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风美雨下的太阳之子——“珍宝级世界动画展映”日本短片单元
欧风美雨下的太阳之子
苏宛
4月下旬的北京,爱电影的人都在路上。彼时,北京国际电影节与“珍宝级世界动画展映”将400多部院线外的电影投放在京城的银幕上。这次的动画展映是国际资料馆联合会(FIAF)第68届年会活动的一部分。日本、捷克、俄罗斯等15个国家的百余部动画珍品,几乎都是第一次在中国国内放映。
4月23日是展映首日,当天晚上的日本短片单元有14部动画短片,其中大部分是二战结束前的短片。其他国家送展的影片也大多选在这一时段,创作时间最早的是美国的《魔画》(1900年)。怪不得有人惊呼原来“珍宝”与“古董”是同义词。这给了人们一窥当时各个国家思想风貌的机会。日本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动画,虽然与今天庞大的产业和可观的艺术成就相比,像是小孩涂鸦,但值得我们沉下心审视。
《茶目子的一日》:让人芒刺在背的欢快与淡然
《茶目子的一日》只有7分钟不到而且如简笔画一般粗陋,导演西仓喜代治在日本动画史上籍籍无名,名下的导演作品也只有这一部。但去看首日展映的观众,有谁会记不住这个茶目子小朋友?将一个小学女生平铺直叙的一天弄出了邪典(Cult)电影的效果,导演是不能独揽其功的。
这部出品于1931年的短片也许是日本历史上头一部音乐影像(MV)作品,是1919年问世的同名流行歌曲的影像化。虽然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但这还是一部默片,最初放映时需要留声机在一旁配合。
短片的情节就像我们小学低年级时都写过的那种流水账日记,一个普通小学女生用歌声记录了她的一天,见什么唱什么。她起床后刷牙、洗脸、吃早饭,她走路去上学,她在课堂上学了数学和语文,她回家后在妈妈面前温习功课,她课余最大的爱好是看电影。结尾,银幕上一位武士一口气砍下了三颗人头,堆成一堆——这个动画片段模拟的应该是当时流行的以传奇浪人丹下左膳为主线的系列电影,主演是大河内传次郎。
后来,不少昏昏欲睡的观众表示,看到此处一个激灵醒了。他们用茶目子小朋友的眼睛看到小鸟组成了合唱队,太阳公公笑着跳出来,卖纳豆的老婆婆在寂静的街上慢慢走,大马路上小轿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和自行车川流不息。没想到平和欢快的都市生活会以这样血腥的一幕作结。
比血腥更“邪”的是对血腥的淡然。小姑娘见什么唱什么,唱了一天,很努力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日本的都市已经可以打上“文明”与“现代”的标签了,她用的狮王牌牙刷俨然是精明的植入广告。而在这样一个“文明”的语境里,突然插入一段由动画重新演绎、比真实影像轻灵了许多的砍头场景,再配上小姑娘稚嫩的歌声,今天看来,格外吊诡。
回望历史,这份淡然让人芒刺在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亚大陆的觊觎之心暴露了,中日不日终将一战的前景已经明朗。日本政府决意用电影来教化国民、统一思想,一直没有起色的日本动画也得到了政府的鼓励与扶持,走出了低谷,这才产生了一批可以存世的作品。
二战期间,犹太人大屠杀和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反人类恶行,究竟是野蛮的遗产还是文明的恶之花?文明是不是一架更有效率的杀人机器?70年来永远在讨论,却一直没结论。在德国短片单元那天,看到1933年后知心牌(Privat)香烟排成军团一样的方阵,飞利浦收音机大军占领偏远小镇送去文明生活的时候,我还是没有想明白那个问题。
数日后,新上映的《赛德克·巴莱》里,日本将军决心对台湾原住民用毒气弹了,恨恨地自我辩解说:“叫你们文明,你们却逼我野蛮”。本来原住民的老族长说,“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带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让我想起了茶目子小朋友和飞利浦收音机大军带来的那个问题,看到这里我笑了:在这部电影里,这显然不是一个问题:对一些人来说,太阳旗的那杆旗杆固然是耻辱柱,同时也是文明的标杆。
《狐狸达引》:借用日本民间故事的迪士尼动画
在开场前,送展方日本东京近代艺术美术馆电影中心有人站出来介绍说,今天展映的重头戏是大藤信郎先生的作品集。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大藤信郎是惟一享有世界声誉的日本动画作者。他的《鲸鱼》1953年征战戛纳,是第一部赢得国际奖项的日本动画片。以他命名的“大藤奖”第一届得主就是日本现代动画“第一人”手冢治虫。
这一次,他的《马具田城的盗贼》(1926年)《黑猫咪》《狐狸达引》(1933年)《鲸鱼》《幽灵船》(1956年)和2010年修复的《竹取物语》残篇等一系列作品展现出对不同形式的探索。《马具田城的盗贼》是大藤的成名作之一,人物和场景都用日本传统的印纸“千代纸”剪出;在后期的剪影作品《鲸鱼》和《幽灵船》里,他将千代纸换成了彩色玻璃纸,银幕效果与中国的皮影戏神似;《狐狸达引》则全然一派迪士尼范儿。
《狐狸达引》片长12分钟,故事发生在一座废弃的寺庙里,小狸猫戏弄幻化为武士的狐狸,不敌对方,电话叫来狸猫爸爸,两只狸猫上阵父子兵,与狐狸武士上演了一出幻术大战,最终以狸猫父子险胜告终,好似一部微型的《平成狸合战》(1994年)。在日本的传说中,狸猫跟狐狸都可以幻化万象,但在民间故事里狸猫比狐狸更讨喜,常常被赋予风趣机智、善于应变的正面性格。这恰好与一些早期迪士尼动画短片,比如米老鼠、唐老鸭戏谑玩闹的风格有相通之处。
不得不说,《狐狸达引》看上去不是借用了迪士尼画风的日本动画,而是借用了日本民间故事的迪士尼动画。在它的年代,初生的、还没有成为产业的日本动画遭遇迪士尼有声动画的强大攻势。溃不成军的他们选择的是“脱亚入欧”。当晚放映的14部短片里,西方主流文化的辐射或曰现代性并不是《茶目子的一日》才有,而是处处看得到动画创作者在努力让日本动画里也能吹“欧风”、下“美雨”。全盘照搬阿拉伯故事与德国剪纸动画手法的《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1928年)自不必说,即使是传统的千代纸动画,比如《马具田城的盗贼》,故事也是借自好莱坞巨制《月宫宝盒》(1924年),有浮世绘遗风的《蜘蛛与郁金香》(1943年)里有一位身手敏捷的黑人爵士乐歌手,其动作设计明显借鉴了30年代约翰·福特的西部片。
有人说,日本在现代性转型中轻快转身,是“船小好调头”,也有人说它的神道教传统像天皇一样万世一系、坚如磐石,“脱亚入欧”不过是又一次换壳,所以轻松。我想这两种解释并不矛盾。
《蜘蛛与郁金香》:太阳的孩子赢了
政冈宪三的《蜘蛛与郁金香》是当晚的压轴之作。这次放映的是精美的最新修复版本,本来是安排在最末,但由于放映员的失误,第一个放出来了。这部16分钟片长的短片是手绘辅以实景拍摄,有日本早期动画少见的细腻画风,怪不得东京来的那位工作人员说是“二战结束前日本动画的最高成就”。
故事发生在花丛中,狡诈的黑蜘蛛想把瓢虫姑娘骗进蜘蛛网,一计不成,就想动武强掳,在郁金香姑娘的帮助下,小瓢虫躲过了黑蜘蛛的追捕和暴风雨的袭击,安然迎来了新一天的太阳,而黑蜘蛛则坠入泥沼不知所终。
不看背景资料,谁又能想到,这样一部清新隽永的小品,竟然是在美日战事正酣之时问世的。瓢虫姑娘有一张典型的东方人面孔,妆容是白面、红唇与黛眉的日本传统样式,举止温婉,说自己是“太阳的孩子”。天皇自称是太阳神后裔,小瓢虫的身份不言自明。而黑蜘蛛,黑面、厚唇,头戴礼帽,举止夸张,唱腔出自1927年一出美国音乐剧《画舫璇宫》里最流行的一首爵士歌曲《老人河》,剧中的歌者是一位密西西比河上的黑人码头工人。黑蜘蛛是谁,也不必赘言。
战时开动宣传机器,是很自然的事。几乎同时,太平洋对岸迪士尼的动画《鸭子独裁者》(1942年)将包括裕仁天皇在内的三位轴心国领袖都变成了鸭子。值得留意的是,敌我双方以怎样的面目出现、怎样互动。在电影里,用本族男人俘获异国姑娘芳心以展雄风,是洞悉人性弱点的通行法则。当时,伪满宣传中日亲善的国策电影中,用的也都是“李香兰”热恋日本青年的桥段。但是对阵山姆叔叔,小瓢虫就退化成了需要保护的纯真少女。她的胜利,依仗的是郁金香仗义相助和“天道”对不义者的惩罚。
太阳的孩子赢了,在动画里都赢得这样没有自信,在现实中还能怎样。
苏宛
![]() |
大藤信郎的遗作《竹取物语》残篇 |
4月下旬的北京,爱电影的人都在路上。彼时,北京国际电影节与“珍宝级世界动画展映”将400多部院线外的电影投放在京城的银幕上。这次的动画展映是国际资料馆联合会(FIAF)第68届年会活动的一部分。日本、捷克、俄罗斯等15个国家的百余部动画珍品,几乎都是第一次在中国国内放映。
4月23日是展映首日,当天晚上的日本短片单元有14部动画短片,其中大部分是二战结束前的短片。其他国家送展的影片也大多选在这一时段,创作时间最早的是美国的《魔画》(1900年)。怪不得有人惊呼原来“珍宝”与“古董”是同义词。这给了人们一窥当时各个国家思想风貌的机会。日本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动画,虽然与今天庞大的产业和可观的艺术成就相比,像是小孩涂鸦,但值得我们沉下心审视。
《茶目子的一日》:让人芒刺在背的欢快与淡然
![]() |
清晨,茶目子在洗漱。 |
《茶目子的一日》只有7分钟不到而且如简笔画一般粗陋,导演西仓喜代治在日本动画史上籍籍无名,名下的导演作品也只有这一部。但去看首日展映的观众,有谁会记不住这个茶目子小朋友?将一个小学女生平铺直叙的一天弄出了邪典(Cult)电影的效果,导演是不能独揽其功的。
这部出品于1931年的短片也许是日本历史上头一部音乐影像(MV)作品,是1919年问世的同名流行歌曲的影像化。虽然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但这还是一部默片,最初放映时需要留声机在一旁配合。
短片的情节就像我们小学低年级时都写过的那种流水账日记,一个普通小学女生用歌声记录了她的一天,见什么唱什么。她起床后刷牙、洗脸、吃早饭,她走路去上学,她在课堂上学了数学和语文,她回家后在妈妈面前温习功课,她课余最大的爱好是看电影。结尾,银幕上一位武士一口气砍下了三颗人头,堆成一堆——这个动画片段模拟的应该是当时流行的以传奇浪人丹下左膳为主线的系列电影,主演是大河内传次郎。
![]() |
茶目子爱看大河内川次郎的武士电影,右上角的女人在参加奥运会,也是银幕上放映的内容。 |
后来,不少昏昏欲睡的观众表示,看到此处一个激灵醒了。他们用茶目子小朋友的眼睛看到小鸟组成了合唱队,太阳公公笑着跳出来,卖纳豆的老婆婆在寂静的街上慢慢走,大马路上小轿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和自行车川流不息。没想到平和欢快的都市生活会以这样血腥的一幕作结。
比血腥更“邪”的是对血腥的淡然。小姑娘见什么唱什么,唱了一天,很努力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日本的都市已经可以打上“文明”与“现代”的标签了,她用的狮王牌牙刷俨然是精明的植入广告。而在这样一个“文明”的语境里,突然插入一段由动画重新演绎、比真实影像轻灵了许多的砍头场景,再配上小姑娘稚嫩的歌声,今天看来,格外吊诡。
回望历史,这份淡然让人芒刺在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亚大陆的觊觎之心暴露了,中日不日终将一战的前景已经明朗。日本政府决意用电影来教化国民、统一思想,一直没有起色的日本动画也得到了政府的鼓励与扶持,走出了低谷,这才产生了一批可以存世的作品。
二战期间,犹太人大屠杀和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反人类恶行,究竟是野蛮的遗产还是文明的恶之花?文明是不是一架更有效率的杀人机器?70年来永远在讨论,却一直没结论。在德国短片单元那天,看到1933年后知心牌(Privat)香烟排成军团一样的方阵,飞利浦收音机大军占领偏远小镇送去文明生活的时候,我还是没有想明白那个问题。
数日后,新上映的《赛德克·巴莱》里,日本将军决心对台湾原住民用毒气弹了,恨恨地自我辩解说:“叫你们文明,你们却逼我野蛮”。本来原住民的老族长说,“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带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让我想起了茶目子小朋友和飞利浦收音机大军带来的那个问题,看到这里我笑了:在这部电影里,这显然不是一个问题:对一些人来说,太阳旗的那杆旗杆固然是耻辱柱,同时也是文明的标杆。
《狐狸达引》:借用日本民间故事的迪士尼动画
![]() |
《动画狐狸达引》 |
在开场前,送展方日本东京近代艺术美术馆电影中心有人站出来介绍说,今天展映的重头戏是大藤信郎先生的作品集。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大藤信郎是惟一享有世界声誉的日本动画作者。他的《鲸鱼》1953年征战戛纳,是第一部赢得国际奖项的日本动画片。以他命名的“大藤奖”第一届得主就是日本现代动画“第一人”手冢治虫。
![]() |
《幽灵船》的玻璃纸影绘原画。 |
这一次,他的《马具田城的盗贼》(1926年)《黑猫咪》《狐狸达引》(1933年)《鲸鱼》《幽灵船》(1956年)和2010年修复的《竹取物语》残篇等一系列作品展现出对不同形式的探索。《马具田城的盗贼》是大藤的成名作之一,人物和场景都用日本传统的印纸“千代纸”剪出;在后期的剪影作品《鲸鱼》和《幽灵船》里,他将千代纸换成了彩色玻璃纸,银幕效果与中国的皮影戏神似;《狐狸达引》则全然一派迪士尼范儿。
![]() |
《鲸鱼》参展戛纳电影节。 |
《狐狸达引》片长12分钟,故事发生在一座废弃的寺庙里,小狸猫戏弄幻化为武士的狐狸,不敌对方,电话叫来狸猫爸爸,两只狸猫上阵父子兵,与狐狸武士上演了一出幻术大战,最终以狸猫父子险胜告终,好似一部微型的《平成狸合战》(1994年)。在日本的传说中,狸猫跟狐狸都可以幻化万象,但在民间故事里狸猫比狐狸更讨喜,常常被赋予风趣机智、善于应变的正面性格。这恰好与一些早期迪士尼动画短片,比如米老鼠、唐老鸭戏谑玩闹的风格有相通之处。
![]() |
狸猫父子大战狐狸武士。 |
不得不说,《狐狸达引》看上去不是借用了迪士尼画风的日本动画,而是借用了日本民间故事的迪士尼动画。在它的年代,初生的、还没有成为产业的日本动画遭遇迪士尼有声动画的强大攻势。溃不成军的他们选择的是“脱亚入欧”。当晚放映的14部短片里,西方主流文化的辐射或曰现代性并不是《茶目子的一日》才有,而是处处看得到动画创作者在努力让日本动画里也能吹“欧风”、下“美雨”。全盘照搬阿拉伯故事与德国剪纸动画手法的《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1928年)自不必说,即使是传统的千代纸动画,比如《马具田城的盗贼》,故事也是借自好莱坞巨制《月宫宝盒》(1924年),有浮世绘遗风的《蜘蛛与郁金香》(1943年)里有一位身手敏捷的黑人爵士乐歌手,其动作设计明显借鉴了30年代约翰·福特的西部片。
有人说,日本在现代性转型中轻快转身,是“船小好调头”,也有人说它的神道教传统像天皇一样万世一系、坚如磐石,“脱亚入欧”不过是又一次换壳,所以轻松。我想这两种解释并不矛盾。
《蜘蛛与郁金香》:太阳的孩子赢了
![]() |
瓢虫姑娘唱,她是太阳的孩子。 |
政冈宪三的《蜘蛛与郁金香》是当晚的压轴之作。这次放映的是精美的最新修复版本,本来是安排在最末,但由于放映员的失误,第一个放出来了。这部16分钟片长的短片是手绘辅以实景拍摄,有日本早期动画少见的细腻画风,怪不得东京来的那位工作人员说是“二战结束前日本动画的最高成就”。
故事发生在花丛中,狡诈的黑蜘蛛想把瓢虫姑娘骗进蜘蛛网,一计不成,就想动武强掳,在郁金香姑娘的帮助下,小瓢虫躲过了黑蜘蛛的追捕和暴风雨的袭击,安然迎来了新一天的太阳,而黑蜘蛛则坠入泥沼不知所终。
不看背景资料,谁又能想到,这样一部清新隽永的小品,竟然是在美日战事正酣之时问世的。瓢虫姑娘有一张典型的东方人面孔,妆容是白面、红唇与黛眉的日本传统样式,举止温婉,说自己是“太阳的孩子”。天皇自称是太阳神后裔,小瓢虫的身份不言自明。而黑蜘蛛,黑面、厚唇,头戴礼帽,举止夸张,唱腔出自1927年一出美国音乐剧《画舫璇宫》里最流行的一首爵士歌曲《老人河》,剧中的歌者是一位密西西比河上的黑人码头工人。黑蜘蛛是谁,也不必赘言。
![]() |
男人爵士歌手黑蜘蛛。 |
战时开动宣传机器,是很自然的事。几乎同时,太平洋对岸迪士尼的动画《鸭子独裁者》(1942年)将包括裕仁天皇在内的三位轴心国领袖都变成了鸭子。值得留意的是,敌我双方以怎样的面目出现、怎样互动。在电影里,用本族男人俘获异国姑娘芳心以展雄风,是洞悉人性弱点的通行法则。当时,伪满宣传中日亲善的国策电影中,用的也都是“李香兰”热恋日本青年的桥段。但是对阵山姆叔叔,小瓢虫就退化成了需要保护的纯真少女。她的胜利,依仗的是郁金香仗义相助和“天道”对不义者的惩罚。
太阳的孩子赢了,在动画里都赢得这样没有自信,在现实中还能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