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调(上)
简要介绍西方音乐中十个最有特色的调,大家可以跟着星座对号入座了~
作者:伊恩·瓦德库克
nocturne全程手打,对本文亦有贡献……
C大调
C大调作为调的开始有两层含义,首先它是最简单的调,不带升降号;另外它也是小孩子的手指初次在键盘上蹒跚学步时所用的调。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它会拥有孩子般的简洁。巴赫《平均律》第一卷第一首前奏曲就具有这样的性质,其表现方式非常的自然。德彪西《儿童乐园》中的“博士进阶”(Dr Grands ad Parnassum)也是如此——只是如今这种纯真的确已成为自觉意识了。也正是由于其最重要的间简洁性,C大调拥有平稳、乐观而坚实的情感。诸如莫扎特晚期的《弦乐四重奏》、《朱庇特交响曲》等C大调的伟大作品就是确凿的例证。还有海顿《创世纪》中混沌世界再现部的表现方式,在“这里有光”出,音乐使用C大调来表现激昂的断言,表达出一种绝对的必然。
E小调
法国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理论家和作曲家马克-安托万·夏庞蒂埃(Marc-Antoine Charpentier)在1682年曾指出,E小调是“柔弱的、多情的、有些伤感的”。大物理学家、声学家赫尔姆霍茨(Helmhltz)在1863年说,E小调是“悲痛的、伤感的、令人烦躁不安的”。好吧,正像古老的犹太谚语说的那样:“谈生意的双方永远不会意见一致。”调性理论家的观点也是各执一词。其实,赫尔姆维茨的理念似乎更接近对E小调的整体概念,可能是因为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正好与勃拉姆斯同期,后者对调的认识已经基本定型。勃拉姆斯的E小调大奏和第四交都具有那样的性质,是一种悲剧宿命的混合体。埃尔加的大协也符合赫尔姆维茨的描述,甚至是比较贴切,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交也是如此。重金属音乐和弗拉门戈舞曲的吉他演奏家也都非常喜爱E小调,因为用吉他来演奏E小调音乐,听起来声音比较洪亮,而且运指也比较舒适便捷。
A大调
1806年克里斯蒂安·舒巴特(Christian Schubart)在他的《音乐美学思想》(Thoughts on Musical Aesthetics)中指出,A大调拥有最丰富的履历。它可以是“纯真爱情的告白,对恋爱状态的满足;是在分别之后渴望又一次见到爱人的期盼;是青春和对上帝的信仰。”好在使用A大调的作品并不经常表现心灵纯净,但一种天真的、精神焕发的品性又的确是使用这个调的许多室内乐和管弦乐作品的特性表现,或许是这个调用弦乐来演奏,听起来特别亮丽而有光彩的缘故。德沃夏克优美的弦乐六重奏和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都具有这样的品性,莫扎特的单簧管五重奏和钢协k488也是如此。瓦格纳的《罗恩格林》前奏曲也极好的表现了这一特性,在开始的几小节音乐中,只出现了A大调和弦,就像太阳的光芒一样令人炫目。
F大调
大音乐评论家唐纳德·托维(Donald Tovey)曾推断,音乐中的个个调都是从它们与最简洁的C大调的关系中获得了自己的色彩和品性。而F大调的情感色彩就比较接近C大调,呈现出比较率直和明亮的特性。距离C大调越远,调性就会变得较紧张。托维的理论很容易被找出漏洞,但F大调作为最接近C大调的调,它的确是充满阳光的,平稳可靠且令人愉悦的。但它也含有田园风格和狩猎的氛围,这多半因为在历史上,圆号大多是F调的乐器。巴赫《第一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中的第二个三声中部就使用了具有田园风格的圆号,其音乐浓缩了田园般的氛围,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末乐章也是由圆号的演奏开始。亨德尔的音乐在描述室外的情形时总是使用包含圆号演奏的F大调音乐,《水上音乐》组曲中的第一首就是最好的实例。
G小调
有几个调与某位作曲家有特殊的联系。比如C小调是贝多芬描述暴风雨的调,斯克里亚宾非常迷恋升F大调那魔力般的音响,而莫扎特对G小调的悲剧性诠释最有发言权。最为完美的实例要算莫扎特在《魔笛》帕米娜的咏叹调“我觉得”中使用G小调音乐所表现的那种极为伤感的凄凉。其晚期的《G小调弦乐五重奏》和第40交也都具有这样的品性。包括威尔第在内的其他作曲家也从G小调中发现了相同的含义,威尔第的《安魂曲》大部分都是G小调音乐。巴赫的小无第一首和布鲁赫的第一小协都是把G小调的伤感情绪与小提琴最低琴弦上的演奏相结合。用器乐来演奏G小调音乐,这样的结合开拓了其原有的资源,令我们对这个调的整体印象更富有色彩性。
![]() |
作者:伊恩·瓦德库克
nocturne全程手打,对本文亦有贡献……
C大调
C大调作为调的开始有两层含义,首先它是最简单的调,不带升降号;另外它也是小孩子的手指初次在键盘上蹒跚学步时所用的调。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它会拥有孩子般的简洁。巴赫《平均律》第一卷第一首前奏曲就具有这样的性质,其表现方式非常的自然。德彪西《儿童乐园》中的“博士进阶”(Dr Grands ad Parnassum)也是如此——只是如今这种纯真的确已成为自觉意识了。也正是由于其最重要的间简洁性,C大调拥有平稳、乐观而坚实的情感。诸如莫扎特晚期的《弦乐四重奏》、《朱庇特交响曲》等C大调的伟大作品就是确凿的例证。还有海顿《创世纪》中混沌世界再现部的表现方式,在“这里有光”出,音乐使用C大调来表现激昂的断言,表达出一种绝对的必然。
E小调
法国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理论家和作曲家马克-安托万·夏庞蒂埃(Marc-Antoine Charpentier)在1682年曾指出,E小调是“柔弱的、多情的、有些伤感的”。大物理学家、声学家赫尔姆霍茨(Helmhltz)在1863年说,E小调是“悲痛的、伤感的、令人烦躁不安的”。好吧,正像古老的犹太谚语说的那样:“谈生意的双方永远不会意见一致。”调性理论家的观点也是各执一词。其实,赫尔姆维茨的理念似乎更接近对E小调的整体概念,可能是因为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正好与勃拉姆斯同期,后者对调的认识已经基本定型。勃拉姆斯的E小调大奏和第四交都具有那样的性质,是一种悲剧宿命的混合体。埃尔加的大协也符合赫尔姆维茨的描述,甚至是比较贴切,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交也是如此。重金属音乐和弗拉门戈舞曲的吉他演奏家也都非常喜爱E小调,因为用吉他来演奏E小调音乐,听起来声音比较洪亮,而且运指也比较舒适便捷。
A大调
1806年克里斯蒂安·舒巴特(Christian Schubart)在他的《音乐美学思想》(Thoughts on Musical Aesthetics)中指出,A大调拥有最丰富的履历。它可以是“纯真爱情的告白,对恋爱状态的满足;是在分别之后渴望又一次见到爱人的期盼;是青春和对上帝的信仰。”好在使用A大调的作品并不经常表现心灵纯净,但一种天真的、精神焕发的品性又的确是使用这个调的许多室内乐和管弦乐作品的特性表现,或许是这个调用弦乐来演奏,听起来特别亮丽而有光彩的缘故。德沃夏克优美的弦乐六重奏和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都具有这样的品性,莫扎特的单簧管五重奏和钢协k488也是如此。瓦格纳的《罗恩格林》前奏曲也极好的表现了这一特性,在开始的几小节音乐中,只出现了A大调和弦,就像太阳的光芒一样令人炫目。
F大调
大音乐评论家唐纳德·托维(Donald Tovey)曾推断,音乐中的个个调都是从它们与最简洁的C大调的关系中获得了自己的色彩和品性。而F大调的情感色彩就比较接近C大调,呈现出比较率直和明亮的特性。距离C大调越远,调性就会变得较紧张。托维的理论很容易被找出漏洞,但F大调作为最接近C大调的调,它的确是充满阳光的,平稳可靠且令人愉悦的。但它也含有田园风格和狩猎的氛围,这多半因为在历史上,圆号大多是F调的乐器。巴赫《第一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中的第二个三声中部就使用了具有田园风格的圆号,其音乐浓缩了田园般的氛围,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末乐章也是由圆号的演奏开始。亨德尔的音乐在描述室外的情形时总是使用包含圆号演奏的F大调音乐,《水上音乐》组曲中的第一首就是最好的实例。
G小调
有几个调与某位作曲家有特殊的联系。比如C小调是贝多芬描述暴风雨的调,斯克里亚宾非常迷恋升F大调那魔力般的音响,而莫扎特对G小调的悲剧性诠释最有发言权。最为完美的实例要算莫扎特在《魔笛》帕米娜的咏叹调“我觉得”中使用G小调音乐所表现的那种极为伤感的凄凉。其晚期的《G小调弦乐五重奏》和第40交也都具有这样的品性。包括威尔第在内的其他作曲家也从G小调中发现了相同的含义,威尔第的《安魂曲》大部分都是G小调音乐。巴赫的小无第一首和布鲁赫的第一小协都是把G小调的伤感情绪与小提琴最低琴弦上的演奏相结合。用器乐来演奏G小调音乐,这样的结合开拓了其原有的资源,令我们对这个调的整体印象更富有色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