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古典文化中“忠”的概念的新理解
以前写大中医讲义,我把修德的标准定得有点高了。再到前面写了《修德第一法》,标准可能更高了,在这个文章的末尾我写道,修德起点先从持戒修福做起,但持戒修福做起来也不容易啊。所以我们有必要定一个基础的标准,大家容易做的标准,这个基础的标准古人叫“忠孝”。什么是忠孝呢,“忠”可能大家会误解,以为是封建社会忠君那一套,其实不是,所谓“忠”,用现代社会的话来说就是“承担责任”。那一个人的基本责任有哪些呢?是三个方面,即家庭和工作以及社会。修德的最基本点,要把这三个方面做好。家庭和睦、工作顺畅这是最起码的,至于社会,多做公益多多爱国多多纳税等等只要是贡献社会的都属于此类范畴。“忠”除了前面所说的,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倾听自己的内心声音”,因为心为君主之官,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听命于真心。所谓真心,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那个,而是杂念很少甚至是没有杂念的那颗心。以这个标准来看,我们绝大多数人没有真心,这就需要修持了。怎么修持,很简单啊,就是经常观察自己这颗心,观察自己的念头,有什么不符合德的心念和行为,你把它修正,这样修持日久,真心就会逐渐地显现出来了。
其实看过很多的古装剧,尤其是那些侠客时的正面人物,通常都是主人公在面临艰难抉择时来这么一句:“忠孝不能两全啊。”。古代的忠君思想是比较严重的,忠君爱国,是当时评判一个人道德标准的一个重要尺杆。很喜欢金庸的武侠,也不难发现里面的主角大多数都要面临忠义与儿女情长间的选项。可能当时是因为自己年龄小,只是觉得自己的家人是最重要的,所以就觉得当这个忠击败情谊时,很不能理解,很不人性化。现在看这种忠的新解,真的是豁然开朗。想想可能是古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才让朝廷的笔杆子加以曲解并散播这种观念。古之圣贤,老子孔子之属,都是强调人性的,强调自然的,何以会教人为了忠而泯灭人性了。而在当今的社会,这个忠,即承担责任,必然还是不会过时的。
老祖宗的东西,要好好看看,至少现在来讲,在好好思考的前提下,过时这说还是早了些。
其实看过很多的古装剧,尤其是那些侠客时的正面人物,通常都是主人公在面临艰难抉择时来这么一句:“忠孝不能两全啊。”。古代的忠君思想是比较严重的,忠君爱国,是当时评判一个人道德标准的一个重要尺杆。很喜欢金庸的武侠,也不难发现里面的主角大多数都要面临忠义与儿女情长间的选项。可能当时是因为自己年龄小,只是觉得自己的家人是最重要的,所以就觉得当这个忠击败情谊时,很不能理解,很不人性化。现在看这种忠的新解,真的是豁然开朗。想想可能是古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才让朝廷的笔杆子加以曲解并散播这种观念。古之圣贤,老子孔子之属,都是强调人性的,强调自然的,何以会教人为了忠而泯灭人性了。而在当今的社会,这个忠,即承担责任,必然还是不会过时的。
老祖宗的东西,要好好看看,至少现在来讲,在好好思考的前提下,过时这说还是早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