剑桥派那里,霍布斯和洛克都是生活在英国 context 中的英国人,在施派那里,霍布斯和洛克是普遍之人(而非英国人)的思考者。
所谓共和学派=剑桥学派始于波考克《马基雅维利时刻》和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基础》的出版。这两本书在七十年代出版之后(希望时间没弄错),剑桥派和施特劳斯派就杠上了,其影响至今犹在。这两个学派的相遇出于偶然,此前互相应该是并不了解。两者一个以美国为根据地,一个以英国以及英联邦国家为根据地,问题意识、思想进路都是在不同背景下独立发展起来的。
两者在对几个关键文本的解释上相遇: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和洛克。在这几个人之外,施派关心的古典政治哲学剑桥派并不太关心,剑桥派关心的哈灵顿等人此前也不在施派的视野中,剑桥派对尼采、韦伯、海德格尔等更是毫无兴趣。也就是说,剑桥派关心的是英美、尤其是英国的问题,而施派关心的是整个“西方”的发展。
英国最初的问题,是要共和制还是君主制。而英国人自己最终的政治选择,是建立并维持一个大英帝国。也就是说,在剑桥派的思想图景中,共和主义在英国只是昙花一现,流行了相当短的一段时间,然后就被建立帝国的现实需要给浇灭了。而这种共和主义流传到美国之后反而结出了果实。
二战以后共和主义在英系国家的复兴,可以说是大英帝国灭亡的后果之一。英国不再是一个帝国了,也没有维持帝国架构的必要了,英国必须转变为一个共和国。英国的历史使命不可能是其他,而只会是如何在民族国家体系中维持自己这样一个“小”共和国,保持自己在各国之中作为“先进国家”的地位,并努力改善本国的生活。
而美国正好反向而行,从此前一个奉行孤立主义的国家,变成了所谓的世界霸权。二战之后,美国四处出击,在全球部署军队、帮助朋友并打击敌人。看到共和主义在大英帝国是如何被压制到消失无声,也就可以想象共和主义在今天美国的命运了。成员绝大部分都是美国人的施派对共和派的狙击,几乎可以说是出自本能。这并不是说施派赞成一个帝国方案,而是说美国人会明显地感到共和主义不适合现实,难以被有正常理智的人接受罢了。
剑桥派会转向 citizenship,而施派无法放弃 natural right。英国人紧守自己的小国家,连欧盟都不愿意加入,而美国人日益强调 The Law of Peoples, global justice and cosmopoliticism。
在剑桥派那里,马基雅维利是个共和主义者,在施派那里,马基雅维利指出了罗马帝国的必然性。在剑桥派那里,霍布斯和洛克都是生活在英国 context 中的英国人,在施派那里,霍布斯和洛克是普遍之人(而非英国人)的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