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认输的撒切尔夫人
对,就是梅特尔·斯特里普摘得奥斯卡影后那部《铁娘子》里的玛格丽特·撒切尔。
灵与肉的伙伴
玛格丽特是撒切尔夫人的本家姓,但就像大多数女强者,她对丈夫的姓同样看重。丈夫是玛格丽特灵与肉的支持,这也是撒切尔先生的幽灵贯穿全片之故。
步入政坛前,撒切尔只是父亲杂货店里的服务员。因听了保守党的演讲,开始对政治有了兴趣,并因此考取了牛津。和撒切尔先生的婚姻,有一半原因来自政治考虑,片中撒切尔向玛格丽特求婚时说得很直白:你缺少一个大商人的背景,而我正好可以填补这部分。有志于政治的玛格丽特,当然不会放过这一绝佳机遇。
撒切尔不仅在政治上帮了妻子一把,也是其最好的心灵依靠。从政之初,玛格丽特除面对政敌们的挑衅,还面临着性别歧视。片中有个场景俯拍议院人群,黑压压的全是西装革履的男士,只有撒切尔夫人一位女士,起眼的高跟鞋成了独特的风景;繁杂的政事让玛格丽特很难顾及家人,撒切尔先生对此深表理解,因为他喜欢妻子的与众不同。
怠惰还是奋起
撒切尔夫人那个时代,英国还处在“二战后遗症|”中,臃肿的政府部门、效率低下的国企、“垮掉的年轻人”等等一系列问题,使国家陷于内耗,发展停滞。玛格丽特从政后,旗帜鲜明的反对官僚主义,大力削减政府开支,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同时,她摈弃懒散怠惰的社会风气,鼓励年轻人努力工作,高效率的工作,从而赢得人生价值。
工党掌握的工会势力,借撒切尔缩减开支、关闭国企的政策,大力鼓动公务员和工人罢工,一时伦敦街头笼罩在“血雨腥风”之中。这时,撒切尔夫人勇敢的来到工厂、事业单位中,平息公众对其的不满,并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说,宗旨便是:劳动才有饭吃,罢工只会害了英国人。
随着一系列改革执行,中小型企业迅速崛起,并成为英国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中坚力量,失业数和不满度也随之锐减。奋起直追的冲劲战胜了懒散怠惰的氤氲,撒切尔不仅挽救了国家(英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西方经济强国),也鞭策了英国人。
战争与和平
福克兰群岛一直是英国在南美的根据地,同时也是涉足南极的前哨,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因为年年削减政府开支,撒切尔时期的福克兰群岛,因缺乏财政支持,驻军数量减少、装备长期未更新。此时,军人掌政的阿根廷政府认为“夺回”国土的时候来了,于是来了一个“偷袭群岛”。
打还是不打?撒切尔当然选择战争,一来可以树立英国还是军事强国的形象,二来能提振自己的支持度。作为政治家,撒切尔无法顾及军人亲属的感受,舍小为大(保守党政策的持续实施),义无反顾。
这场战争英阿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联想到近日“黄岩岛冲突”,笔者认为,打只是出了一时气,随之而来的战争包袱,谁来承担,自然是老百姓。如果把这笔战争钱用在社保、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上,对民众的意义会更大。就像电影中一样,打受益最大的是少数利益群体,并非人民。
撇开撒切尔政治家的身份,她身上的强硬和睿智,值得人称赞和学习。尤其是坚持对的主张时那股硬气。
灵与肉的伙伴
玛格丽特是撒切尔夫人的本家姓,但就像大多数女强者,她对丈夫的姓同样看重。丈夫是玛格丽特灵与肉的支持,这也是撒切尔先生的幽灵贯穿全片之故。
步入政坛前,撒切尔只是父亲杂货店里的服务员。因听了保守党的演讲,开始对政治有了兴趣,并因此考取了牛津。和撒切尔先生的婚姻,有一半原因来自政治考虑,片中撒切尔向玛格丽特求婚时说得很直白:你缺少一个大商人的背景,而我正好可以填补这部分。有志于政治的玛格丽特,当然不会放过这一绝佳机遇。
撒切尔不仅在政治上帮了妻子一把,也是其最好的心灵依靠。从政之初,玛格丽特除面对政敌们的挑衅,还面临着性别歧视。片中有个场景俯拍议院人群,黑压压的全是西装革履的男士,只有撒切尔夫人一位女士,起眼的高跟鞋成了独特的风景;繁杂的政事让玛格丽特很难顾及家人,撒切尔先生对此深表理解,因为他喜欢妻子的与众不同。
怠惰还是奋起
撒切尔夫人那个时代,英国还处在“二战后遗症|”中,臃肿的政府部门、效率低下的国企、“垮掉的年轻人”等等一系列问题,使国家陷于内耗,发展停滞。玛格丽特从政后,旗帜鲜明的反对官僚主义,大力削减政府开支,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同时,她摈弃懒散怠惰的社会风气,鼓励年轻人努力工作,高效率的工作,从而赢得人生价值。
工党掌握的工会势力,借撒切尔缩减开支、关闭国企的政策,大力鼓动公务员和工人罢工,一时伦敦街头笼罩在“血雨腥风”之中。这时,撒切尔夫人勇敢的来到工厂、事业单位中,平息公众对其的不满,并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说,宗旨便是:劳动才有饭吃,罢工只会害了英国人。
随着一系列改革执行,中小型企业迅速崛起,并成为英国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中坚力量,失业数和不满度也随之锐减。奋起直追的冲劲战胜了懒散怠惰的氤氲,撒切尔不仅挽救了国家(英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西方经济强国),也鞭策了英国人。
战争与和平
福克兰群岛一直是英国在南美的根据地,同时也是涉足南极的前哨,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因为年年削减政府开支,撒切尔时期的福克兰群岛,因缺乏财政支持,驻军数量减少、装备长期未更新。此时,军人掌政的阿根廷政府认为“夺回”国土的时候来了,于是来了一个“偷袭群岛”。
打还是不打?撒切尔当然选择战争,一来可以树立英国还是军事强国的形象,二来能提振自己的支持度。作为政治家,撒切尔无法顾及军人亲属的感受,舍小为大(保守党政策的持续实施),义无反顾。
这场战争英阿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联想到近日“黄岩岛冲突”,笔者认为,打只是出了一时气,随之而来的战争包袱,谁来承担,自然是老百姓。如果把这笔战争钱用在社保、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上,对民众的意义会更大。就像电影中一样,打受益最大的是少数利益群体,并非人民。
撇开撒切尔政治家的身份,她身上的强硬和睿智,值得人称赞和学习。尤其是坚持对的主张时那股硬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