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东方 禅在中国(下)5-12完整文字版
智慧东方 禅在中国 2012-5-12
凤凰卫视 主持人:梁文道
视频地址:http://v.ifeng.com/history/wenhuashidian/201205/9dfbf02d-0a96-4e1c-96c9-a03012a4060d.shtml
【引子】
当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喧嚣繁华,当人心越来越浮躁不安的时候,在中国,在古老的深山古刹和繁华的都市街头,一个来自禅修者的顽强足音,在绵延流淌了三千年后,如今 愈发清晰响亮。
禅宗,为何得以在中国延续千年不断,又为何最终可以汇集成中国佛教里的中流砥柱,这是一个追溯千年的禅宗传奇。
【梁文道】
就如上集所说的一样,今天我们所读到的禅宗的历史多大部分,都是由一些后来我们叫做南宗的一些代表人物,他们去记录跟书写下来的。如果从现在比较严格的标准的史学角度来看的话,我们会觉得这里面的故事也许有很多加油添醋的成份,所以我们知道在胡适之后,整个现代的禅宗研究有个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怎么样去重新恢复原来禅宗种种的面目。那么在我们一般人所知道的禅宗故事里面,当然是从达摩开始,往下一代一代把这个法脉传到六祖慧能那里去,而这一代又一代的传承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慧能怎么从五祖手上接过这个衣钵。这些故事在我们看来都非常的传奇,既然包含了一些谋杀、追杀的元素,又要逃命逃亡,这些故事都很刺激、很好听,但是严格的讲,它们有点像是圣徒传,就是要把传主神话化了,而掩盖了原来许多的历史事实。
【旁白】
这里是广东云浮新兴县,一千多年前,这里就是一个八州通堑之地。佛教从海上传到广州以后,通往内陆走的就是新兴这条古道。相传此处有户姓卢的人家,儿子叫慧能。慧能三岁时,父亲病故,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由于父亲的早逝,慧能很小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李绍棠】云浮新兴六祖文化研究会 会长
挑柴去卖,天天都看着寺庙人山人海、香火缭绕,那么多信佛的人去拜佛,对他发生了影响,他慢慢发生了兴趣。他的寄托就是寺庙,卖完柴就去听经,跟和尚去交朋友。
【旁白】
有一天,慧能听到一位居士念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中国的禅学,自达摩以来以修习《楞伽经》为主,五祖洪忍在湖北黄梅东山寺传法期间,除了继承禅学传统,同时还增加了修习《金刚经》的新内容,也正是因为金刚经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慧能动身前往东山寺,拜五祖洪忍为师。
慧能:“此来拜师,是为了要成佛”
五祖问:“你从新州来是南蛮之人,如何能成佛呢?”
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难道也有南北之别吗?”
弘忍大师认为慧能有慧根,决定收留他,但是慧能并非嫡系,怕他遭人排挤,弘忍大师故意的“冷落”是对慧能的保护。话说慧能在寺内,劈柴、舂米、打杂长达八个月。有一天,年迈的弘忍大师意识到,该是为自己选立法嗣的时候了。
五祖:“你们将自己所证悟的写成偈子,如果有谁真已悟道,我便把衣钵传给他”。
在当时,弘忍大师的众多弟子中,公认为资历最高、学问最精的是神秀,神秀确实也不负众望,夜半时分,神秀在寺院的南廊墙壁上写下他的作品“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如禅】云浮国恩寺主持
五祖呢一看,看了以后就知道,是他的大弟子神秀写的,然后五祖就说:“你还在门外”。
【旁白】
当时还在做杂役的慧能得知此偈,也说神秀还没有悟道,于是他托人代笔,在墙上写下了另外一个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黄夏年】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研究员
每个人的心本来是明净的,那么很多人不知道这一点,老是在心之外再去找一颗心,把自己这颗心好像忘记,找一颗心让自己的心得到安顿。实际上,六祖告诉我们,你的心本来就是一颗明净的心,你不要到外面去找,你把自己的明净的心给发掘出来。
【旁白】
正因为六祖慧能不识字,读的经典没有神秀大师多,所受到的传统知识影响也少,更有利于他打破常规。或许正因为是这样,弘忍大师最终将达摩始祖的袈裟和圣钵郑重交与慧能,从此慧能成为禅宗六祖。他所创立的南宗禅,也开枝散叶成为中国佛教主流。
【梁文道】
我们知道在佛教里面,一般所谓的重要的文献,就可以归纳为三藏,三藏就是经律论。
经,一般而言都必须是佛所说的,才叫经;
论,反而可以是由别的人去著作,那么别的人去造论或者去写论的时候,为了就是要注解跟延伸原来佛经里所含有的意思,乃至于非常有名的龙树菩萨写的书也都被归纳为论的范围,而非经的范围。
但是在中国佛教里面有一位,是我们由一般的大修行者,他的故事、他的口述、他的教训集结起来却被捧到了经的地位的程度,那部书就是《六祖坛经》,我们大家都知道,它讲的当然是六祖所说的经。六祖又被认为是一个不识字的乡下小孩,那他是不是真的有可能,又不识字又能随口说出这么深奥、这么重要的一部经出来呢?后来大部分的学者都很怀疑这是个传说,就像之前所说的一样,这也是为了要去神话化六祖的身份,好像是为了要告诉我们:有时候你识字越多你就越反动,你懂得知识越多、了解的见解越多,它越构成一种知识的障碍。所以大家特别夸张的要去强调,这么一个目不识丁的六祖,他反而能够明心见性,直接的达到一个证悟的境界。我们要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故事它的含义,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故事虽然有很大的可能是虚构的,但是它还会给我们很有用的教训。
【旁白】
在今天的中国,佛教宗派当中几乎是禅宗一枝独秀,所以有学者认为,中国佛教唯一存在的也只有禅宗。
【黄夏年】
佛教是讲传承的,你比如说,我是出家人,我要跟我师傅,我师傅在我上面师傅的这么一代代相传。当然说在中国佛教里面,还有像什么天台、华严、唯识这些派别。这些派别传下来,它的宗派没有传承下来,但是它的经典有人在学习着,它的理论有人在钻研着,钻研的人是个法师。如果说从它的传承上来看,他肯定是禅宗的子孙,但是他学习关心的兴趣点,可能是在其他宗派。那我们从宗派的传承角度来讲,中国确实现在只有禅宗,而且这个禅宗是属于南宗。所说的南宗,就是慧能建立的宗派。
【旁白】
早在当年五祖弘忍传法之时,就形成了神秀和慧能两大体系,将禅宗划分为讲究渐悟的北宗,和讲究顿悟的南宗。
【黄夏年】
神秀是地位很高的人,他在唐代的时候,我们称他为三朝帝师两京国祖,他做了三个皇帝的帝师,所以神秀这一派当时在中国影响很大。那么慧能那个时候在哪儿呢?如果按照坛经的说法,慧能是被追杀的人,于是他就跑到南方广东,回到广东老家去隐居了,然后再出山。
【旁白】
一位是皇权支持的高僧,一位是被人追杀的和尚。然而他们身上承担的法脉传承,却又为何出现了逆转呢?
【净慧法师】
六祖他始终保持禅宗的这个本位,在山林里边建寺院,在山林里开荒种地、自食其力,成就人生的这个终极关怀。这个北宗相反,神秀这一系接连出几位国师,朝廷一有变故了,他这个教坛就不稳固了,他跟政治联系的太紧,跟政治联系的太密切,一定会受到政治的牵连。
【黄夏年】
我们经常讲的,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北伐,从广东的革命北伐到北方就是北京,到南方就是整个上海,那慧能的这套禅法,在中国禅宗史上,很多学者把它称为是一场革命、一场颠覆。那如果我们用北伐来套的话,就是慧能把他那套禅法,他的南宗禅建立以后,迅速占领了整个中国,这也是佛教史上的一个北伐,而且是比中国近代史上的北伐要早一千多年。
【梁文道】
在六祖慧能之后,中国禅宗最重要的人物恐怕就是荷泽神会大师,因为他后来传下去的弟子,比如说马祖道一或者是百丈怀海,那么是真真正正地把中国禅宗建立成了今天我们所知的这副样貌,但是问题是,神会和尚在过去的禅宗史上虽然重要,但并不是像大家所以为的真的有那么重要,大家并不是太重视他。他的地位和他的贡献,之所以能够被重新发掘出来,那主要是胡适的成就。胡适是非常反佛教,也和讨厌禅宗的,但问题是,他却认为神会和尚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并不次于基督教里面圣保罗的地位,也就是说他是一个革命性的人物,那么他到底革命在哪里呢?今天大部分的史学家或者是宗教学者都认为,神会最重要的一个成就,是建构出了一个禅宗里面南北宗 的区分。也就是说其实在神会之前,当时占主流的这个禅宗,跟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禅宗有点不一样,现在我们回顾过去就会说那是叫北宗,而慧能这一脉叫做南宗,但其实当时并没有南北宗这个说法,就只有正统跟非正统的说法而已,而非正统其实反而是神会和尚的一脉,但是他主动的提出了挑战,对北宗提出了很多很严重的质疑跟一些的辩论,那么在这些辩论里面,我们可以看得到,他有意的在操作某一些修辞,比如说有名的顿渐之争。大家都知道,今天禅宗会说它是讲顿悟的,但是其实在那个时候,这个顿跟渐的区别没有那么大,就是因为神会和尚他提出,我们南宗讲顿悟这才是正统,而你们北宗讲渐悟那是不正统的,于是这个历史就被如此记下来了。
【旁白】
由慧能一脉传下来的百丈怀海禅师,生于唐开元八年,曾和西堂智藏、南泉普愿一起师从马祖道一参学,后世并称马祖门下三大士。之后怀海应邀到江西大雄山乡导庵主持修行,并改寺名为百丈寺,一时四方禅客云集,百丈丛林门风大盛。
【纯一】
一个团体建立以后,要维系这个团体的话,没有很好的制度,这个团体是没有办法保持它的可持续的发展的。像马祖建丛林就是硬件,而百丈立情归恰恰就是软件,百丈就在这个丛林里面就提出了管理的制度,最早叫《禅门规式》。
【旁白】
虽然百丈怀海禅师所创《禅门规式》已经失传,但其主要内容,则屡见于后人著述。元代,朝廷颁令由百丈寺住持德辉重辑“清规定本”名为《敕修百丈清规》,颁行全国共同遵守。
【梁文道】
今天大家随便到任何一个书店,看看那些畅销书的话,会很容易看到“平常心”这三个字,很多励志的书,很多教人做人的书都很喜欢讲平常心,甚至有时候我们看那些政治人物,比如像台湾在每回大选的时候,都会看到有政治人物出来说,没有什么了,我只是秉着我的平常心来从政。一个做生意的人,他赚的钱再多,他也可以告诉大家,我只是本着我的平常心来做买卖而已。那么这个“平常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之所以能流行那么广,也是跟我们的禅宗有关的。而在禅宗史上面,跟平常心这三个字锁得最紧的、关系最密切的当然就是赵州法师。
赵州禅师有个公案,当初他跟南泉普愿禅师学禅的时候,曾经问过“道到底是什么”,那南泉普愿禅师告诉他说“平常心是道”,于是他又问,那这个平常心我们该用怎样的方法能够走向它、得到它呢?禅师告诉赵州和尚说,你啊,只要一打算走向平常心,那就已经不行了。那为什么呢?这就是平常心它本然在此,如果你对它有一个目标的设定,觉得我要慢慢的念成平常心、或走向平常心、或修成平常心,那时候就已经有一番造作、一番曲折,就不再是平常心了。听完这番话没多久,赵州和尚就开悟了。
这是个很有名的公案,乃至于到后来,大家一天到晚都在讲平常心,可是我建议大家要搞清楚,所有这些公案都是有脉络有背景的,你不经过一番刻苦的修行,到了那点上,你是不可能借着这样的一个公案而开悟的。就像今天我们到处讲到泛滥的平常心,已经完全不是我们原来讲的那个意思了。
【旁白】
柏林寺因赵州和尚知名,祖师殿也随赵州和尚而设,赵州曾师从南泉普愿学禅三十年,之后行脚天下遍访当时著名禅师,到八十岁时,才应信众之请主持赵州观音院,在这里弘法参禅长达四十年时间,达到古人罕见的一百二十岁高龄。
【楼宇烈】
赵州和尚就讲嘛,就以本分事来接引学人。你是担柴跳水的,我就按照担柴跳水的来接引你;你是读书写字的,我就按照读书写字的来接引你。尤其是赵州和尚提出的一个公案“吃茶去”,不管是谁到他那里,都让他吃茶去。这意味着什么呢,就因为这茶本身,是当时寺院生活里面最为普通的事情,说法要喝茶、休息要喝茶、坐禅要喝茶,所以后来又成了中国人生活中的不可缺的开门七件事之一。所以让你吃茶去就告诉你,这个禅就在日常的生活中。
【旁白】
赵州和尚在世时,就已经声播宇内,僧俗共仰。而身后留下的话头、公案,更是后人最常参究和引用的经典案例。赵州虽未开宗立派,但却汇集各家所长,禅门五宗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赵州禅的影响和启发。
【梁文道】
我觉得在佛教2500年的传承历史里面,最不容易向中国人说得清楚讲的明白的,恰恰是我们大家都以为自己很熟悉的禅宗。想想看今天的禅宗的发展已经是世界规模了,世界各地都在有人学禅,从德国的黑森林一直到美国加州,甚至像乔布斯他们都曾经去学禅,都有很多禅宗的道场。而禅宗演变到今天,无论是日本的曹洞宗、临济宗,还是韩国的临济宗,跟原来中国禅宗都已经有了不一样的发展,但是无论如何,他们的核心还是一样的,但这个核心怎能可能说的清楚呢?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很难达成的任务。比如说像平常讲到的平常心是道,或者说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这些说法真的听起来都很悬,所以我建议,大家真的想要认识禅宗的话,恐怕不能只是从这些文字上去了解禅宗。如果我们只是从这些表面的文字去了解禅宗的话,岂不犯了禅宗的大忌吗?那禅宗真正要教导我们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去做。你不修行,一天不去开始试试看禅宗的修行的这个实际的感受的话,你看了再多的公案、了解了再多的玄妙的故事,你都只是一个在嘴巴上说说而已的口头禅。就有点像当年苏东坡跟佛印的故事一样,说来说去,就是一个文人之间谈话的一个技巧,这也就难怪,我今天在很多的饭桌上,看到一些文人、一些很风雅的人物,他们喝酒喝得满脸赤红,但是随时都能够在谈禅,这个禅到底跟他们的所作所为有什么关系呢?
【旁白】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大陆宗教政策的恢复、落实,许多著名的禅宗寺院相继得到修复和开放,一度停止的宗教活动也开始慢慢复苏,出版界推波助澜,“禅宗热”波及各个社会层面,而在台湾,由耕云先生提出的安祥禅和李元松先生提出的现代禅,则风靡全岛兴盛一时。流风所及,也使包括净慧在内的大陆佛教中人,开始思考适应当代生活、契合现代人根性的弘法思路和禅学理念。
【净慧长老】
佛教在每一个时代,它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当时代人们心灵的困惑,今天的禅风肯定不能用棒来打、不能用喝来吓唬人,今天是一个科学的时代,那你就一定要用今天的方法来弘扬佛法,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所以就提出了生活禅。
【旁白】
依照“生活禅”的开示“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运水搬柴这些生活琐事,虽然只是我们日常中极为寻常的行为,但也都是一种参禅悟道的方式,可以从中领悟禅的智慧。然而,虽说众生皆有佛性,但真正能从简单琐事中悟道得心的人,却少之又少。或许,净慧长老提出的“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就是对生活禅最好的注解。
【净慧长老】
所谓善用其心,就不但优化自身的素质,朝这个方面去努力;善待一切,就不断和谐自他关系,从这个方面去努力,这就是我们人生的两件大事,人生把这两件事做好了,一切都好了。
【问】
究竟什么是禅?
【净慧长老】
什么都是禅,你说哪个不是禅。我们在对话,我也在微笑,你也在微笑;你在提问题,我在答问题,这是不是禅。禅是充满一切地方,禅就是人的喜悦,禅就是生命的安详,禅就是生命的关怀,禅就是彼此之间的一种默契。
凤凰卫视 主持人:梁文道
视频地址:http://v.ifeng.com/history/wenhuashidian/201205/9dfbf02d-0a96-4e1c-96c9-a03012a4060d.shtml
【引子】
当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喧嚣繁华,当人心越来越浮躁不安的时候,在中国,在古老的深山古刹和繁华的都市街头,一个来自禅修者的顽强足音,在绵延流淌了三千年后,如今 愈发清晰响亮。
禅宗,为何得以在中国延续千年不断,又为何最终可以汇集成中国佛教里的中流砥柱,这是一个追溯千年的禅宗传奇。
【梁文道】
就如上集所说的一样,今天我们所读到的禅宗的历史多大部分,都是由一些后来我们叫做南宗的一些代表人物,他们去记录跟书写下来的。如果从现在比较严格的标准的史学角度来看的话,我们会觉得这里面的故事也许有很多加油添醋的成份,所以我们知道在胡适之后,整个现代的禅宗研究有个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怎么样去重新恢复原来禅宗种种的面目。那么在我们一般人所知道的禅宗故事里面,当然是从达摩开始,往下一代一代把这个法脉传到六祖慧能那里去,而这一代又一代的传承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慧能怎么从五祖手上接过这个衣钵。这些故事在我们看来都非常的传奇,既然包含了一些谋杀、追杀的元素,又要逃命逃亡,这些故事都很刺激、很好听,但是严格的讲,它们有点像是圣徒传,就是要把传主神话化了,而掩盖了原来许多的历史事实。
【旁白】
这里是广东云浮新兴县,一千多年前,这里就是一个八州通堑之地。佛教从海上传到广州以后,通往内陆走的就是新兴这条古道。相传此处有户姓卢的人家,儿子叫慧能。慧能三岁时,父亲病故,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由于父亲的早逝,慧能很小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李绍棠】云浮新兴六祖文化研究会 会长
挑柴去卖,天天都看着寺庙人山人海、香火缭绕,那么多信佛的人去拜佛,对他发生了影响,他慢慢发生了兴趣。他的寄托就是寺庙,卖完柴就去听经,跟和尚去交朋友。
【旁白】
有一天,慧能听到一位居士念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中国的禅学,自达摩以来以修习《楞伽经》为主,五祖洪忍在湖北黄梅东山寺传法期间,除了继承禅学传统,同时还增加了修习《金刚经》的新内容,也正是因为金刚经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慧能动身前往东山寺,拜五祖洪忍为师。
慧能:“此来拜师,是为了要成佛”
五祖问:“你从新州来是南蛮之人,如何能成佛呢?”
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难道也有南北之别吗?”
弘忍大师认为慧能有慧根,决定收留他,但是慧能并非嫡系,怕他遭人排挤,弘忍大师故意的“冷落”是对慧能的保护。话说慧能在寺内,劈柴、舂米、打杂长达八个月。有一天,年迈的弘忍大师意识到,该是为自己选立法嗣的时候了。
五祖:“你们将自己所证悟的写成偈子,如果有谁真已悟道,我便把衣钵传给他”。
在当时,弘忍大师的众多弟子中,公认为资历最高、学问最精的是神秀,神秀确实也不负众望,夜半时分,神秀在寺院的南廊墙壁上写下他的作品“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如禅】云浮国恩寺主持
五祖呢一看,看了以后就知道,是他的大弟子神秀写的,然后五祖就说:“你还在门外”。
【旁白】
当时还在做杂役的慧能得知此偈,也说神秀还没有悟道,于是他托人代笔,在墙上写下了另外一个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黄夏年】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研究员
每个人的心本来是明净的,那么很多人不知道这一点,老是在心之外再去找一颗心,把自己这颗心好像忘记,找一颗心让自己的心得到安顿。实际上,六祖告诉我们,你的心本来就是一颗明净的心,你不要到外面去找,你把自己的明净的心给发掘出来。
【旁白】
正因为六祖慧能不识字,读的经典没有神秀大师多,所受到的传统知识影响也少,更有利于他打破常规。或许正因为是这样,弘忍大师最终将达摩始祖的袈裟和圣钵郑重交与慧能,从此慧能成为禅宗六祖。他所创立的南宗禅,也开枝散叶成为中国佛教主流。
【梁文道】
我们知道在佛教里面,一般所谓的重要的文献,就可以归纳为三藏,三藏就是经律论。
经,一般而言都必须是佛所说的,才叫经;
论,反而可以是由别的人去著作,那么别的人去造论或者去写论的时候,为了就是要注解跟延伸原来佛经里所含有的意思,乃至于非常有名的龙树菩萨写的书也都被归纳为论的范围,而非经的范围。
但是在中国佛教里面有一位,是我们由一般的大修行者,他的故事、他的口述、他的教训集结起来却被捧到了经的地位的程度,那部书就是《六祖坛经》,我们大家都知道,它讲的当然是六祖所说的经。六祖又被认为是一个不识字的乡下小孩,那他是不是真的有可能,又不识字又能随口说出这么深奥、这么重要的一部经出来呢?后来大部分的学者都很怀疑这是个传说,就像之前所说的一样,这也是为了要去神话化六祖的身份,好像是为了要告诉我们:有时候你识字越多你就越反动,你懂得知识越多、了解的见解越多,它越构成一种知识的障碍。所以大家特别夸张的要去强调,这么一个目不识丁的六祖,他反而能够明心见性,直接的达到一个证悟的境界。我们要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故事它的含义,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故事虽然有很大的可能是虚构的,但是它还会给我们很有用的教训。
【旁白】
在今天的中国,佛教宗派当中几乎是禅宗一枝独秀,所以有学者认为,中国佛教唯一存在的也只有禅宗。
【黄夏年】
佛教是讲传承的,你比如说,我是出家人,我要跟我师傅,我师傅在我上面师傅的这么一代代相传。当然说在中国佛教里面,还有像什么天台、华严、唯识这些派别。这些派别传下来,它的宗派没有传承下来,但是它的经典有人在学习着,它的理论有人在钻研着,钻研的人是个法师。如果说从它的传承上来看,他肯定是禅宗的子孙,但是他学习关心的兴趣点,可能是在其他宗派。那我们从宗派的传承角度来讲,中国确实现在只有禅宗,而且这个禅宗是属于南宗。所说的南宗,就是慧能建立的宗派。
【旁白】
早在当年五祖弘忍传法之时,就形成了神秀和慧能两大体系,将禅宗划分为讲究渐悟的北宗,和讲究顿悟的南宗。
【黄夏年】
神秀是地位很高的人,他在唐代的时候,我们称他为三朝帝师两京国祖,他做了三个皇帝的帝师,所以神秀这一派当时在中国影响很大。那么慧能那个时候在哪儿呢?如果按照坛经的说法,慧能是被追杀的人,于是他就跑到南方广东,回到广东老家去隐居了,然后再出山。
【旁白】
一位是皇权支持的高僧,一位是被人追杀的和尚。然而他们身上承担的法脉传承,却又为何出现了逆转呢?
【净慧法师】
六祖他始终保持禅宗的这个本位,在山林里边建寺院,在山林里开荒种地、自食其力,成就人生的这个终极关怀。这个北宗相反,神秀这一系接连出几位国师,朝廷一有变故了,他这个教坛就不稳固了,他跟政治联系的太紧,跟政治联系的太密切,一定会受到政治的牵连。
【黄夏年】
我们经常讲的,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北伐,从广东的革命北伐到北方就是北京,到南方就是整个上海,那慧能的这套禅法,在中国禅宗史上,很多学者把它称为是一场革命、一场颠覆。那如果我们用北伐来套的话,就是慧能把他那套禅法,他的南宗禅建立以后,迅速占领了整个中国,这也是佛教史上的一个北伐,而且是比中国近代史上的北伐要早一千多年。
【梁文道】
在六祖慧能之后,中国禅宗最重要的人物恐怕就是荷泽神会大师,因为他后来传下去的弟子,比如说马祖道一或者是百丈怀海,那么是真真正正地把中国禅宗建立成了今天我们所知的这副样貌,但是问题是,神会和尚在过去的禅宗史上虽然重要,但并不是像大家所以为的真的有那么重要,大家并不是太重视他。他的地位和他的贡献,之所以能够被重新发掘出来,那主要是胡适的成就。胡适是非常反佛教,也和讨厌禅宗的,但问题是,他却认为神会和尚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并不次于基督教里面圣保罗的地位,也就是说他是一个革命性的人物,那么他到底革命在哪里呢?今天大部分的史学家或者是宗教学者都认为,神会最重要的一个成就,是建构出了一个禅宗里面南北宗 的区分。也就是说其实在神会之前,当时占主流的这个禅宗,跟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禅宗有点不一样,现在我们回顾过去就会说那是叫北宗,而慧能这一脉叫做南宗,但其实当时并没有南北宗这个说法,就只有正统跟非正统的说法而已,而非正统其实反而是神会和尚的一脉,但是他主动的提出了挑战,对北宗提出了很多很严重的质疑跟一些的辩论,那么在这些辩论里面,我们可以看得到,他有意的在操作某一些修辞,比如说有名的顿渐之争。大家都知道,今天禅宗会说它是讲顿悟的,但是其实在那个时候,这个顿跟渐的区别没有那么大,就是因为神会和尚他提出,我们南宗讲顿悟这才是正统,而你们北宗讲渐悟那是不正统的,于是这个历史就被如此记下来了。
【旁白】
由慧能一脉传下来的百丈怀海禅师,生于唐开元八年,曾和西堂智藏、南泉普愿一起师从马祖道一参学,后世并称马祖门下三大士。之后怀海应邀到江西大雄山乡导庵主持修行,并改寺名为百丈寺,一时四方禅客云集,百丈丛林门风大盛。
【纯一】
一个团体建立以后,要维系这个团体的话,没有很好的制度,这个团体是没有办法保持它的可持续的发展的。像马祖建丛林就是硬件,而百丈立情归恰恰就是软件,百丈就在这个丛林里面就提出了管理的制度,最早叫《禅门规式》。
【旁白】
虽然百丈怀海禅师所创《禅门规式》已经失传,但其主要内容,则屡见于后人著述。元代,朝廷颁令由百丈寺住持德辉重辑“清规定本”名为《敕修百丈清规》,颁行全国共同遵守。
【梁文道】
今天大家随便到任何一个书店,看看那些畅销书的话,会很容易看到“平常心”这三个字,很多励志的书,很多教人做人的书都很喜欢讲平常心,甚至有时候我们看那些政治人物,比如像台湾在每回大选的时候,都会看到有政治人物出来说,没有什么了,我只是秉着我的平常心来从政。一个做生意的人,他赚的钱再多,他也可以告诉大家,我只是本着我的平常心来做买卖而已。那么这个“平常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之所以能流行那么广,也是跟我们的禅宗有关的。而在禅宗史上面,跟平常心这三个字锁得最紧的、关系最密切的当然就是赵州法师。
赵州禅师有个公案,当初他跟南泉普愿禅师学禅的时候,曾经问过“道到底是什么”,那南泉普愿禅师告诉他说“平常心是道”,于是他又问,那这个平常心我们该用怎样的方法能够走向它、得到它呢?禅师告诉赵州和尚说,你啊,只要一打算走向平常心,那就已经不行了。那为什么呢?这就是平常心它本然在此,如果你对它有一个目标的设定,觉得我要慢慢的念成平常心、或走向平常心、或修成平常心,那时候就已经有一番造作、一番曲折,就不再是平常心了。听完这番话没多久,赵州和尚就开悟了。
这是个很有名的公案,乃至于到后来,大家一天到晚都在讲平常心,可是我建议大家要搞清楚,所有这些公案都是有脉络有背景的,你不经过一番刻苦的修行,到了那点上,你是不可能借着这样的一个公案而开悟的。就像今天我们到处讲到泛滥的平常心,已经完全不是我们原来讲的那个意思了。
【旁白】
柏林寺因赵州和尚知名,祖师殿也随赵州和尚而设,赵州曾师从南泉普愿学禅三十年,之后行脚天下遍访当时著名禅师,到八十岁时,才应信众之请主持赵州观音院,在这里弘法参禅长达四十年时间,达到古人罕见的一百二十岁高龄。
【楼宇烈】
赵州和尚就讲嘛,就以本分事来接引学人。你是担柴跳水的,我就按照担柴跳水的来接引你;你是读书写字的,我就按照读书写字的来接引你。尤其是赵州和尚提出的一个公案“吃茶去”,不管是谁到他那里,都让他吃茶去。这意味着什么呢,就因为这茶本身,是当时寺院生活里面最为普通的事情,说法要喝茶、休息要喝茶、坐禅要喝茶,所以后来又成了中国人生活中的不可缺的开门七件事之一。所以让你吃茶去就告诉你,这个禅就在日常的生活中。
【旁白】
赵州和尚在世时,就已经声播宇内,僧俗共仰。而身后留下的话头、公案,更是后人最常参究和引用的经典案例。赵州虽未开宗立派,但却汇集各家所长,禅门五宗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赵州禅的影响和启发。
【梁文道】
我觉得在佛教2500年的传承历史里面,最不容易向中国人说得清楚讲的明白的,恰恰是我们大家都以为自己很熟悉的禅宗。想想看今天的禅宗的发展已经是世界规模了,世界各地都在有人学禅,从德国的黑森林一直到美国加州,甚至像乔布斯他们都曾经去学禅,都有很多禅宗的道场。而禅宗演变到今天,无论是日本的曹洞宗、临济宗,还是韩国的临济宗,跟原来中国禅宗都已经有了不一样的发展,但是无论如何,他们的核心还是一样的,但这个核心怎能可能说的清楚呢?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很难达成的任务。比如说像平常讲到的平常心是道,或者说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这些说法真的听起来都很悬,所以我建议,大家真的想要认识禅宗的话,恐怕不能只是从这些文字上去了解禅宗。如果我们只是从这些表面的文字去了解禅宗的话,岂不犯了禅宗的大忌吗?那禅宗真正要教导我们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去做。你不修行,一天不去开始试试看禅宗的修行的这个实际的感受的话,你看了再多的公案、了解了再多的玄妙的故事,你都只是一个在嘴巴上说说而已的口头禅。就有点像当年苏东坡跟佛印的故事一样,说来说去,就是一个文人之间谈话的一个技巧,这也就难怪,我今天在很多的饭桌上,看到一些文人、一些很风雅的人物,他们喝酒喝得满脸赤红,但是随时都能够在谈禅,这个禅到底跟他们的所作所为有什么关系呢?
【旁白】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大陆宗教政策的恢复、落实,许多著名的禅宗寺院相继得到修复和开放,一度停止的宗教活动也开始慢慢复苏,出版界推波助澜,“禅宗热”波及各个社会层面,而在台湾,由耕云先生提出的安祥禅和李元松先生提出的现代禅,则风靡全岛兴盛一时。流风所及,也使包括净慧在内的大陆佛教中人,开始思考适应当代生活、契合现代人根性的弘法思路和禅学理念。
【净慧长老】
佛教在每一个时代,它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当时代人们心灵的困惑,今天的禅风肯定不能用棒来打、不能用喝来吓唬人,今天是一个科学的时代,那你就一定要用今天的方法来弘扬佛法,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所以就提出了生活禅。
【旁白】
依照“生活禅”的开示“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运水搬柴这些生活琐事,虽然只是我们日常中极为寻常的行为,但也都是一种参禅悟道的方式,可以从中领悟禅的智慧。然而,虽说众生皆有佛性,但真正能从简单琐事中悟道得心的人,却少之又少。或许,净慧长老提出的“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就是对生活禅最好的注解。
【净慧长老】
所谓善用其心,就不但优化自身的素质,朝这个方面去努力;善待一切,就不断和谐自他关系,从这个方面去努力,这就是我们人生的两件大事,人生把这两件事做好了,一切都好了。
【问】
究竟什么是禅?
【净慧长老】
什么都是禅,你说哪个不是禅。我们在对话,我也在微笑,你也在微笑;你在提问题,我在答问题,这是不是禅。禅是充满一切地方,禅就是人的喜悦,禅就是生命的安详,禅就是生命的关怀,禅就是彼此之间的一种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