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章 文艺产业化
文事体系在文艺诞生时就存在,但直到近代工业化和民主化以后,为了满足大众的文艺需要,文事开始工业化,才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产业门类。
1 文艺产业与文事的工业化
现代工业化不仅仅只是满足物质需求的产品的工业化,还包括满足精神需求的产品的工业化,这就是文事的工业化。文艺属于文化的一方面,因此文艺产业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文化产业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文化产业是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首个《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其中定义文化产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这些有关的活动的集合。分成三类:1.核心层,包括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等,主要是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管理范围;2.外围层,包括网络、娱乐、旅游、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3.相关服务层,包括提供文化用品、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业务的行业,主要指可以负载文化内容的硬件产品制作业和服务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发展方式,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化产品首先是一种精神产品,具有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特殊属性,同时,它又需要在市场上进行流通和交换,因而也具有商品的价值属性。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使文化生产既是精神生产又是商品生产,这二者的矛盾统一构成了文化产业的突出特点。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生产力既包括物质方面的生产力,也包括“精神方面的生产力”。所谓精神生产力,也就是文化生产力,它表明文化是一种生产,而且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文化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进程。它使文化进入产业,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高新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高科技和文化的互相渗透,使文化本身的发展产生巨大变化,而文化产业就是高新技术与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这是文化产业的又一大特点。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现代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相并进的。印刷复制、电子排版、录音录像、网络传输等技术在文化领域广泛应用,使文化艺术品可以复制和大批量生产,从而为文化的产业化创造了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技术、数字技术、激光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艺术的创造和制作,导致了各种新的文化形式的崛起和传统文化形式的更新,从而形成了一批崭新的文化产业。“高科技”和“高文化”的互相结合正在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种结合中,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高科技产业的内容,而高科技产业则成为这些文化产业的载体。
文化产业的上述性质和特点,使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在许多发达国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和文化发展必须关注的新的战略性课题,成为国际学界公认的朝阳产业。据报道,美国音像业已超过航天工业居出口贸易的第一位。当今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已占GDP的1/5,约21800亿美元;美国的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的30%左右,也就是说美国人每花10块钱里头就有3块钱是用于文化的。美国年出口额排行第一的是文化产业,美国的电影业成为美国文化的一种象征,成为美国出口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向世界传播美国文化的最有效的手段,并且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系统,获得全球文化市场的需求支持,为美国的全球利益赢得了一个巨大的空间。1980年,好莱坞影业在国际电影市场上的占有率为30%,今天,全世界的影院85%的片源来自好莱坞。美国影片产量只占世界6%至7%,却占据了全球影院总放映时间50%以上。好莱坞7家大型影业公司:环球、派拉蒙、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公司、米高梅公司、哥伦比亚三星公司、博伟国际电影公司,都是美国电影出口协会(MPEAA)的成员公司。这些成员公司每年出品的影片数量,能占到美国电影数量总数的60%到70%,其余的30%大多是独立电影制片公司出品的。很多人认为建国仅二百多年的美国没有历史没有文化底蕴,可是美国的文化产品全世界都流行,甚至可以说是横行世界。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的文化产业早已完成了工业化进程,文化产业完全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和市场化经营。美国的文化工业已经高度综合化和网络化,例如美国迪斯尼公司于1955年建立了“迪斯尼乐园”,把可看的动画片变成可玩可触摸的动画城。为充分利用其形象专利,迪斯尼专卖店还出售有迪斯尼形象的玩具、服装、纪念品以及建造主题公园等。一件普通的T恤只卖10美元,而有了迪斯尼形象可卖40美元。
世界各国政府不仅注重对原创性和公共性文化建设的投入,甚至直接对文化产业进行投入,甚至作为国家战略予以推进,出台有关政策予以扶植,目的是使本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格局中抢占制高点和一定的市场份额。近二十年来,日本政府一直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1995年,日本制定了《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策略》,提出了21世纪“文化立国”的战略方针,通过所谓“产、官、学”(即企业、政府与科研机构)相结合的道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日本的卡通、游戏以及电影、电视、音乐、出版、主题公园等文化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已超过汽车工业产值。韩国于1997年设立了“文化产业基金”,1999年国会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法》,2001年又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使“韩流”风靡亚洲,韩国成为公认的文化出口新兴国家。在政府的支持下,韩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游戏市场,在短短数年间网游已成为韩国国内老少咸宜的全民狂欢活动,韩国网游玩家每月平均费用达25美元,居最常见的网络收费内容之榜首;另一方面,韩国通过网游的大量出口成为继北美、日本、欧洲之后的电子娱乐第四势力,在世界网游玩家心中,韩国成为不争的“游戏天堂”。截至2005年底,韩国国内的游戏制作及经营企业已达到1500多家、网吧等游戏场所46900个、包括韩国政府部门下属的韩国尖端游戏产业协会KESA、韩国游戏支援中心KGPC在内的8个游戏协会、在288家有IT相关学位的大学中由政府指定赞助的10家游戏大学及研究院、6家包括On Game Net、GameTV在内的有线电视和卫星广播专业游戏频道等组成的庞大的游戏产业群体。韩国整个网游市场规模从1997年之前只有100-200亿韩元发展到2004年突破40,000亿韩元。韩国网络游戏公司2004年的销售额达到了6.4亿美元,是2001年2.33亿美元的三倍。
2 中国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的文化产业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开始起步,确立市场经济地位和加入WTO后,随着政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文化产业才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2005年,我国陆续颁布了近10部文化体制改革文件,随后中央又颁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指导性文件。2004年,我国印刷、网络传播业等文化产业创造产值1.2万亿元,由文化消费业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达2万亿元以上。文化产业在我国17个城市已成为支柱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在抵御外国大片、向世界进军方面也取得了初步成就。1999年,美国的一部《泰坦尼克号》就拿走了当年中国总票房收入14.4亿元的3.2亿元。而到了2004年,中国影片《十面埋伏》以1.53亿元的票房远超出美国大片《指环王III》8600万元的进口片最高票房成绩,夺取了单片最高票房的桂冠。2005年末,不但国产大片票房收入远远高出进口大片票房收入,而且出现多部国产大片“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一些国产片也获得了金球奖、奥斯卡奖的提名。与此同时,我国也日益重视推动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加入新一轮世界文化产业的全球化浪潮。截至2005年底,我国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签署了752个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近千个国际文化组织和机构有着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并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举办艺术展览、文艺表演、讲演会、民俗展示、电影周等活动,互办各种文化年和文化节,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中国热”正在许多国家逐渐形成,世界各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会说汉语、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知华派”和“中国通”。
然而,相对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属于弱势产业,还缺乏国内市场的整合能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很低,即使上海、深圳这样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人均文化消费也还不到3%,不及发达国家人均的1/10。中国文化产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规模小,从报刊行业来看,据新闻出版总署2001年6月公布的数字,2000年,全国共有报刊10732种。数量虽多,但质量较差,实力弱,性质趋同,可谓“小、散、乱”,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竞争状态。中国文化产业的技术水平也较低,中国的大多文化产业在制作、加工、欣赏都还停留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技术水平的差距,生产过程中(比如音像制品生产)使用的都是发达国家淘汰下来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工具。另外,中国对传统文艺的重视和研究也十分欠缺和薄弱,这已经对我国传统文艺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艺缺乏充分的理论研究和理论说明。早在1950年代,毛泽东主席就指出:“中国的音乐、舞蹈、绘画是有道理的,问题是我们说不大出来,因为没有多研究。”毛主席50年前提醒我们注意的这种状况,在五十年后的今天,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对于传统文艺,我们往往还只是限于叫好,至于究竟好在哪里,还是缺乏深入的理论的说明。在这方面,我们很少看到理论性、学术性比较强的研究著作,特别是很少看到具有国际视野同时又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著作。在有些文艺门类,我们的研究水平还不如国外的学者。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事业单位都是官办的,近几年来虽然由事业型向企业型转变,但其官办的性质至今基本无大改变。体制的束缚使得中国的文化产业尚处于“前工业化”时代。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而今竟拍不出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和震撼力的世纪影视之作,更不要说打入和占领国际市场了。这与我们这个文化大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据李江帆等人的研究,从我国文化产业在“十五”期间的发展前景来看,中国加入WTO将使文化产业面临中等程度的冲击。这是由文化产业的现状特点决定的:(1)我国文化产业长期禁止或限制外企进入,但入世前的国内市场开放度较高,经营方式已与国际接轨。入世后虽对外企开放幅度较大,但受冲击并不太大。据中美世贸谈判协议,在专业服务方面,将允许外国专业人员按高透明度的程序进入中国专业服务如法律、会计、税收、管理咨询、建筑、工程、城市规划、特殊医疗和牙医、电脑服务等市场。在电影业,入世后3年内将允许外资在影院占50%以上的股份。这会给国内文化业带来一定冲击。(2)我国文化产业潜在市场容量较大,很多领域尚未开发,新供给者对原有供给者的替代效应不大。中外企业有可能在文化市场开发中“双赢”。(3)赢利水平中下。我国文化产业因国内市场竞争的存在,加上其他因素的制约,利润水平不高。根据我国首次第三产业普查,综合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旅馆业、旅行社、电影、文化艺术业在九十年代初的利润率约为8-19%。低于我国第三产业的平均赢利水平(24.6%)。因此,文化产业由于市场竞争力较强,潜在市场容量大,入世后的冲击不是很猛烈,主要是:在现有服务领域,外企将以先进的服务方式、管理水平、技术和优质服务,争夺市场份额,使低效率国内文化产业经营困难;在国内企业未及开发的新兴服务领域,外企可能利用其优势捷足先登,占领制高点。
3 中国电影产业的艰难转型
作为案例,我们看看中国的电影产业。中国电影业几乎与世界电影业同时起步,上世纪20年代是中国电影原始形成期,一些电影产业的基本规则、发行制、明星制都在初步形成;上世纪30年代是中国电影成熟期,完整的电影文化、电影追星族、电影杂志、电影消费方式都已成型;上世纪40年代是中国古典电影的顶峰,《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都有着世界级的水准。新中国成立之后,国产电影曾一度获得飞速发展,先后形成两个高潮:1965年曾达到故事片52部、美术片21部、科教片240部、纪录片378部的水平;1985年,则达到年产故事片127部、美术片45部、科教片357部、纪录片419部的创纪录成绩。进入1990年代后期,在国内外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电影业体制转换严重滞后,投资不足、市场萎缩,造成国产影业的大滑坡。1997年故事片年产量首次落到百部以下,其他种类仅及高峰期的1/10。票房则下降得更厉害,2001年的票房只有18亿人民币,2002年更降至13亿,人均不足1元。而在这仅有的一点票房收入中,进口影片还占有着半数以上的市场,在某些年份甚至高达80%。2004年中国电影经历低潮后,故事片产量首次超过200部,达到212部,较2003年增加了72部。2004年国内城市影院票房收入15.2亿元,国产影片票房收入为8.25亿,其中《十面埋伏》、《天下无贼》等7部大片的票房总计5.14亿元;其余205部,每部的票房不到200万元。按惯例,片商拿票房的1/3,即70万元不到,而一部低成本国产电影的投资约200万-300万元。大部分影片只赔不赚。业内人士透露,电影审查通过之日便是它们封存入库之时。中国电影,十之八九是在“数字的繁荣”下得到了些许满足。所以,国家广电总局总结2004年中国电影发展状况时,准确而且传神地称之为“生产形势喜人”。一位资深人士说: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国电影,2004年的票房价值,只相当于只有10年历史的新浪一年的收入。2005年我国故事片产量达到了260部,比去年增加48部,再次刷新了中国故事影片生产总量的纪录。260部故事片中,国有电影单位出品65部,民营电影机构和其他社会机构出品96部,国有民营合作62部,国有境外合作23部,民营境外合作3部,国有、民营和境外合作11部。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国内电影票房达到20亿元,海外电影票房16.5亿元,电视播映市场达到11.5亿元,三项相加,综合收入达到48亿元。
当前中国电影产业正在经历着一场重大的体制变革,全行业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电影管理体制正在从事业主导型向产业主导型转变,政府从直接管理逐步转向运用法规、政策、经济等手段来实施宏观调控。2005年4月,广电总局公布《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电影院和电影院线领域。电影经营主体从单一所有制向混合所有制结构转变,非公有资本和部分外资的准入增强了电影企业的活力和实力。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海外资本共同投资国产电影新格局逐渐形成,到2005年底,中国已拥有规模不等的电影制片机构100多家,年产胶片电影212部,电视电影110部;民营和境外资本保持旺盛的投资势头,参与生产的影片已经占总量的75%左右。电影市场正在从分割封闭垄断向统一开放竞争的格局转变,电影盈利模式已经从单一的影院票房转向了多元化的市场营销;2005年,中国有3000多座专业影院,其中有1300多家现代化影院和2800块银幕组建了37条电影院线;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已初具规模,数字影厅建设达166个,位居世界前列;在广大农村有着3万多个流动电影放映队;中央电视台的电影频道每天播出9部中外影片,覆盖了全国达7.5亿多电视观众;此外影碟市场销售活跃。全国电影产业综合效益增长较快,2005年,全国电影院国产片票房约占55%,进口影片票房约占45%;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荣获了各种奖项达21个,在海外票房达11亿元人民币,广大中国观众对电影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总起来看,中国电影产业的基础非常薄弱。电影产业化在中国应该是“刚刚发生”,离产业化的形成还有相当长的距离。电影市场规模还是偏小,例如有效的影院才1300多家、银幕数才2800多块,和13亿人的大国相比实在让人担忧。在规模小的情况下,大部分国产电影还存在市场化不高的情况,国产电影进入市场的通道也存在很多障碍。
中国应在政事分离的基础上,加快国有事业单位改革,推进产业协会建设,将政府的权力转移到产业协会;同时实行强强联合,组成强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影视产业集团,实现影视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目前我国影视产业存在着规模小、封闭性运作等特点,严重阻碍着影视产业的发展,必须尽快加以改变,要通过人、财、物的优化配置,把影视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影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影集团公司对所属制片、发行、院线等分、子公司进行改造,先后成立了6个股份制子公司。改制后的公司在国有企业主导作用和控制力不变的前提下,吸纳了部分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创作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三年来,中影集团平均年产故事片30部左右,拍摄了《张思德》《郑培民》《风起云涌》等优秀影片。2005年合拍片《无极》虽然恶评如潮,但国内票房还是达到了1.8亿元,充分体现了大型电影企业的市场运作能力和品牌影响力。长影集团公司通过深化工资制度和用人机制的改革,实现了向企业的彻底转变,增强了创作活力。近两年,影片产量由过去年产不足5部,达到年产超过10部,拍摄了《任长霞》《灿烂的季节》等优秀影片。上影集团公司也于2004年底完成了由事业工资制向企业工资制的整体转制,正着力于强化宏观调控和集团资本运作,强化微观搞活。这些改革使上影集团效益不断增长,实力不断增强,不但拍摄出了《邓小平在1928》、《鲁迅》、《上海伦巴》等优秀影片,利润总额也由2003年的209万元上升到2005年的8548万元。改革实践证明: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电影发展的唯一途径;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科技创新,尊重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是电影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
1 文艺产业与文事的工业化
现代工业化不仅仅只是满足物质需求的产品的工业化,还包括满足精神需求的产品的工业化,这就是文事的工业化。文艺属于文化的一方面,因此文艺产业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文化产业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文化产业是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首个《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其中定义文化产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这些有关的活动的集合。分成三类:1.核心层,包括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等,主要是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管理范围;2.外围层,包括网络、娱乐、旅游、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3.相关服务层,包括提供文化用品、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业务的行业,主要指可以负载文化内容的硬件产品制作业和服务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发展方式,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化产品首先是一种精神产品,具有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特殊属性,同时,它又需要在市场上进行流通和交换,因而也具有商品的价值属性。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使文化生产既是精神生产又是商品生产,这二者的矛盾统一构成了文化产业的突出特点。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生产力既包括物质方面的生产力,也包括“精神方面的生产力”。所谓精神生产力,也就是文化生产力,它表明文化是一种生产,而且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文化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进程。它使文化进入产业,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高新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高科技和文化的互相渗透,使文化本身的发展产生巨大变化,而文化产业就是高新技术与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这是文化产业的又一大特点。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现代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相并进的。印刷复制、电子排版、录音录像、网络传输等技术在文化领域广泛应用,使文化艺术品可以复制和大批量生产,从而为文化的产业化创造了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技术、数字技术、激光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艺术的创造和制作,导致了各种新的文化形式的崛起和传统文化形式的更新,从而形成了一批崭新的文化产业。“高科技”和“高文化”的互相结合正在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种结合中,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高科技产业的内容,而高科技产业则成为这些文化产业的载体。
文化产业的上述性质和特点,使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在许多发达国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和文化发展必须关注的新的战略性课题,成为国际学界公认的朝阳产业。据报道,美国音像业已超过航天工业居出口贸易的第一位。当今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已占GDP的1/5,约21800亿美元;美国的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的30%左右,也就是说美国人每花10块钱里头就有3块钱是用于文化的。美国年出口额排行第一的是文化产业,美国的电影业成为美国文化的一种象征,成为美国出口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向世界传播美国文化的最有效的手段,并且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系统,获得全球文化市场的需求支持,为美国的全球利益赢得了一个巨大的空间。1980年,好莱坞影业在国际电影市场上的占有率为30%,今天,全世界的影院85%的片源来自好莱坞。美国影片产量只占世界6%至7%,却占据了全球影院总放映时间50%以上。好莱坞7家大型影业公司:环球、派拉蒙、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公司、米高梅公司、哥伦比亚三星公司、博伟国际电影公司,都是美国电影出口协会(MPEAA)的成员公司。这些成员公司每年出品的影片数量,能占到美国电影数量总数的60%到70%,其余的30%大多是独立电影制片公司出品的。很多人认为建国仅二百多年的美国没有历史没有文化底蕴,可是美国的文化产品全世界都流行,甚至可以说是横行世界。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的文化产业早已完成了工业化进程,文化产业完全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和市场化经营。美国的文化工业已经高度综合化和网络化,例如美国迪斯尼公司于1955年建立了“迪斯尼乐园”,把可看的动画片变成可玩可触摸的动画城。为充分利用其形象专利,迪斯尼专卖店还出售有迪斯尼形象的玩具、服装、纪念品以及建造主题公园等。一件普通的T恤只卖10美元,而有了迪斯尼形象可卖40美元。
世界各国政府不仅注重对原创性和公共性文化建设的投入,甚至直接对文化产业进行投入,甚至作为国家战略予以推进,出台有关政策予以扶植,目的是使本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格局中抢占制高点和一定的市场份额。近二十年来,日本政府一直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1995年,日本制定了《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策略》,提出了21世纪“文化立国”的战略方针,通过所谓“产、官、学”(即企业、政府与科研机构)相结合的道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日本的卡通、游戏以及电影、电视、音乐、出版、主题公园等文化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已超过汽车工业产值。韩国于1997年设立了“文化产业基金”,1999年国会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法》,2001年又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使“韩流”风靡亚洲,韩国成为公认的文化出口新兴国家。在政府的支持下,韩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游戏市场,在短短数年间网游已成为韩国国内老少咸宜的全民狂欢活动,韩国网游玩家每月平均费用达25美元,居最常见的网络收费内容之榜首;另一方面,韩国通过网游的大量出口成为继北美、日本、欧洲之后的电子娱乐第四势力,在世界网游玩家心中,韩国成为不争的“游戏天堂”。截至2005年底,韩国国内的游戏制作及经营企业已达到1500多家、网吧等游戏场所46900个、包括韩国政府部门下属的韩国尖端游戏产业协会KESA、韩国游戏支援中心KGPC在内的8个游戏协会、在288家有IT相关学位的大学中由政府指定赞助的10家游戏大学及研究院、6家包括On Game Net、GameTV在内的有线电视和卫星广播专业游戏频道等组成的庞大的游戏产业群体。韩国整个网游市场规模从1997年之前只有100-200亿韩元发展到2004年突破40,000亿韩元。韩国网络游戏公司2004年的销售额达到了6.4亿美元,是2001年2.33亿美元的三倍。
2 中国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的文化产业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开始起步,确立市场经济地位和加入WTO后,随着政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文化产业才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2005年,我国陆续颁布了近10部文化体制改革文件,随后中央又颁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指导性文件。2004年,我国印刷、网络传播业等文化产业创造产值1.2万亿元,由文化消费业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达2万亿元以上。文化产业在我国17个城市已成为支柱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在抵御外国大片、向世界进军方面也取得了初步成就。1999年,美国的一部《泰坦尼克号》就拿走了当年中国总票房收入14.4亿元的3.2亿元。而到了2004年,中国影片《十面埋伏》以1.53亿元的票房远超出美国大片《指环王III》8600万元的进口片最高票房成绩,夺取了单片最高票房的桂冠。2005年末,不但国产大片票房收入远远高出进口大片票房收入,而且出现多部国产大片“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一些国产片也获得了金球奖、奥斯卡奖的提名。与此同时,我国也日益重视推动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加入新一轮世界文化产业的全球化浪潮。截至2005年底,我国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签署了752个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近千个国际文化组织和机构有着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并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举办艺术展览、文艺表演、讲演会、民俗展示、电影周等活动,互办各种文化年和文化节,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中国热”正在许多国家逐渐形成,世界各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会说汉语、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知华派”和“中国通”。
然而,相对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属于弱势产业,还缺乏国内市场的整合能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很低,即使上海、深圳这样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人均文化消费也还不到3%,不及发达国家人均的1/10。中国文化产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规模小,从报刊行业来看,据新闻出版总署2001年6月公布的数字,2000年,全国共有报刊10732种。数量虽多,但质量较差,实力弱,性质趋同,可谓“小、散、乱”,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竞争状态。中国文化产业的技术水平也较低,中国的大多文化产业在制作、加工、欣赏都还停留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技术水平的差距,生产过程中(比如音像制品生产)使用的都是发达国家淘汰下来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工具。另外,中国对传统文艺的重视和研究也十分欠缺和薄弱,这已经对我国传统文艺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艺缺乏充分的理论研究和理论说明。早在1950年代,毛泽东主席就指出:“中国的音乐、舞蹈、绘画是有道理的,问题是我们说不大出来,因为没有多研究。”毛主席50年前提醒我们注意的这种状况,在五十年后的今天,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对于传统文艺,我们往往还只是限于叫好,至于究竟好在哪里,还是缺乏深入的理论的说明。在这方面,我们很少看到理论性、学术性比较强的研究著作,特别是很少看到具有国际视野同时又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著作。在有些文艺门类,我们的研究水平还不如国外的学者。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事业单位都是官办的,近几年来虽然由事业型向企业型转变,但其官办的性质至今基本无大改变。体制的束缚使得中国的文化产业尚处于“前工业化”时代。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而今竟拍不出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和震撼力的世纪影视之作,更不要说打入和占领国际市场了。这与我们这个文化大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据李江帆等人的研究,从我国文化产业在“十五”期间的发展前景来看,中国加入WTO将使文化产业面临中等程度的冲击。这是由文化产业的现状特点决定的:(1)我国文化产业长期禁止或限制外企进入,但入世前的国内市场开放度较高,经营方式已与国际接轨。入世后虽对外企开放幅度较大,但受冲击并不太大。据中美世贸谈判协议,在专业服务方面,将允许外国专业人员按高透明度的程序进入中国专业服务如法律、会计、税收、管理咨询、建筑、工程、城市规划、特殊医疗和牙医、电脑服务等市场。在电影业,入世后3年内将允许外资在影院占50%以上的股份。这会给国内文化业带来一定冲击。(2)我国文化产业潜在市场容量较大,很多领域尚未开发,新供给者对原有供给者的替代效应不大。中外企业有可能在文化市场开发中“双赢”。(3)赢利水平中下。我国文化产业因国内市场竞争的存在,加上其他因素的制约,利润水平不高。根据我国首次第三产业普查,综合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旅馆业、旅行社、电影、文化艺术业在九十年代初的利润率约为8-19%。低于我国第三产业的平均赢利水平(24.6%)。因此,文化产业由于市场竞争力较强,潜在市场容量大,入世后的冲击不是很猛烈,主要是:在现有服务领域,外企将以先进的服务方式、管理水平、技术和优质服务,争夺市场份额,使低效率国内文化产业经营困难;在国内企业未及开发的新兴服务领域,外企可能利用其优势捷足先登,占领制高点。
3 中国电影产业的艰难转型
作为案例,我们看看中国的电影产业。中国电影业几乎与世界电影业同时起步,上世纪20年代是中国电影原始形成期,一些电影产业的基本规则、发行制、明星制都在初步形成;上世纪30年代是中国电影成熟期,完整的电影文化、电影追星族、电影杂志、电影消费方式都已成型;上世纪40年代是中国古典电影的顶峰,《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都有着世界级的水准。新中国成立之后,国产电影曾一度获得飞速发展,先后形成两个高潮:1965年曾达到故事片52部、美术片21部、科教片240部、纪录片378部的水平;1985年,则达到年产故事片127部、美术片45部、科教片357部、纪录片419部的创纪录成绩。进入1990年代后期,在国内外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电影业体制转换严重滞后,投资不足、市场萎缩,造成国产影业的大滑坡。1997年故事片年产量首次落到百部以下,其他种类仅及高峰期的1/10。票房则下降得更厉害,2001年的票房只有18亿人民币,2002年更降至13亿,人均不足1元。而在这仅有的一点票房收入中,进口影片还占有着半数以上的市场,在某些年份甚至高达80%。2004年中国电影经历低潮后,故事片产量首次超过200部,达到212部,较2003年增加了72部。2004年国内城市影院票房收入15.2亿元,国产影片票房收入为8.25亿,其中《十面埋伏》、《天下无贼》等7部大片的票房总计5.14亿元;其余205部,每部的票房不到200万元。按惯例,片商拿票房的1/3,即70万元不到,而一部低成本国产电影的投资约200万-300万元。大部分影片只赔不赚。业内人士透露,电影审查通过之日便是它们封存入库之时。中国电影,十之八九是在“数字的繁荣”下得到了些许满足。所以,国家广电总局总结2004年中国电影发展状况时,准确而且传神地称之为“生产形势喜人”。一位资深人士说: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国电影,2004年的票房价值,只相当于只有10年历史的新浪一年的收入。2005年我国故事片产量达到了260部,比去年增加48部,再次刷新了中国故事影片生产总量的纪录。260部故事片中,国有电影单位出品65部,民营电影机构和其他社会机构出品96部,国有民营合作62部,国有境外合作23部,民营境外合作3部,国有、民营和境外合作11部。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国内电影票房达到20亿元,海外电影票房16.5亿元,电视播映市场达到11.5亿元,三项相加,综合收入达到48亿元。
当前中国电影产业正在经历着一场重大的体制变革,全行业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电影管理体制正在从事业主导型向产业主导型转变,政府从直接管理逐步转向运用法规、政策、经济等手段来实施宏观调控。2005年4月,广电总局公布《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电影院和电影院线领域。电影经营主体从单一所有制向混合所有制结构转变,非公有资本和部分外资的准入增强了电影企业的活力和实力。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海外资本共同投资国产电影新格局逐渐形成,到2005年底,中国已拥有规模不等的电影制片机构100多家,年产胶片电影212部,电视电影110部;民营和境外资本保持旺盛的投资势头,参与生产的影片已经占总量的75%左右。电影市场正在从分割封闭垄断向统一开放竞争的格局转变,电影盈利模式已经从单一的影院票房转向了多元化的市场营销;2005年,中国有3000多座专业影院,其中有1300多家现代化影院和2800块银幕组建了37条电影院线;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已初具规模,数字影厅建设达166个,位居世界前列;在广大农村有着3万多个流动电影放映队;中央电视台的电影频道每天播出9部中外影片,覆盖了全国达7.5亿多电视观众;此外影碟市场销售活跃。全国电影产业综合效益增长较快,2005年,全国电影院国产片票房约占55%,进口影片票房约占45%;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荣获了各种奖项达21个,在海外票房达11亿元人民币,广大中国观众对电影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总起来看,中国电影产业的基础非常薄弱。电影产业化在中国应该是“刚刚发生”,离产业化的形成还有相当长的距离。电影市场规模还是偏小,例如有效的影院才1300多家、银幕数才2800多块,和13亿人的大国相比实在让人担忧。在规模小的情况下,大部分国产电影还存在市场化不高的情况,国产电影进入市场的通道也存在很多障碍。
中国应在政事分离的基础上,加快国有事业单位改革,推进产业协会建设,将政府的权力转移到产业协会;同时实行强强联合,组成强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影视产业集团,实现影视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目前我国影视产业存在着规模小、封闭性运作等特点,严重阻碍着影视产业的发展,必须尽快加以改变,要通过人、财、物的优化配置,把影视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影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影集团公司对所属制片、发行、院线等分、子公司进行改造,先后成立了6个股份制子公司。改制后的公司在国有企业主导作用和控制力不变的前提下,吸纳了部分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创作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三年来,中影集团平均年产故事片30部左右,拍摄了《张思德》《郑培民》《风起云涌》等优秀影片。2005年合拍片《无极》虽然恶评如潮,但国内票房还是达到了1.8亿元,充分体现了大型电影企业的市场运作能力和品牌影响力。长影集团公司通过深化工资制度和用人机制的改革,实现了向企业的彻底转变,增强了创作活力。近两年,影片产量由过去年产不足5部,达到年产超过10部,拍摄了《任长霞》《灿烂的季节》等优秀影片。上影集团公司也于2004年底完成了由事业工资制向企业工资制的整体转制,正着力于强化宏观调控和集团资本运作,强化微观搞活。这些改革使上影集团效益不断增长,实力不断增强,不但拍摄出了《邓小平在1928》、《鲁迅》、《上海伦巴》等优秀影片,利润总额也由2003年的209万元上升到2005年的8548万元。改革实践证明: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电影发展的唯一途径;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科技创新,尊重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是电影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