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若離枝,歷史危顫 ~~ 探秘霧峰林家花園的幽隱時空 (下)
「花若離枝」這首由蔡振楠作詞,陳小霞作曲,由蘇芮主唱的台語歌,是我一直放在電腦裡的。偶爾就會拿出來聽一下。
就用它,替這個霧峰林家的故事結尾吧!
這首歌的意境很多重。
沒有蔡振楠的江湖味、滄桑感,和這個男人對台灣這塊土地的壓抑感觸當土壤,
沒有陳小霞這個外剛內柔的女人,她深厚的情感厚度,
沒有蘇芮低沉又奔放的嗓音來釋放那種能量
這首歌,就或許不會那麼動人。
這首歌如果當成情歌來聽,那就可惜了。
如果你把它套在當年外省族群在戰亂中逃難到台灣,那些外省第一代的老兵和軍眷,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凋零以終,望斷青春花朵而不得不零落台灣枝頭的無奈,那麼這首歌就會非常的悲愴。這是為什麼蘇芮演唱這首歌會比江蕙來得摧折人心的原因。那是因為由一個外省第二代來詮釋它,遠比一個本省第二代、第三代來得更深沉的緣故。
然而令人吊詭的是,這個深入挖鑿時代悲劇的歌詞,卻是由一個道道地地,渾身充滿台灣味、本省風格的蔡振楠,用細膩的筆觸所捏塑出來的。
背負在外省族群潛意識裡的時代悲愴,卻只有閩南語和台灣人那如泣如訴的婉娓唱腔和情感才能演繹的如此驚心動魄 – 這就是台灣吧!
陳小霞是個女人,或者說她是一個再男人不過的女人。也因為如此,所以她才能夠身為女人,而那麼的明白男人。平凡簡單的物事隱藏了深邃的東西,對立的極性裡,包含了對立面的最佳詮釋,音樂相信也是如此。
如果音樂如此,然而歷史豈又不然?
花若離枝之時,究竟悲愴的,是這個不斷從你手中流逝的時代?
抑或是在你顧影自憐,恣意地綻放青春之時,那個也曾經在同樣的枝頭上綻放過的另一個時代呢?
正當霧峰林家的頂厝在日治時代以文化的力量,與日本帝國政府進行一場經商攻防的戲碼時。已經舉家內遷到大陸的下厝一系,正積極的參與推翻滿清政府之後的軍閥割劇和國民革命的歷史。
1915年,林朝棟之子林資鏗參加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因為霧峰林家對於孫中山推翻滿清的事業助力甚大,於是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林資鏗就晉昇成為大元帥的侍衛官。近侍衛官是要身家清白和深獲信任的一個職位,由此就可以窺見到孫中山是如何的看待霧峰林家的了。只是就在1925年,也就是他內渡到中國的十年後,這個林家下厝的新一代領導者就遭到軍閥的暗殺而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霧峰下厝一系,再度迎來了宿命裡擺脫不了的惡耗和無奈。
日治時代,日本帝國在台北起飛、降落的飛機,其實都位在今天鄰近新店溪的南機場一帶。為什麼叫南機場呢?因為松山機場在台北的北邊,而原先供日本人飛機場起降的地方,也就是今天台北中華路、水源路、漳州街一帶的堤坊外的窪地,就被稱為南機場了。
這個地方,有著當年被稱為馬場町的所在。當年新店溪不時氾濫,所以日本人就在中華路、水源路的外面築了堤坊以堵水患,以保護堤坊內的住宅區,而堤坊外面的河川窪地,就被日本軍方當成了練兵之地,這個河川旁邊的廣大地域就成了軍人練兵、騎馬的區域,馬場町之名因此而來。
後來,日本帝國就在此處成立了台北的軍用機場,也就是今天南機場的前身。就連很多土生土長的台北人也不清楚為什麼這個地方明明就沒有機場,卻會被稱為南機場?其實它的由來就是如此的。
二次大戰後,日本人戰敗離台,國民政府帶著百萬的外省軍人和軍眷逃到台灣來。這個被稱為馬場町的機場舊址竟被當成垃圾場,後來為了安置許多軍眷和市民,國民政府選擇在此處興建台灣第一個大型的國民住宅,南機場國民住宅不僅帶來了大量的居民,也將原來充滿血腥和肅殺之氣的馬場町改造成為台北當時最大的住宅社區。
已經不再會有台灣人去過問南機場的歷史,也鮮少人會在這個地方嗅到那槍聲暗響,義民魂落的氣血腥味,或者是馬蹄答答、軍靴踩跺的無名聲響。過往的人們,鼻子裡聞到的是南機場小吃的鮮美滋味,耳中所聆聽的是情侶打情罵俏和兄弟好友間杯桄交錯的鬥酒之聲。
一九五○年代,也就是國民政府從日本人手中拿回台灣的第五年,台灣暴發了震驚全台的二二八事件。為台灣那些遭到國民黨無故屠殺的知識份子、昇斗小民和有識之士抗爭和周旋的霧峰林家後人,也是當時的抗日名人林正亨,被國民黨憲兵,以私通共產黨的叛國罪名槍殺於馬場町。
林正亨再度成為霧峰林家,在政治和歷史之輪下的犧牲者。
1947年,林正亨仍然和國民政府在對抗著,率領著一群以知識份子為主的年青人,抵抗著國民政府的腐敗和恐怖威權。這個原本秉持著父志,一心想愛國盡忠,光耀林家門楣的軍人子弟,在緬甸的叢林裡沒有被日本軍人擊倒,換來了一身的殘廢仍然沒有後悔。最後卻在他一心鍾愛的祖國的國民黨手下,被殘忍的處決了。而他被槍決的地方,卻是在當年日本軍人練兵、練馬的馬場町上。
侯孝賢用這段國民黨一直想逃避的的歷史片斷,拍出了「悲情城市」這部電影。
當時有十二名跟霧峰林家關係密切的有力人士,聯名上書蔣介石,希望國民政府在不與霧峰林家衝突的緩衝下,能夠放林正亨一條生路。然而林正亨拒絕了蔣介石要求他在自白書裡承認悔過的要求,選擇一死。
在二二八事件中,國民政府大肆屠殺台灣島內的知識份子,甚至縱容便衣軍警隨意抓人,目的就是為了一舉把這些已經在日本時代自由慣了,在日治時代已經擁有獨立的民主自由觀念的台灣人一網打盡,以杜絕這些人成為日後國民政府治台時的強大阻力。
於是霧峰林家的林正亨成為二二八事件中,第一個被公開處決的台灣人。國民政府的目的在於警告霧峰林家和島內的家族、士紳,以收殺雞儆猴之效。
持續了近十年的二二八事件和餘波盪漾的後續歷史陳跡,隨著後來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在義大利威尼斯影展奪得最榮譽金獅獎而被迫掀開。迫於國際影展的名聲和強大的放映壓力,國民政府終於同意讓「悲情城市」這部電影在台灣的電影院上映。
「悲情城市」開啟了台灣電影的一個全新時代,也一舉撞開了那扇不能被開啟的歷史大門。
然而它也讓數不清的台灣導演在世界影壇的光芒下,給灼瞎的雙眼,忘卻了電影藝術的初衷。因為自侯孝賢以降的台灣很多年輕導演,逐漸背離了台灣的觀眾,開始把電影拍成連自己都看不懂的藝術片。台灣電影在這股風氣下,迎來了近二十多年的低潮和崩毀。
這個由歷史而起始,人性為貪執而聚而不散的重重迷霧,一直到了魏德聖的海角七號,以及他的賽德克巴萊所展現的雨後彩虹,逐漸地顯露出來為止。
歷史的結和答案,總也是要從歷史裡去尋找解答和開解吧。
台灣就像一條已經被打了好幾個死結的手帕,拉扯這個,拉扯那個,並不會對於解開死結有所助益。因為這個結,是因為你試圖解拉開一個結的時候,而又打死的另一結。日本人打下的死結,國民政府又接連在後面打了另一個死結。
歷史之結締,難論好壞,政治的傾輒,難辯忠奸。
一如已離枝落地,迅速凋萎的花朵,等它下一次再綻放的時候,早已不是站在同一個姿態,來詮釋真理的艷麗面貌了。閤上歷史的門扉之後,就又再是被阻隔在同一個續而不斷的時空裡,卻是裡、外皆非的不同世代了。
一如現今霧峰林家花園將軍府外頭的那株榕樹,千千萬萬的綠葉長青,在無數寒暑裡靜待四時輪替,亦必無言的招展著,和緩緩的隨風的不斷顫動著吧!
歷史絢爛,次第危顫,
時空綻放,離枝若花。
( 全文完 )
就用它,替這個霧峰林家的故事結尾吧!
這首歌的意境很多重。
沒有蔡振楠的江湖味、滄桑感,和這個男人對台灣這塊土地的壓抑感觸當土壤,
沒有陳小霞這個外剛內柔的女人,她深厚的情感厚度,
沒有蘇芮低沉又奔放的嗓音來釋放那種能量
這首歌,就或許不會那麼動人。
這首歌如果當成情歌來聽,那就可惜了。
如果你把它套在當年外省族群在戰亂中逃難到台灣,那些外省第一代的老兵和軍眷,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凋零以終,望斷青春花朵而不得不零落台灣枝頭的無奈,那麼這首歌就會非常的悲愴。這是為什麼蘇芮演唱這首歌會比江蕙來得摧折人心的原因。那是因為由一個外省第二代來詮釋它,遠比一個本省第二代、第三代來得更深沉的緣故。
然而令人吊詭的是,這個深入挖鑿時代悲劇的歌詞,卻是由一個道道地地,渾身充滿台灣味、本省風格的蔡振楠,用細膩的筆觸所捏塑出來的。
背負在外省族群潛意識裡的時代悲愴,卻只有閩南語和台灣人那如泣如訴的婉娓唱腔和情感才能演繹的如此驚心動魄 – 這就是台灣吧!
陳小霞是個女人,或者說她是一個再男人不過的女人。也因為如此,所以她才能夠身為女人,而那麼的明白男人。平凡簡單的物事隱藏了深邃的東西,對立的極性裡,包含了對立面的最佳詮釋,音樂相信也是如此。
如果音樂如此,然而歷史豈又不然?
花若離枝之時,究竟悲愴的,是這個不斷從你手中流逝的時代?
抑或是在你顧影自憐,恣意地綻放青春之時,那個也曾經在同樣的枝頭上綻放過的另一個時代呢?
正當霧峰林家的頂厝在日治時代以文化的力量,與日本帝國政府進行一場經商攻防的戲碼時。已經舉家內遷到大陸的下厝一系,正積極的參與推翻滿清政府之後的軍閥割劇和國民革命的歷史。
1915年,林朝棟之子林資鏗參加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因為霧峰林家對於孫中山推翻滿清的事業助力甚大,於是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林資鏗就晉昇成為大元帥的侍衛官。近侍衛官是要身家清白和深獲信任的一個職位,由此就可以窺見到孫中山是如何的看待霧峰林家的了。只是就在1925年,也就是他內渡到中國的十年後,這個林家下厝的新一代領導者就遭到軍閥的暗殺而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霧峰下厝一系,再度迎來了宿命裡擺脫不了的惡耗和無奈。
日治時代,日本帝國在台北起飛、降落的飛機,其實都位在今天鄰近新店溪的南機場一帶。為什麼叫南機場呢?因為松山機場在台北的北邊,而原先供日本人飛機場起降的地方,也就是今天台北中華路、水源路、漳州街一帶的堤坊外的窪地,就被稱為南機場了。
這個地方,有著當年被稱為馬場町的所在。當年新店溪不時氾濫,所以日本人就在中華路、水源路的外面築了堤坊以堵水患,以保護堤坊內的住宅區,而堤坊外面的河川窪地,就被日本軍方當成了練兵之地,這個河川旁邊的廣大地域就成了軍人練兵、騎馬的區域,馬場町之名因此而來。
後來,日本帝國就在此處成立了台北的軍用機場,也就是今天南機場的前身。就連很多土生土長的台北人也不清楚為什麼這個地方明明就沒有機場,卻會被稱為南機場?其實它的由來就是如此的。
二次大戰後,日本人戰敗離台,國民政府帶著百萬的外省軍人和軍眷逃到台灣來。這個被稱為馬場町的機場舊址竟被當成垃圾場,後來為了安置許多軍眷和市民,國民政府選擇在此處興建台灣第一個大型的國民住宅,南機場國民住宅不僅帶來了大量的居民,也將原來充滿血腥和肅殺之氣的馬場町改造成為台北當時最大的住宅社區。
已經不再會有台灣人去過問南機場的歷史,也鮮少人會在這個地方嗅到那槍聲暗響,義民魂落的氣血腥味,或者是馬蹄答答、軍靴踩跺的無名聲響。過往的人們,鼻子裡聞到的是南機場小吃的鮮美滋味,耳中所聆聽的是情侶打情罵俏和兄弟好友間杯桄交錯的鬥酒之聲。
一九五○年代,也就是國民政府從日本人手中拿回台灣的第五年,台灣暴發了震驚全台的二二八事件。為台灣那些遭到國民黨無故屠殺的知識份子、昇斗小民和有識之士抗爭和周旋的霧峰林家後人,也是當時的抗日名人林正亨,被國民黨憲兵,以私通共產黨的叛國罪名槍殺於馬場町。
林正亨再度成為霧峰林家,在政治和歷史之輪下的犧牲者。
1947年,林正亨仍然和國民政府在對抗著,率領著一群以知識份子為主的年青人,抵抗著國民政府的腐敗和恐怖威權。這個原本秉持著父志,一心想愛國盡忠,光耀林家門楣的軍人子弟,在緬甸的叢林裡沒有被日本軍人擊倒,換來了一身的殘廢仍然沒有後悔。最後卻在他一心鍾愛的祖國的國民黨手下,被殘忍的處決了。而他被槍決的地方,卻是在當年日本軍人練兵、練馬的馬場町上。
侯孝賢用這段國民黨一直想逃避的的歷史片斷,拍出了「悲情城市」這部電影。
當時有十二名跟霧峰林家關係密切的有力人士,聯名上書蔣介石,希望國民政府在不與霧峰林家衝突的緩衝下,能夠放林正亨一條生路。然而林正亨拒絕了蔣介石要求他在自白書裡承認悔過的要求,選擇一死。
在二二八事件中,國民政府大肆屠殺台灣島內的知識份子,甚至縱容便衣軍警隨意抓人,目的就是為了一舉把這些已經在日本時代自由慣了,在日治時代已經擁有獨立的民主自由觀念的台灣人一網打盡,以杜絕這些人成為日後國民政府治台時的強大阻力。
於是霧峰林家的林正亨成為二二八事件中,第一個被公開處決的台灣人。國民政府的目的在於警告霧峰林家和島內的家族、士紳,以收殺雞儆猴之效。
持續了近十年的二二八事件和餘波盪漾的後續歷史陳跡,隨著後來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在義大利威尼斯影展奪得最榮譽金獅獎而被迫掀開。迫於國際影展的名聲和強大的放映壓力,國民政府終於同意讓「悲情城市」這部電影在台灣的電影院上映。
「悲情城市」開啟了台灣電影的一個全新時代,也一舉撞開了那扇不能被開啟的歷史大門。
然而它也讓數不清的台灣導演在世界影壇的光芒下,給灼瞎的雙眼,忘卻了電影藝術的初衷。因為自侯孝賢以降的台灣很多年輕導演,逐漸背離了台灣的觀眾,開始把電影拍成連自己都看不懂的藝術片。台灣電影在這股風氣下,迎來了近二十多年的低潮和崩毀。
這個由歷史而起始,人性為貪執而聚而不散的重重迷霧,一直到了魏德聖的海角七號,以及他的賽德克巴萊所展現的雨後彩虹,逐漸地顯露出來為止。
歷史的結和答案,總也是要從歷史裡去尋找解答和開解吧。
台灣就像一條已經被打了好幾個死結的手帕,拉扯這個,拉扯那個,並不會對於解開死結有所助益。因為這個結,是因為你試圖解拉開一個結的時候,而又打死的另一結。日本人打下的死結,國民政府又接連在後面打了另一個死結。
歷史之結締,難論好壞,政治的傾輒,難辯忠奸。
一如已離枝落地,迅速凋萎的花朵,等它下一次再綻放的時候,早已不是站在同一個姿態,來詮釋真理的艷麗面貌了。閤上歷史的門扉之後,就又再是被阻隔在同一個續而不斷的時空裡,卻是裡、外皆非的不同世代了。
一如現今霧峰林家花園將軍府外頭的那株榕樹,千千萬萬的綠葉長青,在無數寒暑裡靜待四時輪替,亦必無言的招展著,和緩緩的隨風的不斷顫動著吧!
歷史絢爛,次第危顫,
時空綻放,離枝若花。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