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終局》 陳恆輝
![]() |
「終局」是國際象棋中的術語,它是指象棋比賽中棋盤上的大多數棋子都已經被挪走了的最後一個階段。
貝克特多年來都喜歡與法國藝術家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交往。他不但是達達主義(Dadaism)及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運動的重要人物,他更是一個國際象棋專家。根據貝克特傳記作者迪爾德麗‧貝爾(Deirdre Bair)說,貝克特喜愛閱讀杜尚專論象棋殘局的著作,此外他還經常與杜尚一起到那些優秀棋手們會光顧的咖啡店流連。
杜尚長於象棋殘局階段的分析,他津津樂道於空空的棋盤上只有王和幾個卒子的意象,他在棋盤和各個棋子複雜變化中看出藝術的蘊含,看出悲哀和不快樂,看出形而上的哲學意味。*
自從《等待果陀》於1953年在法國巴黎上演後,羅渣‧布林(Roger Blin)和尚‧馬田(Jean Martin)一直希望貝克特能專門為他們創作一部新的戲劇。於是,貝氏於1954年開始創作《終局》一劇。
他們創作一部新的戲劇。於是,貝氏於1954年開始創作《終局》一劇。
《終局》以法文書寫,手稿用了五個月完成。手稿很長,是一個兩幕劇,有四個人物,包括A(或者紀繞姆)、B(或者詹姆斯)、P(佩佩或者瓦爾特)及M(梅梅)。人物圍繞著鬧鐘、望遠鏡、藥、殺蟲藥及梯子等道具。B(即後來定稿的Clov)通過更換服裝變成另外一個人,每個人物喬裝打扮至少出場兩次。B(Clov)變成了女人,戴假髮,穿裙子拖女人腔說話,這是因為A(後來定稿的Hamm)命令他創造一個女人。B是年輕人,他要照顧A。兩個主角的臉在兩幕之間要由紅色變為白色。手稿中有許多地方都有與《聖經》有關的隱喻,但貝克特後來都把它們刪去。
可見最初的手稿與最終的定稿有很大差別。定稿中刪去了很多瑣碎的情節,由兩幕劇變成獨幕劇,角色共四個如下:
Hamm(哈姆) - 與英語hammer錘子相近
Clov(克洛弗) - 與法語clou釘子相近
Nagg(納格) - 與德語nagel釘子相近
Nell(內爾) - 與英語nail釘子相近
人物名稱簡單,但充滿象徵意義,一貫的貝克特風格。
註釋:
* 焦洱、于曉丹著,《貝克特》(長春出版社,1995年),第1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