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默片時代
遠去的默片時代
文:飛了
(本文首發於《意思Ease》珠海2012/4月刊)
剛結束的第84屆奧斯卡頒獎禮上,黑白默片《藝術家》一舉奪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原創配樂、最佳服裝設計等五項大獎,無論現時的人們以怎樣的眼光看待這部與主流電影與潮流時尚都格格不入的影片,但毫無疑問,對於更多的早已與默片隔絕或者漠視默片的人們來說,《藝術家》的出現是適時的,是必需的,如默片時代的一顆流星穿越時空劃過現代人荒蕪空曠的內心,點燃照亮影響世界的光。
活動影像的震驚
早在19世紀80年代,紐約人伊斯特曼發明了滾輪膠捲,以之取代單張幻燈片。在之後的10幾年里,攝影機的發明,經過了一段極為複雜、混亂的競爭過程,而出身攝影家族的盧米埃爾兄弟徹底改良了之前龐大笨重的機器,發明了既可以用來拍攝影片也可以用來放映電影的活動電影機,并將自己製作的電影在巴黎公開放映,而且觀賞者必須付費才能進場,這個時間大概在1895年,即是電影誕生之年。
我們所瞭解的《水澆園丁》和《火車進站》應該是當時最為有名的紀錄短片,前者有著幽默的劇情,而後者只有一個鏡頭,攝影機的鏡頭是放在火車軌道旁拍攝的,在放映時,前進的火車頭變得越來越大,好像瞬間即將衝出銀幕,在場的觀眾莫不大驚失色,有的低頭閃避,有的拔腿就跑,宛如搭上雲霄飛車,尖聲怪叫不絕於耳。
“默默無聞”地探索
早期的電影攝影師通過“創造性的方法”,從“意外的發現”以及“嘗試錯誤的方式”中發現了電影媒體所具有的無限潛力,從而鼓舞了一大批深富探尋精神的後繼者,盡情發揮自己的創意,最後使得電影藝術的創造得以不斷地往前推展邁進。自1918年至1928年這10年裡,電影攝影師通過日益精緻的表現技巧,刻畫各種不同的生活現象,他們不僅在電影中製造笑聲,也對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提出問題,例如,大城市的動態性、居民的行為、社會邊緣人的生活現象、科學及未來的問題,以及一些更為抽象的生命問題。我們所知道的連續剪輯、交互剪輯、特寫鏡頭、推移鏡頭、銀幕畫幅,包括大量的拍攝技巧和電影敘事方式,都成型于默片時代,這個時期,也誕生了一大批電影藝術大師,梅裡埃、格裡菲斯、卓別林、愛森斯坦、弗裡茨朗、茂瑙、巴斯特基頓、喬奧范尼帕斯特隆納等。
在默片時代的末期,默片幾乎已經擁有了所有的電影基本技法。比如梅裡埃的“戲劇電影”,他把許多照相特技應用於電影,并發明了特技攝影,所有戲劇上的表現手法都可以運用到電影當中;格裡菲斯在《一個國家的誕生》中首先使蒙太奇成為電影的藝術手段,并創造了平行蒙太奇,在他隨後拍攝的《黨同伐異》中,蒙太奇的手法得到了更為完善的運用,他打破了戲劇和文學的傳統手法,發揮了電影的特長,使全景、近景、特寫交替出現,創造了時空交錯的多元結構。同樣是在第84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獲得最佳視覺效果的電影《雨果》,也是馬丁斯科塞斯向梅裡埃和默片時代的獻禮——一部厚重迷人的早期電影史。
無聲的魅力
在電影開創前40年生產的底片,大多沒有附加音軌,因此無法配音。然而,錄音技術在當時早已存在,爲什麽不在底片上加上配音呢?關於這點,很可能是因為,這些會移動的影像,令當時的發明者和觀眾望之興奮悚然,從而忘記了去質問它們爲什麽“沒有聲音”。然而,正因為“沒有聲音”,也使得電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片中神出鬼沒的影像,仿佛來自“幽靈的國度”。除此之外,沒有聲音,也為早期電影的發展帶來另一些好處,不僅使得電影的發明得以不受語言的限制,從而成為一種真正的國際現象,進而也使得電影在面世10之內就傳遍世界各地。
默片時代也奠定了電影工業的基礎,大片廠制和明星制成為電影工業的代名詞,這也成為後來電影製作一直以來遵循的不變法則。默片時代也形成了諸多電影流派,比如斯堪的納維亞的自然主義電影、法國印象主義電影、德國表現主義電影、蘇聯的蒙太奇電影以及日本的正面影像電影等。
默片的存在,在現在看來正是因為聲音技術成為電影創作不可或缺的部份而產生了重大的美學意義。這既是四維空間和五維空間之間的巨大差異造成的,也是默片本身的詩意特性所致。我們應該都會認可,欣賞默片需要更高的藝術修養和更豐富的想像力。特別是當我們在欣賞那些優秀的默片的時候會發現,由於視覺具有足夠的表現力,聲音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默片留給我們的詩性空間在於它單純的畫面攫取了我們的所有注意力,從而可以進一步激發我們的所有想像力。默片的美學規律不是對現代電影聲畫特徵的接受性閹割,而是它營造了約定俗成的敘事空間,也提供了外延悠遠的想像空間。
1927年10月6日,紐約的觀眾在觀看由華納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歌手》時,突然聽到主角開口說了一句話:“等一下,等一下,你們還什麽也沒聽到呢。”而這句話,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而完全意義上的有聲電影是華納兄弟公司1929年出品的《紐約之光》。1936年,卓別林出品了他的最後一步默片《摩登時代》,標誌著默片時代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一個偉大的時代結束了,另一個喧鬧嘈雜但卻光彩奪目的時代轟轟烈烈地到來了。
※※※※※※※※※※※※※※※※※※※※※※※※※※※※※※※※※※
梅裡埃和《月球旅行記》
法國電影導演梅裡埃是世界第一位電影藝術家。拍攝於1902年的《月球旅行記》是一部具有非凡想像力的幻想片,改編自兩部著名的科幻小說。精巧別致的特技、悠然漫長的空間旅行、海底的奇花異草、外星的火山洞穴、利己的科學家和迷人的姑娘都成為今天科幻片的必備元素。當電影拍攝者和觀眾的注意力都被局限在“重現真實”的本性時,梅裡埃通過自己的影像,讓我們發現了電影還有造夢的一面。梅裡埃終生拍攝了超過450部電影,他所開創的完備精美的“戲劇電影”創作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指導意義。
格裡菲斯和《一個國家的誕生》
在這部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的影片中,格裡菲斯出色地發揮了電影藝術的分鏡頭和剪輯的獨特表現力,創造性地安排電影的攝影構圖和大量地使用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在長達三個小時的時間里,既有壯觀的場面,又有細膩的溫情,既有殘酷的戰爭、節奏緊張的營救,又有安逸的生活、美妙情趣的抒發。這部影片的出現,改變了默片時代電影基本都是短片,並且缺乏藝術性和商業價值的局面,把電影從戲劇的從屬地位中解脫出來,使之發展成為一門與音樂、美術、文學平起平坐的獨立的藝術門類,同時也標誌著好萊塢大製作統治世界電影的開端。
卓別林和《摩登時代》
拍攝于1936年,當時電影已經進入有聲時代,作為默片時代最後一部經典電影,《摩登時代》雖然還是一部無聲片,但實際上它包含了聲音,比如收音機和電視機的聲音,而在影片結束時卓別林還開腔哼唱了一支歌。片中的主人公查理延續了卓別林以往作品中的喜劇形象,但對當時美國經濟蕭條時期的工人階級的工作和生活給予了足夠的關注,不過,結尾依然是常見的好萊塢的一般模式:溫馨感人的場面散髮著人性的光輝,給人以希望和夢想。卓別林作為喜劇表演大師,同樣也是大師級的電影導演,他的所有作品成就了好萊塢喜劇電影,奠定了現代喜劇電影的基礎。
愛森斯坦和《戰艦波將金號》
蘇聯于1925年拍攝,由當時年僅27歲的愛森斯坦執導。影片以磅礴的氣勢和驚人的獨創性開創了世界電影的新紀元。愛森斯坦創建了蒙太奇理論,并在影片中運用“雜耍蒙太奇”、群眾場面、類型演員、外景拍攝代替了之前電影中常見的一般的“情節”、個別主人公、明星表演和佈景,體現了一種質樸的紀實風格。《戰艦波將金號》塑造了推動歷史前進的人民群眾的綜合形象,片中的石獅子、敖德薩階梯等一系列場面,都成為世界電影的經典。
弗裡茨朗和《大都會》
拍攝於1927年,是默片時代耗資最為昂貴的影片,經典的表現主義電影,同樣在科幻電影中,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影片通過對一個虛構的大都會的建築的描繪,分析了未來的技術社會,而這個社會將導致人類走向毀滅。影片風格獨特,怪異犀利,其奠定的若干母題、經典場面被日後眾多科幻電影反復效法使用。除了科幻片,弗裡茨朗還導演的一系列犯罪電影和恐怖懸疑片,均成為默片時代的經典之作。
茂瑙和《諾斯費拉圖》
茂瑙的經典作品比比皆是,爲什麽單選了這部呢?因為這部德國表現主義電影代表作品是電影史上第一部以吸血鬼題材的恐怖電影,影片講述一位經濟代理人布特去找諾斯費拉圖伯爵商量購買房產,結果發現伯爵是吸血僵尸。茂瑙用相當寫實的手法依然營造出陰森詭異的氣氛,許多自然環境的氣氛在其處理下都罩上一層詭秘的色彩,冷峻得令人不寒而慄。茂瑙實驗性地使用了深焦攝影,在影響構成上展現了無窮的潛力,使本片成為如後同類型恐怖電影的創作源泉。
寫於2012-3-20
備註:文中小標題為期刊編輯所加,在此感謝淺草的錦上添花之舉。
文:飛了
(本文首發於《意思Ease》珠海2012/4月刊)
剛結束的第84屆奧斯卡頒獎禮上,黑白默片《藝術家》一舉奪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原創配樂、最佳服裝設計等五項大獎,無論現時的人們以怎樣的眼光看待這部與主流電影與潮流時尚都格格不入的影片,但毫無疑問,對於更多的早已與默片隔絕或者漠視默片的人們來說,《藝術家》的出現是適時的,是必需的,如默片時代的一顆流星穿越時空劃過現代人荒蕪空曠的內心,點燃照亮影響世界的光。
活動影像的震驚
早在19世紀80年代,紐約人伊斯特曼發明了滾輪膠捲,以之取代單張幻燈片。在之後的10幾年里,攝影機的發明,經過了一段極為複雜、混亂的競爭過程,而出身攝影家族的盧米埃爾兄弟徹底改良了之前龐大笨重的機器,發明了既可以用來拍攝影片也可以用來放映電影的活動電影機,并將自己製作的電影在巴黎公開放映,而且觀賞者必須付費才能進場,這個時間大概在1895年,即是電影誕生之年。
我們所瞭解的《水澆園丁》和《火車進站》應該是當時最為有名的紀錄短片,前者有著幽默的劇情,而後者只有一個鏡頭,攝影機的鏡頭是放在火車軌道旁拍攝的,在放映時,前進的火車頭變得越來越大,好像瞬間即將衝出銀幕,在場的觀眾莫不大驚失色,有的低頭閃避,有的拔腿就跑,宛如搭上雲霄飛車,尖聲怪叫不絕於耳。
“默默無聞”地探索
早期的電影攝影師通過“創造性的方法”,從“意外的發現”以及“嘗試錯誤的方式”中發現了電影媒體所具有的無限潛力,從而鼓舞了一大批深富探尋精神的後繼者,盡情發揮自己的創意,最後使得電影藝術的創造得以不斷地往前推展邁進。自1918年至1928年這10年裡,電影攝影師通過日益精緻的表現技巧,刻畫各種不同的生活現象,他們不僅在電影中製造笑聲,也對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提出問題,例如,大城市的動態性、居民的行為、社會邊緣人的生活現象、科學及未來的問題,以及一些更為抽象的生命問題。我們所知道的連續剪輯、交互剪輯、特寫鏡頭、推移鏡頭、銀幕畫幅,包括大量的拍攝技巧和電影敘事方式,都成型于默片時代,這個時期,也誕生了一大批電影藝術大師,梅裡埃、格裡菲斯、卓別林、愛森斯坦、弗裡茨朗、茂瑙、巴斯特基頓、喬奧范尼帕斯特隆納等。
在默片時代的末期,默片幾乎已經擁有了所有的電影基本技法。比如梅裡埃的“戲劇電影”,他把許多照相特技應用於電影,并發明了特技攝影,所有戲劇上的表現手法都可以運用到電影當中;格裡菲斯在《一個國家的誕生》中首先使蒙太奇成為電影的藝術手段,并創造了平行蒙太奇,在他隨後拍攝的《黨同伐異》中,蒙太奇的手法得到了更為完善的運用,他打破了戲劇和文學的傳統手法,發揮了電影的特長,使全景、近景、特寫交替出現,創造了時空交錯的多元結構。同樣是在第84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獲得最佳視覺效果的電影《雨果》,也是馬丁斯科塞斯向梅裡埃和默片時代的獻禮——一部厚重迷人的早期電影史。
無聲的魅力
在電影開創前40年生產的底片,大多沒有附加音軌,因此無法配音。然而,錄音技術在當時早已存在,爲什麽不在底片上加上配音呢?關於這點,很可能是因為,這些會移動的影像,令當時的發明者和觀眾望之興奮悚然,從而忘記了去質問它們爲什麽“沒有聲音”。然而,正因為“沒有聲音”,也使得電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片中神出鬼沒的影像,仿佛來自“幽靈的國度”。除此之外,沒有聲音,也為早期電影的發展帶來另一些好處,不僅使得電影的發明得以不受語言的限制,從而成為一種真正的國際現象,進而也使得電影在面世10之內就傳遍世界各地。
默片時代也奠定了電影工業的基礎,大片廠制和明星制成為電影工業的代名詞,這也成為後來電影製作一直以來遵循的不變法則。默片時代也形成了諸多電影流派,比如斯堪的納維亞的自然主義電影、法國印象主義電影、德國表現主義電影、蘇聯的蒙太奇電影以及日本的正面影像電影等。
默片的存在,在現在看來正是因為聲音技術成為電影創作不可或缺的部份而產生了重大的美學意義。這既是四維空間和五維空間之間的巨大差異造成的,也是默片本身的詩意特性所致。我們應該都會認可,欣賞默片需要更高的藝術修養和更豐富的想像力。特別是當我們在欣賞那些優秀的默片的時候會發現,由於視覺具有足夠的表現力,聲音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默片留給我們的詩性空間在於它單純的畫面攫取了我們的所有注意力,從而可以進一步激發我們的所有想像力。默片的美學規律不是對現代電影聲畫特徵的接受性閹割,而是它營造了約定俗成的敘事空間,也提供了外延悠遠的想像空間。
1927年10月6日,紐約的觀眾在觀看由華納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歌手》時,突然聽到主角開口說了一句話:“等一下,等一下,你們還什麽也沒聽到呢。”而這句話,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而完全意義上的有聲電影是華納兄弟公司1929年出品的《紐約之光》。1936年,卓別林出品了他的最後一步默片《摩登時代》,標誌著默片時代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一個偉大的時代結束了,另一個喧鬧嘈雜但卻光彩奪目的時代轟轟烈烈地到來了。
※※※※※※※※※※※※※※※※※※※※※※※※※※※※※※※※※※
![]() |
梅裡埃和《月球旅行記》
法國電影導演梅裡埃是世界第一位電影藝術家。拍攝於1902年的《月球旅行記》是一部具有非凡想像力的幻想片,改編自兩部著名的科幻小說。精巧別致的特技、悠然漫長的空間旅行、海底的奇花異草、外星的火山洞穴、利己的科學家和迷人的姑娘都成為今天科幻片的必備元素。當電影拍攝者和觀眾的注意力都被局限在“重現真實”的本性時,梅裡埃通過自己的影像,讓我們發現了電影還有造夢的一面。梅裡埃終生拍攝了超過450部電影,他所開創的完備精美的“戲劇電影”創作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指導意義。
![]() |
格裡菲斯和《一個國家的誕生》
在這部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的影片中,格裡菲斯出色地發揮了電影藝術的分鏡頭和剪輯的獨特表現力,創造性地安排電影的攝影構圖和大量地使用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在長達三個小時的時間里,既有壯觀的場面,又有細膩的溫情,既有殘酷的戰爭、節奏緊張的營救,又有安逸的生活、美妙情趣的抒發。這部影片的出現,改變了默片時代電影基本都是短片,並且缺乏藝術性和商業價值的局面,把電影從戲劇的從屬地位中解脫出來,使之發展成為一門與音樂、美術、文學平起平坐的獨立的藝術門類,同時也標誌著好萊塢大製作統治世界電影的開端。
![]() |
卓別林和《摩登時代》
拍攝于1936年,當時電影已經進入有聲時代,作為默片時代最後一部經典電影,《摩登時代》雖然還是一部無聲片,但實際上它包含了聲音,比如收音機和電視機的聲音,而在影片結束時卓別林還開腔哼唱了一支歌。片中的主人公查理延續了卓別林以往作品中的喜劇形象,但對當時美國經濟蕭條時期的工人階級的工作和生活給予了足夠的關注,不過,結尾依然是常見的好萊塢的一般模式:溫馨感人的場面散髮著人性的光輝,給人以希望和夢想。卓別林作為喜劇表演大師,同樣也是大師級的電影導演,他的所有作品成就了好萊塢喜劇電影,奠定了現代喜劇電影的基礎。
![]() |
愛森斯坦和《戰艦波將金號》
蘇聯于1925年拍攝,由當時年僅27歲的愛森斯坦執導。影片以磅礴的氣勢和驚人的獨創性開創了世界電影的新紀元。愛森斯坦創建了蒙太奇理論,并在影片中運用“雜耍蒙太奇”、群眾場面、類型演員、外景拍攝代替了之前電影中常見的一般的“情節”、個別主人公、明星表演和佈景,體現了一種質樸的紀實風格。《戰艦波將金號》塑造了推動歷史前進的人民群眾的綜合形象,片中的石獅子、敖德薩階梯等一系列場面,都成為世界電影的經典。
![]() |
弗裡茨朗和《大都會》
拍攝於1927年,是默片時代耗資最為昂貴的影片,經典的表現主義電影,同樣在科幻電影中,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影片通過對一個虛構的大都會的建築的描繪,分析了未來的技術社會,而這個社會將導致人類走向毀滅。影片風格獨特,怪異犀利,其奠定的若干母題、經典場面被日後眾多科幻電影反復效法使用。除了科幻片,弗裡茨朗還導演的一系列犯罪電影和恐怖懸疑片,均成為默片時代的經典之作。
![]() |
茂瑙和《諾斯費拉圖》
茂瑙的經典作品比比皆是,爲什麽單選了這部呢?因為這部德國表現主義電影代表作品是電影史上第一部以吸血鬼題材的恐怖電影,影片講述一位經濟代理人布特去找諾斯費拉圖伯爵商量購買房產,結果發現伯爵是吸血僵尸。茂瑙用相當寫實的手法依然營造出陰森詭異的氣氛,許多自然環境的氣氛在其處理下都罩上一層詭秘的色彩,冷峻得令人不寒而慄。茂瑙實驗性地使用了深焦攝影,在影響構成上展現了無窮的潛力,使本片成為如後同類型恐怖電影的創作源泉。
寫於2012-3-20
備註:文中小標題為期刊編輯所加,在此感謝淺草的錦上添花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