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录】第十七期“围炉夜话”之“海外就业专场”
本期嘉宾:
张 弛 2012届本科毕业生 美国 Facebook
耿 博 2012届博士毕业生 美国 微软
张 蕾 2012届硕士毕业生 日本 NTT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金星明 2012届硕士毕业生 日本 株式会社DRECOM
李 静 2011届硕士毕业生 日本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活动时间:2012年5月12日周六 19:00-21:00
主持人:很高兴大家来参加第十七期围炉夜活动——海外求职专场。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几位即将赴海外工作的师兄师姐以及一位大四的师弟来书写我们的活动。接下来的活动分为几个部分,包括在校期间职业规划问题、求职期间的小心得、小技巧以及他们对即将去的公司的简单介绍。最后是同学提问。
接下来大家按顺序介绍,先由张弛师弟开始吧。
张弛: 规划,其实也没有很多规划。我觉得很爽的时候是很意外的机会,然后我把握住了。规划我本来想出国,只能做一些很有目的性的有用的事情,比如考托福,考GRE,然后参加编程比赛,有竞赛基础,这对找工作也很有帮助。最后就是在校好好上课,其他的规划也没有了。
找工作还是很意外,在出国中期一个大牛找到我,说他投facebook问我要不要投。结果真联系我了,我也就好好准备面试。现在公司招人的途径很多,我是因为有内推,这是比较快的方式;我还听说有人坚持写技术博客,被人找到;还有就是社交网站,有个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 不知道有人用没有,HR也用很多;还有就是直接在公司网站招聘主页投简历,但有时候可能没有回应,也有些加快方式,facebook最近搞出一个programming contest,如果你能在一个小时内做出题目,HR会把简历提前。途径很多,我写了个帖子。
至于面试,大致流程是有电话面试,问些编程问题,可以用google docs之类的工具边解释边写代码给面试官看,45分钟一两道题。两次之后如果好会直接去总部面试,也可能有三面。总部会有四五次面对面面试,类似在白板上写代码。我是本科生,除了算法对我问的不多。我知道博士会问职业规划,研究领域相关的问题。问了我大概七八道题,博士可能十几道。我知道的两个公司Google和Facebook都这样。两周之内你就能接到回复。
然后公司介绍,Facebook是比较火的社交网站,马上要上市,现在招人也很多,规模大概3000人,2000工程师。在上市前预计把工程师扩招到5000,现在是最好的机会。有兴趣大家可以在现在投简历。谷歌现在也招很多人,在和Face抢人,面试过程也快,如果你拿了facebook的,谷歌会说来我们这儿吧(笑)。国外主流IT公司,Amazon,Twitter,Microsoft。国外人们找工作比较看好的一是大公司,待遇福利好;还有就是创业公司,如果你押中了,一辈子就爽了(笑)。跨国招聘的基本还是大公司,因为你去海外工作要办签证,小公司规模较小不愿意帮忙办。大公司一般会资助机票,你也可以主动要求自费只求个面试机会,这也是他们比较喜欢的方式。这就是我了解的一些情况。
耿博:大家好,我是耿博,我来自智能科学系视觉组。我现在是博五,最近几年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而非职业规划。因为当时入学还是想走学术道路,出国再回来找个教职。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五年。来北大之前我申请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实习,在网络多媒体组做了4个月,之后到学校上了一年课。后来多媒体的组长推荐我去了他朋友香港理工大学那里实习,那个老师也是做研究发很多paper的那种,于是08年暑假我去了香港,呆了四个月,在那儿发表了我人生中第一篇顶级会议和第一篇顶级期刊;09年我的香港的老师跳槽去了新加坡南洋理工,于是我就去新加坡实习了三个月,回来后都在和微软合作做项目;后来我想这边都去的差不多了,想去欧洲北美实习,看看那边的研究是什么样子。这时我研究院的老师跳槽去了美国的微软(笑),也在招实习生喊我过去。其实在去之前我投了微软和法国一家类似中科院的机构,但法国那家没有暑期名额,他们只在秋天有名额。于是我暑假就去了微软,秋天去了法国,大概4月份回国。我在微软虽然是研究的名额,但做的偏开发——Bing的多媒体搜索,我本身的研究方向是网络多媒体搜索,这很适合我的方向,所以在微软做的很开心。另一方面我对美国各方面风光,食品都很满意,公司对我也很满意,在双向选择下就拿了offer。再后来去法国就没做太多东西。
这就是我五年的经历。所以我没太多找工作的经历,不太了解投简历之类的问题,没张弛同学有经验。但我比较同意他的几个观点:如果你想找海外的工作,内推比较靠谱儿。因为本身海外公司招你成本高,在招聘时本土毕业的外国人占去了海外招聘的80%的名额。另外你找到工作,可能因为各种办理速度、时间等问题offer作废。美国不倾向于找外国人,所以内推对找海外工作很重要。另一方面,实习经历很重要。如果你有机会实习,刻苦干活,像北大同学这样,基本都能留下来。当然实习的机会也是靠内推比较容易拿到。这就是给大家的建议。
关于微软的介绍就不多说了。微软部门很多,windows,office,数据库,bing还有很多online的部门。员工有两万或者六万,忘了,很大,因为他是成型的大公司。很难在这个地方发财,但能学很多东西。如果想一夜暴富,还是去Facebook把(笑)。
张蕾: 大家好,我是张蕾,计算机系09级。宣传册27页有我公司的介绍。前两个嘉宾都是自己申请的,我们之后三个人都是通过日本启程公司过去日本的。
我的过程比较曲折,因为一开始考虑非技术类工作。我在大三发现自己与计算机没有缘分,很难在密密麻麻的代码中找到乐趣,但转院已经没有机会,那时便开始考虑将来的工作问题。当时我觉得很难找非技术类的工作,人家要相关专业的经历,毕竟我也没有其他专业经验。当时我有IBM电话销售的实习经历,但感觉帮助不大,所以当时整个人像没头苍蝇一样。有两本书《图穷对话录》《骑驴找马》关于职业和人生规划的问题,对我帮助很大。之后理清了思路,“你有的时候被安排去做一些事情,可能因为你的聪明干的不错。但在这过程中你发现你不喜欢,你会越来越讨厌,你可以忍,但有一天忍耐与讨厌的冲突会使你涅槃”。我的涅槃比较晚。我当时开始考虑保研,希望在研究生期间弥补本科没有做的,做好实验室的事情;同时为非技术类的工作做准备,当时我看好几个方向:咨询和快销,投行和IT企业产品类。之前有IBM销售类,我就想下一次积累咨询的经验。咨询分管理咨询和IT咨询,后者看重专业背景。之后我找到一个德国电信的临时几天的实习,去跟了一个很小的项目,这一次不容易的实习对我之后有很大帮助。在10年9月我去了创新工场,IT产品类的实习,做一个孵化项目手机产品类的实习经理,工作主要是做产品策划和文档撰写。会用专业的东西但也不用写代码,这比较符合我的想法。后来因为实验室不协调,我没有拿offer就走了。之后继续投简历,写简历很重要,你要针对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职位调整简历。之后去了埃森哲,面试五个人找一个,我运气较好拿到实习机会,做了两个月。埃森哲是做比较大的国企的项目,下面很多金融,地产等多种项目,让我眼界开阔。这是在去年的二月份,而找工作正常时间在11年是暑假,所以我的时间有点紧。我在埃森哲呆了两个月,感觉留人机会小,就离开了。我有了咨询、管理的经验,其实也试过快销和投行——中兴和中影国际。但这两次很失败,因为其他面试者都是金融背景,而我没有经济方面的双学位(这也是比较后悔的事情)。想了一下我还是想在管理咨询的道路上走下去。之后我争取到罗兰贝格的实习,去那儿的都是清华或北大光华的人,呆了两个月收获非常大。有句话,重要的不是你呆的地方,而是你和什么人在一起。
在暑期实习结束之后,通过他们提前面试可以进入正式的名单。总会在想不到的时候发生意外,那次面试是我最惨痛的经历,前面三面之后,最后可能是压力面试非常难熬,我撑到最后就走了。当时觉得他做的有点过分,我记得他最后让我做个任务,五天之内给我两千块钱,两千份问卷做调研。要在全北京各个大学各个年级分布均衡,我想怎么可能,就说不干就走了。后来我也后悔,想我为咨询准备了这么长时间,这个结果让我很崩溃。之后我也反省了一段时间,然后觉得一扇门关上了,那你就去找一扇窗。
我的暑期实习就这样结束了,之后开始继续找工作。有个九千管理咨询公司给了我offer,让我放松了。后来又找了几家。机缘巧合的是那天下楼看到启程日本的广告,突然很心动,有种感觉以后我会出现在宣传册中作为成功求职的例子。所以我觉得信念很重要,要经常给自己的潜意识灌输“梦想成真”的信念。
我一直找管理咨询,因为印象是带着商务包到处出差,去各种地方见识不同的人,这是吸引我的地方。而启程日本能带我去不同的国家,更吸引我。选企业时我希望有更多新的机会,我的公司有市场拓展,做云计算数据存储方面的工作,这可以派我去各个区域的工作地点,我觉得很有意思。虽然我最后的offer和之前很多实习经历不一样,但还是和当初的规划有很大关系。虽然有些人能在一开始就规划好,但有些时候生活的乐趣在于未知。要试着调节生活中未知和预知的状态,就像有些时候你预见以后20年的生活可能比你被炒鱿鱼更可怕。
这是我的经历。至于找工作,我觉着实习经验还是有很大帮助,这会给你在面试求职中加分,让面试者感觉你是有一定阅历的人。
至于企业介绍在宣传册27页有。
金星明: 大家好,我是金星明。先说我的职业规划。我本科是电子,研究生想做电子方面的工程,但之后发现我的兴趣不在这里。找工作时想去找软件相关的工作,但暑假没有很多准备,感觉自己实力明显不如软件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于是我调整目标,退而求其次选择测试的职位。后来拿到工作感觉对我以后的工作发展没有帮助,就又调整了我的职业规划。这就是我的经历,我的职业规划在一直不断调整才有了今天。
我也没有很多面试实习的经历。我还记得我第一面很烂,同学说我完全没表现出想去日本工作的意愿。但当时我面试启程日本,第一面二面都是北大的师姐,很幸运去了公司。我的公司在宣传册第8页。之所以选择这家,是他们那种求贤若渴的心态让我感觉会在其中有所作为。今年4月去了日本本部参观,感觉氛围没有想象中的等级森严,整天加班。通过与员工面对面的对话我了解很多,我当时直接问他们你们工作压力大吗?加班多吗?他们给我的回答是:周六日从不加班。其中还有个员工说他跳过四家公司感觉这里最好。从那之后就选择了这家。我的个人经历就是这些。
李静: 我不太一样,已经工作了一年,非常意外能混入本科毕业生的之中找工作。我是微电子,04级本科08年硕11年7月毕业。当时也是保研没换专业。但其实在大二大三我就已经感觉自己不喜欢微电子,当时想法是不会继续做学术,但又想去外企。
没有特别明确的职业规划,也不想做技术,也没有找过什么实习。后来和宿舍同学一起去找实习,第一次去面试就很幸运通过了。我先前工作的公司是我实习的第二个公司。当时实习很辛苦,早上在实验室,中下午去公司。我属于需要多付出努力才能和别人做的一样那种。那时很多不懂,也不好意思问,每天都加班加的很辛苦。部门的老板很喜欢加班,以为我喜欢工作特别卖力,对我印象很好,其实我做的也不多,只是时间多(笑)。量变导致质变,之后我变成去管这班实习生,冥冥之中就走上了管理的道路。管理的事情比较琐碎,像出勤,文档,谈话之类,当时心里已经有底可以留下来,所以开始慢慢适应环境。虽然我后来跳槽了,但还是想说不论你是否喜欢,还是要做好当前的工作。有人只想混满实习期,我觉得这一来对公司不尊重,二来对你花的时间也是一种浪费。而且容易养成坏习惯,对懒散的不安越来越习惯,像老油条一样,也很难在回到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我想说的是,你不喜欢当前的工作可能和一开始没做好规划、不了解有关系。就像我当时觉得环境同时还可以就决定留下,还是比较草率,其实你是不是喜欢一份工作很重要。
我在入职前,就发现自己不喜欢,但感觉自己还没做好,想善始善终。好的方面是内部环境很轻松,尝试了不同部门的工作,最后还是回到了一开始的定位——做管理相关,和我的性格很贴切。找工作要分析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可能我比较细心很注意琐碎的事情。就像招实习的流程就很琐碎,招聘并带他们工作,要控制流程,这其中我也学了很多东西。
我一开始就跟老板说我不想长待,但他还是给了我很多机会。所以表现真实的想法会有很好的结果。大家都喜欢诚实、表里如一的人。
在找新的工作的时我的盲目变少,至于经验都是些老生常谈的方面,简历、题目明确、细节。但如果你真的注意到每一点,你就比很多人领先了很多。我在招聘实习生的时候,看到有人简历很有内容,但不够规范,感觉诚意不够,也不会把他放到最优考虑。所以要注意针对公司和职位的细节,在面试也要保证干净整洁的状态,这些细节好过你读很多面试大全。还想说的就是耐心,即使眼前的工作看不到前景,也不要着急找下家,要把方方面面看清楚。不要丧失机会。我坚持做完改善流程的项目,交接好才走。然后说启程日本的项目,几年前我没想过去国外长期工作。工作了一段时间想趁着年龄不大,有闯劲,去尝试为知的东西,在努力求知海外的那段时间是我状态最好的时间。后来我找到公司在宣传测35页。我当时投的人事管理的方向,不过后来的工作是服务相关,有很多内容。我花了很多时间准备面试,搜集公司资料,财报,社长讲话。虽然不一定能看不明白,但这种努力很重要。钟情一家公司比很多途径都有用。
我的经历不是特别有代表性,讲的比较散,而且工作一年就跳槽也不是好例子。我想说不要着急做决定,但你确定了这不适合你,不要拖泥带水。
同学提问
1. 问: 我想问启程日本是什么样的,面试问些什么?
答: (金星明)其实面试比较简单,主要问你为什么去海外,还有职业规划。 你在前面和启程面试,后面他会把相关公司一起叫来面试,有的当天就能给offer。
(李静)补充一点,我的过程不太顺利,二面没有通过。但启程把所有企业召集在一起,设一个小的展台,你可以现场投简历。我虽然正式的面试没有通过,但在现场拿到了offer。这也是我贯穿始终的观点:不要放弃每次机会。
2、问:海外工作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吸引你?你们去海外求职有什么中长期规划?去之前有没有咨询师兄师姐,现在在那边工作的情况?
答: (张蕾)你的问题有点多哈(笑)。我觉得有没有想出国,源自于你内心想出去让自己的眼界更宽广,可能在座的或多或少都曾有出国的想法。我在本科有出国留学的想法,我换过很多次实验室,大三去的第一个实验室是数据库,我过去就是抱着留学的想法。但过去之后发现自己不喜欢专业,于是在面对出国读本专业phd和是否出国的冲突,我选择暂时压抑了出国的想法。所以我是原本就有想出国的想法,留学是一条路,直接就业也是一个途径,这大概是对你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吧。
因为我开窍较晚,所以也没有前车之鉴。当时浏览了所有的公司,权衡选择了公司。每个公司待遇不一样,机会也不一样,可能这样每个人的规划也不一样吧。我的工作前期是市场拓展,有机会再派到海外。当然我也考虑可能过几年想回家,这个企业在中国有分公司,就算重新找工作一份海外经历也会对你有很大加分,所以从长远来看也是有回旋余地的。
答:(耿博)你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选择国外是吧?我觉得首先从技术人员来说,国外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我是抱着去学习,提高能力的态度去的。至于规划,我想的不多。就像我在读博时想走学术道路,后来也没有实现。规划有时候和你遇到的机会有矛盾,所以现在对将来的规划也没有很清晰。我想的是既然已经到了业界,有机会学到国外看他们公司开发管理的流程,将来可能创业的几率会大一些。
还有一个问题是有没有问之前的师兄师姐,有。因为我在微软实习比较久,在西雅图认识了很多人。西雅图这地方比较神奇,他一年又八个月左右在下雨,暮光之城的原型就在西雅图边上。那边的人都有些压抑,不像加州那么阳光,所以我见到的师兄师姐在那边都很生活化,而微软很稳定,所以大家都很安家乐业,像过日子一样。加州就完全不一样了,像打兴奋剂一样(笑),所有的人都在创业,有时候吃饭坐一圈人全是考虑怎么开公司赚大钱。顺便讲讲欧洲,那边更加生活化,因为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竞争,每天中午喝咖啡喝两个小时,想加班都不能加班。周末想去办公楼工作要层层审批。所以欧洲也是个神奇的地方,我不太建议大家过去工作,挺容易削弱意志,没有奋斗热情。而且那边工作level高低对工资影响不大,就是干多干少都差不多,所以大家都比较享受生活,所以我觉得他们金融危机似乎是必然的(笑)当然这也是我个人片面的观点。
3、问:请问微软的师兄,请问你在海外工作一系列的过程中,你的博士生导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笑)
答:(耿博)这个问题有点尖锐哈。我的导师对我很宽容,而且不管我在哪里研究,都和学校的项目紧密相关。而且我之前一直做的都偏研究,要发paper。其实实验室一直没有离开。整体来说和学校紧密相关。至于后面去美国,才和实验室有一点距离。但那已经快到找工作的时间,而且之前也发了不少论文,对实验室也算有贡献,所以导师也看得比较开,算是达到老师要求。
4、问: 我想问去Facebook同学,你在去面试的时候他们的题目难度是怎样?
答:(张弛)刚才说我有竞赛经历,但其实面试时完全不需要这种级别,很难的题是没有的。如果你把计算机的核心课程,算法分析,程序设计扎实掌握,去面试是没有问题的。我不知道现在说算不算违规透题,我就大概说一个,大家不要说出去就行(笑)。数据结构他用的最高级的是二叉树,算法最高级的是排序,所以你知道不是很难。你要保证45分钟内,你不会也要想出来,想不出来在提示下也能做出来。如果出很变态的题,45分钟做一个不错了,所以没有很难的题。所以不是搞竞赛的人才能做,大家都可以。
问:那你你去美国当场面试时,也是这种难度吗?
答:(张弛)嗯,也是。面试我准备了很久,国外有华人论坛,他们也不太遵守保密规定,到处报题(笑)。我当时看了很多题目,去了之后发现很多一样的。我现在觉得面挂了的都是没有准备好,而不是水平问题,北大学生过去都能直接秒掉他们。被拒掉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你技术实在不行;二是沟通能力不行,英语太烂和HR无法沟通,还有到后面你communication不多,一直在想最后给个答案。即使你会做他也觉得你performance不好,HR喜欢你从头说到尾。即使你不会,提示你就会了一点点,再提示又想出来,所以沟通能力要很强,可能更重要是英语把。
问:你当时还提到你考了托福,GRE,这是必须的吗?
答:(张弛)不是必须的,我也只是觉得有帮助就去考了一下。英语还是很重要的。最关键是听力和口语,你要能和人交流。我自己的写作水平很烂,写个email都很多错误,但最后也过去了。所以不需要你一定要有证书,只要HR觉得你英语不错就行,就算你考得很高,他觉得你英语很烂也会毙掉你,所以还是看感觉。
5、问: 我想问那个博士同学。我现在也是博士生,但感觉这几年做的都是和产业不太相关的research。如果我最后想去facebook这样的技术公司,那最后求职前去补一补算法这些,还有没有可能转型?因为毕竟和硕士本科有很多编程经历,我们相对弱势些。
还有就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每天出来很多新东西,是否都要了解?
第三个问题就是拿到HoneB后在海外干几年是否有可能拿到绿卡?
答:(耿博)先回答第三个简单的问题,据微软这边的同事说,我们HoneB可能是三年,一般5年之内都能拿到,所以你只需要在三年之后在申请一次HoneB一般都能拿到绿卡。
关于第一问题,是不是能转型。这是没问题的,因为我周围很多博士生,最后都转型成功了(笑)。因为首先你毕竟还是做相关的技术,尽管是做研究还是要写代码。我觉得是要下半年功夫,把你网上能做见的所有题都做一遍。我见到这样的人,就是跟我一起做研究,后来一直下功夫做了半年题,拿了很多很多offer。因为题库是有限,搜索引擎能搜到大量的题,还有公司还写书总结题目Crack technical interview,所以想出新题很难。你把这些题目都做上两三遍,绝大多数公司都没问题。你是毕业想做技术,可能还有毕业想做研究,去公司研究院,那种可能除了技术还要对你的研究领域很熟悉。纯做技术做题就够了,和你的研究领域不大,他会问你的领域,但比重很小。
还一个问题,新的技术。据我了解这只是个plus,不是必要的。重要还是黑板上的题,做好就有七八十分。剩下的都是交流的问题,他还要介绍他的内容,你能在交流中扩展聊天的内容,会有十分的加分。像我有个同学去facebook,HR说到他的工作,同学说你这样做可以怎样怎样,会很有前景,很有水平的恭维,最后也进去了。所以这是个plus。
(张弛)我补充一下,师兄说的八十的部分决定你是否录用,忽悠的部分决定你的工资(笑)。因为他每个环节都有打分,总分是4分,基本分3.5达到就能拿到offer录用,然后如果你总分很多,工资高得能跑。如果你交流能力很强,把他忽悠的很爽,工资就很高很高。
6、问: 我想问去微软的师兄,你去研究院实习面试是个怎样的难度?
答:(耿博)研究院这个地方我觉得更在乎内推。除非你投简历这种会有面试,但他更多还是靠的一波一波的实习生互相推荐。
问:那内推是不需要面试?
答:(耿博)要面试,但比较侧重你做研究的motivation,你是否要做研究;第二是取决你能呆多久,像三个月做一个project是可以的,但做研究……
问:那六个月呢?
答:(耿博)六个月我觉得是最低的要求。六个月要求你在那儿做一个完整的研究问题。面试也会问技术,保证你能做东西,但相比工程院coding要求低很多,不过也有要求。
7、问:去日本的是否会日语?如何融入?
答:(金星明)大部分企业在面试时都没有日语要求。拿到内定之后在下学期有日语培训。每星期两个半天,六个小时,学完基础,暑假有终极培训,侧重听、说方面。还有个问题是?
问:学会日语和灵活使用还是有差距,那对于融入那边如何打算?
答:(金星明)我了解的师兄师姐都不存在生活障碍。我现在日语培训的老师以前在业界,因为喜欢日语在工作时报了夜校,日本的夜校很多,后来他就辞了工作回国做了日本老师。不知道这能否回答你的问题。
8、问:我看这书上很多公司,我想问比较敏感的,因为对日元也不太懂(笑),那相对于中国二十万人民币年薪,在日本要多少日元要能达到同样的生活水平?
答:(金星明)给大家一个印象中的数据,日本政府有规定,通过技术签证去日本工作如果要带家属,月薪必须在二十万日元以上。还有要说明的是,在日本工资水平和年龄基本成正比,传统企业是这样,IT水平要更高些。日本还有很多家庭主妇(笑),所以就是一个男子正常工作就足以养家了。
问:我想问去日本的师兄,去日本带家属的签证好申请吗?
答:(金星明)我只能说大概吧,反正没有特别难的,因为有个月薪的底线。
答:(张蕾)还一个方法就是你和你的家属一起参加启程日本过去工作(笑)。
9、问:美国招聘提前多久?
答:(张弛)我知道就是公司在某个时段会招特别多。像上学期期中我就得到消息他们在招聘,现在还在招。他们也有校园招聘,但不止那个时段,基本就是整年都在招人。也有校园招聘,但不集中在那个时期,整年一直在招。
答:(耿博)跟他观点比较类似,据我所知大概在你毕业前九、十月份会有个高峰。因为他会招intern,然后intern会直接convert到full time employee。 这个一般是你暑期实习完,表现好的会跟你聊,聊完给你offer你愿意就可以接,这是在9月份比较多。不过全年都在招人,我在各个阶段都听到有人拿到offer。还有个高峰期可能是在三月,年终可能也有,这我就了解不多了,因为我也没有参与。
主持人:还有同学提问吗?好,今天活动就到此结束了,我们非常感谢几位嘉宾参与今天的活动。(鼓掌)
张 弛 2012届本科毕业生 美国 Facebook
耿 博 2012届博士毕业生 美国 微软
张 蕾 2012届硕士毕业生 日本 NTT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金星明 2012届硕士毕业生 日本 株式会社DRECOM
李 静 2011届硕士毕业生 日本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活动时间:2012年5月12日周六 19:00-21:00
主持人:很高兴大家来参加第十七期围炉夜活动——海外求职专场。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几位即将赴海外工作的师兄师姐以及一位大四的师弟来书写我们的活动。接下来的活动分为几个部分,包括在校期间职业规划问题、求职期间的小心得、小技巧以及他们对即将去的公司的简单介绍。最后是同学提问。
接下来大家按顺序介绍,先由张弛师弟开始吧。
张弛: 规划,其实也没有很多规划。我觉得很爽的时候是很意外的机会,然后我把握住了。规划我本来想出国,只能做一些很有目的性的有用的事情,比如考托福,考GRE,然后参加编程比赛,有竞赛基础,这对找工作也很有帮助。最后就是在校好好上课,其他的规划也没有了。
找工作还是很意外,在出国中期一个大牛找到我,说他投facebook问我要不要投。结果真联系我了,我也就好好准备面试。现在公司招人的途径很多,我是因为有内推,这是比较快的方式;我还听说有人坚持写技术博客,被人找到;还有就是社交网站,有个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 不知道有人用没有,HR也用很多;还有就是直接在公司网站招聘主页投简历,但有时候可能没有回应,也有些加快方式,facebook最近搞出一个programming contest,如果你能在一个小时内做出题目,HR会把简历提前。途径很多,我写了个帖子。
至于面试,大致流程是有电话面试,问些编程问题,可以用google docs之类的工具边解释边写代码给面试官看,45分钟一两道题。两次之后如果好会直接去总部面试,也可能有三面。总部会有四五次面对面面试,类似在白板上写代码。我是本科生,除了算法对我问的不多。我知道博士会问职业规划,研究领域相关的问题。问了我大概七八道题,博士可能十几道。我知道的两个公司Google和Facebook都这样。两周之内你就能接到回复。
然后公司介绍,Facebook是比较火的社交网站,马上要上市,现在招人也很多,规模大概3000人,2000工程师。在上市前预计把工程师扩招到5000,现在是最好的机会。有兴趣大家可以在现在投简历。谷歌现在也招很多人,在和Face抢人,面试过程也快,如果你拿了facebook的,谷歌会说来我们这儿吧(笑)。国外主流IT公司,Amazon,Twitter,Microsoft。国外人们找工作比较看好的一是大公司,待遇福利好;还有就是创业公司,如果你押中了,一辈子就爽了(笑)。跨国招聘的基本还是大公司,因为你去海外工作要办签证,小公司规模较小不愿意帮忙办。大公司一般会资助机票,你也可以主动要求自费只求个面试机会,这也是他们比较喜欢的方式。这就是我了解的一些情况。
耿博:大家好,我是耿博,我来自智能科学系视觉组。我现在是博五,最近几年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而非职业规划。因为当时入学还是想走学术道路,出国再回来找个教职。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五年。来北大之前我申请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实习,在网络多媒体组做了4个月,之后到学校上了一年课。后来多媒体的组长推荐我去了他朋友香港理工大学那里实习,那个老师也是做研究发很多paper的那种,于是08年暑假我去了香港,呆了四个月,在那儿发表了我人生中第一篇顶级会议和第一篇顶级期刊;09年我的香港的老师跳槽去了新加坡南洋理工,于是我就去新加坡实习了三个月,回来后都在和微软合作做项目;后来我想这边都去的差不多了,想去欧洲北美实习,看看那边的研究是什么样子。这时我研究院的老师跳槽去了美国的微软(笑),也在招实习生喊我过去。其实在去之前我投了微软和法国一家类似中科院的机构,但法国那家没有暑期名额,他们只在秋天有名额。于是我暑假就去了微软,秋天去了法国,大概4月份回国。我在微软虽然是研究的名额,但做的偏开发——Bing的多媒体搜索,我本身的研究方向是网络多媒体搜索,这很适合我的方向,所以在微软做的很开心。另一方面我对美国各方面风光,食品都很满意,公司对我也很满意,在双向选择下就拿了offer。再后来去法国就没做太多东西。
这就是我五年的经历。所以我没太多找工作的经历,不太了解投简历之类的问题,没张弛同学有经验。但我比较同意他的几个观点:如果你想找海外的工作,内推比较靠谱儿。因为本身海外公司招你成本高,在招聘时本土毕业的外国人占去了海外招聘的80%的名额。另外你找到工作,可能因为各种办理速度、时间等问题offer作废。美国不倾向于找外国人,所以内推对找海外工作很重要。另一方面,实习经历很重要。如果你有机会实习,刻苦干活,像北大同学这样,基本都能留下来。当然实习的机会也是靠内推比较容易拿到。这就是给大家的建议。
关于微软的介绍就不多说了。微软部门很多,windows,office,数据库,bing还有很多online的部门。员工有两万或者六万,忘了,很大,因为他是成型的大公司。很难在这个地方发财,但能学很多东西。如果想一夜暴富,还是去Facebook把(笑)。
张蕾: 大家好,我是张蕾,计算机系09级。宣传册27页有我公司的介绍。前两个嘉宾都是自己申请的,我们之后三个人都是通过日本启程公司过去日本的。
我的过程比较曲折,因为一开始考虑非技术类工作。我在大三发现自己与计算机没有缘分,很难在密密麻麻的代码中找到乐趣,但转院已经没有机会,那时便开始考虑将来的工作问题。当时我觉得很难找非技术类的工作,人家要相关专业的经历,毕竟我也没有其他专业经验。当时我有IBM电话销售的实习经历,但感觉帮助不大,所以当时整个人像没头苍蝇一样。有两本书《图穷对话录》《骑驴找马》关于职业和人生规划的问题,对我帮助很大。之后理清了思路,“你有的时候被安排去做一些事情,可能因为你的聪明干的不错。但在这过程中你发现你不喜欢,你会越来越讨厌,你可以忍,但有一天忍耐与讨厌的冲突会使你涅槃”。我的涅槃比较晚。我当时开始考虑保研,希望在研究生期间弥补本科没有做的,做好实验室的事情;同时为非技术类的工作做准备,当时我看好几个方向:咨询和快销,投行和IT企业产品类。之前有IBM销售类,我就想下一次积累咨询的经验。咨询分管理咨询和IT咨询,后者看重专业背景。之后我找到一个德国电信的临时几天的实习,去跟了一个很小的项目,这一次不容易的实习对我之后有很大帮助。在10年9月我去了创新工场,IT产品类的实习,做一个孵化项目手机产品类的实习经理,工作主要是做产品策划和文档撰写。会用专业的东西但也不用写代码,这比较符合我的想法。后来因为实验室不协调,我没有拿offer就走了。之后继续投简历,写简历很重要,你要针对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职位调整简历。之后去了埃森哲,面试五个人找一个,我运气较好拿到实习机会,做了两个月。埃森哲是做比较大的国企的项目,下面很多金融,地产等多种项目,让我眼界开阔。这是在去年的二月份,而找工作正常时间在11年是暑假,所以我的时间有点紧。我在埃森哲呆了两个月,感觉留人机会小,就离开了。我有了咨询、管理的经验,其实也试过快销和投行——中兴和中影国际。但这两次很失败,因为其他面试者都是金融背景,而我没有经济方面的双学位(这也是比较后悔的事情)。想了一下我还是想在管理咨询的道路上走下去。之后我争取到罗兰贝格的实习,去那儿的都是清华或北大光华的人,呆了两个月收获非常大。有句话,重要的不是你呆的地方,而是你和什么人在一起。
在暑期实习结束之后,通过他们提前面试可以进入正式的名单。总会在想不到的时候发生意外,那次面试是我最惨痛的经历,前面三面之后,最后可能是压力面试非常难熬,我撑到最后就走了。当时觉得他做的有点过分,我记得他最后让我做个任务,五天之内给我两千块钱,两千份问卷做调研。要在全北京各个大学各个年级分布均衡,我想怎么可能,就说不干就走了。后来我也后悔,想我为咨询准备了这么长时间,这个结果让我很崩溃。之后我也反省了一段时间,然后觉得一扇门关上了,那你就去找一扇窗。
我的暑期实习就这样结束了,之后开始继续找工作。有个九千管理咨询公司给了我offer,让我放松了。后来又找了几家。机缘巧合的是那天下楼看到启程日本的广告,突然很心动,有种感觉以后我会出现在宣传册中作为成功求职的例子。所以我觉得信念很重要,要经常给自己的潜意识灌输“梦想成真”的信念。
我一直找管理咨询,因为印象是带着商务包到处出差,去各种地方见识不同的人,这是吸引我的地方。而启程日本能带我去不同的国家,更吸引我。选企业时我希望有更多新的机会,我的公司有市场拓展,做云计算数据存储方面的工作,这可以派我去各个区域的工作地点,我觉得很有意思。虽然我最后的offer和之前很多实习经历不一样,但还是和当初的规划有很大关系。虽然有些人能在一开始就规划好,但有些时候生活的乐趣在于未知。要试着调节生活中未知和预知的状态,就像有些时候你预见以后20年的生活可能比你被炒鱿鱼更可怕。
这是我的经历。至于找工作,我觉着实习经验还是有很大帮助,这会给你在面试求职中加分,让面试者感觉你是有一定阅历的人。
至于企业介绍在宣传册27页有。
金星明: 大家好,我是金星明。先说我的职业规划。我本科是电子,研究生想做电子方面的工程,但之后发现我的兴趣不在这里。找工作时想去找软件相关的工作,但暑假没有很多准备,感觉自己实力明显不如软件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于是我调整目标,退而求其次选择测试的职位。后来拿到工作感觉对我以后的工作发展没有帮助,就又调整了我的职业规划。这就是我的经历,我的职业规划在一直不断调整才有了今天。
我也没有很多面试实习的经历。我还记得我第一面很烂,同学说我完全没表现出想去日本工作的意愿。但当时我面试启程日本,第一面二面都是北大的师姐,很幸运去了公司。我的公司在宣传册第8页。之所以选择这家,是他们那种求贤若渴的心态让我感觉会在其中有所作为。今年4月去了日本本部参观,感觉氛围没有想象中的等级森严,整天加班。通过与员工面对面的对话我了解很多,我当时直接问他们你们工作压力大吗?加班多吗?他们给我的回答是:周六日从不加班。其中还有个员工说他跳过四家公司感觉这里最好。从那之后就选择了这家。我的个人经历就是这些。
李静: 我不太一样,已经工作了一年,非常意外能混入本科毕业生的之中找工作。我是微电子,04级本科08年硕11年7月毕业。当时也是保研没换专业。但其实在大二大三我就已经感觉自己不喜欢微电子,当时想法是不会继续做学术,但又想去外企。
没有特别明确的职业规划,也不想做技术,也没有找过什么实习。后来和宿舍同学一起去找实习,第一次去面试就很幸运通过了。我先前工作的公司是我实习的第二个公司。当时实习很辛苦,早上在实验室,中下午去公司。我属于需要多付出努力才能和别人做的一样那种。那时很多不懂,也不好意思问,每天都加班加的很辛苦。部门的老板很喜欢加班,以为我喜欢工作特别卖力,对我印象很好,其实我做的也不多,只是时间多(笑)。量变导致质变,之后我变成去管这班实习生,冥冥之中就走上了管理的道路。管理的事情比较琐碎,像出勤,文档,谈话之类,当时心里已经有底可以留下来,所以开始慢慢适应环境。虽然我后来跳槽了,但还是想说不论你是否喜欢,还是要做好当前的工作。有人只想混满实习期,我觉得这一来对公司不尊重,二来对你花的时间也是一种浪费。而且容易养成坏习惯,对懒散的不安越来越习惯,像老油条一样,也很难在回到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我想说的是,你不喜欢当前的工作可能和一开始没做好规划、不了解有关系。就像我当时觉得环境同时还可以就决定留下,还是比较草率,其实你是不是喜欢一份工作很重要。
我在入职前,就发现自己不喜欢,但感觉自己还没做好,想善始善终。好的方面是内部环境很轻松,尝试了不同部门的工作,最后还是回到了一开始的定位——做管理相关,和我的性格很贴切。找工作要分析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可能我比较细心很注意琐碎的事情。就像招实习的流程就很琐碎,招聘并带他们工作,要控制流程,这其中我也学了很多东西。
我一开始就跟老板说我不想长待,但他还是给了我很多机会。所以表现真实的想法会有很好的结果。大家都喜欢诚实、表里如一的人。
在找新的工作的时我的盲目变少,至于经验都是些老生常谈的方面,简历、题目明确、细节。但如果你真的注意到每一点,你就比很多人领先了很多。我在招聘实习生的时候,看到有人简历很有内容,但不够规范,感觉诚意不够,也不会把他放到最优考虑。所以要注意针对公司和职位的细节,在面试也要保证干净整洁的状态,这些细节好过你读很多面试大全。还想说的就是耐心,即使眼前的工作看不到前景,也不要着急找下家,要把方方面面看清楚。不要丧失机会。我坚持做完改善流程的项目,交接好才走。然后说启程日本的项目,几年前我没想过去国外长期工作。工作了一段时间想趁着年龄不大,有闯劲,去尝试为知的东西,在努力求知海外的那段时间是我状态最好的时间。后来我找到公司在宣传测35页。我当时投的人事管理的方向,不过后来的工作是服务相关,有很多内容。我花了很多时间准备面试,搜集公司资料,财报,社长讲话。虽然不一定能看不明白,但这种努力很重要。钟情一家公司比很多途径都有用。
我的经历不是特别有代表性,讲的比较散,而且工作一年就跳槽也不是好例子。我想说不要着急做决定,但你确定了这不适合你,不要拖泥带水。
同学提问
1. 问: 我想问启程日本是什么样的,面试问些什么?
答: (金星明)其实面试比较简单,主要问你为什么去海外,还有职业规划。 你在前面和启程面试,后面他会把相关公司一起叫来面试,有的当天就能给offer。
(李静)补充一点,我的过程不太顺利,二面没有通过。但启程把所有企业召集在一起,设一个小的展台,你可以现场投简历。我虽然正式的面试没有通过,但在现场拿到了offer。这也是我贯穿始终的观点:不要放弃每次机会。
2、问:海外工作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吸引你?你们去海外求职有什么中长期规划?去之前有没有咨询师兄师姐,现在在那边工作的情况?
答: (张蕾)你的问题有点多哈(笑)。我觉得有没有想出国,源自于你内心想出去让自己的眼界更宽广,可能在座的或多或少都曾有出国的想法。我在本科有出国留学的想法,我换过很多次实验室,大三去的第一个实验室是数据库,我过去就是抱着留学的想法。但过去之后发现自己不喜欢专业,于是在面对出国读本专业phd和是否出国的冲突,我选择暂时压抑了出国的想法。所以我是原本就有想出国的想法,留学是一条路,直接就业也是一个途径,这大概是对你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吧。
因为我开窍较晚,所以也没有前车之鉴。当时浏览了所有的公司,权衡选择了公司。每个公司待遇不一样,机会也不一样,可能这样每个人的规划也不一样吧。我的工作前期是市场拓展,有机会再派到海外。当然我也考虑可能过几年想回家,这个企业在中国有分公司,就算重新找工作一份海外经历也会对你有很大加分,所以从长远来看也是有回旋余地的。
答:(耿博)你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选择国外是吧?我觉得首先从技术人员来说,国外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我是抱着去学习,提高能力的态度去的。至于规划,我想的不多。就像我在读博时想走学术道路,后来也没有实现。规划有时候和你遇到的机会有矛盾,所以现在对将来的规划也没有很清晰。我想的是既然已经到了业界,有机会学到国外看他们公司开发管理的流程,将来可能创业的几率会大一些。
还有一个问题是有没有问之前的师兄师姐,有。因为我在微软实习比较久,在西雅图认识了很多人。西雅图这地方比较神奇,他一年又八个月左右在下雨,暮光之城的原型就在西雅图边上。那边的人都有些压抑,不像加州那么阳光,所以我见到的师兄师姐在那边都很生活化,而微软很稳定,所以大家都很安家乐业,像过日子一样。加州就完全不一样了,像打兴奋剂一样(笑),所有的人都在创业,有时候吃饭坐一圈人全是考虑怎么开公司赚大钱。顺便讲讲欧洲,那边更加生活化,因为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竞争,每天中午喝咖啡喝两个小时,想加班都不能加班。周末想去办公楼工作要层层审批。所以欧洲也是个神奇的地方,我不太建议大家过去工作,挺容易削弱意志,没有奋斗热情。而且那边工作level高低对工资影响不大,就是干多干少都差不多,所以大家都比较享受生活,所以我觉得他们金融危机似乎是必然的(笑)当然这也是我个人片面的观点。
3、问:请问微软的师兄,请问你在海外工作一系列的过程中,你的博士生导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笑)
答:(耿博)这个问题有点尖锐哈。我的导师对我很宽容,而且不管我在哪里研究,都和学校的项目紧密相关。而且我之前一直做的都偏研究,要发paper。其实实验室一直没有离开。整体来说和学校紧密相关。至于后面去美国,才和实验室有一点距离。但那已经快到找工作的时间,而且之前也发了不少论文,对实验室也算有贡献,所以导师也看得比较开,算是达到老师要求。
4、问: 我想问去Facebook同学,你在去面试的时候他们的题目难度是怎样?
答:(张弛)刚才说我有竞赛经历,但其实面试时完全不需要这种级别,很难的题是没有的。如果你把计算机的核心课程,算法分析,程序设计扎实掌握,去面试是没有问题的。我不知道现在说算不算违规透题,我就大概说一个,大家不要说出去就行(笑)。数据结构他用的最高级的是二叉树,算法最高级的是排序,所以你知道不是很难。你要保证45分钟内,你不会也要想出来,想不出来在提示下也能做出来。如果出很变态的题,45分钟做一个不错了,所以没有很难的题。所以不是搞竞赛的人才能做,大家都可以。
问:那你你去美国当场面试时,也是这种难度吗?
答:(张弛)嗯,也是。面试我准备了很久,国外有华人论坛,他们也不太遵守保密规定,到处报题(笑)。我当时看了很多题目,去了之后发现很多一样的。我现在觉得面挂了的都是没有准备好,而不是水平问题,北大学生过去都能直接秒掉他们。被拒掉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你技术实在不行;二是沟通能力不行,英语太烂和HR无法沟通,还有到后面你communication不多,一直在想最后给个答案。即使你会做他也觉得你performance不好,HR喜欢你从头说到尾。即使你不会,提示你就会了一点点,再提示又想出来,所以沟通能力要很强,可能更重要是英语把。
问:你当时还提到你考了托福,GRE,这是必须的吗?
答:(张弛)不是必须的,我也只是觉得有帮助就去考了一下。英语还是很重要的。最关键是听力和口语,你要能和人交流。我自己的写作水平很烂,写个email都很多错误,但最后也过去了。所以不需要你一定要有证书,只要HR觉得你英语不错就行,就算你考得很高,他觉得你英语很烂也会毙掉你,所以还是看感觉。
5、问: 我想问那个博士同学。我现在也是博士生,但感觉这几年做的都是和产业不太相关的research。如果我最后想去facebook这样的技术公司,那最后求职前去补一补算法这些,还有没有可能转型?因为毕竟和硕士本科有很多编程经历,我们相对弱势些。
还有就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每天出来很多新东西,是否都要了解?
第三个问题就是拿到HoneB后在海外干几年是否有可能拿到绿卡?
答:(耿博)先回答第三个简单的问题,据微软这边的同事说,我们HoneB可能是三年,一般5年之内都能拿到,所以你只需要在三年之后在申请一次HoneB一般都能拿到绿卡。
关于第一问题,是不是能转型。这是没问题的,因为我周围很多博士生,最后都转型成功了(笑)。因为首先你毕竟还是做相关的技术,尽管是做研究还是要写代码。我觉得是要下半年功夫,把你网上能做见的所有题都做一遍。我见到这样的人,就是跟我一起做研究,后来一直下功夫做了半年题,拿了很多很多offer。因为题库是有限,搜索引擎能搜到大量的题,还有公司还写书总结题目Crack technical interview,所以想出新题很难。你把这些题目都做上两三遍,绝大多数公司都没问题。你是毕业想做技术,可能还有毕业想做研究,去公司研究院,那种可能除了技术还要对你的研究领域很熟悉。纯做技术做题就够了,和你的研究领域不大,他会问你的领域,但比重很小。
还一个问题,新的技术。据我了解这只是个plus,不是必要的。重要还是黑板上的题,做好就有七八十分。剩下的都是交流的问题,他还要介绍他的内容,你能在交流中扩展聊天的内容,会有十分的加分。像我有个同学去facebook,HR说到他的工作,同学说你这样做可以怎样怎样,会很有前景,很有水平的恭维,最后也进去了。所以这是个plus。
(张弛)我补充一下,师兄说的八十的部分决定你是否录用,忽悠的部分决定你的工资(笑)。因为他每个环节都有打分,总分是4分,基本分3.5达到就能拿到offer录用,然后如果你总分很多,工资高得能跑。如果你交流能力很强,把他忽悠的很爽,工资就很高很高。
6、问: 我想问去微软的师兄,你去研究院实习面试是个怎样的难度?
答:(耿博)研究院这个地方我觉得更在乎内推。除非你投简历这种会有面试,但他更多还是靠的一波一波的实习生互相推荐。
问:那内推是不需要面试?
答:(耿博)要面试,但比较侧重你做研究的motivation,你是否要做研究;第二是取决你能呆多久,像三个月做一个project是可以的,但做研究……
问:那六个月呢?
答:(耿博)六个月我觉得是最低的要求。六个月要求你在那儿做一个完整的研究问题。面试也会问技术,保证你能做东西,但相比工程院coding要求低很多,不过也有要求。
7、问:去日本的是否会日语?如何融入?
答:(金星明)大部分企业在面试时都没有日语要求。拿到内定之后在下学期有日语培训。每星期两个半天,六个小时,学完基础,暑假有终极培训,侧重听、说方面。还有个问题是?
问:学会日语和灵活使用还是有差距,那对于融入那边如何打算?
答:(金星明)我了解的师兄师姐都不存在生活障碍。我现在日语培训的老师以前在业界,因为喜欢日语在工作时报了夜校,日本的夜校很多,后来他就辞了工作回国做了日本老师。不知道这能否回答你的问题。
8、问:我看这书上很多公司,我想问比较敏感的,因为对日元也不太懂(笑),那相对于中国二十万人民币年薪,在日本要多少日元要能达到同样的生活水平?
答:(金星明)给大家一个印象中的数据,日本政府有规定,通过技术签证去日本工作如果要带家属,月薪必须在二十万日元以上。还有要说明的是,在日本工资水平和年龄基本成正比,传统企业是这样,IT水平要更高些。日本还有很多家庭主妇(笑),所以就是一个男子正常工作就足以养家了。
问:我想问去日本的师兄,去日本带家属的签证好申请吗?
答:(金星明)我只能说大概吧,反正没有特别难的,因为有个月薪的底线。
答:(张蕾)还一个方法就是你和你的家属一起参加启程日本过去工作(笑)。
9、问:美国招聘提前多久?
答:(张弛)我知道就是公司在某个时段会招特别多。像上学期期中我就得到消息他们在招聘,现在还在招。他们也有校园招聘,但不止那个时段,基本就是整年都在招人。也有校园招聘,但不集中在那个时期,整年一直在招。
答:(耿博)跟他观点比较类似,据我所知大概在你毕业前九、十月份会有个高峰。因为他会招intern,然后intern会直接convert到full time employee。 这个一般是你暑期实习完,表现好的会跟你聊,聊完给你offer你愿意就可以接,这是在9月份比较多。不过全年都在招人,我在各个阶段都听到有人拿到offer。还有个高峰期可能是在三月,年终可能也有,这我就了解不多了,因为我也没有参与。
主持人:还有同学提问吗?好,今天活动就到此结束了,我们非常感谢几位嘉宾参与今天的活动。(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