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半月点滴一二
实习地在中山广播电视台,处在一个被中山先生声名给掩埋的城市。这里的人除了缅怀这个已故伟人的点点滴滴来寄托他们不是太顽强的骄傲已经几乎找不到其他事情忙活。但是这里又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山的制作业在珠三角不可小觑,只是金融风暴后企业港企外资连连倒闭,给经济还是造成了一定影响。而对于此,它安静的日日夜夜不作声响。就如孙文公园里的伟人塑像,风雨无悔的注视前方。
这里的静,透着的是稳重。街道的干净让你耳目一新。它距省会广州仅仅142公里,而这里与广州截然不同。这里没有高楼林立,也没有太多的车马喧嚣。这里的人安然自若,这里酒吧灯火温柔。这里的味道是中山先生性格延伸。它的博爱让每条道路、每条小桥,每幢建筑都是精致可爱,棱角色调都融洽你的眼睛。而让人爆跌眼睛的实习地的简称。ZSBTV,这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总是很容易想到不洁寓意来。
我所分配的部门是节目部。相应的还有新闻部,总编室,广告部,技术部,网络部,后勤部等。办公室里已经没有我们实习生的位置。所幸的是有一些人员在外地采访,空出几个冷清的台面,也就成了我们“办公”的地方。同事都非常友善,初次见古彩燕主任她是微笑的双手递过她的名片,感觉像是一个日本女人温暖。原以为是一个麻雀台,后来发现这里其实是人才济济的。张静民老师就时常提起他和中山台之间的故事。其间放过中山台摄制的《中山影杰》,其中的波澜壮阔的开场,叙事的大气已经不能让人相信它居然只是一个市级台的作品。来到之后发现台里的有许多能人。宋璋、邱树宏,王磊、禄哥等。
其中《中山影杰》的导演就是宋璋。如果要在中山这个历史不是太深厚,文化不是太鲜明的地方挖掘一点人文的题材,我想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会束手无策的。而这个伟大的宋璋导演独具慧眼发现了中国电影历史与中山的渊源,七牵八扯的将阮玲玉、郑君里、黄绍芬、卢根、特伟、吴思远这些在中国电影史上杰出人物串成一部史诗般的专题片,克服诸多阻挠,将想法幻化做一个个唯美的镜头,这样的魄力不是哪个台都能够做到的。而不仅是《中山影杰》,还有他们制作的《海外中山人》、《中山路》都是非常震撼人心的作品。它以一个市级台的标准完成了央视水准的作品,这是我非常佩服的地方。再者看《中山路》的创意,从祖国的300多个有中山路的城市讲述开中国百年地理、人文、经济、政治的沧桑巨变,先后走访了南京、沈阳、武汉、贵阳、格尔木、乌鲁木齐等城市进行实地深入的采访。在未播出之前我得以提前看到南京篇,沈阳篇、格尔木篇。包装的恢宏,立意的深远,解说的大气,让人惊叹。就是感觉和中山的关系有那么小小的牵强。但是瑕不掩瑜,都还是很好的作品。最初的我的工作是负责听录像的谈话整理成文字。我参与的的是乌鲁木齐篇,他们摄制组采访了一个乌鲁木齐中山路里的一个广东商人,中亚过境做生意的商人,新疆大学的教授和政府官员。其中的很多谈话极难听辨。这让我感受到一部成功的片子幕后原来还有一群听字幕的人功劳,这是我新近才知道的。
中山电视台有5档自己的节目。《小龙乐园》、《健康有约》、《超市大赢家》、《中山故事》、《游遍天下》,其中我接触到的有《健康有约》、《中山故事》和《超市大赢家和《游遍天下》。
在《超市大赢家》的摄制过程中,我看到真实的节目摄录过程。几对家庭做游戏,猜价格,拿商品,投气球,既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又团结了收视群体,同时带动了居民的购物欲促进经济的发展。扯远了,其实我只是在一旁维持秩序,抬抬脚架而已。摄像师就真的很辛苦了,扛着几十斤重的机子跑来跑去,还有弓着身子摇出几个弧度唯美冲击的镜头,看到这,我就明白了,摄像根本就不适合我。我根本就干不了这个体力兼技术的活。《健康有约》节目我随记者去医院采访了一次患糖尿病的小孩。那天正是天气骤冷的时节,医院也因此很多人。小孩居多,看着记者采访医师和病人,有的病人是畏惧拍摄的,其中只是看到一个记者是如何引导被采访者说出他所需要的话,感觉有点像代大众问问题,或许节目的本身就是需要这个效果。
《游遍天下》是一档旅游节目。我起初以为如果参与摄制是一件美差。后来听摄像和剪辑说真实情况才知道原来不是这样。比如说美食环节。点了之后是不吃先的,要拍了再吃,而多数情况是等到拍完之后食物都冷了,很多地方拍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比如门票贵的地方,天气的状况。这些对摄像和主持都是很严格的。而这都是很好的锻炼机会。特别是出国了,还能长很多见识,英语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一个摄像现在还为自己的英语烂深深的懊悔,不仅报了英语的培训班,还不时的拿出辞典查这查那。我看了他们的剪辑,也是用的premiere,只不过他们用的都是快捷键,动作也更加熟练,而且是英文版的。几个镜头的组接就让我认识到了水平的差距。在这里我还是听字幕的。剪辑不是太困难的问题,我想这个我能干,但是包装就是困难的事。苹果机我没有用过,后来知道那些奇妙的特效原来是素材库的啊!
让我有小小欣慰的是参与的《中山故事》的采访。开始我是抬脚架的。制作团队去中山的横栏镇的贴边村做一期节目。因为这个村子是横栏镇最古老的村子。而可悲的是没留下什么古迹。连祠堂也没有。原本是一个美丽的水乡,而现今那条流里尽是黑水。曾经在解放前立的反三征的义勇祠也无处寻找。良田不在尽做花草场,有的卖个开发商,建成一座座高楼。这也是珠三角村庄的一个缩影吧。只见这里的村子店铺林立,已经有城镇的味道。为了增强感染力,要采访几位老人。同行的记者是黑龙江人,不能说粤语,被采访的一个80岁老伯不能听明普通话。我就有机会采访了,而对中山的粤语我听的也很费劲。采访持续了大概40分钟,最后抓话筒的手都酸了。在取景的过程中,记者开着车在村子周围转了又转找美丽的景别,小桥,老屋、田园、花场、土地庙、大树、青石板等意境优美的镜头,而在那个不是太美丽的村子要找到这些谈何容易,污水横流,浮游着瓶子泡沫,不时还发出阵阵的臭味。但是即便如此,我想节目组也能把它拍的美轮美奂。因为讲述已经失去真实了。为了表达沧桑感,还让一个八十岁的老人从村子展览馆一头来回走到那一头。原来电视上那些岁月留痕的镜头是这样弄出来的,真是大开眼界啦。还有认识到的就是作为一个记者,务必做到一点就是善于交际。电话务必要在三句话内说明来意。其间我看到记者总是三言两语和一个陌生的部门交流,预约。从他们的手中、口中拿到许多珍贵的资料。比如和村领导联系问到村子里的老人,找到老人,得到相片,问到相片的拍摄者找到他,然后去镇志办找人那旧相片,去横栏宣传部找镜头,托人找带子。很多都是干干才派完名片,马上就去找他们。言简意赅礼貌的完成一个个计划。为了一个大全景的镜头宁可背着沉重的机子爬上19楼的工地,在晃荡的竹架上摆起三脚架,和物管部门交涉……没有一把利嘴和魄力也是不能轻而易举做到的。
还有就是要学开车。
有5000块钱在手,我想我应该先拿个驾照。还有就是老师说要请记者吃饭的,而现在看来都是记者在请我吃饭,我想我应该请他们一次。
这里的静,透着的是稳重。街道的干净让你耳目一新。它距省会广州仅仅142公里,而这里与广州截然不同。这里没有高楼林立,也没有太多的车马喧嚣。这里的人安然自若,这里酒吧灯火温柔。这里的味道是中山先生性格延伸。它的博爱让每条道路、每条小桥,每幢建筑都是精致可爱,棱角色调都融洽你的眼睛。而让人爆跌眼睛的实习地的简称。ZSBTV,这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总是很容易想到不洁寓意来。
我所分配的部门是节目部。相应的还有新闻部,总编室,广告部,技术部,网络部,后勤部等。办公室里已经没有我们实习生的位置。所幸的是有一些人员在外地采访,空出几个冷清的台面,也就成了我们“办公”的地方。同事都非常友善,初次见古彩燕主任她是微笑的双手递过她的名片,感觉像是一个日本女人温暖。原以为是一个麻雀台,后来发现这里其实是人才济济的。张静民老师就时常提起他和中山台之间的故事。其间放过中山台摄制的《中山影杰》,其中的波澜壮阔的开场,叙事的大气已经不能让人相信它居然只是一个市级台的作品。来到之后发现台里的有许多能人。宋璋、邱树宏,王磊、禄哥等。
其中《中山影杰》的导演就是宋璋。如果要在中山这个历史不是太深厚,文化不是太鲜明的地方挖掘一点人文的题材,我想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会束手无策的。而这个伟大的宋璋导演独具慧眼发现了中国电影历史与中山的渊源,七牵八扯的将阮玲玉、郑君里、黄绍芬、卢根、特伟、吴思远这些在中国电影史上杰出人物串成一部史诗般的专题片,克服诸多阻挠,将想法幻化做一个个唯美的镜头,这样的魄力不是哪个台都能够做到的。而不仅是《中山影杰》,还有他们制作的《海外中山人》、《中山路》都是非常震撼人心的作品。它以一个市级台的标准完成了央视水准的作品,这是我非常佩服的地方。再者看《中山路》的创意,从祖国的300多个有中山路的城市讲述开中国百年地理、人文、经济、政治的沧桑巨变,先后走访了南京、沈阳、武汉、贵阳、格尔木、乌鲁木齐等城市进行实地深入的采访。在未播出之前我得以提前看到南京篇,沈阳篇、格尔木篇。包装的恢宏,立意的深远,解说的大气,让人惊叹。就是感觉和中山的关系有那么小小的牵强。但是瑕不掩瑜,都还是很好的作品。最初的我的工作是负责听录像的谈话整理成文字。我参与的的是乌鲁木齐篇,他们摄制组采访了一个乌鲁木齐中山路里的一个广东商人,中亚过境做生意的商人,新疆大学的教授和政府官员。其中的很多谈话极难听辨。这让我感受到一部成功的片子幕后原来还有一群听字幕的人功劳,这是我新近才知道的。
中山电视台有5档自己的节目。《小龙乐园》、《健康有约》、《超市大赢家》、《中山故事》、《游遍天下》,其中我接触到的有《健康有约》、《中山故事》和《超市大赢家和《游遍天下》。
在《超市大赢家》的摄制过程中,我看到真实的节目摄录过程。几对家庭做游戏,猜价格,拿商品,投气球,既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又团结了收视群体,同时带动了居民的购物欲促进经济的发展。扯远了,其实我只是在一旁维持秩序,抬抬脚架而已。摄像师就真的很辛苦了,扛着几十斤重的机子跑来跑去,还有弓着身子摇出几个弧度唯美冲击的镜头,看到这,我就明白了,摄像根本就不适合我。我根本就干不了这个体力兼技术的活。《健康有约》节目我随记者去医院采访了一次患糖尿病的小孩。那天正是天气骤冷的时节,医院也因此很多人。小孩居多,看着记者采访医师和病人,有的病人是畏惧拍摄的,其中只是看到一个记者是如何引导被采访者说出他所需要的话,感觉有点像代大众问问题,或许节目的本身就是需要这个效果。
《游遍天下》是一档旅游节目。我起初以为如果参与摄制是一件美差。后来听摄像和剪辑说真实情况才知道原来不是这样。比如说美食环节。点了之后是不吃先的,要拍了再吃,而多数情况是等到拍完之后食物都冷了,很多地方拍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比如门票贵的地方,天气的状况。这些对摄像和主持都是很严格的。而这都是很好的锻炼机会。特别是出国了,还能长很多见识,英语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一个摄像现在还为自己的英语烂深深的懊悔,不仅报了英语的培训班,还不时的拿出辞典查这查那。我看了他们的剪辑,也是用的premiere,只不过他们用的都是快捷键,动作也更加熟练,而且是英文版的。几个镜头的组接就让我认识到了水平的差距。在这里我还是听字幕的。剪辑不是太困难的问题,我想这个我能干,但是包装就是困难的事。苹果机我没有用过,后来知道那些奇妙的特效原来是素材库的啊!
让我有小小欣慰的是参与的《中山故事》的采访。开始我是抬脚架的。制作团队去中山的横栏镇的贴边村做一期节目。因为这个村子是横栏镇最古老的村子。而可悲的是没留下什么古迹。连祠堂也没有。原本是一个美丽的水乡,而现今那条流里尽是黑水。曾经在解放前立的反三征的义勇祠也无处寻找。良田不在尽做花草场,有的卖个开发商,建成一座座高楼。这也是珠三角村庄的一个缩影吧。只见这里的村子店铺林立,已经有城镇的味道。为了增强感染力,要采访几位老人。同行的记者是黑龙江人,不能说粤语,被采访的一个80岁老伯不能听明普通话。我就有机会采访了,而对中山的粤语我听的也很费劲。采访持续了大概40分钟,最后抓话筒的手都酸了。在取景的过程中,记者开着车在村子周围转了又转找美丽的景别,小桥,老屋、田园、花场、土地庙、大树、青石板等意境优美的镜头,而在那个不是太美丽的村子要找到这些谈何容易,污水横流,浮游着瓶子泡沫,不时还发出阵阵的臭味。但是即便如此,我想节目组也能把它拍的美轮美奂。因为讲述已经失去真实了。为了表达沧桑感,还让一个八十岁的老人从村子展览馆一头来回走到那一头。原来电视上那些岁月留痕的镜头是这样弄出来的,真是大开眼界啦。还有认识到的就是作为一个记者,务必做到一点就是善于交际。电话务必要在三句话内说明来意。其间我看到记者总是三言两语和一个陌生的部门交流,预约。从他们的手中、口中拿到许多珍贵的资料。比如和村领导联系问到村子里的老人,找到老人,得到相片,问到相片的拍摄者找到他,然后去镇志办找人那旧相片,去横栏宣传部找镜头,托人找带子。很多都是干干才派完名片,马上就去找他们。言简意赅礼貌的完成一个个计划。为了一个大全景的镜头宁可背着沉重的机子爬上19楼的工地,在晃荡的竹架上摆起三脚架,和物管部门交涉……没有一把利嘴和魄力也是不能轻而易举做到的。
还有就是要学开车。
有5000块钱在手,我想我应该先拿个驾照。还有就是老师说要请记者吃饭的,而现在看来都是记者在请我吃饭,我想我应该请他们一次。
-
晓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1-07 00: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