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新派演绎
终于赶上60周年人艺的学生公益场了,40元第四排啊!想当初上一次看学生公益场还是两年前的那个夏天看的《知己》,且去不提。。。
之前对这剧了解不多,不过冲着人艺和曹禺这两个招牌怎么也是不错的。演出前得知导演是李六乙,琢磨着估计会有点新鲜的东西在里头,果不其然,老片新解,别有一番风韵。
【舞台灯光】
不愧是李六乙的舞台,简约而不简单。前方是错落有致的几副桌椅板凳,后方是破烂的宅院,极具凄凉之感。不过微微有些过,看着像阴曹地府,可能是导演故意想表达这种感觉吧。最关键的是宅院的立体式布局,有一个前倾的坡度,而且在最后一幕竟然升了起来。一开始以为是灯光的缘故,后来发现真是舞台升高了,相当神奇。这个布景在从始至终没有换过,贯穿始终。
灯光要特别赞一下。整个剧都没有用太强烈的灯光,微弱的黄光为主。第一幕和第三幕的那段黄色的侧光运用简直是太赞了,淡淡地勾勒出人物的剪影,历史感悲凉感呼之欲出,美不胜收。
【音乐】
当背景音乐响起之时,顿时有一种回到半年前《大地之歌》的错觉,真真很现代派啊。后来一看节目单,果不其然,是四大才子中的另一位郭文景作的。弦乐为主,大提琴唱主角,当激烈纠结爆棚般的弦乐合奏在高潮时响起时,不得不承认音乐才是制造紧张气氛的高手啊!不过感觉有些地方用的有点过,好像强加着把观众应塞进那个气氛中似的。另外还有许多刺耳怪异的叫喊及哼鸣,有时候显得怪慎人的。
【内容】
这是一个发生在一个没落家庭的很压抑的一个故事。有关生命的本质,有关生存的意义。虽说名字叫北京人,但是其实是以考古学意义上的北京人说事儿。与《茶馆》、《龙须沟》等之前看过的剧相比,情节有些单薄,更多注重的是刻画本就不多的人物,探寻人心底的奥秘。很多地方都有类似心理描写的表现还有心理分析。比如背景音乐响起人物绕着舞台来回走,其他人定格只有主角在动在表现内心的挣扎,还有不停地重复台词神马的,都是很新派的表现手法,蛮不错的。江泰分析文清分析自己的时候有一种浓浓的弗洛伊德感,老太爷从文清的手指间看出他还在抽纸烟的时候顿感福尔摩斯附身,天啊我真是sherlocked到不行了啊!感觉节奏略微拖沓,第一幕有点太长了的说。
关于故事。曹禺说,他当时常常看到周围的人,看他们苦着,扭曲着,在沉下去,百无聊赖,一点办法也没有。这个剧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群人,这群人活着不如死了,是名符其实的活死人。有句台词好像是这样讲的:我们活着不就是一大段凄凉又甜蜜的日子么?真是苦逼的生活啊。但这又怨得了谁呢?不愿改变,不愿吃苦,不愿逃出这个牢笼,那你除了这样的日子还能过什么日子呢?庆幸的是最后愫方和瑞贞走了,战胜了自身的软弱,寻找生命的真谛去了。她们俩刚一出现的时候我就觉得她们肯定有一腿,果不其然,最后还是手拉手奔向美好新生活了。男人靠不住啊,活在自己编织的梦里更靠不住。当愫方说她就想这样一辈子呆在家里替出走的文清尽孝,照顾他爹他儿子他老婆的时候,当她说着说着从中找到了所谓的快乐的时候,我真真地像已经觉悟了的瑞贞一样,替她难过极了。当她说出那句“除非天塌下来”的时候,顿时想起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啊!儿时的记忆真真永远挥之不去啊尼玛!!!不过事实又一次证明男人是靠不住的,为文清那么一个整天抽大烟沉溺于自己的世界里连自己的真实情感都不敢表露整天看自己老婆颜色的那么一个男人值么?!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幸福啊菇凉们!!!
关于感悟。江泰说的一段话让我感受颇多。他说文清之会品茶不会采茶卖茶没用,也说自己能立数北京各大知馆会吃不会做没用。所以一个吃货只当一辈子吃货是永远没出路的,必须尽快向好厨娘发展啊!练厨艺是一辈子的事啊!明天铜锣烧做起来啊!《舌尖上的中国》笔记做起来啊!另外还有艺术,最近在看丹纳的《艺术哲学》,开始真正思考艺术的意义、艺术家的意义以及文青们存在的意义。不过我觉得这事儿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总之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才是正理!
算命的瞎子回家了。
之前对这剧了解不多,不过冲着人艺和曹禺这两个招牌怎么也是不错的。演出前得知导演是李六乙,琢磨着估计会有点新鲜的东西在里头,果不其然,老片新解,别有一番风韵。
【舞台灯光】
不愧是李六乙的舞台,简约而不简单。前方是错落有致的几副桌椅板凳,后方是破烂的宅院,极具凄凉之感。不过微微有些过,看着像阴曹地府,可能是导演故意想表达这种感觉吧。最关键的是宅院的立体式布局,有一个前倾的坡度,而且在最后一幕竟然升了起来。一开始以为是灯光的缘故,后来发现真是舞台升高了,相当神奇。这个布景在从始至终没有换过,贯穿始终。
灯光要特别赞一下。整个剧都没有用太强烈的灯光,微弱的黄光为主。第一幕和第三幕的那段黄色的侧光运用简直是太赞了,淡淡地勾勒出人物的剪影,历史感悲凉感呼之欲出,美不胜收。
【音乐】
当背景音乐响起之时,顿时有一种回到半年前《大地之歌》的错觉,真真很现代派啊。后来一看节目单,果不其然,是四大才子中的另一位郭文景作的。弦乐为主,大提琴唱主角,当激烈纠结爆棚般的弦乐合奏在高潮时响起时,不得不承认音乐才是制造紧张气氛的高手啊!不过感觉有些地方用的有点过,好像强加着把观众应塞进那个气氛中似的。另外还有许多刺耳怪异的叫喊及哼鸣,有时候显得怪慎人的。
【内容】
这是一个发生在一个没落家庭的很压抑的一个故事。有关生命的本质,有关生存的意义。虽说名字叫北京人,但是其实是以考古学意义上的北京人说事儿。与《茶馆》、《龙须沟》等之前看过的剧相比,情节有些单薄,更多注重的是刻画本就不多的人物,探寻人心底的奥秘。很多地方都有类似心理描写的表现还有心理分析。比如背景音乐响起人物绕着舞台来回走,其他人定格只有主角在动在表现内心的挣扎,还有不停地重复台词神马的,都是很新派的表现手法,蛮不错的。江泰分析文清分析自己的时候有一种浓浓的弗洛伊德感,老太爷从文清的手指间看出他还在抽纸烟的时候顿感福尔摩斯附身,天啊我真是sherlocked到不行了啊!感觉节奏略微拖沓,第一幕有点太长了的说。
关于故事。曹禺说,他当时常常看到周围的人,看他们苦着,扭曲着,在沉下去,百无聊赖,一点办法也没有。这个剧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群人,这群人活着不如死了,是名符其实的活死人。有句台词好像是这样讲的:我们活着不就是一大段凄凉又甜蜜的日子么?真是苦逼的生活啊。但这又怨得了谁呢?不愿改变,不愿吃苦,不愿逃出这个牢笼,那你除了这样的日子还能过什么日子呢?庆幸的是最后愫方和瑞贞走了,战胜了自身的软弱,寻找生命的真谛去了。她们俩刚一出现的时候我就觉得她们肯定有一腿,果不其然,最后还是手拉手奔向美好新生活了。男人靠不住啊,活在自己编织的梦里更靠不住。当愫方说她就想这样一辈子呆在家里替出走的文清尽孝,照顾他爹他儿子他老婆的时候,当她说着说着从中找到了所谓的快乐的时候,我真真地像已经觉悟了的瑞贞一样,替她难过极了。当她说出那句“除非天塌下来”的时候,顿时想起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啊!儿时的记忆真真永远挥之不去啊尼玛!!!不过事实又一次证明男人是靠不住的,为文清那么一个整天抽大烟沉溺于自己的世界里连自己的真实情感都不敢表露整天看自己老婆颜色的那么一个男人值么?!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幸福啊菇凉们!!!
关于感悟。江泰说的一段话让我感受颇多。他说文清之会品茶不会采茶卖茶没用,也说自己能立数北京各大知馆会吃不会做没用。所以一个吃货只当一辈子吃货是永远没出路的,必须尽快向好厨娘发展啊!练厨艺是一辈子的事啊!明天铜锣烧做起来啊!《舌尖上的中国》笔记做起来啊!另外还有艺术,最近在看丹纳的《艺术哲学》,开始真正思考艺术的意义、艺术家的意义以及文青们存在的意义。不过我觉得这事儿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总之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才是正理!
算命的瞎子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