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椒
辣椒似乎已然成为当下流行重口味的重要构成元素。然而对于喜辣之人,辣椒的感官绝非一维的,享受也好,刺激也罢,辣的感受是多元的,并且往往层层深入,高潮迭起。对于不同地域的喜辣者,辣与辣之间的区别犹如身体感知气温和天气的变化。巴蜀的辣作用于舌尖,滇人的辣作用于舌根,黔地的辣作用于喉,而潇湘的辣则直达头顶。
泡椒给我带来的感受,绝非可以用简单的重口味一词概括。经过长时间的后天加工,泡椒仿佛已褪去了辣椒的“烟火”气,出落得清丽又淡雅。夹一粒食之,辣,确实辣,但却少了胃里的火烧火燎,也少了头顶的大汗淋漓,而是飘在身体里缓缓上升的轻盈感。这种感受像是经过了多年的修炼,已去除了早年在土地里生长所留下的空气与水的味道,单单只存一辣味,辣得单纯,辣得自在。我常常想,是否这才是真正的、极致的“辣”的感受。泡椒就像辣椒家族的宗教领袖,躺在坛底修行多年,盐水保留它依旧饱满的形体,却提炼了它“辣”的灵魂。待再见天光之日,泡椒的“辣”已不再单纯地是味觉感受,稍一凑近,就连嗅觉也能辨别出这一“辣”的感受。拣一颗放入口中,近乎宗教的体验,如同超越了一切已知的感官,在一切身体感受来临之前,已经觉得飘然,像处于存在与虚无的边界。
正因为此,泡椒似乎和“重”的感受没了干系,反而多出了几分“清淡”气质,在辣椒家族里显得有些遗世独立。洗一棵娃娃菜,或切几段青笋条,放入泡椒水中腌制几天,辣味虽存,却只觉清淡爽口,炎炎夏日再啖一口清酒,汗未先出,浊气已消,通体清澈。贪肉者如我,也可焯几只凤爪,紧一锅猪蹄,或切几瓣鸡胗,与泡椒共枕几个夜晚,揭盖食之,肉腥全无,只留下爽脆的口感和白玉般剔透的姿态。再热一碗米饭,或是盛一碗凉粥,三俩好友散食或对饮,既满足了食肉之欲,又不觉得肥腻难耐。就连猪肉皮这等肥厚大户,遇泡椒浸上两天,也立马变得娇嫩喜人。
夏日将近,对于泡椒的惦念又跑上心头。昏黄的厨房里妈妈泡上一锅凤爪,次日我便坐在客厅地板上肆无忌惮地吃起来;夏夜晚风中与好友溜达在校园各处,吃上几口泡椒猪皮,再喝一罐冷啤酒,便顿觉心事全消。不似酷暑时大红辣椒们与身体所作的对抗训练,泡椒更淡然随性,不浓重也不强烈,却在一瞬打通脉络,“茅塞顿开”。
哎呀,昨天泡下的一盆青笋凤爪该好了,开吃!
泡椒给我带来的感受,绝非可以用简单的重口味一词概括。经过长时间的后天加工,泡椒仿佛已褪去了辣椒的“烟火”气,出落得清丽又淡雅。夹一粒食之,辣,确实辣,但却少了胃里的火烧火燎,也少了头顶的大汗淋漓,而是飘在身体里缓缓上升的轻盈感。这种感受像是经过了多年的修炼,已去除了早年在土地里生长所留下的空气与水的味道,单单只存一辣味,辣得单纯,辣得自在。我常常想,是否这才是真正的、极致的“辣”的感受。泡椒就像辣椒家族的宗教领袖,躺在坛底修行多年,盐水保留它依旧饱满的形体,却提炼了它“辣”的灵魂。待再见天光之日,泡椒的“辣”已不再单纯地是味觉感受,稍一凑近,就连嗅觉也能辨别出这一“辣”的感受。拣一颗放入口中,近乎宗教的体验,如同超越了一切已知的感官,在一切身体感受来临之前,已经觉得飘然,像处于存在与虚无的边界。
正因为此,泡椒似乎和“重”的感受没了干系,反而多出了几分“清淡”气质,在辣椒家族里显得有些遗世独立。洗一棵娃娃菜,或切几段青笋条,放入泡椒水中腌制几天,辣味虽存,却只觉清淡爽口,炎炎夏日再啖一口清酒,汗未先出,浊气已消,通体清澈。贪肉者如我,也可焯几只凤爪,紧一锅猪蹄,或切几瓣鸡胗,与泡椒共枕几个夜晚,揭盖食之,肉腥全无,只留下爽脆的口感和白玉般剔透的姿态。再热一碗米饭,或是盛一碗凉粥,三俩好友散食或对饮,既满足了食肉之欲,又不觉得肥腻难耐。就连猪肉皮这等肥厚大户,遇泡椒浸上两天,也立马变得娇嫩喜人。
夏日将近,对于泡椒的惦念又跑上心头。昏黄的厨房里妈妈泡上一锅凤爪,次日我便坐在客厅地板上肆无忌惮地吃起来;夏夜晚风中与好友溜达在校园各处,吃上几口泡椒猪皮,再喝一罐冷啤酒,便顿觉心事全消。不似酷暑时大红辣椒们与身体所作的对抗训练,泡椒更淡然随性,不浓重也不强烈,却在一瞬打通脉络,“茅塞顿开”。
哎呀,昨天泡下的一盆青笋凤爪该好了,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