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
晚上在琴台大剧院看了《达人未爱狂想曲》,是第一次去琴台剧院,也算是第一次看小剧场演出,和前段时间在武汉剧院看《阿依达》以及以前在京韵大舞台、珞珈山剧院看戏的经历都有些不同。
今天本来已经和寝室同学一块走向南门准备去吃松滋鸡,却突然接到通知说给剧社的赠票还剩一张,于是一个人挤上武汉的公交,到了古琴台后到处问人、左突右进,总算在灯光最亮处找到了。据说是全国第二大的剧院,玻璃结构、灯火通明、十分气派,和南京火车站以及新建的武昌火车站有些相像。
看琴台剧院新春演出季的宣传册,比较意外的发现它是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的产业,今年8月曾去了在北京保利剧院里的保利博物馆,也还不错,保利集团规模之大和对文化产业的热衷令人惊叹。
这出戏是在多功能报告厅上演的,检票、座位安排都颇为严格,剧场的服务小姐颇为专业,但明显并不了解武汉的剧场文化。保利集团无疑希望凸显出一种顾客至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但人为的区隔却没了老剧院给人的那种亲切感,有时掉漆木质座位的沧桑反而胜过崭新的厅堂。
另外觉得座位设计的有点不合理,本该错开留有过肩的空档,但却整齐的排列,有些遮挡视线,当然也可能是我对建筑不了解,打着小手电替观众照明的服务员在这个小报告厅里显得有些多余,不过对待工作的认真也是很值得学习的。
《达人未爱狂想曲》这出戏有很强的拼贴感,有着和英国电影《真爱至上》颇为相像的结构、甚至有几乎一样的桥段,当然表达形式是截然不同的,我以前看过的戏中只有本校音乐学院的《走路去西藏》和它的风格有些相像。我猜测这应该是从几个创意开始,由该团队“玩”几个月形成的一出戏,每个演员交融参与、集体创作的。和台湾表演工作坊的创作方法相近,或者说就是《新剧本》彩页中常介绍的那种创作团队吧。
《达人未爱狂想曲》的形式感极强,大量的编舞使得快节奏的故事有着形式上的美感,作为一个都市情感题材它融入了非常多的时事、广告、流行歌曲、甚至类似的政治波普的现代符号和元素,创作团队的点子太多也导致戏整体上太“满”。应该说有很多内容单独看都是很有意思的,不过整合在一起后我个人觉得有些凌乱,并且没有形成中心的合力,当然不排除作者追求这类效果的可能。
如果要形容这出戏给我的印象,我觉得比较像一部剪辑的很碎的电影(例如《精舞门》),我作为一个偏爱中长镜头的观众并不是十分喜欢,当然有些具象夸张的处理还是十分精彩、很有启发性的。也因为是小剧场,很多细节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不断转换的动作也才不至于花了观众的眼目。很多“大戏”倒没有可这样的便利,戏剧要展示类似电影的特写总是有一定技术上的限制的(不过也是有方法的)。
这出戏的笑点很多,我前后左右的观众都笑得前仰后合,我虽然也知道那里好笑,但却只有在模仿电视广告侯总的“八星八钻”才笑了出来,走出剧院剧社的新人们都在大声议论、赞不绝口,我感到自己太老了,或者说总是站在批评的角度很难进入审美了吧。
在剧院现场看戏是件十分幸福的事情,《哥本哈根》、《爱恋森林》、《临时病房》、《全本白蛇传》、《膏药章》…… 我已经记不清楚看过多少场了,各种类型的也似乎都有些皮毛的了解。
戏剧是剧场艺术,剧本和最终在剧场所呈现的东西大多数时候是有着区别乃至大相径庭的。
别林斯基那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啊,去吧,去看戏吧,如果可能的话,就在剧院里生,就在剧院里死……”)只有去现场看戏才能够体会吧。
今天本来已经和寝室同学一块走向南门准备去吃松滋鸡,却突然接到通知说给剧社的赠票还剩一张,于是一个人挤上武汉的公交,到了古琴台后到处问人、左突右进,总算在灯光最亮处找到了。据说是全国第二大的剧院,玻璃结构、灯火通明、十分气派,和南京火车站以及新建的武昌火车站有些相像。
看琴台剧院新春演出季的宣传册,比较意外的发现它是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的产业,今年8月曾去了在北京保利剧院里的保利博物馆,也还不错,保利集团规模之大和对文化产业的热衷令人惊叹。
这出戏是在多功能报告厅上演的,检票、座位安排都颇为严格,剧场的服务小姐颇为专业,但明显并不了解武汉的剧场文化。保利集团无疑希望凸显出一种顾客至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但人为的区隔却没了老剧院给人的那种亲切感,有时掉漆木质座位的沧桑反而胜过崭新的厅堂。
另外觉得座位设计的有点不合理,本该错开留有过肩的空档,但却整齐的排列,有些遮挡视线,当然也可能是我对建筑不了解,打着小手电替观众照明的服务员在这个小报告厅里显得有些多余,不过对待工作的认真也是很值得学习的。
《达人未爱狂想曲》这出戏有很强的拼贴感,有着和英国电影《真爱至上》颇为相像的结构、甚至有几乎一样的桥段,当然表达形式是截然不同的,我以前看过的戏中只有本校音乐学院的《走路去西藏》和它的风格有些相像。我猜测这应该是从几个创意开始,由该团队“玩”几个月形成的一出戏,每个演员交融参与、集体创作的。和台湾表演工作坊的创作方法相近,或者说就是《新剧本》彩页中常介绍的那种创作团队吧。
《达人未爱狂想曲》的形式感极强,大量的编舞使得快节奏的故事有着形式上的美感,作为一个都市情感题材它融入了非常多的时事、广告、流行歌曲、甚至类似的政治波普的现代符号和元素,创作团队的点子太多也导致戏整体上太“满”。应该说有很多内容单独看都是很有意思的,不过整合在一起后我个人觉得有些凌乱,并且没有形成中心的合力,当然不排除作者追求这类效果的可能。
如果要形容这出戏给我的印象,我觉得比较像一部剪辑的很碎的电影(例如《精舞门》),我作为一个偏爱中长镜头的观众并不是十分喜欢,当然有些具象夸张的处理还是十分精彩、很有启发性的。也因为是小剧场,很多细节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不断转换的动作也才不至于花了观众的眼目。很多“大戏”倒没有可这样的便利,戏剧要展示类似电影的特写总是有一定技术上的限制的(不过也是有方法的)。
这出戏的笑点很多,我前后左右的观众都笑得前仰后合,我虽然也知道那里好笑,但却只有在模仿电视广告侯总的“八星八钻”才笑了出来,走出剧院剧社的新人们都在大声议论、赞不绝口,我感到自己太老了,或者说总是站在批评的角度很难进入审美了吧。
在剧院现场看戏是件十分幸福的事情,《哥本哈根》、《爱恋森林》、《临时病房》、《全本白蛇传》、《膏药章》…… 我已经记不清楚看过多少场了,各种类型的也似乎都有些皮毛的了解。
戏剧是剧场艺术,剧本和最终在剧场所呈现的东西大多数时候是有着区别乃至大相径庭的。
别林斯基那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啊,去吧,去看戏吧,如果可能的话,就在剧院里生,就在剧院里死……”)只有去现场看戏才能够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