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智慧——梁永安教授语录(转)
中国古代传统的婚姻中
女方往往只有15、16岁
而男方甚至更年轻
想象两个人
从15岁就开始共同生活
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
当然并不是提倡这种做法
只是这种做法也有其好处
现代所缺乏的便是这种共生的稳固
因为认识的时候彼此都已经成熟定型了
最深刻的悲剧是“善”与“善”的冲突
而明显的善恶冲突是相对肤浅的
爱情是一种亚主体
绝不是最高的存在
最高的存在永远是主体
人先达到自身主体的完整性、独立性
才能进行互相的认知和了解
现代人往往因为弱、因为缺失感而去寻求爱情
而不是因为强、因为独立感而表现爱
电影投射另一种光
让人得以窥见生活以外的世界
电影是开拓性的
而不像小说有封闭性
超越了语言的局限性
通过视觉的通用性成为一门强势艺术
弱者的特征就是利用社会传统的力量
在社会边缘生活无所谓
最忌讳的是在自己的边缘生存
背离自己的初衷、自己的原则
孤独是一种合理的存在
褪去了物质、世俗的挤压和社会强施的种种附加值
大量小说、电影中的爱情内核贫乏、庸俗
却拥有众多的拥护者
这不是作者的问题
而是受众的问题
当一个人无法拥有更广阔更切实的世界的时候
当内心与原始自然远离而悬浮的时候
他便只能在自己的幻想里折腾
还乐此不疲
现代人普遍具有的焦虑
导致他们在虚无中挣扎
但越这样就越达不到更广阔的境界
优秀的作品就是要突破庸俗表象而抓住生命本质
与其批判、鄙视 不如同情
期待中的人往往非常软弱
因为有所依靠的状态会使人脆弱、失去自主性
真正相合的伴侣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再认识”的过程
稍微偏离社会主流
体现出一点野性和自由的女性
对男性最有诱惑力
好的作家一定要甘于孤独
文学无需外界验证
缺乏野性、自由、散漫的天性对文学来说是个致命伤
靠的是作者的生活经验和天生的敏锐
女性文化中体现出的三个特征:
自恋 自怜 自虐
女性有一种“被看”的“花朵心理”
总渴望来自外界的欣赏与肯定
宗教发展到最高境界就是对人世的哀怜
女性的原则以身体为界限
人归根结底有两种生活态度:
超越的精神的
世俗的现实的
两种都没有问题
最怕的就是同时活在两个逻辑里
夹缝中游移求生
思想可以复杂
但信念必须单纯 坚定 清晰
这就是纯粹的力量
在知晓结果之前
谁能保证自己所坚持的是“信念”而不是“妄想”呢?
中国缺乏“公共知识分子”
总仰赖着制度和政治的一致性来梳理这个社会
所以历代杰出的知识分子都是孤独的漫游者
现代中国有最好的静态文化(历史沉淀)
但没有足够好的动态文化
当代中国文人写作都像在赶场
从一个历史场景匆匆赶到另一个
速写型的文字很多
但都不是真正的文学
真正的文学产自成熟的社会
传统社会有明确的“对”与“不对”
而现实社会对于“对”已无法确证
没有地狱就没有天堂
故构造地狱 构造底层
以此让外人获取幸福感
信念刚崩溃时会有痛苦感
但痛苦之后便是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到了最后就会激发出游戏心态
而游戏心态或者说娱乐精神
或许可以陪伴人们度过这难熬的骄纵时代
——说的是贾平凹《废都》中的主人公
过于优秀、与众不同的女性会给爱她的男人造成暗伤
即使他的心里是十分钦佩的
——说的是《法国中尉的女人》(Harold Pinter)
有一些人总是急于在另一半身上找到自己所期待却又缺乏的东西
但是互相都处于枯竭状态
于是徒剩悲哀
两个精神上赤贫的人 同病相残
——说的是王朔《过把瘾就死》
人拥有这个世界的方式不取决于视觉表象
所以常常会在喧闹中看到荒凉
人在现实生活中为琐碎的点滴喜怒哀乐
但一旦超越了这种世俗的点滴
也就丧失了幸福
一个女性
试图勉力支撑起内心世界的荒凉孤独与外表的光鲜独立之间的平衡
有时快撑不住
却仍然微笑以对
就像握剑与宿命决斗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尼采式的悲剧英雄
价值在何处却不自知
其实人类都是第二性的(即后天形成的)
但往往会有危险湮没第一性
甚至把第一性当作不屑一顾的东西
人性中自然的一面永远是其附生的基础
然而大部分人都游离开原质性的生存位置而趋向一个共同性的位置
好的作品表面上是虚构的
但表象之下其实是最痛切的真实
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合理的
其合理性取决于前一个阶段
现代社会很难追溯一种情感的原发点
追寻过程中总会受到来自于另一个方向的质疑
流动性构成了生命的漂流感
爱情的价值在于其不明性、无解性
各种冲突集中在此
却无明确判断可作
无明确信仰可皈依
这也是为何小说、电影等如此热衷于爱情题材
《情人》可以和《洛丽塔》对比着读
都是以双方年龄的悬殊来体现情感张力的杰作
《情人》中的爱情起初并不是以爱情的面目出现的
起初是赤裸裸的利用、欲望
拍电影时对女主角的要求是:
16岁的少女 30岁的成熟
现实中这样的女子
要么被自己强盛的欲念压垮
要么就用丰富的内心世界来支撑、支持纯净的外表
——与L'Amant相比 Lolita根本和爱情无关
没有自我意识的人枉称现代人
自我的觉醒是最痛苦的阶段
但也是关键的、必经的
地位越高、财富越多
生活就越僵化
改变的余地和可能性都越小
现代社会高度分工
消费阶层在旺盛的消费欲望的驱使下
很容易忘记生产阶层
误以为生活的原来样貌就是消费
但实际上生活的本质始终在于生产
在于最接近自然、最接近原始的地方
我们都离开自然太远了
所以才焦虑、迷茫、无措
因为不知根在何处
现代人表面上很容易走到一起
但心理上却有永恒的距离
人一旦习惯于不确定、摇摆不定、犹豫不决的生活
就再也没有力量作彻底的改变
大部分人埋没在人群里
过着密闭的群体化的一致生活
无距离也无自由的空间
个人和人群的关系决定了他的自由度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Sarah所处的时空是无法找到人生出口的
所以她靠想象出来的丑闻获取与庸俗人群的距离
她嫁给了耻辱与孤独
但是拥有世俗女子所无法理解、无法享受的激情和自由
忧伤是因为看不到任何可能性
爱情主题类似神话主题、宗教主题
“不爱了”不是指爱情消失了
而是指人已超越了这一阶段
不需要它来拯救虚无了
20世纪60年代以后
人们开始意识到一夫一妻制或许不适合这个社会了
早先游牧民族的流动特性又开始回归
很多人都有一种“限定流浪”的意识
但深处仍然渴望确定性的
城市化的背景下“流浪”带着的是伪激情
远没有堂吉诃德式的流浪价值
丧失了对特定场景的深化而流于表面的场景切换
一夫一妻制是男性制定的
以前人们认为这是出于感情因素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观点将“感情说”颠覆了
制定这样一对一的规矩
其实是为了避免冲突
避免妻妾成群的优秀男人成为众矢之的
以至于威胁到社会的安稳
不过这样也解释得通
我们不能说一夫一妻制是最好的
我们只要确定它是最不坏的
人类生活仍然离不开支配-被支配的原始格局
尤其在两性政治中
这种格局几乎亘古不变
而且还是未进化完成的意外产物
文明始终无法掩盖天然性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一个99%的主流人群
虽各不相同 但都过着可见范围之内的常规生活——此乃入世
即使是革命者、叛逆知识分子……也概莫能外
而另1%的人
生活在不可言说、不可确定、不可预见、不可理解的状态里
即罗素所言的“飞扬”的状态
人们一方面不喜欢、不满意固化、机械的生活
一方面又对真正自由无拘束的生活有所畏惧
男人选择道德上安稳的伴侣
而放弃不确定、不可控、不可知的女子
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懦弱
但仍迈不出那关键的一步
安安稳稳的生活
即使并不真正幸福也在所不惜
女方往往只有15、16岁
而男方甚至更年轻
想象两个人
从15岁就开始共同生活
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
当然并不是提倡这种做法
只是这种做法也有其好处
现代所缺乏的便是这种共生的稳固
因为认识的时候彼此都已经成熟定型了
最深刻的悲剧是“善”与“善”的冲突
而明显的善恶冲突是相对肤浅的
爱情是一种亚主体
绝不是最高的存在
最高的存在永远是主体
人先达到自身主体的完整性、独立性
才能进行互相的认知和了解
现代人往往因为弱、因为缺失感而去寻求爱情
而不是因为强、因为独立感而表现爱
电影投射另一种光
让人得以窥见生活以外的世界
电影是开拓性的
而不像小说有封闭性
超越了语言的局限性
通过视觉的通用性成为一门强势艺术
弱者的特征就是利用社会传统的力量
在社会边缘生活无所谓
最忌讳的是在自己的边缘生存
背离自己的初衷、自己的原则
孤独是一种合理的存在
褪去了物质、世俗的挤压和社会强施的种种附加值
大量小说、电影中的爱情内核贫乏、庸俗
却拥有众多的拥护者
这不是作者的问题
而是受众的问题
当一个人无法拥有更广阔更切实的世界的时候
当内心与原始自然远离而悬浮的时候
他便只能在自己的幻想里折腾
还乐此不疲
现代人普遍具有的焦虑
导致他们在虚无中挣扎
但越这样就越达不到更广阔的境界
优秀的作品就是要突破庸俗表象而抓住生命本质
与其批判、鄙视 不如同情
期待中的人往往非常软弱
因为有所依靠的状态会使人脆弱、失去自主性
真正相合的伴侣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再认识”的过程
稍微偏离社会主流
体现出一点野性和自由的女性
对男性最有诱惑力
好的作家一定要甘于孤独
文学无需外界验证
缺乏野性、自由、散漫的天性对文学来说是个致命伤
靠的是作者的生活经验和天生的敏锐
女性文化中体现出的三个特征:
自恋 自怜 自虐
女性有一种“被看”的“花朵心理”
总渴望来自外界的欣赏与肯定
宗教发展到最高境界就是对人世的哀怜
女性的原则以身体为界限
人归根结底有两种生活态度:
超越的精神的
世俗的现实的
两种都没有问题
最怕的就是同时活在两个逻辑里
夹缝中游移求生
思想可以复杂
但信念必须单纯 坚定 清晰
这就是纯粹的力量
在知晓结果之前
谁能保证自己所坚持的是“信念”而不是“妄想”呢?
中国缺乏“公共知识分子”
总仰赖着制度和政治的一致性来梳理这个社会
所以历代杰出的知识分子都是孤独的漫游者
现代中国有最好的静态文化(历史沉淀)
但没有足够好的动态文化
当代中国文人写作都像在赶场
从一个历史场景匆匆赶到另一个
速写型的文字很多
但都不是真正的文学
真正的文学产自成熟的社会
传统社会有明确的“对”与“不对”
而现实社会对于“对”已无法确证
没有地狱就没有天堂
故构造地狱 构造底层
以此让外人获取幸福感
信念刚崩溃时会有痛苦感
但痛苦之后便是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到了最后就会激发出游戏心态
而游戏心态或者说娱乐精神
或许可以陪伴人们度过这难熬的骄纵时代
——说的是贾平凹《废都》中的主人公
过于优秀、与众不同的女性会给爱她的男人造成暗伤
即使他的心里是十分钦佩的
——说的是《法国中尉的女人》(Harold Pinter)
有一些人总是急于在另一半身上找到自己所期待却又缺乏的东西
但是互相都处于枯竭状态
于是徒剩悲哀
两个精神上赤贫的人 同病相残
——说的是王朔《过把瘾就死》
人拥有这个世界的方式不取决于视觉表象
所以常常会在喧闹中看到荒凉
人在现实生活中为琐碎的点滴喜怒哀乐
但一旦超越了这种世俗的点滴
也就丧失了幸福
一个女性
试图勉力支撑起内心世界的荒凉孤独与外表的光鲜独立之间的平衡
有时快撑不住
却仍然微笑以对
就像握剑与宿命决斗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尼采式的悲剧英雄
价值在何处却不自知
其实人类都是第二性的(即后天形成的)
但往往会有危险湮没第一性
甚至把第一性当作不屑一顾的东西
人性中自然的一面永远是其附生的基础
然而大部分人都游离开原质性的生存位置而趋向一个共同性的位置
好的作品表面上是虚构的
但表象之下其实是最痛切的真实
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合理的
其合理性取决于前一个阶段
现代社会很难追溯一种情感的原发点
追寻过程中总会受到来自于另一个方向的质疑
流动性构成了生命的漂流感
爱情的价值在于其不明性、无解性
各种冲突集中在此
却无明确判断可作
无明确信仰可皈依
这也是为何小说、电影等如此热衷于爱情题材
《情人》可以和《洛丽塔》对比着读
都是以双方年龄的悬殊来体现情感张力的杰作
《情人》中的爱情起初并不是以爱情的面目出现的
起初是赤裸裸的利用、欲望
拍电影时对女主角的要求是:
16岁的少女 30岁的成熟
现实中这样的女子
要么被自己强盛的欲念压垮
要么就用丰富的内心世界来支撑、支持纯净的外表
——与L'Amant相比 Lolita根本和爱情无关
没有自我意识的人枉称现代人
自我的觉醒是最痛苦的阶段
但也是关键的、必经的
地位越高、财富越多
生活就越僵化
改变的余地和可能性都越小
现代社会高度分工
消费阶层在旺盛的消费欲望的驱使下
很容易忘记生产阶层
误以为生活的原来样貌就是消费
但实际上生活的本质始终在于生产
在于最接近自然、最接近原始的地方
我们都离开自然太远了
所以才焦虑、迷茫、无措
因为不知根在何处
现代人表面上很容易走到一起
但心理上却有永恒的距离
人一旦习惯于不确定、摇摆不定、犹豫不决的生活
就再也没有力量作彻底的改变
大部分人埋没在人群里
过着密闭的群体化的一致生活
无距离也无自由的空间
个人和人群的关系决定了他的自由度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Sarah所处的时空是无法找到人生出口的
所以她靠想象出来的丑闻获取与庸俗人群的距离
她嫁给了耻辱与孤独
但是拥有世俗女子所无法理解、无法享受的激情和自由
忧伤是因为看不到任何可能性
爱情主题类似神话主题、宗教主题
“不爱了”不是指爱情消失了
而是指人已超越了这一阶段
不需要它来拯救虚无了
20世纪60年代以后
人们开始意识到一夫一妻制或许不适合这个社会了
早先游牧民族的流动特性又开始回归
很多人都有一种“限定流浪”的意识
但深处仍然渴望确定性的
城市化的背景下“流浪”带着的是伪激情
远没有堂吉诃德式的流浪价值
丧失了对特定场景的深化而流于表面的场景切换
一夫一妻制是男性制定的
以前人们认为这是出于感情因素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观点将“感情说”颠覆了
制定这样一对一的规矩
其实是为了避免冲突
避免妻妾成群的优秀男人成为众矢之的
以至于威胁到社会的安稳
不过这样也解释得通
我们不能说一夫一妻制是最好的
我们只要确定它是最不坏的
人类生活仍然离不开支配-被支配的原始格局
尤其在两性政治中
这种格局几乎亘古不变
而且还是未进化完成的意外产物
文明始终无法掩盖天然性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一个99%的主流人群
虽各不相同 但都过着可见范围之内的常规生活——此乃入世
即使是革命者、叛逆知识分子……也概莫能外
而另1%的人
生活在不可言说、不可确定、不可预见、不可理解的状态里
即罗素所言的“飞扬”的状态
人们一方面不喜欢、不满意固化、机械的生活
一方面又对真正自由无拘束的生活有所畏惧
男人选择道德上安稳的伴侣
而放弃不确定、不可控、不可知的女子
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懦弱
但仍迈不出那关键的一步
安安稳稳的生活
即使并不真正幸福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