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故事记录之一
A身上有一种强烈的情感逃避表现,她几乎不愿意面对任何会引起情感波动的话题,咨询无法深入,所以我只有使用艺术的方式,画《十年》:即过去十年、现在、和未来十年的你和你生活的场景。在第一张画中,大面积的空白,左下角一个非常小的人儿。整张画流露出恐慌、空虚、不知所措。我想我找到了问题的某些答案,有一个有着童年创伤的孩子。
由于A的治疗需要,我开始阅读有关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书籍。其中一本重点是讲边缘性人格障碍父母造成的影响。本想是为治疗方法找到更好的理论依据,但没想到的是,却打开了自己回忆的闸口。
我妈肯定不是边缘性人格障碍,但是那个混乱的年代、混乱的成长环境、主流话语造成的社会意识影响,给她留下了终身的痕迹。不可避免的,这些印痕都狠狠地划在了我身上。大部分一直为之战斗的缺点,都可以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上找到源头。
妈妈的幼年和少年时期,正遇上文革后期。我外婆是个聪明的女人,解放前就将家里的地全部卖掉,换成银元埋在地下,所以文革时期只落下个“破产地主”的名头。加上为人厉害,算账清楚也公正,所以做了生产社的会计。应该说我妈的童年并没有受到社会压迫。据她的说法,大饥荒的时候,她们兄妹几个还用饼子在地上滚着玩儿。和我描述她的青葱岁月,也是说打柴、干农活等等,觉得苦就是要干很多活,没有肉吃什么的。并没有关于文革那种人权上的压迫。
但是我妈性格里的几个重要的特点,还是可以从这段历史中找到源头:
性别认同模糊
喜欢吹牛皮
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包括情感、地盘、私人物品等
鄙视一切她不认同的东西
分别来说:
性别认同模糊
大家还记不记得有一篇很轰动的帖子是讲文革时期要求妇女也赤胳膊上阵,例假不得休息的帖子。当然,我妈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那文革时期还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整个社会要求女人和男人一样做事,一样挣工分的确是真的。那时候的物质条件也要求女人必须要卖力劳作,和男人抢饭吃。简单来说,除了生孩子带孩子,女人不是女人。
所有关于女性美的讲究都是可耻的。没有裙子没有护肤品没有蝴蝶结,衡量一个女人好不好的标准时,她一天是不是可以挣得和男人同样多,甚至比男人还要多的工分。还记得张贤亮有篇小说讲的是与他下乡搭档的农村大姐,在田埂上披着尿素袋围成裙子跳舞的样子,那种在极其贫穷的环境下,女性对美的追求深深震动了我。回到正题,我妈由于聪明能干,通常情况下她都是会获得称赞:“生个女儿定男孩子用。”这对她估计是很高的评价。
她的自我认同也渐渐在这个环境下长大。加上她身材属于矮胖型,从小到大没有瘦过,所以那种对自己身上的女性美的觉知也无从发掘。
所以伴随她长大的是裤子、衬衣等干活干净利落的衣服,相应的她鄙视一切花边、荷叶边、蕾丝等。与此相对应的是,她小时候一定要我剪短发,坚持说我短发漂亮;一定说我穿裤子比穿裙子好看,说起裙子的时候一脸不屑。导致我工作后很多年都是短发、牛仔裤。直到25岁后,我才基于自我了解和朋友的称赞开始穿长裙。闺蜜称赞说:从来没有见过矮个子可以把长裙穿得这么好的,关键还不肯穿高跟鞋。听到这句话,我有点迷惘的觉得,我那25年美好的少女时光像白云一样轻轻飘过,留下的都是“好像个男孩子”的惊叹。
她鄙视舞蹈、唱歌,喜欢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相应的,我小时候也很鄙视那些唱唱跳跳的梳着羊角辫的女孩,觉得“女里女气”,到现在我还是不会自信的起舞,在曲子的旋律里要舞动手臂,抬起脚掌,比看完整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还要困难。还好青春期迷上听随身听,KTV里多少可以赢得一些掌声。
她喜欢一起可以赢过别人的活动,也以赢不赢都了作为评价的指标。男性是竞争性动物,在物种的世界里就被注定的。他们要在不断的竞争中获得权力,来为自己及后代争夺更多的生存资源。但是女性在大自然中的定位是使用资源,抚养后代。我妈在婚前是代课老师,下课后就赶忙回家里的田里干活,在娘家,她一个人拿两个人的工分;结婚后怀我的时候也是当老师,我爸家里很穷,这份老师的工分对家庭来讲非常重要。生下我不到一年,她就去进修,一年多以后成为了正职老师,几年后我们家就盖了新房子。所以,在我们家,我妈是经济的顶梁柱,我爸自然就负责照顾家里多一些。我妈在村里被尊为最能干的两个女人之一,比很多男人都要厉害。但她鄙视家务活,觉得那是婆婆妈妈们做的事情。做饭基本限于将饭菜煮熟,针线活就更不用说了。至于梳妆打扮,那是更加不值一提的。
我的童年基本就是在竞争中度过,成绩是衡量我是否有价值的指标。没有你想的那么严重,平时我们还是有说有笑,我妈是个分风趣的人。但是如果你想赢得她真心的尊重,就只有做到大多数人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才行,例如考年级第一、例如赚大钱等等。偏偏我天性就是遗传了我爸淡泊,虽然为了我妈开心,每次都考到年级前列,但心里丫根本就不开心。小时候听到“只要妈妈露笑脸露呀露笑脸,幸福花儿就开发就呀就开放”这首歌就心里发麻,尼玛人生就是为了哄老妈开心,那叫神马人生。可惜我们都逃不开这个魔咒,多少孩子觉得老爸老妈开不开心是自己的责任,还不可推卸呢?
我觉得我现在完全逃离社会评价体系做自由职业者,完全无法忍受强硬的指责,其最终原因就是童年时期为了取悦我妈,将耐心和容忍度的配额用光了的原因。当然,也可以说是我的自我坚强了,成长了。好吧,这么说我更开心一点啦。
(吃饭去,明天继续)
由于A的治疗需要,我开始阅读有关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书籍。其中一本重点是讲边缘性人格障碍父母造成的影响。本想是为治疗方法找到更好的理论依据,但没想到的是,却打开了自己回忆的闸口。
我妈肯定不是边缘性人格障碍,但是那个混乱的年代、混乱的成长环境、主流话语造成的社会意识影响,给她留下了终身的痕迹。不可避免的,这些印痕都狠狠地划在了我身上。大部分一直为之战斗的缺点,都可以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上找到源头。
妈妈的幼年和少年时期,正遇上文革后期。我外婆是个聪明的女人,解放前就将家里的地全部卖掉,换成银元埋在地下,所以文革时期只落下个“破产地主”的名头。加上为人厉害,算账清楚也公正,所以做了生产社的会计。应该说我妈的童年并没有受到社会压迫。据她的说法,大饥荒的时候,她们兄妹几个还用饼子在地上滚着玩儿。和我描述她的青葱岁月,也是说打柴、干农活等等,觉得苦就是要干很多活,没有肉吃什么的。并没有关于文革那种人权上的压迫。
但是我妈性格里的几个重要的特点,还是可以从这段历史中找到源头:
性别认同模糊
喜欢吹牛皮
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包括情感、地盘、私人物品等
鄙视一切她不认同的东西
分别来说:
性别认同模糊
大家还记不记得有一篇很轰动的帖子是讲文革时期要求妇女也赤胳膊上阵,例假不得休息的帖子。当然,我妈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那文革时期还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整个社会要求女人和男人一样做事,一样挣工分的确是真的。那时候的物质条件也要求女人必须要卖力劳作,和男人抢饭吃。简单来说,除了生孩子带孩子,女人不是女人。
所有关于女性美的讲究都是可耻的。没有裙子没有护肤品没有蝴蝶结,衡量一个女人好不好的标准时,她一天是不是可以挣得和男人同样多,甚至比男人还要多的工分。还记得张贤亮有篇小说讲的是与他下乡搭档的农村大姐,在田埂上披着尿素袋围成裙子跳舞的样子,那种在极其贫穷的环境下,女性对美的追求深深震动了我。回到正题,我妈由于聪明能干,通常情况下她都是会获得称赞:“生个女儿定男孩子用。”这对她估计是很高的评价。
她的自我认同也渐渐在这个环境下长大。加上她身材属于矮胖型,从小到大没有瘦过,所以那种对自己身上的女性美的觉知也无从发掘。
所以伴随她长大的是裤子、衬衣等干活干净利落的衣服,相应的她鄙视一切花边、荷叶边、蕾丝等。与此相对应的是,她小时候一定要我剪短发,坚持说我短发漂亮;一定说我穿裤子比穿裙子好看,说起裙子的时候一脸不屑。导致我工作后很多年都是短发、牛仔裤。直到25岁后,我才基于自我了解和朋友的称赞开始穿长裙。闺蜜称赞说:从来没有见过矮个子可以把长裙穿得这么好的,关键还不肯穿高跟鞋。听到这句话,我有点迷惘的觉得,我那25年美好的少女时光像白云一样轻轻飘过,留下的都是“好像个男孩子”的惊叹。
她鄙视舞蹈、唱歌,喜欢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相应的,我小时候也很鄙视那些唱唱跳跳的梳着羊角辫的女孩,觉得“女里女气”,到现在我还是不会自信的起舞,在曲子的旋律里要舞动手臂,抬起脚掌,比看完整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还要困难。还好青春期迷上听随身听,KTV里多少可以赢得一些掌声。
她喜欢一起可以赢过别人的活动,也以赢不赢都了作为评价的指标。男性是竞争性动物,在物种的世界里就被注定的。他们要在不断的竞争中获得权力,来为自己及后代争夺更多的生存资源。但是女性在大自然中的定位是使用资源,抚养后代。我妈在婚前是代课老师,下课后就赶忙回家里的田里干活,在娘家,她一个人拿两个人的工分;结婚后怀我的时候也是当老师,我爸家里很穷,这份老师的工分对家庭来讲非常重要。生下我不到一年,她就去进修,一年多以后成为了正职老师,几年后我们家就盖了新房子。所以,在我们家,我妈是经济的顶梁柱,我爸自然就负责照顾家里多一些。我妈在村里被尊为最能干的两个女人之一,比很多男人都要厉害。但她鄙视家务活,觉得那是婆婆妈妈们做的事情。做饭基本限于将饭菜煮熟,针线活就更不用说了。至于梳妆打扮,那是更加不值一提的。
我的童年基本就是在竞争中度过,成绩是衡量我是否有价值的指标。没有你想的那么严重,平时我们还是有说有笑,我妈是个分风趣的人。但是如果你想赢得她真心的尊重,就只有做到大多数人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才行,例如考年级第一、例如赚大钱等等。偏偏我天性就是遗传了我爸淡泊,虽然为了我妈开心,每次都考到年级前列,但心里丫根本就不开心。小时候听到“只要妈妈露笑脸露呀露笑脸,幸福花儿就开发就呀就开放”这首歌就心里发麻,尼玛人生就是为了哄老妈开心,那叫神马人生。可惜我们都逃不开这个魔咒,多少孩子觉得老爸老妈开不开心是自己的责任,还不可推卸呢?
我觉得我现在完全逃离社会评价体系做自由职业者,完全无法忍受强硬的指责,其最终原因就是童年时期为了取悦我妈,将耐心和容忍度的配额用光了的原因。当然,也可以说是我的自我坚强了,成长了。好吧,这么说我更开心一点啦。
(吃饭去,明天继续)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