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聊天后的思考和总结
我和销售经理住的小区离得很近,晚上一块儿吃饭,聊了两个多小时,话题涉及面很广。现在要做一些思考和总结
1. 关于主动性
最近,我常常抱怨工作太闲,抱怨老板的放养态度。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我确实很闲,除了日常必须做的工作,我也就翻译一点文件,剩下的是大把的空闲时间。这些空闲时间我都在无聊中打发过去。我不禁要问,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处理空闲时间?
我若能把本职工作做好,这表示我很尽职。可是高质量的完成老板交代的工作是否是我工作的最高标准?尽职尽责是我在公司立足的根本,这不应该成为我的最高工作标准,而是基本标准,这是我的本分。
我有空闲时间,老板是知道的,他不会干涉我怎么用这些时间,只要我表现得不算出格,他是不会说什么的,他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不会主动为下属考虑发展之类的问题。但是,他是否更愿意看到我主动提出学习的要求呢?
他曾经不止一次跟我说过:这个工作如果我想一直做下去,他是没有意见的;但如果我对哪方面感兴趣,我也可以告诉他,他会给我安排学习机会。
他的话我一直没有仔细想过,现在想来,这两句话的意思可以是:他的基本要求是我需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如果不求上进,他不会说什么;如果我想学习,不想长期干这个工作,这也是可以的,但我需要主动提出要求,在我的要求下,他会给我安排学习机会。
我有空闲时间,如果我提出说旁听和参加各个部门或者各种类别的会议,他会有什么反应?我觉得他应该不会拒绝,或者他应该很乐意见到我主动提出学习要求。
学习、做事需要发挥主动性,如果你不主动,别人是不会主动给你提供机会的。本分和上进这两种状态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2. 关于定位和目标
如果我就把自己当做一个翻译,那么三年过后、五年过后我仍然是个翻译,以后换工作时,我能找的工作可能还是翻译。
如果我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办公室秘书,那么三年之后我仍旧是一个普通秘书,三年里我做着相似的事情。
如果我拿真正的总经理助理的标准要求自己,站在一个更好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断学习相关知识,那么最终的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呢?
如果我能站在总经理的角度看待问题,那么面对同一个问题我是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是否可以多想一想,如果我是总经理,我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你对自己的定位会影响你的视野,一般情况下,你的最终成就不会比你的目标更好。定位很重要,目标也很重要。
3. 关于职业规划
我老早就知道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毕业前看了很多关于职业规划的书,大概也是受这些书的影响,我当时才决定不去参加上外的复试,读个德语研究生的。可是,我当时只是否定了一个方向,却并没有找到今后要走的方向。
毕业后,我做了总秘这样一份工作,我仍旧不知道以后要做什么,而且一想到以后要做什么的问题,我就头疼。可是,这又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个公司有不同的职能部门,每个职能部门所负责的事情完全不同;一个行业有不同的公司,外资,国企,民营企业,这些企业都有各自的特点;服务业与制造型企业完全不同,化工行业与互联网又是不同类型的行业,行业也要考虑一个问题。
假如你对公司不同职能部门的职责和特点没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对它们做的事情没有一定的概念,假如你对不同的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假如你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缺乏必要的了解,那么,职业规划只能是一句空话。一个合理的职业规划应该建立在你对自己、对就业市场、对企业、对行业拥有准确认知的基础上。
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是读书无疑是最传统,也是最必要的。不读书,不学习一些理论,你就缺乏思路、理念上的指导。对问题的了解应该有一定的深度,只有到了一定深度,你的时间和精力付出才能得到一定回馈。
4. 马拉松式的人生竞赛
一般人的职业生涯都有几十年,相当于一个马拉松式的竞赛。
一群人里,起跑之后,必定会有人暂时领先,也必定会有人暂时落后,暂时的领先不代表以后的领先,暂时的落后也不意味着永远落后。所以,不要羡慕嫉妒暂时比你领先的人。
我们需要问问自己五年后想要成为什么的人,要有什么成就,问问自己喜欢什么,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要坚持不懈的朝这个目标努力。
5. 关于职业生涯的连贯性
跳槽不应过于频繁。干一年跳了,干两年又跳了,这样跳几次之后,你的简历就花了,这样的简历有些公司看都不看。而且,并非所有人都能越跳越好,越跳越糟的情况是不少见的。
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很少有人在一家公司呆一辈子,所以你总会有跳槽的时候。如果你在过去几年里做了完全不同的工作,那么看到你的简历后,别人就会怀疑你是否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这样的跨行是有风险的。
6. 第一个上司
你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上司会对产生重要影响,他的工作风格、处事方式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会是你模仿的榜样,也可能会是你心中的发面教材,无论哪种,你会发现,第一个上司的影响会延续很长时间。
1. 关于主动性
最近,我常常抱怨工作太闲,抱怨老板的放养态度。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我确实很闲,除了日常必须做的工作,我也就翻译一点文件,剩下的是大把的空闲时间。这些空闲时间我都在无聊中打发过去。我不禁要问,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处理空闲时间?
我若能把本职工作做好,这表示我很尽职。可是高质量的完成老板交代的工作是否是我工作的最高标准?尽职尽责是我在公司立足的根本,这不应该成为我的最高工作标准,而是基本标准,这是我的本分。
我有空闲时间,老板是知道的,他不会干涉我怎么用这些时间,只要我表现得不算出格,他是不会说什么的,他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不会主动为下属考虑发展之类的问题。但是,他是否更愿意看到我主动提出学习的要求呢?
他曾经不止一次跟我说过:这个工作如果我想一直做下去,他是没有意见的;但如果我对哪方面感兴趣,我也可以告诉他,他会给我安排学习机会。
他的话我一直没有仔细想过,现在想来,这两句话的意思可以是:他的基本要求是我需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如果不求上进,他不会说什么;如果我想学习,不想长期干这个工作,这也是可以的,但我需要主动提出要求,在我的要求下,他会给我安排学习机会。
我有空闲时间,如果我提出说旁听和参加各个部门或者各种类别的会议,他会有什么反应?我觉得他应该不会拒绝,或者他应该很乐意见到我主动提出学习要求。
学习、做事需要发挥主动性,如果你不主动,别人是不会主动给你提供机会的。本分和上进这两种状态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2. 关于定位和目标
如果我就把自己当做一个翻译,那么三年过后、五年过后我仍然是个翻译,以后换工作时,我能找的工作可能还是翻译。
如果我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办公室秘书,那么三年之后我仍旧是一个普通秘书,三年里我做着相似的事情。
如果我拿真正的总经理助理的标准要求自己,站在一个更好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断学习相关知识,那么最终的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呢?
如果我能站在总经理的角度看待问题,那么面对同一个问题我是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是否可以多想一想,如果我是总经理,我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你对自己的定位会影响你的视野,一般情况下,你的最终成就不会比你的目标更好。定位很重要,目标也很重要。
3. 关于职业规划
我老早就知道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毕业前看了很多关于职业规划的书,大概也是受这些书的影响,我当时才决定不去参加上外的复试,读个德语研究生的。可是,我当时只是否定了一个方向,却并没有找到今后要走的方向。
毕业后,我做了总秘这样一份工作,我仍旧不知道以后要做什么,而且一想到以后要做什么的问题,我就头疼。可是,这又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个公司有不同的职能部门,每个职能部门所负责的事情完全不同;一个行业有不同的公司,外资,国企,民营企业,这些企业都有各自的特点;服务业与制造型企业完全不同,化工行业与互联网又是不同类型的行业,行业也要考虑一个问题。
假如你对公司不同职能部门的职责和特点没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对它们做的事情没有一定的概念,假如你对不同的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假如你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缺乏必要的了解,那么,职业规划只能是一句空话。一个合理的职业规划应该建立在你对自己、对就业市场、对企业、对行业拥有准确认知的基础上。
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是读书无疑是最传统,也是最必要的。不读书,不学习一些理论,你就缺乏思路、理念上的指导。对问题的了解应该有一定的深度,只有到了一定深度,你的时间和精力付出才能得到一定回馈。
4. 马拉松式的人生竞赛
一般人的职业生涯都有几十年,相当于一个马拉松式的竞赛。
一群人里,起跑之后,必定会有人暂时领先,也必定会有人暂时落后,暂时的领先不代表以后的领先,暂时的落后也不意味着永远落后。所以,不要羡慕嫉妒暂时比你领先的人。
我们需要问问自己五年后想要成为什么的人,要有什么成就,问问自己喜欢什么,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要坚持不懈的朝这个目标努力。
5. 关于职业生涯的连贯性
跳槽不应过于频繁。干一年跳了,干两年又跳了,这样跳几次之后,你的简历就花了,这样的简历有些公司看都不看。而且,并非所有人都能越跳越好,越跳越糟的情况是不少见的。
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很少有人在一家公司呆一辈子,所以你总会有跳槽的时候。如果你在过去几年里做了完全不同的工作,那么看到你的简历后,别人就会怀疑你是否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这样的跨行是有风险的。
6. 第一个上司
你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上司会对产生重要影响,他的工作风格、处事方式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会是你模仿的榜样,也可能会是你心中的发面教材,无论哪种,你会发现,第一个上司的影响会延续很长时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