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赏析 笔记(历史篇)
戏曲的定义:综合性歌舞艺术形式,是中国特有的。王国维(清)在他的《戏曲考源》里有所记载。(世界上有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英国悲喜剧、印度梵剧)1.远古时代,当时称为“优”:倡优(歌舞)、俳优(歌舞+杂戏,即后来的演员)、伶优(乐器)。“优孟衣冠”—《史记·滑稽列传》:楚国宰相孙叔敖为楚国争夺霸权地位,立下过汗马功劳。不想死后家境萧条,儿子的生活都很困难。优孟便穿上孙叔敖的衣服,扮做他的模样去讽谏楚庄王。楚王听后很受感动,反省自己对故旧照顾不周的错误,马上改正,给孙叔敖的儿子封赠田地奴隶。优孟把一个已死的人扮演得维妙维肖,去打动劝说君王。他是在以演戏的方式从政。“优孟衣冠”后来成为演剧的代称。虽然它算不上是真正的戏剧,但完全是一段扮演人物,且有情节的表演。内中孕含着戏剧的因素,是极其明显的。其谐谑调笑的语言艺术,对后来的戏曲有着深远影响。 2.秦汉时期的角抵戏:原是两个人角力以强弱定胜负的技艺表演,集乐舞、技艺、魔术为一体的带有野兽面具。后世的相扑、摔跤即源于此。中国戏曲的雏型的《东海黄公》演的是秦朝(前221-前206)末年一个能施法术的黄公到东海去降服白虎,可惜法术失灵,自己被虎打杀的故事。表演中有人虎相斗、人被虎杀的固定情节。 3.魏晋南北朝:优戏与歌舞戏。梁武帝时期得到综合发展,有了根本的变化。4.隋唐:新歌舞戏。有了更高的水平,分类,兴盛。《乐府杂录》大面,又称代面,即戴着面具演出的戏。《兰陵王》、《拨头》、《踏摇娘》《兰陵王入阵曲》。据说,北齐(550——577 )兰陵王高长恭勇冠三军,但容貌俊美。他觉得不足以威慑敌人,便戴 上木刻面具上阵。此戏曾传至日本。 参军戏,在实际演出中,参军一词已失去了官职的含义,而衍化为脚色名称,并形成一种固定的格式,其中一个叫参军,即那被讽刺的对象,比较愚笨迟钝;戏弄参军的叫苍鹘,比较伶俐机敏。参军、苍鹘都是扮演戏中人物的脚色名称,实际上已构成“行当”。5.宋元:勾搭、瓦舍。杂剧:滑稽剧(《眼腰酸》对白为主)、歌舞剧。有了固定的角色。北宋杂剧:艳段、正杂剧、杂扮/散段、玩笑段子。角色有五种:末泥、装旦、副净、副末、装孤。南戏:温州兴起、温州杂剧、永嘉杂剧。《赵贞女蔡二郎》(发展到后来的《琵琶记》),《张协状元》-最早。灵活自由的平民化风格。金代:金院本,“院本、杂剧,其实一也”。6.元-明初:成熟时期。元杂剧、元曲:戏曲-杂剧、散曲-流行乐。以折为单位,四折构成。演出形式:曲,歌曲(最突出地位,一人主唱)、宾白(语言)、科(表演动作)。角色:正旦、正末、净、丑。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7.明清:繁荣明“传奇”/南戏传奇:数量不等的折,不限一人主唱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江西)、昆山腔(江苏)剧目: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8.明末清初:产生如梆子戏-豫剧、皮黄腔-京剧、汉剧、闽剧、川剧、湘剧洪生《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李玉《一捧雪》、朱素臣《十五贯》9.清末:评剧、吕剧、黄梅戏、沪剧、越剧、锡剧、扬剧。(各地小戏)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