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09 | 纽约时报 | 华丽梦靥的缔造者莫里斯·桑达克逝世,享年83岁
原文链接:Maurice Sendak, Author of Splendid Nightmares, Dies at 83
莫里斯·桑达克(Maurice Sendak)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儿童绘本艺术家。他将绘本从那个对丑恶略而不表的无菌室里生生拽出,直击人类灵魂深处萦绕不散的暗黑之美。本周二,他在康涅狄格州的丹伯里逝世,享年83岁。
长期与他合作的编辑迈克尔·迪·卡普(Michael di Capua)称,桑达克先生的死因是最近一次中风引起的并发症。他住在康涅狄格州的里奇菲尔德,于丹伯里医院去世。
桑达克的书广受赞誉,很少有人会鸡蛋里挑骨头。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出生的那一代人,他的书是他们童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接下去又传给了他们自己的孩子。桑达克曾编绘过十余本绘本,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野兽出没的地方》(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这本书于1963年被Harper & Row(哈珀柯林斯出版社于美国的前身) 出版,既突破了绘本的既定类型,也为他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Harper & Row还出版过由他编绘的《厨房之夜狂想曲》(In the Night Kitchen,1970)和《在那遥远的地方》(Outside Over There,1981), 这两本书与《野兽出没的地方》构成了三部曲;还有《罗茜门上的标志》(The Sign on Rosie’s Door,1960)《乱七八糟,砰!》(Higglety Pigglety Pop,1967)《坚果图书馆》(Nutshell Library,1962)四卷集《到处都是短吻鳄》 (Alligators All Around)《鸡汤拌饭》(Chicken Soup With Rice)《有一个是约翰尼》(One Was Johnny) 以及《皮埃尔》(Pierre)。
去年九月,桑达克的新书《糊涂的阿尔蒂》(Bumble-Ardy)由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出版,这是三十年后他又一次包揽脚本和插图的创作。这本书在纽约时报最佳童书榜上停留了五周,是一个并不太轻松的故事,讲的是一只孤儿小猪(它的父母被吃了)为自己举办了一场滑稽的生日派对。
《致我的哥哥》(My Brother’s Book)原定于明年二月出版,这本绘本成了桑达克的遗作,里面是诗歌和插画是他受自己对于已故的哥哥杰克的爱启发而创作的。
桑达克的作品曾是评论研究和重要展览的主题;在他事业的后半期,他也因戏剧布景设计而闻名。他的艺术创作影响了许多著名作家的写作,如汉斯·克里斯汀·安德斯(Hans Christian Andersen),雷奥·托斯托伊( Leo Tolstoy),赫尔曼·梅尔维尔( Herman Melville),威廉姆·布莱克( William Blake),以及伊萨克· 巴什维斯·辛格尔(and Isaac Bashevis Singer)。
桑达克在一本又一本的书里颠覆了美国儿童文学老掉牙的固定传统:年轻的男女主人公一般都被过度美化;没有什么真正的坏事能持续太久;最后结局总是落入说教的窠臼。
---------------------------------------------------------------------------------------------------------------------------------------------
【一意孤行又蛮横无理】
桑达克的角色与其它童书形成鲜明对比,他们一意孤行,蛮横无理,甚至令人厌恶至极。(《皮埃尔》《我不在乎!》里的同名主人公以及几乎所有角色都是这样。) 他的绘画常常让人心绪不宁,故事情节伴随着裂痕:孩子被绑架了,父母失踪了,一只狗突然闯入了她舒适的家......
桑达克基本是自学成才,他创造了一个叫布莱克犹太小镇,将那里描绘成一个光辉的世界,可爱迷人又令人敬畏,游离在半梦半醒之间。这样一来,他成功传达了孩子们逐渐沉溺,弥漫了忧伤的内心世界。
他的视觉风格灵活多变:有时线条错综复杂的场景让人想起19世纪的印刷品,有时轻盈的水彩上色又让人想起夏加尔(注:Chagall,著名犹太画家),还有那些他受自己喜爱的漫画启发而创作的粗线条、大蒜头鼻的形象,书页都快装不下他们的大脚掌了。他常常说自己确实从来没学过画脚。
1964年,美国图书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授予桑达克《野兽出没的地方》凯迪克金奖(Caldecott Medal),这个奖项被称为童书界的普利策奖。此书以简单重复的语言讲述了调皮的男孩麦克斯的故事:他与妈妈大闹了一场,没吃晚饭就被关进了自己的房间。就像孤身一人的奥德修斯,麦克斯旋即开始了远航:
他驶离了这里,白昼,黑夜
周而复始
快要一年
他来到了野兽国
And he sailed off through night and day
and in and out of weeks
and almost over a year
to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在那里,麦克斯统领了那些暴躁狂乱的野兽,最后又回到了家中,他怒气已散,发现晚饭摆就在那儿。
在桑达克的描绘里,那些野兽长得奇形怪状:体型巨大,龇牙咧嘴,毛发浓密且怒目圆睁。一直以来,他都在画他的亲戚——在他的记忆里,那些亲戚就像面目可憎的中年人,徘徊在他常年无法踏出的病床上空。
1928年6月10日,莫里斯·伯纳德·桑达克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区。他的父亲菲利普在曼哈顿工作。家庭照里,婴儿时代的莫里斯(或者那时叫做莫瑞)是个胖乎乎的孩子,圆圆的脸蛋,斜下的眼睛,低垂的眼睑,鼓鼓的额头——看起来和他插画里的婴儿一模一样。桑达克极其喜爱画肉嘟嘟的婴儿不高兴的样子。
作为一个苦于疾病无休止困扰的虚弱孩子,桑达克后来曾说,他是在一个充满恐惧的世界里成长的: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致使他许多欧洲的亲人丧生的犹太大屠杀......这些危机显然对于孩子是无边无尽的伤害。1932年林德伯格之子绑架案折磨着他:如果这个金发蓝眼的小王子的安全都没有保障,那对于住在简陋公寓里的小莫瑞·桑达克,未来又是怎样危机四伏?(注:林德伯格是美国著名飞行员,他的孩子在1932年遭绑架。)
林德伯格之子绑架案的犯罪现场照片显示,一架梯子支在房子外侧。这个场景可以在《在那遥远的地方》里找到,故事中一个小婴儿被妖精给抓走了。
桑达克长大后,他觉得自己永远都处在社会的边缘——他来自底层阶级,是犹太人,同性恋。“我真希望我是异性恋,那样我的父母能开心”,他在2008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他们从来都不知道一丁点儿。”
他终生患有抑郁症,这体现在他的作品里,像绘本《我们和杰克还有盖都在垃圾堆里》(We Are All in the Dumps With Jack and Guy,1993),那是一则关于艾滋蔓延的年代里无家可归的孩子们的寓言 。这也体现在他的习惯中。他性格阴郁,离群索居,他在自己位于康涅狄格州乡野里的白色小屋内工作,只有莫扎特,梅尔维尔(注:美国小说家),米老鼠和他的狗作伴。
他的抑郁症还体现他与人们的日常接触里,尤其是那些无视他对待事业的严谨的人。“有一天一个女人对我说‘你就是个画小人书的人!’”,桑达克在去年接受《名利场》采访时说:“我当时想杀了她。”
虽不善社交,但桑达克也是个热情直率的人。他对许多事物充满热情:音乐,艺术,文学,辩论,当然极为重要的还有从孩子们的角度看世界。他曾是一批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插画家的导师,他们中一些人后来继续了自己辉煌的事业,包括阿瑟·尤林克斯( Arthur Yorinks),理查德·额吉尔斯基(Richard Egielski)以及保罗·O· 泽林斯盖(Paul O. Zelinsky)。
---------------------------------------------------------------------------------------------------------------------------------------------
【常年卧病在床】
桑达克回忆自己非常小的时候就喜欢画画。向窗外张望能帮他打发卧床的时间。他还在上高中的时候,就为全美漫画公司(All-American Comics)兼职工作,为连环画《马特和杰夫》(Mutt and Jeff)的图书版本绘制背景。他的第一次专业插画是1947年出版的物理教科书《大众原子物理》(Atomics for the Millions)。
1948年,20岁的桑达克找了一份替施瓦茨(F. A. O. Schwarz,美国玩具店)布置橱窗的工作。通过来店里买童书的顾客,他被介绍给乌尔苏拉·诺斯通(Ursula Nordstrom),Harper&Row的知名童书编辑。这次见面是他们硕果累累的长期合作的开始,桑达克第一次为儿童书创作了插画,那是马塞尔·艾梅(Marcel Aymé)写的《神奇农场》(The Wonderful Farm),于1951年出版。
在诺斯通的指导下,桑达克继续为许多知名童书作者的书创作插画,包括几本路德·克劳斯(Ruth Krauss)的书,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一个要挖的洞》(A Hole Is to Dig,1952),还有埃尔斯· 霍梅隆·米那里克(Else Holmelund Minarik)的《小小熊》 (Little Bear)系列。 他第一本自编自画的书是出版于1956年的《肯尼的窗户》(Kenny’s Window) ,故事是关于一个孤独的男孩闷闷不乐又朦朦胧胧的内心世界。
桑达克的书常常是他自我经历的一扇窗。《乱七八糟,砰!或者一定还有别的》(Higglety Pigglety Pop! Or, There Must Be More to Life)是他送给珍妮的情人节礼物。珍妮是他非常喜爱的威尔士小猎犬,在这本书出版后不久就死去了。
在故事的一开始,珍妮拥有一只小狗可能想要的一切,包括“上铺的圆形枕头和下铺的方形枕头”。她收拾好自己的小包,自己出发去寻求冒险。她来到了世界鹅妈妈剧场,并在那儿成为领舞。看起来就像一个墩布的珍妮,每一天都会吃下一根(周六是两根)意大利蒜味香肠,这让她非常开心。
“你好”,珍妮在一封给主人的表述非常清晰的信中写道:“你大概注意到了,我永远地离开了。我现在既有经验又出名,我甚至成了明星......我吃得很好,别担心。”
对比之下,体积巨大,用色明快的《厨房之夜狂想曲》则是在向桑达克纽约的童年生活致敬,故事讲述了一个男孩在夜色下城市里神奇一角的旅程,唤起许多关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电影和漫画的记忆,这些是他一生都非常喜爱的。(三个夜里在厨房里辛勤工作的面包师的原型是著名演员奥列佛·哈台。)
桑达克后期的书更加显出了黑暗。《布朗迪伯》(Brundibar,2003)由剧作家托尼·库什内(Tony Kushner)编写,是一本改编自歌剧的绘本。那部歌剧同样叫《布朗迪伯》,1938年由汉斯·卡拉萨(Hans Krasa)编曲,这位捷克犹太人后来死在了奥斯维辛集中营。
---------------------------------------------------------------------------------------------------------------------------------------------
【“耸人听闻的威吓”】
在纽约时报的书评里找到关于《布朗迪伯》的评论,小说家、童书作家乔治·马盖尔(Gregory Maguire)称这本书是“一本塞满了耸人听闻的威吓和喜剧元素的恶作剧般的绘本,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结合体”,他还附加道:“在桑达克长达五十年并且还在延长的事业生涯中,作品一定会越来越少了。这本书丝毫不比任何作品逊色。”
2006年,桑达克和库什内合作了这部歌剧的舞台版,并在纽约新维多利亚剧院上演。
尽管很受欢迎,桑达克的却并不总是被理解。一些早期评论称《野兽出没的地方》令人费解,引起不安。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曾在《妇女之家周报》援引桑达克对麦克斯的惩罚:
“孩子对被抛弃的焦虑感”,贝特尔海姆写道:“被一个人送回床上是第一次被抛弃,没有食物是第二次。”(贝特尔海姆承认他并没有真正读这本书。)
《厨房之夜狂想曲》里将男主人公米奇描绘成裸体的形象,这促使许多学校图书馆管理员篡改了本书,在米奇的隐私部位画了一条尿布。
但这些只是少数人的反应。桑达克还获得过包括汉斯·克里斯汀·安德斯(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最佳插画奖,劳拉·英格斯·怀尔德奖(Laura Ingalls Wilder Award)以及1996年由克林顿总统颁发的国家艺术奖章在内的其他奖项。他有22本书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最佳插画图书。
桑达克的许多图书在舞台或银幕上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其中最著名的是由英国作曲家奥利弗·克努森(Oliver Knussen)改编的歌剧《野兽出没的地方》和《乱七八糟,砰!》,以及 卡罗莱·金(Carole King)的《真正的罗茜》,即《罗茜门上的标志》的音乐剧版,这部作品于1975年在电视上播出了一部特别动画,并于1980年登上百老汇的舞台。
2009年,由斯派克·琼斯执导的电影版《野兽出没的地方》获得好评,影片一半是真人,一半是动画。(琼斯还和兰斯·邦斯一同执导了关于桑达克的纪录片“Tell Them Anything You Want”,这部纪录片那一年在HBO首播。)
上世纪七十年代,桑达克开始为根据他自己的作品改编的戏剧设计布景和服装,并最终为别人设计。他的处女作是克努森的《野东西》(Wild Things),桑达克还为之创作了歌词。这部歌剧于1980年在布鲁塞尔上演了缩短版本,并于四年后首次公演。应观众热烈要求,又由格林德伯恩巡回剧团在伦敦上演。(注:格林德伯恩是伦敦附近一个城市,以莫扎特戏剧闻名。)
在剧院导演弗兰克·科萨罗(Frank Corsaro)的帮助下,桑达克还设计了一些历史悠久的歌剧的布景,其中有莫扎特的《魔笛》,于1980年在休斯敦大歌剧院上演,还有里奥斯·雅纳切克的《狡猾的小狐狸》,1981年在纽约城市歌剧院上演。
桑达克还为西北太平洋芭蕾剧团出演的1983版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设计布景和戏服。该剧的电影版于1986年发行。
桑达克最近出版的图书里有他唯一的一本立体书《妈妈?》(Mommy?),这本书2006年由学术出版社出版,尤林克思编写脚本, 马修·莱因哈特设计纸样。
陪伴了桑达克半个世纪的伴侣尤金·格林是一位专攻青少年治疗的心理学家,他于2007年去世。桑达克的个人助理林恩·卡珀内纳几乎从他住进他在里奇菲尔德的家就一直为他工作。他没有任何直系亲属在世。虽然桑达克非常了解儿童,但他不会毫无保留地为孩子做评价。“亲爱的桑达克先生......”他都快烦死了,一面还模仿着那些死板的学校里书信写作课程笔调相似的来信邀请,他常常是这些课程的潜在受惠者。
但他很珍视孩子们自发写给他的信,信中满是他的作品所点亮的火花。
“亲爱的桑达克先生”,一个八岁的男孩写道:“要花多少钱才能去野兽出没的国度?要是不贵的话,我和我的妹妹想去那儿过暑假。”
---------------------------------------------------------------------------------------------------------------------------------------------
延伸阅读 |《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41期:危机四伏的童年——莫里斯·桑达克的绘本
莫里斯·桑达克(Maurice Sendak)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儿童绘本艺术家。他将绘本从那个对丑恶略而不表的无菌室里生生拽出,直击人类灵魂深处萦绕不散的暗黑之美。本周二,他在康涅狄格州的丹伯里逝世,享年83岁。
长期与他合作的编辑迈克尔·迪·卡普(Michael di Capua)称,桑达克先生的死因是最近一次中风引起的并发症。他住在康涅狄格州的里奇菲尔德,于丹伯里医院去世。
![]() |
桑达克和他的德国牧羊犬 |
桑达克的书广受赞誉,很少有人会鸡蛋里挑骨头。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出生的那一代人,他的书是他们童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接下去又传给了他们自己的孩子。桑达克曾编绘过十余本绘本,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野兽出没的地方》(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这本书于1963年被Harper & Row(哈珀柯林斯出版社于美国的前身) 出版,既突破了绘本的既定类型,也为他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Harper & Row还出版过由他编绘的《厨房之夜狂想曲》(In the Night Kitchen,1970)和《在那遥远的地方》(Outside Over There,1981), 这两本书与《野兽出没的地方》构成了三部曲;还有《罗茜门上的标志》(The Sign on Rosie’s Door,1960)《乱七八糟,砰!》(Higglety Pigglety Pop,1967)《坚果图书馆》(Nutshell Library,1962)四卷集《到处都是短吻鳄》 (Alligators All Around)《鸡汤拌饭》(Chicken Soup With Rice)《有一个是约翰尼》(One Was Johnny) 以及《皮埃尔》(Pierre)。
去年九月,桑达克的新书《糊涂的阿尔蒂》(Bumble-Ardy)由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出版,这是三十年后他又一次包揽脚本和插图的创作。这本书在纽约时报最佳童书榜上停留了五周,是一个并不太轻松的故事,讲的是一只孤儿小猪(它的父母被吃了)为自己举办了一场滑稽的生日派对。
《致我的哥哥》(My Brother’s Book)原定于明年二月出版,这本绘本成了桑达克的遗作,里面是诗歌和插画是他受自己对于已故的哥哥杰克的爱启发而创作的。
桑达克的作品曾是评论研究和重要展览的主题;在他事业的后半期,他也因戏剧布景设计而闻名。他的艺术创作影响了许多著名作家的写作,如汉斯·克里斯汀·安德斯(Hans Christian Andersen),雷奥·托斯托伊( Leo Tolstoy),赫尔曼·梅尔维尔( Herman Melville),威廉姆·布莱克( William Blake),以及伊萨克· 巴什维斯·辛格尔(and Isaac Bashevis Singer)。
桑达克在一本又一本的书里颠覆了美国儿童文学老掉牙的固定传统:年轻的男女主人公一般都被过度美化;没有什么真正的坏事能持续太久;最后结局总是落入说教的窠臼。
---------------------------------------------------------------------------------------------------------------------------------------------
【一意孤行又蛮横无理】
桑达克的角色与其它童书形成鲜明对比,他们一意孤行,蛮横无理,甚至令人厌恶至极。(《皮埃尔》《我不在乎!》里的同名主人公以及几乎所有角色都是这样。) 他的绘画常常让人心绪不宁,故事情节伴随着裂痕:孩子被绑架了,父母失踪了,一只狗突然闯入了她舒适的家......
桑达克基本是自学成才,他创造了一个叫布莱克犹太小镇,将那里描绘成一个光辉的世界,可爱迷人又令人敬畏,游离在半梦半醒之间。这样一来,他成功传达了孩子们逐渐沉溺,弥漫了忧伤的内心世界。
他的视觉风格灵活多变:有时线条错综复杂的场景让人想起19世纪的印刷品,有时轻盈的水彩上色又让人想起夏加尔(注:Chagall,著名犹太画家),还有那些他受自己喜爱的漫画启发而创作的粗线条、大蒜头鼻的形象,书页都快装不下他们的大脚掌了。他常常说自己确实从来没学过画脚。
![]() |
《野兽出没的地方》插画 |
1964年,美国图书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授予桑达克《野兽出没的地方》凯迪克金奖(Caldecott Medal),这个奖项被称为童书界的普利策奖。此书以简单重复的语言讲述了调皮的男孩麦克斯的故事:他与妈妈大闹了一场,没吃晚饭就被关进了自己的房间。就像孤身一人的奥德修斯,麦克斯旋即开始了远航:
他驶离了这里,白昼,黑夜
周而复始
快要一年
他来到了野兽国
And he sailed off through night and day
and in and out of weeks
and almost over a year
to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在那里,麦克斯统领了那些暴躁狂乱的野兽,最后又回到了家中,他怒气已散,发现晚饭摆就在那儿。
在桑达克的描绘里,那些野兽长得奇形怪状:体型巨大,龇牙咧嘴,毛发浓密且怒目圆睁。一直以来,他都在画他的亲戚——在他的记忆里,那些亲戚就像面目可憎的中年人,徘徊在他常年无法踏出的病床上空。
![]() |
奥巴马在白宫为孩子们读《野兽出没的地方》 |
1928年6月10日,莫里斯·伯纳德·桑达克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区。他的父亲菲利普在曼哈顿工作。家庭照里,婴儿时代的莫里斯(或者那时叫做莫瑞)是个胖乎乎的孩子,圆圆的脸蛋,斜下的眼睛,低垂的眼睑,鼓鼓的额头——看起来和他插画里的婴儿一模一样。桑达克极其喜爱画肉嘟嘟的婴儿不高兴的样子。
作为一个苦于疾病无休止困扰的虚弱孩子,桑达克后来曾说,他是在一个充满恐惧的世界里成长的: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致使他许多欧洲的亲人丧生的犹太大屠杀......这些危机显然对于孩子是无边无尽的伤害。1932年林德伯格之子绑架案折磨着他:如果这个金发蓝眼的小王子的安全都没有保障,那对于住在简陋公寓里的小莫瑞·桑达克,未来又是怎样危机四伏?(注:林德伯格是美国著名飞行员,他的孩子在1932年遭绑架。)
林德伯格之子绑架案的犯罪现场照片显示,一架梯子支在房子外侧。这个场景可以在《在那遥远的地方》里找到,故事中一个小婴儿被妖精给抓走了。
桑达克长大后,他觉得自己永远都处在社会的边缘——他来自底层阶级,是犹太人,同性恋。“我真希望我是异性恋,那样我的父母能开心”,他在2008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他们从来都不知道一丁点儿。”
他终生患有抑郁症,这体现在他的作品里,像绘本《我们和杰克还有盖都在垃圾堆里》(We Are All in the Dumps With Jack and Guy,1993),那是一则关于艾滋蔓延的年代里无家可归的孩子们的寓言 。这也体现在他的习惯中。他性格阴郁,离群索居,他在自己位于康涅狄格州乡野里的白色小屋内工作,只有莫扎特,梅尔维尔(注:美国小说家),米老鼠和他的狗作伴。
他的抑郁症还体现他与人们的日常接触里,尤其是那些无视他对待事业的严谨的人。“有一天一个女人对我说‘你就是个画小人书的人!’”,桑达克在去年接受《名利场》采访时说:“我当时想杀了她。”
虽不善社交,但桑达克也是个热情直率的人。他对许多事物充满热情:音乐,艺术,文学,辩论,当然极为重要的还有从孩子们的角度看世界。他曾是一批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插画家的导师,他们中一些人后来继续了自己辉煌的事业,包括阿瑟·尤林克斯( Arthur Yorinks),理查德·额吉尔斯基(Richard Egielski)以及保罗·O· 泽林斯盖(Paul O. Zelinsky)。
---------------------------------------------------------------------------------------------------------------------------------------------
【常年卧病在床】
桑达克回忆自己非常小的时候就喜欢画画。向窗外张望能帮他打发卧床的时间。他还在上高中的时候,就为全美漫画公司(All-American Comics)兼职工作,为连环画《马特和杰夫》(Mutt and Jeff)的图书版本绘制背景。他的第一次专业插画是1947年出版的物理教科书《大众原子物理》(Atomics for the Millions)。
1948年,20岁的桑达克找了一份替施瓦茨(F. A. O. Schwarz,美国玩具店)布置橱窗的工作。通过来店里买童书的顾客,他被介绍给乌尔苏拉·诺斯通(Ursula Nordstrom),Harper&Row的知名童书编辑。这次见面是他们硕果累累的长期合作的开始,桑达克第一次为儿童书创作了插画,那是马塞尔·艾梅(Marcel Aymé)写的《神奇农场》(The Wonderful Farm),于1951年出版。
在诺斯通的指导下,桑达克继续为许多知名童书作者的书创作插画,包括几本路德·克劳斯(Ruth Krauss)的书,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一个要挖的洞》(A Hole Is to Dig,1952),还有埃尔斯· 霍梅隆·米那里克(Else Holmelund Minarik)的《小小熊》 (Little Bear)系列。 他第一本自编自画的书是出版于1956年的《肯尼的窗户》(Kenny’s Window) ,故事是关于一个孤独的男孩闷闷不乐又朦朦胧胧的内心世界。
桑达克的书常常是他自我经历的一扇窗。《乱七八糟,砰!或者一定还有别的》(Higglety Pigglety Pop! Or, There Must Be More to Life)是他送给珍妮的情人节礼物。珍妮是他非常喜爱的威尔士小猎犬,在这本书出版后不久就死去了。
在故事的一开始,珍妮拥有一只小狗可能想要的一切,包括“上铺的圆形枕头和下铺的方形枕头”。她收拾好自己的小包,自己出发去寻求冒险。她来到了世界鹅妈妈剧场,并在那儿成为领舞。看起来就像一个墩布的珍妮,每一天都会吃下一根(周六是两根)意大利蒜味香肠,这让她非常开心。
“你好”,珍妮在一封给主人的表述非常清晰的信中写道:“你大概注意到了,我永远地离开了。我现在既有经验又出名,我甚至成了明星......我吃得很好,别担心。”
对比之下,体积巨大,用色明快的《厨房之夜狂想曲》则是在向桑达克纽约的童年生活致敬,故事讲述了一个男孩在夜色下城市里神奇一角的旅程,唤起许多关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电影和漫画的记忆,这些是他一生都非常喜爱的。(三个夜里在厨房里辛勤工作的面包师的原型是著名演员奥列佛·哈台。)
桑达克后期的书更加显出了黑暗。《布朗迪伯》(Brundibar,2003)由剧作家托尼·库什内(Tony Kushner)编写,是一本改编自歌剧的绘本。那部歌剧同样叫《布朗迪伯》,1938年由汉斯·卡拉萨(Hans Krasa)编曲,这位捷克犹太人后来死在了奥斯维辛集中营。
---------------------------------------------------------------------------------------------------------------------------------------------
【“耸人听闻的威吓”】
在纽约时报的书评里找到关于《布朗迪伯》的评论,小说家、童书作家乔治·马盖尔(Gregory Maguire)称这本书是“一本塞满了耸人听闻的威吓和喜剧元素的恶作剧般的绘本,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结合体”,他还附加道:“在桑达克长达五十年并且还在延长的事业生涯中,作品一定会越来越少了。这本书丝毫不比任何作品逊色。”
2006年,桑达克和库什内合作了这部歌剧的舞台版,并在纽约新维多利亚剧院上演。
尽管很受欢迎,桑达克的却并不总是被理解。一些早期评论称《野兽出没的地方》令人费解,引起不安。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曾在《妇女之家周报》援引桑达克对麦克斯的惩罚:
“孩子对被抛弃的焦虑感”,贝特尔海姆写道:“被一个人送回床上是第一次被抛弃,没有食物是第二次。”(贝特尔海姆承认他并没有真正读这本书。)
《厨房之夜狂想曲》里将男主人公米奇描绘成裸体的形象,这促使许多学校图书馆管理员篡改了本书,在米奇的隐私部位画了一条尿布。
但这些只是少数人的反应。桑达克还获得过包括汉斯·克里斯汀·安德斯(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最佳插画奖,劳拉·英格斯·怀尔德奖(Laura Ingalls Wilder Award)以及1996年由克林顿总统颁发的国家艺术奖章在内的其他奖项。他有22本书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最佳插画图书。
桑达克的许多图书在舞台或银幕上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其中最著名的是由英国作曲家奥利弗·克努森(Oliver Knussen)改编的歌剧《野兽出没的地方》和《乱七八糟,砰!》,以及 卡罗莱·金(Carole King)的《真正的罗茜》,即《罗茜门上的标志》的音乐剧版,这部作品于1975年在电视上播出了一部特别动画,并于1980年登上百老汇的舞台。
2009年,由斯派克·琼斯执导的电影版《野兽出没的地方》获得好评,影片一半是真人,一半是动画。(琼斯还和兰斯·邦斯一同执导了关于桑达克的纪录片“Tell Them Anything You Want”,这部纪录片那一年在HBO首播。)
![]() |
大街上《野兽出没的地方》涂鸦 |
上世纪七十年代,桑达克开始为根据他自己的作品改编的戏剧设计布景和服装,并最终为别人设计。他的处女作是克努森的《野东西》(Wild Things),桑达克还为之创作了歌词。这部歌剧于1980年在布鲁塞尔上演了缩短版本,并于四年后首次公演。应观众热烈要求,又由格林德伯恩巡回剧团在伦敦上演。(注:格林德伯恩是伦敦附近一个城市,以莫扎特戏剧闻名。)
在剧院导演弗兰克·科萨罗(Frank Corsaro)的帮助下,桑达克还设计了一些历史悠久的歌剧的布景,其中有莫扎特的《魔笛》,于1980年在休斯敦大歌剧院上演,还有里奥斯·雅纳切克的《狡猾的小狐狸》,1981年在纽约城市歌剧院上演。
桑达克还为西北太平洋芭蕾剧团出演的1983版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设计布景和戏服。该剧的电影版于1986年发行。
桑达克最近出版的图书里有他唯一的一本立体书《妈妈?》(Mommy?),这本书2006年由学术出版社出版,尤林克思编写脚本, 马修·莱因哈特设计纸样。
陪伴了桑达克半个世纪的伴侣尤金·格林是一位专攻青少年治疗的心理学家,他于2007年去世。桑达克的个人助理林恩·卡珀内纳几乎从他住进他在里奇菲尔德的家就一直为他工作。他没有任何直系亲属在世。虽然桑达克非常了解儿童,但他不会毫无保留地为孩子做评价。“亲爱的桑达克先生......”他都快烦死了,一面还模仿着那些死板的学校里书信写作课程笔调相似的来信邀请,他常常是这些课程的潜在受惠者。
但他很珍视孩子们自发写给他的信,信中满是他的作品所点亮的火花。
“亲爱的桑达克先生”,一个八岁的男孩写道:“要花多少钱才能去野兽出没的国度?要是不贵的话,我和我的妹妹想去那儿过暑假。”
---------------------------------------------------------------------------------------------------------------------------------------------
延伸阅读 |《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41期:危机四伏的童年——莫里斯·桑达克的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