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了人文主义情怀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 |
充满了人文主义情怀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当CCTV-9开播的时候第一部领衔的就是《美丽的中国》,一部结合了中国原汁原味的话语,美丽的河山还有英国广播公司(BBC)优秀的纪录片拍摄手法,展现给了我们全新的中国,从阳朔鱼鹰捕鱼人踏踏竹排的节奏声,到元阳龙脊梯田的世外生活,从各个视角展现给了我们生动美丽的中国。随后推出的《面条之路》,让我们看到了美食文化作为国家文化的一种媒介如何从古代将影响力延续到现代,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开放、交流的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部纪录片,我们接触到了幸福国度——不丹,更多的理解到了喜马拉雅山下另一副生活景象,封闭中的宽容和坦然。
近日接触的《舌尖上的中国》,片花就是“贵州糯米”,不需一句解说,聊聊几句文字、短短几分钟,诠释了口感独特的山间精品,从古老的仪式中延续出勤劳的中国人对生活、对自然的态度。在一部充满人文主义情怀的纪录片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美味的饮食、独特的烹饪手法,更多的是中国对传统的坚守、对自然的尊重、对文化的传承、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事人人宽容,勤劳的中国人在辛勤耕耘中寻找美食、经营生活,用古老的法则坚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理念,用中国人特有的儒家文化遵循自然的规律。与其说是一部中国美食的纪录片,不如说是中国文化和精神的展现。
饮食的美其实就和生活一样,在平凡无奇中充满了创造的火花,我们从自然的恩赐中获得果腹和品尝的美食,同时也在辛勤的劳作中获得苦尽甘来的快乐。白生生的莲藕诞生在股黑的湖泥中,香甜可口的冬笋被做成两老的家常菜而非白花花的银子,阳光暴晒的皮肤下迸发的是收获中开心的笑容。茅台的精贵不仅仅是国酒的名号,更在于生于自然、顺应自然的古法,中国人的美食观点也在顺其自然,善于就地取材和因势利导,于是有了四季不同的做法和吃法,呈现出自然的美。
现代的生产充满了竞争和效率,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机械和科技让人们走向便捷和精密,但人们的生活却开始粗糙和简单话,在计算机精确到小数点后面很多很多的时候,却只用泡面一类方便食品打发一日三餐,无数家庭中满是灰尘的厨房自然多了无数的理由不在触碰。但这也不是错,在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中间抉择时,必须有所放弃,生活自然变得四舍五入,简简单单。好在氧气的生活和传统的力量如此强大,人的最大好处就是不断创新和变革,自然也在现代生活中懂的保留传统的印记,坚守传统、传承文化,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流露出中国美。
片中“最好的食材要用最朴素的做法才能展现最美好的味道”一样,朴素的生活中展现出朴素的美。用最的简单的手法做食物,也许是最体现原汁原味的东西,浙江的霉千张,薄薄的层层叠叠,生长白毛覆盖,恰恰就是清水上锅一蒸就可以使用了,咸味之后的甘甜慢慢从嘴里回味,江南的细腻就这样在简单的菜肴中品味。
地域的区别带来了文化的不同,精致与粗放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其实也就是食客的主管感悟,上海的小笼包就算有了冰箱也依然选择古老的皮冻作馅儿,武汉的燃面依然如此热辣似火,陕西的泡沫依然在汤汁相伴下韧劲十足……,技艺怎么变,也改变不了一个地方的习惯,改变不了文化的秉性。哈尔滨的西餐依然在改良与地道之间各自发展,红肠依旧醇香,其实就在坚守与宽容之间找到了平衡,尊重古法与创新技艺之间、坚守本土与接收外来的之间等等。
辛勤的劳动与漫长的耐心往往是造就美食的最好辅料,回味老家的黄酒,不管的土坛密封,还是17块5一瓶的上海粮油公司的“石库门”老黄酒,都有着历久弥新的感动。精心两个字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认真的态度,按照许三多的说法就是:“好好活就是有意义,有意义就是好好活”。
总之,慢下一步,收拾一下心情,品味一道美味,饮下一口香茶,在舌尖上品味中国。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