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树林文学专题一则:未央歌
【引子】
2012年春,有机会再赴云南,专程探访了向往已久的西南联大旧址。遗憾的是除了一通1946年树起的纪念碑,西南联大未曾留下其他痕迹;幸运的是这次探访拍摄到了很多西南联大时期师生的旧物、信息,尤为难得的是探访到了《未央歌》。
未央语出《老子》:“荒兮,其未央哉”。未央意为未半、不远、未尽,亦有茫茫无极的涵义。《未央歌》是鹿桥先生1946年创作于“学生生活才结束了不久”时候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先生在西南联大“那又像诗篇又像论文的日子”。
未央,最应指那欣欣然萌发的青春。
【缘起】
“当初是在多少年之前,谁也说不清了。那日,文致雍容的昆明乡绅云老并挑工蔡发送别客卿已久的风水先生返乡,途径去普吉沙朗的石板正道,只见田亩井然,溪流清冽,各种菜蔬种在其间行行列列,夹着些高大挺直的松柏,几家茅舍,鸡犬,村童,直是一幅完整的丰年村景。先生指给云老道:‘这块地方大有文章!不瞒云老你说:方才谈起人心世事之时,我也想到近来屡屡看出治久必乱的朕兆来。不过每每想到,我们地处天南,几十年来不曾见过大刀兵,终不信会有一天哪里的人物会扰到这一方来!......就说这块地罢,我一生下来就觉地气旺得很,非比平常!眼前这菜园上日后必聚集千数豪杰,定是意外之际会!......不过此话灵验也不在久,可怜那些庄户人家的菜也种不长了...’”
“云老听得此话不觉愕然,又益发感到人生无常喟然叹息,遂又说:‘先生,在下心许一愿,若当真这些苦命人的菜园种不长了,我如今打算竞买下他们的来,一旦有事,也放他们一条生路,莫绝了他们吃饭的土地。这块地若有了变化我一家家业尚损失得起!’先生听见此话敬道:‘先生这一句话,胜做多少功德。我看这菜园虽说种不长久,而地气旺却决非坏事,先生有心为善亦已足矣。我们三人在此地一席闲话也不是无缘,看薛发挑的是我一箱书、一个铺盖,莫非也应在这话上?竟是聚集多少负笈学子亦未可知!’”
“云老听见心中欢喜,便说:‘在下决计买下此地,来日办学!’”......
后来云老果然买了那块地,开石造凳,在山花荫下品茶,静候世事风云。其后光阴百余载无从计。到了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日本人入寇中华,起了大乱。转年春天动荡就波及西南边陲”,昆明先是建了中央航空学校,后由南迁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云老托缘海源寺住持解尘大师遗赠的百亩田园上建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一时间在日寇暂未扰及的西南边陲,国之精粹关越海迁聚于昆明,“真是叫正义路上充满了外乡口音年青的笑语,金碧路边平添了游子们轻捷的足迹。他们一共何止数千人口!”
谁也无法把西南联大的璀璨光华从中国近现代史上抹去。在中华最为危难的岁月里,西南联大师生立志救国、辗转万里、奋发研学,凝集了众多大师先辈、培养了无数国之栋梁,保存了中华精神的最后血脉,奠定了现代中国科学与文明的基础。70年后的今天,凡中华之学子,无论工学、理科、还是文学史学社会学,都可以在西南联大师生的名录里找到自己学科的大师、泰斗。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John Israel先生(中名易社强) 研究西南联大之教育多年,用5个the most 赞叹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
【翠湖陋园】
现建于昆明师范学院校园内的西南联大旧址上,除去1946年联大北迁前树立的纪念碑,别无其他的依存。在遗址上有近年新盖起的一间貌似简陋的平房,贴了个“西南联大校舍原址”,但应不是当年联大校舍的风格——它修的过于通透、坚固、现代了。西南联大当年的校舍是国难之中师生协力筑土为屋而成的,鹿桥先生记述着当年学生们说俏皮的笑话来形容校舍的矮小简陋:
“这个说:‘你们猜,将来住进去之后,一放警报便有什么结果?’大家七嘴八舌地抢着说:‘房子坍了。’有人说:‘炸别处,它自己坍了。’有的说:‘大家一跑它便震坍了。’问话时的人就说:‘也还可以不坍,不过只剩了木架子跟现在未装土砖时一样!因为墙太不结实:是浮砌的土墙。警报一响,大家一跑,不觉就从墙中冲出来了。解除警报之后才发现只剩了架子。’另外有学生就写信告诉远方的亲友,信中他郑重地说:‘我们现在是新石器时代的人了!多么古雅!我们住在利用太阳热力晒成的土砖筑室。而是有窗洞无窗门的!’”
虽然可以挥汗如雨、联袂为云,但毕竟土筑的校舍难存久远,在几十年后荡然无存也是情理之中的。
“青年人生活的弹性,又保证着他们是真正有资格去过不挑剔的日子的。他们说话刻薄,只因为太年轻了。而他们心上是真正的爱他们的学校。看着图书馆高大了,又计算着说木料用得太多了...”在抗战烽火之中,物质的匮乏远不能制约青年们同心国运、学研报国的热忱。
“谁若是功课为大家公认为最好的,便封他为‘校园之王’。不过这个名字大家认为不好听,后来改称号为‘园丁’,才都同意”。他们在土筑的校舍里研读,在昆明的野山草甸上研读,只见“那里横七竖八躺着晒太阳的学生们,或是因为手中一本好书尚未看到一个段落,或是为了一场可意的闲谈不忍结束,很少站起身来。他们躺在自长沙带来的湖南青布棉大衣上。棉大农吸了一下午的阳光正松松软软的好睡。他们一闭上眼,想起迢迢千里的路程,兴奋多变的时代,富壮向荣的年岁,便骄傲得如冬天太阳光下的流浪汉。在那一刹间,他们忘了衣单,忘了无家,也忘了饥肠,快乐得和王子一样...”
1946年,为纪念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在抗战期间南迁组校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特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由冯友兰先生撰文、闻一多先生篆额、罗庸先生书丹,碑后书西南联大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碑。这是西南联大迄今为止唯一遗存的建筑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在西南联大,教授虽然可以保全独立的精神和学研风格,但却也为物资匮乏下一家人的生存而饱受煎熬。
生存方式从来都不能决定人的意志、思想与境界。在西南联大简陋的校园和艰辛的生存里,学研精神、爱国热忱和友情爱情变得更为纯粹,澄清至旷世的唯美。
【课业精深】
在西南联大校园旧址的博物馆中,陈列着不少当年联大使用的教材、旧物。作为当下大学培养的普通学子,在拍摄这些联大旧物的时候,我心中的敬佩与感怀不禁油然而生。联大时期虽然物资匮乏、生活艰苦卓绝,但校园师生“教学相长”、研学精深,虽学制严苛,自由奋发之学风斐然。在90年代初我求学于燕园时才开始广泛推行的学分制,在西南联大时即是通行的教学方式,教材多使用全英文,必修、选修相结合,课业规划周详、考评严肃、档案管理完备。
西南联大理学院王竹溪教授。1938年夏,王竹溪获剑桥博士学位,值祖国抗战救亡,先生旋即回国赴难,入职联大,时年27岁。联大时期跟随王竹溪先生做论文的杨振宁、李政道先生为华人首获诺贝尔奖。祥见早春树林另一篇日志《在精神的至高处—纪念王竹溪先生》
2009年,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在深圳筹建“南方科技大学”,意欲突破高考和旧有高等教育模式,施行自主招生、自主授予学位以及教授治校,在教学方面采用全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课、导师制。这无疑是对西南联大教学精神的继承。但勇敢的朱清时院士直接挑战了几十年高等教育行政化与人才培养仕宦化的框架,挑战了官样权威,所以在教师、课程、校舍一切就绪之后的三年余等不到官方的招生许可、也招不到勇敢的学生。南科大想成长为西南联大那样的大学,要走的路还很长。
【泱泱大学】
西南联大在现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只存在了短短8年余,在校生8000,栋梁辈出。70年后的今天,凡中华之学子,无论工学理学、还是文学史学社会学,都可以在西南联大师生的名录里找到自己学界的大师、泰斗。民国时期联大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27人、新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学生80人)、工程院院士12人,其中有杨振宁、李政道2人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赵九章、邓稼先等12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宋平、彭佩云、王汉斌等人成为国家领导人。
在中华最为危难的岁月里,西南联大师生立志救国、关山海越汇于翠湖、奋发研学,存民族之菁华,育时代之栋梁,奠定了现代中国科学与文明的基石。谁又能把西南联大的璀璨光华从中国近现代史上抹去呢?
后人总结联大奇迹有三个原因:
一、“时中国官方尊重教育、宽忍科学精神之独立”;
二、“大学管理保持独立,教授治校”。联大教授对行政当局的指令敢于拒绝,从而使得大学上下自由奋进、民主科学之氛围自然而成。待内战烽火燃尽,大学精神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控制下,逐渐丧失殆尽。而今自行政机关、大学校长至各教授师生,利害关联、层层授夺,人才仕宦化现象严重,相形之下,联大的大学精神弥足珍贵。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中撰写到的联大精神: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或许正是我们现在高等教育所急需的内涵。
三、“三校精诚合作,联袂为云”。在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年代,三校菁华尽汇于西南联大,排除所有的私名利害,兼容并蓄,刚毅卓绝,存爱国、科学、民主之光,学研成就卓越,国之栋梁无数,实乃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不抱怨别人,靠自己去干!”张伯苓先生说。先生心怀大公,力求最能的思想也是现代南开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的来源
【联大歌声】
冯友兰先生在联大校歌之勉词中鼓励学子们:
“西山苍苍,滇水茫茫。
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
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
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都要我们担当!
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
听,他们“八年辛苦备尝,喜日月重光,顾同心同德而歌唱!”
西南联大在中华危难之际,共民族之命运,续民族之菁华,在最艰难岁月里建树了最为卓越的大学精神,为现代科学文明之中华奠定了长久的基石。西南联大的意义远远超越了政治、远远超出那个烽火的年代,实乃“一代教育之盛事”,更是“旷百世而难遇之标高”。这也是早春树林从后辈学子和一介匹夫的视角记述西南联大的动因之一:西南联大之于中华的价值远远高于其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政治上的价值,而后者却是当下西南联大旧址上建筑的几乎全部内容。
【未央歌】
北京大学中文系掌门陈平原先生总结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描写大学生活的长篇小说,都是以抗战烽火中酝酿成型的:一是充满讥讽智慧的《围城》,一是洋溢着青春激情的《未央歌》,书中大学的原型都是西南联大。
1938—1939年间,钱钟书先生在西南联大外国语言文学系开设选修课“文艺复兴时代文学”和“现代小说”,学生中的吴讷孙(1919—2002)以“鹿桥”为笔名撰写长篇小说《未央歌》,与师长的《围城》遥相呼应。辛辣批判也好、青春诗意也好,都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理应最经典的文学。令人遗憾的是,《未央歌》在大陆并无广泛的读者,这与我们多年来对民国精神的错误定位大有关联。我们曾经那样愚昧与无知。
1988年,台湾歌手黄舒骏把《未央歌》写成一首校园歌曲,爱情意味浓厚。其实鹿桥先生在《未央歌》中所最为珍重的是友情,在大学毕业不到两年的时候,害怕“那种又像诗篇又像论文的日子”渐渐暗淡下去,害怕那珍贵的友情有所遗忘:“我一心恋爱我们学校的情意无法排解,我便把故事建在那里。我要在这里诚敬地向我们的师长,同学,及那边一切的人致意”。
1997年,鹿桥先生在美国欢迎远道来访的歌手黄舒骏,玩笑之中说“以为你会背着一把吉他来见我”。鹿桥先生应该不会介意黄舒骏把《未央歌》的歌词填成了爱情的模样,毕竟爱情是那样鲜艳,鲜艳得如同那校园中的野玫瑰,充盈着欣欣然萌发的青春。
谨以此文向70年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先生、师长与学长们致敬,并向勇敢的当代教育家朱清时院士致敬。
未央歌 黄舒骏
当大余吻上宝笙的嘴边
我总算了了一桩心愿
只是不知道小童的那个秘密
是否就是蔺燕梅
在未央歌的催眠声中
多少人为他魂萦梦牵
在寂寞苦闷的十七岁
经营一点小小的甜美
我的朋友我的同学
在不同时候留下同样的眼泪
心中想着朋友和书中人物间
究竟是谁比较象谁
那朵校园中的玫瑰
是否可能种在我眼前
在平凡无奇的人世间
给我一点温柔和喜悦
你知道你在寻找你的蔺燕梅
你知道你在寻找你的童孝贤
你知道你在寻找一种永远...
(起稿于2012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于5月4日青年节完稿)
2012年春,有机会再赴云南,专程探访了向往已久的西南联大旧址。遗憾的是除了一通1946年树起的纪念碑,西南联大未曾留下其他痕迹;幸运的是这次探访拍摄到了很多西南联大时期师生的旧物、信息,尤为难得的是探访到了《未央歌》。
未央语出《老子》:“荒兮,其未央哉”。未央意为未半、不远、未尽,亦有茫茫无极的涵义。《未央歌》是鹿桥先生1946年创作于“学生生活才结束了不久”时候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先生在西南联大“那又像诗篇又像论文的日子”。
未央,最应指那欣欣然萌发的青春。
![]() |
鹿桥先生著《未央歌》大陆版本扉页,2008年由黄山书社在大陆发行 |
【缘起】
“当初是在多少年之前,谁也说不清了。那日,文致雍容的昆明乡绅云老并挑工蔡发送别客卿已久的风水先生返乡,途径去普吉沙朗的石板正道,只见田亩井然,溪流清冽,各种菜蔬种在其间行行列列,夹着些高大挺直的松柏,几家茅舍,鸡犬,村童,直是一幅完整的丰年村景。先生指给云老道:‘这块地方大有文章!不瞒云老你说:方才谈起人心世事之时,我也想到近来屡屡看出治久必乱的朕兆来。不过每每想到,我们地处天南,几十年来不曾见过大刀兵,终不信会有一天哪里的人物会扰到这一方来!......就说这块地罢,我一生下来就觉地气旺得很,非比平常!眼前这菜园上日后必聚集千数豪杰,定是意外之际会!......不过此话灵验也不在久,可怜那些庄户人家的菜也种不长了...’”
“云老听得此话不觉愕然,又益发感到人生无常喟然叹息,遂又说:‘先生,在下心许一愿,若当真这些苦命人的菜园种不长了,我如今打算竞买下他们的来,一旦有事,也放他们一条生路,莫绝了他们吃饭的土地。这块地若有了变化我一家家业尚损失得起!’先生听见此话敬道:‘先生这一句话,胜做多少功德。我看这菜园虽说种不长久,而地气旺却决非坏事,先生有心为善亦已足矣。我们三人在此地一席闲话也不是无缘,看薛发挑的是我一箱书、一个铺盖,莫非也应在这话上?竟是聚集多少负笈学子亦未可知!’”
“云老听见心中欢喜,便说:‘在下决计买下此地,来日办学!’”......
后来云老果然买了那块地,开石造凳,在山花荫下品茶,静候世事风云。其后光阴百余载无从计。到了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日本人入寇中华,起了大乱。转年春天动荡就波及西南边陲”,昆明先是建了中央航空学校,后由南迁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云老托缘海源寺住持解尘大师遗赠的百亩田园上建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一时间在日寇暂未扰及的西南边陲,国之精粹关越海迁聚于昆明,“真是叫正义路上充满了外乡口音年青的笑语,金碧路边平添了游子们轻捷的足迹。他们一共何止数千人口!”
![]() |
今昆明师范学院内西南联大旧址上的雕像。在几世前云老修成的园林石凳上,联大师生践行自由开放的 |
谁也无法把西南联大的璀璨光华从中国近现代史上抹去。在中华最为危难的岁月里,西南联大师生立志救国、辗转万里、奋发研学,凝集了众多大师先辈、培养了无数国之栋梁,保存了中华精神的最后血脉,奠定了现代中国科学与文明的基础。70年后的今天,凡中华之学子,无论工学、理科、还是文学史学社会学,都可以在西南联大师生的名录里找到自己学科的大师、泰斗。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John Israel先生(中名易社强) 研究西南联大之教育多年,用5个the most 赞叹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
【翠湖陋园】
![]() |
鹿桥先生在《未央歌》中手绘的西南联大回忆图。围绕着翠湖而建的道路、校舍早已难觅踪迹 |
现建于昆明师范学院校园内的西南联大旧址上,除去1946年联大北迁前树立的纪念碑,别无其他的依存。在遗址上有近年新盖起的一间貌似简陋的平房,贴了个“西南联大校舍原址”,但应不是当年联大校舍的风格——它修的过于通透、坚固、现代了。西南联大当年的校舍是国难之中师生协力筑土为屋而成的,鹿桥先生记述着当年学生们说俏皮的笑话来形容校舍的矮小简陋:
“这个说:‘你们猜,将来住进去之后,一放警报便有什么结果?’大家七嘴八舌地抢着说:‘房子坍了。’有人说:‘炸别处,它自己坍了。’有的说:‘大家一跑它便震坍了。’问话时的人就说:‘也还可以不坍,不过只剩了木架子跟现在未装土砖时一样!因为墙太不结实:是浮砌的土墙。警报一响,大家一跑,不觉就从墙中冲出来了。解除警报之后才发现只剩了架子。’另外有学生就写信告诉远方的亲友,信中他郑重地说:‘我们现在是新石器时代的人了!多么古雅!我们住在利用太阳热力晒成的土砖筑室。而是有窗洞无窗门的!’”
虽然可以挥汗如雨、联袂为云,但毕竟土筑的校舍难存久远,在几十年后荡然无存也是情理之中的。
“青年人生活的弹性,又保证着他们是真正有资格去过不挑剔的日子的。他们说话刻薄,只因为太年轻了。而他们心上是真正的爱他们的学校。看着图书馆高大了,又计算着说木料用得太多了...”在抗战烽火之中,物质的匮乏远不能制约青年们同心国运、学研报国的热忱。
“谁若是功课为大家公认为最好的,便封他为‘校园之王’。不过这个名字大家认为不好听,后来改称号为‘园丁’,才都同意”。他们在土筑的校舍里研读,在昆明的野山草甸上研读,只见“那里横七竖八躺着晒太阳的学生们,或是因为手中一本好书尚未看到一个段落,或是为了一场可意的闲谈不忍结束,很少站起身来。他们躺在自长沙带来的湖南青布棉大衣上。棉大农吸了一下午的阳光正松松软软的好睡。他们一闭上眼,想起迢迢千里的路程,兴奋多变的时代,富壮向荣的年岁,便骄傲得如冬天太阳光下的流浪汉。在那一刹间,他们忘了衣单,忘了无家,也忘了饥肠,快乐得和王子一样...”
![]()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
1946年,为纪念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在抗战期间南迁组校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特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由冯友兰先生撰文、闻一多先生篆额、罗庸先生书丹,碑后书西南联大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碑。这是西南联大迄今为止唯一遗存的建筑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在西南联大,教授虽然可以保全独立的精神和学研风格,但却也为物资匮乏下一家人的生存而饱受煎熬。
![]() |
教授之餐 (1945年)这是廖冰得知闻一多教授生活情况——穷到要卖掉心爱的书换得一餐半饱之后, |
生存方式从来都不能决定人的意志、思想与境界。在西南联大简陋的校园和艰辛的生存里,学研精神、爱国热忱和友情爱情变得更为纯粹,澄清至旷世的唯美。
【课业精深】
在西南联大校园旧址的博物馆中,陈列着不少当年联大使用的教材、旧物。作为当下大学培养的普通学子,在拍摄这些联大旧物的时候,我心中的敬佩与感怀不禁油然而生。联大时期虽然物资匮乏、生活艰苦卓绝,但校园师生“教学相长”、研学精深,虽学制严苛,自由奋发之学风斐然。在90年代初我求学于燕园时才开始广泛推行的学分制,在西南联大时即是通行的教学方式,教材多使用全英文,必修、选修相结合,课业规划周详、考评严肃、档案管理完备。
![]() |
时西南联大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在校园中题“教学相长” |
![]() |
西南联大时期外文系教材——《莎士比亚全集》 |
![]() |
西南联大时期教科书,《有机化学》,理工学院选修课 8学分 |
![]() |
西南联大时期教科书,《微积分》,工学院大一必修课 8学分 |
![]() |
西南联大时期教科书,《普通化学》,理工学院大一必修课 8学分 |
![]() |
西南联大学同学籍履历卡 |
![]() |
西南联大学同学入学考试档案 |
![]() |
西南联大同学应考国立中央研究院存根 |
![]() |
西南联大同学毕业证明材料 |
![]() |
西南联大年度院系授课时间表 |
![]() |
西南联大物理学院课程课时表 |
![]() |
西南联大理学院王竹溪教授 |
西南联大理学院王竹溪教授。1938年夏,王竹溪获剑桥博士学位,值祖国抗战救亡,先生旋即回国赴难,入职联大,时年27岁。联大时期跟随王竹溪先生做论文的杨振宁、李政道先生为华人首获诺贝尔奖。祥见早春树林另一篇日志《在精神的至高处—纪念王竹溪先生》
![]() |
西南联大工学院近代物理学之“反应堆”,6学分;工程力学 6学分 |
![]() |
西南联大工学院所用学生计算尺 |
![]() |
西南联大校友、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两弹元勋朱光亚院士题写的西南联大校训 |
2009年,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在深圳筹建“南方科技大学”,意欲突破高考和旧有高等教育模式,施行自主招生、自主授予学位以及教授治校,在教学方面采用全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课、导师制。这无疑是对西南联大教学精神的继承。但勇敢的朱清时院士直接挑战了几十年高等教育行政化与人才培养仕宦化的框架,挑战了官样权威,所以在教师、课程、校舍一切就绪之后的三年余等不到官方的招生许可、也招不到勇敢的学生。南科大想成长为西南联大那样的大学,要走的路还很长。
![]() |
朱清时院士在南方科技大学 |
【泱泱大学】
西南联大在现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只存在了短短8年余,在校生8000,栋梁辈出。70年后的今天,凡中华之学子,无论工学理学、还是文学史学社会学,都可以在西南联大师生的名录里找到自己学界的大师、泰斗。民国时期联大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27人、新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学生80人)、工程院院士12人,其中有杨振宁、李政道2人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赵九章、邓稼先等12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宋平、彭佩云、王汉斌等人成为国家领导人。
在中华最为危难的岁月里,西南联大师生立志救国、关山海越汇于翠湖、奋发研学,存民族之菁华,育时代之栋梁,奠定了现代中国科学与文明的基石。谁又能把西南联大的璀璨光华从中国近现代史上抹去呢?
后人总结联大奇迹有三个原因:
一、“时中国官方尊重教育、宽忍科学精神之独立”;
二、“大学管理保持独立,教授治校”。联大教授对行政当局的指令敢于拒绝,从而使得大学上下自由奋进、民主科学之氛围自然而成。待内战烽火燃尽,大学精神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控制下,逐渐丧失殆尽。而今自行政机关、大学校长至各教授师生,利害关联、层层授夺,人才仕宦化现象严重,相形之下,联大的大学精神弥足珍贵。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中撰写到的联大精神: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或许正是我们现在高等教育所急需的内涵。
三、“三校精诚合作,联袂为云”。在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年代,三校菁华尽汇于西南联大,排除所有的私名利害,兼容并蓄,刚毅卓绝,存爱国、科学、民主之光,学研成就卓越,国之栋梁无数,实乃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 |
时南开校长张伯苓先生致函北大校长蒋梦麟先生、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商国外派遣进修教授事 |
![]() |
南开大学的创立者、校长张伯苓先生。 |
“不抱怨别人,靠自己去干!”张伯苓先生说。先生心怀大公,力求最能的思想也是现代南开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的来源
【联大歌声】
冯友兰先生在联大校歌之勉词中鼓励学子们:
“西山苍苍,滇水茫茫。
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
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
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都要我们担当!
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
听,他们“八年辛苦备尝,喜日月重光,顾同心同德而歌唱!”
![]() |
国立西南联大校歌 |
西南联大在中华危难之际,共民族之命运,续民族之菁华,在最艰难岁月里建树了最为卓越的大学精神,为现代科学文明之中华奠定了长久的基石。西南联大的意义远远超越了政治、远远超出那个烽火的年代,实乃“一代教育之盛事”,更是“旷百世而难遇之标高”。这也是早春树林从后辈学子和一介匹夫的视角记述西南联大的动因之一:西南联大之于中华的价值远远高于其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政治上的价值,而后者却是当下西南联大旧址上建筑的几乎全部内容。
【未央歌】
北京大学中文系掌门陈平原先生总结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描写大学生活的长篇小说,都是以抗战烽火中酝酿成型的:一是充满讥讽智慧的《围城》,一是洋溢着青春激情的《未央歌》,书中大学的原型都是西南联大。
1938—1939年间,钱钟书先生在西南联大外国语言文学系开设选修课“文艺复兴时代文学”和“现代小说”,学生中的吴讷孙(1919—2002)以“鹿桥”为笔名撰写长篇小说《未央歌》,与师长的《围城》遥相呼应。辛辣批判也好、青春诗意也好,都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理应最经典的文学。令人遗憾的是,《未央歌》在大陆并无广泛的读者,这与我们多年来对民国精神的错误定位大有关联。我们曾经那样愚昧与无知。
1988年,台湾歌手黄舒骏把《未央歌》写成一首校园歌曲,爱情意味浓厚。其实鹿桥先生在《未央歌》中所最为珍重的是友情,在大学毕业不到两年的时候,害怕“那种又像诗篇又像论文的日子”渐渐暗淡下去,害怕那珍贵的友情有所遗忘:“我一心恋爱我们学校的情意无法排解,我便把故事建在那里。我要在这里诚敬地向我们的师长,同学,及那边一切的人致意”。
1997年,鹿桥先生在美国欢迎远道来访的歌手黄舒骏,玩笑之中说“以为你会背着一把吉他来见我”。鹿桥先生应该不会介意黄舒骏把《未央歌》的歌词填成了爱情的模样,毕竟爱情是那样鲜艳,鲜艳得如同那校园中的野玫瑰,充盈着欣欣然萌发的青春。
谨以此文向70年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先生、师长与学长们致敬,并向勇敢的当代教育家朱清时院士致敬。
未央歌 黄舒骏
当大余吻上宝笙的嘴边
我总算了了一桩心愿
只是不知道小童的那个秘密
是否就是蔺燕梅
在未央歌的催眠声中
多少人为他魂萦梦牵
在寂寞苦闷的十七岁
经营一点小小的甜美
我的朋友我的同学
在不同时候留下同样的眼泪
心中想着朋友和书中人物间
究竟是谁比较象谁
那朵校园中的玫瑰
是否可能种在我眼前
在平凡无奇的人世间
给我一点温柔和喜悦
你知道你在寻找你的蔺燕梅
你知道你在寻找你的童孝贤
你知道你在寻找一种永远...
(起稿于2012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于5月4日青年节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