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安详地睡去了”
原文: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2/5/24/796655.shtml
文/詹湛 (题目为信而好古所加)
“世纪男中音”、艺术歌曲演唱大师,2012年5月18日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去世,86岁。
迪特里希·菲舍尔-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走了。这位被誉为“世纪男中音”的歌者以86岁的高龄,在施塔恩贝格湖畔的寓所中与世长辞。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没有第二个德国歌唱家录制过那么多的唱片,甚至没有第二个当世男中音有可以望其项背的、海量的艺术歌曲保留曲目。在声乐的造诣上,菲舍尔-迪斯考足以傲视群雄。所以,他的一生是没有遗憾的。
但是,对于广大的中国乐迷而言,我们心中仍然存有深深的惋惜,而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没有来过中国的缘故。翻开星光璀璨的男中音歌唱史,在菲舍尔-迪斯考之前,并非没有振聋发聩的名字出现,那些巨人——意大利人马蒂亚·巴蒂斯蒂尼、蒂托·戈比、法国人莫里斯·雷诺、热拉尔·苏哉,美国人伦纳德·瓦伦等等都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使男中音(包括男低音)舞台地位上升足以与女歌唱家分庭抗礼的明证。可是,对于国内爱乐者,这些名字在唱片封面上的出现率远远不及菲舍尔-迪斯考。
可以这么说,艺术歌曲(歌唱家在钢琴的伴奏下演唱优美的诗歌,被认为是一门微妙考究的艺术)这一独特的音乐体裁,被国人所了解和接受,有很大程度上要感谢这位外表俊朗、声音醇厚的德国人。更为重要的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的巅峰期,人们第一次清楚地意识到:这位与富特文格勒、弗里恰伊、凯尔伯特等老一辈大师合作过的、在声乐艺术上无所不能的中年人并非存在于遥远的单声道时代,或者满是沙沙声的黑胶唱片之中。他竟然是一个同代人,正与我们共享着这个世界。我们的心中就此升起了一丁点儿的荣幸与骄傲。所以现在的惋惜,其实更应该被形容为对我们逝去年华的叹息——第一次听《冬之旅》,第一次听《亡儿之歌》、《旅人之歌》,每个乐迷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菲舍尔-迪斯考。
迪特里希·菲舍尔-迪斯考1925年生于柏林,从小就开始学习声乐,长大后进入柏林音乐学院就读。但在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他被征召为德国国防军的一员,负责在俄国战场前线看管德军部队的马匹。1945年,他在意大利被盟军俘虏,在一个美军战争监狱中度过了两年的时光。在那段日子中,菲舍尔-迪斯考的任务之一是为战俘营里思乡心切的德军士兵演唱德国歌曲。
1947年,他回到了故乡,开始了作为职业歌唱家的艺术生涯。首先,他未经排练参与了《德意志安魂曲》的演出,然后是同年秋天,在莱比锡举办了首场个人独唱音乐会,两者皆大获成功。在菲舍尔-迪斯考早年的合作伙伴中,我们能发现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伊姆加特·西弗里德这样一流女高音的名字,而唱片制作人瓦尔特·里格也成为了他的伙伴,让他的诸如舒伯特、沃尔夫艺术歌曲一类的唱片大放异彩。1948年秋天,菲舍尔-迪斯考作为西柏林城市歌剧院的首席男中音,在弗里恰伊的指挥下演唱了威尔第的《唐·卡洛斯》,而他与该剧院的合作关系一直保持到了30年之后的1978年。指挥家富特文格勒是他生命中的又一位重要人物:1951年,菲舍尔-迪斯考参加了萨尔茨堡音乐节,所演唱的马勒《旅人之歌》被大师高度地赞誉。之后,他去过英国,那里的指挥元老比彻姆也与他欣然合作。
在歌剧舞台上,不管是《唐豪瑟》中的游吟骑士沃尔夫拉姆、《魔笛》里的捕鸟人帕帕盖诺,还是《费加罗的婚礼》中的阿尔马维瓦公爵、《魔弹射手》里的波希米亚王子奥托卡尔,菲舍尔-迪斯考都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客观地讲,菲舍尔-迪斯考所参与的音乐节、参演的歌剧和录制的优秀唱片几乎不可计数,细细说来几千字也未必够用。但是他最璀璨的成就——艺术歌曲,尤其是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却是每一个爱乐者历历可数的珍藏。菲舍尔-迪斯考的钢琴伴奏者换过几任,比如吉拉德·摩尔、约尔克·德穆斯等等,但他演唱的高水准却始终如一。更可贵的是,不同版本的舒伯特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时而高贵典雅,时而质朴流畅;有些刻意唱得纯熟圆滑,另外一些则显得宽广沉厚。这一切来源于他对自己的高要求。即便已经那么熟悉同一部作品 ,菲舍尔-迪斯考还是说:“在舒伯特的每一首歌曲中我都能学到新的东西,所以,我从来不会以一模一样的方式唱第二遍。”
菲舍尔-迪斯考所演唱的《美丽的磨坊女》与他录了十多次的《冬之旅》一起,成为了招牌性的曲目,其甘醇柔美的嗓音、不着痕迹的技法运用、对乐句的严谨控制、对吐字发音的悉心打磨,以及所倾注的充沛感情成就了舒伯特作品演绎中的一代经典。他在诠释舒曼、勃拉姆斯、理查·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时,比同行更加注重对文学内涵和创作背景的挖掘,强调“词与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学者型歌唱家的风范。
同时,在现代音乐方面,布里顿、巴伯、亨策、克热内克等数不清的作曲家都将首演新作的机会献予了菲舍尔-迪斯考,在超强精力的保证下,他不仅参演了很多(有人认为可能不适合他的)意大利歌剧,甚至还会抽出大量时间从事指挥与教学。有趣的是,他有一次向记者承认自己是一个“在骨子里很害羞的人”,一点儿也不合群,但一到舞台上就会拥有别样的自信。
笔者幸运地留有菲舍尔-迪斯考在1990年代,也就是他刚刚退休不久后的几次访谈记录,他谈到了那些自己最为钦佩的同行们:意大利男中音马蒂亚·巴蒂斯蒂尼(Mattia Battistini,1856-1928)、男高音贝尼亚米诺·吉里(Beniamino Gigli,1890-1957)是他的楷模。“前者美丽的分句,后者精准的半音技术让我重新认识了声乐艺术。”而法国人苏哉并非他的竞争对手,而更像是一个“灵魂上的兄弟”,因为苏哉的舒伯特同样出色。菲舍尔-迪斯考希望自己的法语能像苏哉的德语演唱一样好。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谦虚与好学,菲舍尔-迪斯考才无愧一棵乐坛的常青树。
5月18日那天,菲舍尔-迪斯考的第四任妻子,女高音歌唱家瓦拉蒂告诉外人:“他只是安详地睡去了。”或许,沉沉睡梦中的菲舍尔-迪斯考并不知道,在千里之外的中国,有被他歌声滋养过的整整一代爱乐者,正为了悼念他重温着《冬之旅》的歌词:“从黄昏到黎明,转眼之间白发苍苍。”(Vom Abendrot zum Morgenlicht,Ward mancher Kopf zum Greise.)
文/詹湛 (题目为信而好古所加)
“世纪男中音”、艺术歌曲演唱大师,2012年5月18日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去世,86岁。
迪特里希·菲舍尔-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走了。这位被誉为“世纪男中音”的歌者以86岁的高龄,在施塔恩贝格湖畔的寓所中与世长辞。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没有第二个德国歌唱家录制过那么多的唱片,甚至没有第二个当世男中音有可以望其项背的、海量的艺术歌曲保留曲目。在声乐的造诣上,菲舍尔-迪斯考足以傲视群雄。所以,他的一生是没有遗憾的。
但是,对于广大的中国乐迷而言,我们心中仍然存有深深的惋惜,而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没有来过中国的缘故。翻开星光璀璨的男中音歌唱史,在菲舍尔-迪斯考之前,并非没有振聋发聩的名字出现,那些巨人——意大利人马蒂亚·巴蒂斯蒂尼、蒂托·戈比、法国人莫里斯·雷诺、热拉尔·苏哉,美国人伦纳德·瓦伦等等都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使男中音(包括男低音)舞台地位上升足以与女歌唱家分庭抗礼的明证。可是,对于国内爱乐者,这些名字在唱片封面上的出现率远远不及菲舍尔-迪斯考。
可以这么说,艺术歌曲(歌唱家在钢琴的伴奏下演唱优美的诗歌,被认为是一门微妙考究的艺术)这一独特的音乐体裁,被国人所了解和接受,有很大程度上要感谢这位外表俊朗、声音醇厚的德国人。更为重要的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的巅峰期,人们第一次清楚地意识到:这位与富特文格勒、弗里恰伊、凯尔伯特等老一辈大师合作过的、在声乐艺术上无所不能的中年人并非存在于遥远的单声道时代,或者满是沙沙声的黑胶唱片之中。他竟然是一个同代人,正与我们共享着这个世界。我们的心中就此升起了一丁点儿的荣幸与骄傲。所以现在的惋惜,其实更应该被形容为对我们逝去年华的叹息——第一次听《冬之旅》,第一次听《亡儿之歌》、《旅人之歌》,每个乐迷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菲舍尔-迪斯考。
迪特里希·菲舍尔-迪斯考1925年生于柏林,从小就开始学习声乐,长大后进入柏林音乐学院就读。但在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他被征召为德国国防军的一员,负责在俄国战场前线看管德军部队的马匹。1945年,他在意大利被盟军俘虏,在一个美军战争监狱中度过了两年的时光。在那段日子中,菲舍尔-迪斯考的任务之一是为战俘营里思乡心切的德军士兵演唱德国歌曲。
1947年,他回到了故乡,开始了作为职业歌唱家的艺术生涯。首先,他未经排练参与了《德意志安魂曲》的演出,然后是同年秋天,在莱比锡举办了首场个人独唱音乐会,两者皆大获成功。在菲舍尔-迪斯考早年的合作伙伴中,我们能发现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伊姆加特·西弗里德这样一流女高音的名字,而唱片制作人瓦尔特·里格也成为了他的伙伴,让他的诸如舒伯特、沃尔夫艺术歌曲一类的唱片大放异彩。1948年秋天,菲舍尔-迪斯考作为西柏林城市歌剧院的首席男中音,在弗里恰伊的指挥下演唱了威尔第的《唐·卡洛斯》,而他与该剧院的合作关系一直保持到了30年之后的1978年。指挥家富特文格勒是他生命中的又一位重要人物:1951年,菲舍尔-迪斯考参加了萨尔茨堡音乐节,所演唱的马勒《旅人之歌》被大师高度地赞誉。之后,他去过英国,那里的指挥元老比彻姆也与他欣然合作。
在歌剧舞台上,不管是《唐豪瑟》中的游吟骑士沃尔夫拉姆、《魔笛》里的捕鸟人帕帕盖诺,还是《费加罗的婚礼》中的阿尔马维瓦公爵、《魔弹射手》里的波希米亚王子奥托卡尔,菲舍尔-迪斯考都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客观地讲,菲舍尔-迪斯考所参与的音乐节、参演的歌剧和录制的优秀唱片几乎不可计数,细细说来几千字也未必够用。但是他最璀璨的成就——艺术歌曲,尤其是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却是每一个爱乐者历历可数的珍藏。菲舍尔-迪斯考的钢琴伴奏者换过几任,比如吉拉德·摩尔、约尔克·德穆斯等等,但他演唱的高水准却始终如一。更可贵的是,不同版本的舒伯特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时而高贵典雅,时而质朴流畅;有些刻意唱得纯熟圆滑,另外一些则显得宽广沉厚。这一切来源于他对自己的高要求。即便已经那么熟悉同一部作品 ,菲舍尔-迪斯考还是说:“在舒伯特的每一首歌曲中我都能学到新的东西,所以,我从来不会以一模一样的方式唱第二遍。”
菲舍尔-迪斯考所演唱的《美丽的磨坊女》与他录了十多次的《冬之旅》一起,成为了招牌性的曲目,其甘醇柔美的嗓音、不着痕迹的技法运用、对乐句的严谨控制、对吐字发音的悉心打磨,以及所倾注的充沛感情成就了舒伯特作品演绎中的一代经典。他在诠释舒曼、勃拉姆斯、理查·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时,比同行更加注重对文学内涵和创作背景的挖掘,强调“词与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学者型歌唱家的风范。
同时,在现代音乐方面,布里顿、巴伯、亨策、克热内克等数不清的作曲家都将首演新作的机会献予了菲舍尔-迪斯考,在超强精力的保证下,他不仅参演了很多(有人认为可能不适合他的)意大利歌剧,甚至还会抽出大量时间从事指挥与教学。有趣的是,他有一次向记者承认自己是一个“在骨子里很害羞的人”,一点儿也不合群,但一到舞台上就会拥有别样的自信。
笔者幸运地留有菲舍尔-迪斯考在1990年代,也就是他刚刚退休不久后的几次访谈记录,他谈到了那些自己最为钦佩的同行们:意大利男中音马蒂亚·巴蒂斯蒂尼(Mattia Battistini,1856-1928)、男高音贝尼亚米诺·吉里(Beniamino Gigli,1890-1957)是他的楷模。“前者美丽的分句,后者精准的半音技术让我重新认识了声乐艺术。”而法国人苏哉并非他的竞争对手,而更像是一个“灵魂上的兄弟”,因为苏哉的舒伯特同样出色。菲舍尔-迪斯考希望自己的法语能像苏哉的德语演唱一样好。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谦虚与好学,菲舍尔-迪斯考才无愧一棵乐坛的常青树。
5月18日那天,菲舍尔-迪斯考的第四任妻子,女高音歌唱家瓦拉蒂告诉外人:“他只是安详地睡去了。”或许,沉沉睡梦中的菲舍尔-迪斯考并不知道,在千里之外的中国,有被他歌声滋养过的整整一代爱乐者,正为了悼念他重温着《冬之旅》的歌词:“从黄昏到黎明,转眼之间白发苍苍。”(Vom Abendrot zum Morgenlicht,Ward mancher Kopf zum Gre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