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交流感想
CUHK交流感想
[纯属个人观点]
设施
去参观了他们的教室、资料室。
由于他们总人数较少,所有的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和研究生)都在同一个大空间里。这样非常有利于跨年级的交流。像我们现在的一个个的教室分开,跨年级的交流非常少。其实跨年级的交流会让自己的眼界更开阔。毕竟每个人关注的点有所不同,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想必都会有所收获的。
大空间并不意味着没有私密性,从中间的走道展开的一组组围合的空间,每个人都有一个非常私密的小空间,大概是A0左右大的桌子,至少两面围合,学生可以自由布置,加架子放书,在竖向木板上钉图纸等等。对于我来说,这样一种空间,尺度很合适,更适合安静的做设计。我们现在的教室,私密度不够,同学之间更容易互相影响。虽然说这样也许会利于交流,但我想,CU的布局适合的是“有选择性”的交流,我们教室这种大空间,很难去做“有选择性”的交流。
由于他们的教学楼空间小,空间利用率很高,有些走道上墙上贴着的是木皮,可以把图纸,海报钉在墙上。所有空间的层高不高,比如说资料室,人能够到的最大高度是2.2m,而层高大概是2.5左右。虽然说空间小,但是总会给人安全感,比较容易能安静。
他们的资料室很大,而且外文杂志种类很多,更新很及时。资料室部分的书还可以外借。
作业展示
CU有个比较大的展厅,每个年级的作业都会在这里展示。每个人会有一平米到两平米的展板位置,都是自由布置。可以看到他们的图纸非常多样,有横长条的,有小图纸拼贴的……模型的类型也很多,根据每个人做的方案侧重点不同而有所侧重。大比例的模型,不同的材质,种种。可以看到多样性非常明显。
回看我们评图时候做的模型,几乎清一色的白模。缺少对材质的探讨和研究。
图纸的要求,我们的任务书中总会写xx张A1,平立剖1:200 。其实这样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每个人的方案所需要表达的东西都不同,为什么不能按照自己的方案来定图纸的大小和比例?一个两平米的展板布置,也是一种设计,不是放两张A1图就ok的。
教学
学制
他们的学制是3+1+2. 就是三年本科,一年实习,两年硕士。
三年的本科时间有点紧。但觉得安排了一年的实习非常有用。读建筑的总不可能一天到晚呆在象牙塔里面(除了做建筑研究方向的),总是需要去看看现在的世界发展到什么阶段,大家都在做些什么。实践很重要。学生的眼界会更广,会更多的反思自己所学与实习所做的东西的差别和联系。两年的硕士,他们通常会有一个学期去研究一个课题,第二个学期是,在这研究的课题基础上找一个具体的基地,继续发展下去。
通过这3+1+2的学习,学生用3年学习建筑的基本内容,再通过1年的实习,了解外面的世界、市场需求等等,再回到学校进行2年的研究课程。感觉上会比5年一直在象牙塔里读书,埋头做方案要好得多。
一年级的学习
由于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带本科一年级的教授,因此比较系统的讲了一下他们的一个作业。
他们也是做一个艺术家住宅工作室。但不同的是,老师给了他们比较多的限制。
首先是基地,老师给了一块虚拟的基地,里面有不同形式(窄长,扁宽等等)的块,这些块就是给同学们的基地,每人分配到的“块”是不一样的。在初期阶段,组内的同学要处理的是他所拿到的“块”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A同学的东面是一条大路,北面是B同学的基地,而B同学的西面是一个广场等等。组内的人要协调好这虚拟基地里面的关系。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们的作业通常是给一个具体的基地。虽然这个基地是实际的,同学可以去观察,去切实体验这个基地需要一个怎样的建筑。但是,一个具体的基地带来的问题太多了。日照、风向、人的流向、噪音……关于这些所有的问题,一个刚读建筑的学生更多的会是措手不及。所以我们通常做的是,关于每一个小问题,画一个分析图,以为这样就分析了这个基地。一个实际的基地,要面临的问题太多,学生所做的,看上去是把这基地各个要素都分析了一遍,但其实只是展现,不是真正的分析。
像CU的课程,给学生一个虚拟的基地,把问题简化,才能让学生专注于某几个问题深入。学生会思考,我这个建筑和旁边这座建筑究竟是怎样的方式才合适,或是,在这个block中,我面对的是这个block中的广场,建筑应该呈现怎样的姿态。由于每个人所分到的基地是不一样的,学生们就会有更多关于建筑与周边和相互关系的讨论。
其次,每个人各自的建筑形体有所限制,有些建筑是高塔状,有些是扁长状…… 学生只能在这样的一个盒子里发挥。每个学生被分配到一个元素,如“杆”、“板”等。我们当时看到的方案是一个高塔,用的元素是板,通过板的不同搭接得到最终建筑。(具体方案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太仔细看。)这样学生会focus在一、两个元素内,这种限制也许更好的训练了学生。
他们做了很多过程模型,真正的过程模型。而不是后来“补”出来的。可以看得出他们从一开始的“丑小鸭”变“白天鹅”的过程。老师们也非常重视这一的一个过程。这是老师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学生思考以及进步的过程。
过程
回头看看我们的设计。模型只有两个。草模。正模。有点像整容前整容后,而整容的纠结过程完全看不到。所谓的正模也完全没有深度。
基地分析:
我们的课程安排,基地分析只有一到两个礼拜,以及之前提及的,低年级学生面对一个实际基地总会措手不及,而就算通宵赶出来的基地分析往往也只是为了交作业而做出来的。并不是为了分析基地而做的分析。虽然按照任务书列出来的要求一条条分析并画了分析图,但完全没有深度,“点到即止”。
这样学生养成了非常不好的习惯,以为基地分析就这样随便分析一下。“基地分析有什么好做的,就只是放几张照片。”某个同学如是说。真悲催。
方案的深度:
“你们做的深度完全不够啊。” 当初某个师兄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完全不能理解。什么深度啊,我们大二做的视觉艺术中心不是做了结构做了构造还设计了楼梯吗,都已经做了那么多了,为什么还不够深度。
现在懂了。
看了CU的作业,他们的构造都是经过设计的。估计他们有专门的课程,学完以后再根据各自的方案设计构造和结构。再画大比例的图纸和做大比例的模型。大比例的模型,每个节点都做的很细致,交接方式很清晰,没有一点敷衍。
而我们的作业,更多的是,在某本构造书里面,抄一个屋顶植被的构造,画在图纸上,完事。
下次再遇到屋顶植被,再抄一次。完全不入脑。
如果一个经过自己学习并设计出来的构造,想必会非常深刻。
从前做方案,做出了一个比较满意的草模以后,就开始建模,再在电脑里调啊调。最后就出正模了。我觉得更应该在深化的过程中,不断做模型,不断修改,不断回望,可以有更多反思和进步。
之前听说国外的professor看作品集的时候,最重视你做的方案推导过程。从中,可以看到你是如何思考,如何进步。
教学大纲
我们的学生大多都是按照所谓的教学大纲去做,很难发现自己的特点,找不到自己。
“我们看到有些学生的大五的毕业设计和他做二年级的设计水平几乎是一样的,没多大进步。”一个老师这样评价一个学生的毕业设计。的确。如果像这样,每次都给这样一个任务书,一个具体的基地,建一个XXX,大家就按照这个安排去做吧。于是大家就按照原来的方法,所谓的“基地分析”,所谓的“结构设计”,所谓的“构造设计”,没有深度地做下去。何来的进步?
对现在课程设置,一个学期做一个设计深度不够,而一个学期做两个设计,那么短的时间,根本不可能会有深度。更多的时候我们对这些作业会敷衍了事,没有经过“设计”。结构、构造、材质等等,都没有经过仔仔细细的考虑。
关于模型:
做模型的材料非常单一。有机玻璃、卡纸…… 纯白的模型。有时候,不同的材料也许会带来不同的启发。CU的学生所用的材料类型非常多。
被模型材料限制了自己的方案,是非常可笑的事。不要因为一个汇三联,限制了无限可能的方案。
“我做不出。”经常听到有师弟师妹这样说。总认为这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只要想做,有什么是不行的。
因此,觉得,在低年级的时候,老师们应该在稍微加大一些控制度(不是限制多元思路),由于低年级刚刚接触建筑学习,大多都像盲头苍蝇,不指导,自由度太大,往往会失去方向或是不知从何入手。而对于高年级,学生会在专业上有了自己的兴趣和判断,此时的自由才更有意义。
不过这也许是国内的大环境决定的。文化背景。教学体制……静下心来“较真”的做设计真的非常可贵。我们通宵,只是因为“工作量”,他们的通宵,也许是因为“较真”。
我们做得真的只是浮在水面上的一层油而已,真正的世界,在水底。
停一停,看一看,想一想。
找到自己。
[纯属个人观点]
设施
去参观了他们的教室、资料室。
由于他们总人数较少,所有的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和研究生)都在同一个大空间里。这样非常有利于跨年级的交流。像我们现在的一个个的教室分开,跨年级的交流非常少。其实跨年级的交流会让自己的眼界更开阔。毕竟每个人关注的点有所不同,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想必都会有所收获的。
大空间并不意味着没有私密性,从中间的走道展开的一组组围合的空间,每个人都有一个非常私密的小空间,大概是A0左右大的桌子,至少两面围合,学生可以自由布置,加架子放书,在竖向木板上钉图纸等等。对于我来说,这样一种空间,尺度很合适,更适合安静的做设计。我们现在的教室,私密度不够,同学之间更容易互相影响。虽然说这样也许会利于交流,但我想,CU的布局适合的是“有选择性”的交流,我们教室这种大空间,很难去做“有选择性”的交流。
由于他们的教学楼空间小,空间利用率很高,有些走道上墙上贴着的是木皮,可以把图纸,海报钉在墙上。所有空间的层高不高,比如说资料室,人能够到的最大高度是2.2m,而层高大概是2.5左右。虽然说空间小,但是总会给人安全感,比较容易能安静。
他们的资料室很大,而且外文杂志种类很多,更新很及时。资料室部分的书还可以外借。
作业展示
CU有个比较大的展厅,每个年级的作业都会在这里展示。每个人会有一平米到两平米的展板位置,都是自由布置。可以看到他们的图纸非常多样,有横长条的,有小图纸拼贴的……模型的类型也很多,根据每个人做的方案侧重点不同而有所侧重。大比例的模型,不同的材质,种种。可以看到多样性非常明显。
回看我们评图时候做的模型,几乎清一色的白模。缺少对材质的探讨和研究。
图纸的要求,我们的任务书中总会写xx张A1,平立剖1:200 。其实这样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每个人的方案所需要表达的东西都不同,为什么不能按照自己的方案来定图纸的大小和比例?一个两平米的展板布置,也是一种设计,不是放两张A1图就ok的。
教学
学制
他们的学制是3+1+2. 就是三年本科,一年实习,两年硕士。
三年的本科时间有点紧。但觉得安排了一年的实习非常有用。读建筑的总不可能一天到晚呆在象牙塔里面(除了做建筑研究方向的),总是需要去看看现在的世界发展到什么阶段,大家都在做些什么。实践很重要。学生的眼界会更广,会更多的反思自己所学与实习所做的东西的差别和联系。两年的硕士,他们通常会有一个学期去研究一个课题,第二个学期是,在这研究的课题基础上找一个具体的基地,继续发展下去。
通过这3+1+2的学习,学生用3年学习建筑的基本内容,再通过1年的实习,了解外面的世界、市场需求等等,再回到学校进行2年的研究课程。感觉上会比5年一直在象牙塔里读书,埋头做方案要好得多。
一年级的学习
由于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带本科一年级的教授,因此比较系统的讲了一下他们的一个作业。
他们也是做一个艺术家住宅工作室。但不同的是,老师给了他们比较多的限制。
首先是基地,老师给了一块虚拟的基地,里面有不同形式(窄长,扁宽等等)的块,这些块就是给同学们的基地,每人分配到的“块”是不一样的。在初期阶段,组内的同学要处理的是他所拿到的“块”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A同学的东面是一条大路,北面是B同学的基地,而B同学的西面是一个广场等等。组内的人要协调好这虚拟基地里面的关系。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们的作业通常是给一个具体的基地。虽然这个基地是实际的,同学可以去观察,去切实体验这个基地需要一个怎样的建筑。但是,一个具体的基地带来的问题太多了。日照、风向、人的流向、噪音……关于这些所有的问题,一个刚读建筑的学生更多的会是措手不及。所以我们通常做的是,关于每一个小问题,画一个分析图,以为这样就分析了这个基地。一个实际的基地,要面临的问题太多,学生所做的,看上去是把这基地各个要素都分析了一遍,但其实只是展现,不是真正的分析。
像CU的课程,给学生一个虚拟的基地,把问题简化,才能让学生专注于某几个问题深入。学生会思考,我这个建筑和旁边这座建筑究竟是怎样的方式才合适,或是,在这个block中,我面对的是这个block中的广场,建筑应该呈现怎样的姿态。由于每个人所分到的基地是不一样的,学生们就会有更多关于建筑与周边和相互关系的讨论。
其次,每个人各自的建筑形体有所限制,有些建筑是高塔状,有些是扁长状…… 学生只能在这样的一个盒子里发挥。每个学生被分配到一个元素,如“杆”、“板”等。我们当时看到的方案是一个高塔,用的元素是板,通过板的不同搭接得到最终建筑。(具体方案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太仔细看。)这样学生会focus在一、两个元素内,这种限制也许更好的训练了学生。
他们做了很多过程模型,真正的过程模型。而不是后来“补”出来的。可以看得出他们从一开始的“丑小鸭”变“白天鹅”的过程。老师们也非常重视这一的一个过程。这是老师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学生思考以及进步的过程。
过程
回头看看我们的设计。模型只有两个。草模。正模。有点像整容前整容后,而整容的纠结过程完全看不到。所谓的正模也完全没有深度。
基地分析:
我们的课程安排,基地分析只有一到两个礼拜,以及之前提及的,低年级学生面对一个实际基地总会措手不及,而就算通宵赶出来的基地分析往往也只是为了交作业而做出来的。并不是为了分析基地而做的分析。虽然按照任务书列出来的要求一条条分析并画了分析图,但完全没有深度,“点到即止”。
这样学生养成了非常不好的习惯,以为基地分析就这样随便分析一下。“基地分析有什么好做的,就只是放几张照片。”某个同学如是说。真悲催。
方案的深度:
“你们做的深度完全不够啊。” 当初某个师兄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完全不能理解。什么深度啊,我们大二做的视觉艺术中心不是做了结构做了构造还设计了楼梯吗,都已经做了那么多了,为什么还不够深度。
现在懂了。
看了CU的作业,他们的构造都是经过设计的。估计他们有专门的课程,学完以后再根据各自的方案设计构造和结构。再画大比例的图纸和做大比例的模型。大比例的模型,每个节点都做的很细致,交接方式很清晰,没有一点敷衍。
而我们的作业,更多的是,在某本构造书里面,抄一个屋顶植被的构造,画在图纸上,完事。
下次再遇到屋顶植被,再抄一次。完全不入脑。
如果一个经过自己学习并设计出来的构造,想必会非常深刻。
从前做方案,做出了一个比较满意的草模以后,就开始建模,再在电脑里调啊调。最后就出正模了。我觉得更应该在深化的过程中,不断做模型,不断修改,不断回望,可以有更多反思和进步。
之前听说国外的professor看作品集的时候,最重视你做的方案推导过程。从中,可以看到你是如何思考,如何进步。
教学大纲
我们的学生大多都是按照所谓的教学大纲去做,很难发现自己的特点,找不到自己。
“我们看到有些学生的大五的毕业设计和他做二年级的设计水平几乎是一样的,没多大进步。”一个老师这样评价一个学生的毕业设计。的确。如果像这样,每次都给这样一个任务书,一个具体的基地,建一个XXX,大家就按照这个安排去做吧。于是大家就按照原来的方法,所谓的“基地分析”,所谓的“结构设计”,所谓的“构造设计”,没有深度地做下去。何来的进步?
对现在课程设置,一个学期做一个设计深度不够,而一个学期做两个设计,那么短的时间,根本不可能会有深度。更多的时候我们对这些作业会敷衍了事,没有经过“设计”。结构、构造、材质等等,都没有经过仔仔细细的考虑。
关于模型:
做模型的材料非常单一。有机玻璃、卡纸…… 纯白的模型。有时候,不同的材料也许会带来不同的启发。CU的学生所用的材料类型非常多。
被模型材料限制了自己的方案,是非常可笑的事。不要因为一个汇三联,限制了无限可能的方案。
“我做不出。”经常听到有师弟师妹这样说。总认为这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只要想做,有什么是不行的。
因此,觉得,在低年级的时候,老师们应该在稍微加大一些控制度(不是限制多元思路),由于低年级刚刚接触建筑学习,大多都像盲头苍蝇,不指导,自由度太大,往往会失去方向或是不知从何入手。而对于高年级,学生会在专业上有了自己的兴趣和判断,此时的自由才更有意义。
不过这也许是国内的大环境决定的。文化背景。教学体制……静下心来“较真”的做设计真的非常可贵。我们通宵,只是因为“工作量”,他们的通宵,也许是因为“较真”。
我们做得真的只是浮在水面上的一层油而已,真正的世界,在水底。
停一停,看一看,想一想。
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