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花草梦苏州——两天一夜苏州游记
图片请见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72105239/,有空再一一插入好了。。。
三生花草梦苏州——两天一夜苏州游记
当火车缓缓驶入苏州站的时候,火车站给了我第一个惊喜。不同于其它富余城市的金碧辉煌或是玻璃幕墙,它竟然也如同苏式建筑一般,是古典的,低调的,却也是现代的。不由得羡慕起来,这是一个知道自己是什么的城市。
下火车,和Lucy汇合,打车,缓缓地走在人民路上。因为下雨,整个城市都是青翠的绿色,和斑驳的白色墙壁,加上蒸腾的水气,很梦幻。
住宿的地方在大石头巷的浮生四季青旅,相传是因为曾经有陨石降落在这里,所以得名。而“浮生四季”来源于我最爱的明清散文《浮生六记》。我特别爱沈复他们两口子的生活,也想追随他们的脚步,看看他们曾经那样生活在这个世界过。
旅舍里养了一条特别乖巧温顺的金毛,叫唐伯虎,小名虎子。它总是趴在那里,不怕人,谁都可以轻轻抚摸它。夜晚它就睡在院子的门口,特别有安全感。不挑食,每天的食物都吃得干干净净。
因为下雨,所以无法骑车,我们选择了步行。在青旅买了张著名的手绘地图之后就上路了。结果其实苏州看起来不大,但也没有想象得那么小,毕竟还是一个城市而不是一个小镇。路上行人并不多,走着走着能看到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苏州人在其中悠然自得。
第一站就到了平江路,苏州最有韵味的一条商业步行街,相比后来去的山塘路,这里的商铺还是比较高雅,没有乱七八糟的旅游商品,而是茶具、手工旗袍、咖啡馆等店铺。
苏州各季都有花,而这个季节开的最美的是石榴和夹竹桃。橙红色的榴花是五月花神,掩映在油绿油绿的叶子中,雨后洒落一地。
苏州评弹博物馆,可以免费参观,一个不大的宅子。只要几块钱就能听一场评弹,还附赠茶水。我们去的时候没有演出,几个老爷爷在偌大的空场里用苏州话聊天,就也像听了场评弹一样的韵味。人都说苏侬软语,苏州妹子的话真嗲呀,但老大爷和阿姨的口音就很像在吵架了。
真羡慕苏州人,即使已经是“博物馆”了,但还是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平民的价格,不是给过路附庸风雅的游客,而是普通人可以欣赏和走进的生活空间。有点像老北京原来的茶馆,而现在的老舍茶馆已经是精致之极的旅游景点了。老北京人已经不会再去了。
评弹博物馆旁边是昆曲博物馆,这座宅子是全晋会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山西钱业商人创建。后毁,为山西丝茶商人重建。占地6000平方米,沿街门厅三间,门前八字墙,门两侧上方各有一座鼓吹楼,门内戏楼由戏台及东西厢看楼组成。戏台为歇山顶,檐下上额枋雕饰戏文、龙凤、花卉,斗拱木雕贴金,光彩夺目。正面悬木雕花篮、狮子各一对。
这里最最醒目的就是那一座大戏楼了,山西人所建的会馆,不像苏州其它园林那样精巧别致,而是大气磅礴,细处却也精雕细刻。雨中的戏台,空无一人,美不胜收。下午有时候这里会有昆曲的公益演出,每场只要20块。我没有赶上,但能想象得出,在那样历史时空交错的戏台上演出一出昆曲该是何等的良辰美景。
除了戏楼,还有后院,与苏州园林的精致无二。陈列室里陈列了各地的戏台的微缩制品,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艘戏船,歌女矗立船头放声歌唱,很有一种天涯歌女的感觉。与威尼斯的船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出了昆曲博物馆,穿小巷想去耦园。窄窄的巷子,一律白墙黑屋顶。可惜的是这次因为时间短暂,没能好好逛逛苏州的小巷子,就像去北京只逛了后海和南锣没逛胡同一样。。。走到路的一个岔口,看到一口井,看地图,写着,这叫无名井。打开井上的木头盖子,里面的井水很饱满清澈。我已经很多很多年没看到水井了,真好。
继续走小巷,走到尽头,是一片拆迁的景象,在北京司空见惯,在这里却也遭受着同样的命运。再一转,就到了耦园。
耦园三面临河,一面通街,前后设有河埠。粉墙黛瓦,映衬着小桥流水,颇有江南水乡风韵。
耦园前身为“涉园”,建于清初,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值侨寓吴中养病的苏松太道道台湖州人氏沈秉成购得废园。时沈氏有归隐之意,故聘清画家顾沄设计,扩地营构,建成现状,易名“耦园”。耦通偶,寓夫妇偕隐意,1876年耦园落成。沈秉成夫妇在园内偕隐了8年,伉俪情深,十分恩爱。耦园占地约12亩,住宅居中,东西花园分列两边,北端背河而起一排楼房,借“走马楼”贯穿。这样一宅两园的布局,在苏州众多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耦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其它苏州园林一起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这是我们来苏州逛的第一个园林,因为偏居城东,交通不便,并不是旅游团的行程,所以所幸能看到一个宁静惬意的耦园。从小门进了院子,随便坐在一个廊下的石凳上休息,听着墙那一边的人讲解,这是那个厅是五等客人会面用的。我们莞尔,那我们坐的石凳岂不是8等客人或者下人待的地方了。。。曲曲折折的长廊走进去,曲折幽深,同时狭长的过廊也给人一种凝重感,沿着过廊一直往前走,过思到门一个厅,眼前陡然开阔,使人如临梦幻,就像一个长期在黑暗中行走的人,突然跨上一步就置身于光明之中一样,恍然不知所措。
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长廊曲折,从任何角度去看都透露着和谐与甜蜜,大概这就是沈氏夫妻生活的地方吧。沿着夫妻廊向前就是“吾爱亭”,相传女主人严永华每日在此弹琴,亭前正对曲桥流水;“吾爱亭”的左面是“听琴轩”,这是男主人听女主人弹琴的地方。缠绵的琴声就是一座传递爱的桥梁,沈秉成、严永华就在这样的传递中度过了那最美丽的八年时光,使置身于花园中的每一个人都被感动。
在我的脑海中反复出现沈氏夫妇携手走过夫妻廊,严永华之“吾爱亭”沈秉成之“听琴轩”,琴声与读书声相唱和的情景。这是一种多么纯的爱啊:相敬如宾,举案齐眉。 几乎从耦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会体会得到沈氏夫妇那淡如菊、浓如酒的爱情,每每被它所感动,也就每每把自己置身于“吾爱亭”。(这两段来自百度百科,不过跟我的感受是一样的)
就又让我想起来沈复和他的芸儿。谁说文人都是迂腐不堪的,谁说古人生活水平低,妇女地位低下。在我看来,古人士代夫阶层的精神生活真的是现代人无法比的,那可真的是文人雅士啊。偌大的院子,如今走起来都会迷路。虽然其实苏州每个园子都差不多,不过这个院子因为有了沈氏夫妇的故事,让人觉得此情此景犹可叹息。
出了耦园,又回到平江路上,1点多了,该是时候寻找吃食。进了一家平江路上的饭馆,但服务态度恶劣,评价又不是很好,于是赶紧撤出。就去随便吃点小吃吧。往回走过了石桥,到“大儒巷”。
大儒巷,长发商厦南的一条巷子,西起临顿路,东至平江路。原名“大树巷”,因明代大儒王敬臣在此居住而改称“大儒巷”。王敬臣,“少湖先生”,曾多次被推荐为国子监博士,学说以“慎独”为先,在家开馆讲学,收有门生400多人。大儒巷虽仅400多米长,却内有昭庆寺、眼目司庙(又称老眼目司堂)、遵义知县王节愍公佐圣宅、德龄堂吴宅、端善堂潘宅、丁宅等众多苏州控保建筑,有些现在还作为民宅使用。
而我们去寻找的,不是大儒,而是一种小吃,蟹壳黄。蟹壳黄是用发酵面加油酥制成皮加馅的酥饼。成品呈褐黄色,吃口酥、松、香,饼色与形状酷似煮熟的蟹壳。苏州菜大多数是口味偏甜,让我望而生畏。好在蟹壳黄是甜咸分开的,甜就是甜,咸就是咸,口味比较正常啊。咸的里面是葱油陷,外酥里嫩,好好吃啊!我们买的时候有些拎不清甜咸,店主也有些无奈的。
还在旁边的小吃店吃了鸭血粉丝汤、荠菜馄饨、酒酿豆沙羹,还买了熏鱼,味道都一般。可能是旅游景点的缘故吧,不过好在价格不贵,也吃饱了,就继续逛。
平江路上有两家猫空,这家咖啡厅不咖啡厅书店不书店的店,却是以明信片著称的。一进去,满屋子的少男少女都在写明信片,不知道是本地人多还是游客多,总之是聚集了无数的文艺青年啊。有点像“熊猫慢递”,可以把明信片寄给未来的自己。我也写了一张,不过就当天寄出吧。店面不大,有着很香的咖啡味,东西价格不便宜。不过也是,不然怎么能支付得起平江路上的租金呢。
再过一条马路,还是平江路,但已经没有了商铺。雨还在下,虽然恼人,但却别有一番风情。走在石板路上,既不会很湿,也不脏。河边盛开着满树的夹竹桃,白衣苍苍,落花遍地。没什么人的路上,他们打着各色鲜艳的伞在走。
走到尽头,便是拙政园。最最最有名的苏州园林,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想象中一定是古典豪华,层峦叠嶂。但是和太有名的景点一样,一个是太多的出现在影视或图片作品中,见而不鲜;一个是持续维修,失去了古典意味;最重要的一点是,旅游团是个灾难啊!多么美好的景致,如果被熙熙攘攘的旅游团塞满,也变得杂乱不堪,尤其是园林这种封闭式的景区更是如此。所以看到那么多旅游团,我们就没有进去,想想也是想当明智。
拙政园旁边,便是久负盛名的苏州博物馆。贝聿铭设计,是这个城市最好的名片。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辉映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在这样美好的博物馆里,我们先参观了地下的特展——方寸之间鼻烟壶捐赠展。如此有钱有文化的人,收藏了这么多精美的鼻烟壶,让我们大开眼界啊。
我对着展品大喊,你看,灵芝,好像啊!结果走近一看,是如意。。。
博物馆里另一个让我感受颇深的是明代书房展,太好看了。可惜我没有大房子,也没有钱买实木家具,不然一定也把家弄成这样。
博物馆里还有宋代书庐陈设,宋朝的经济可能没有明代发达,但在这样的书房里读书写字,也是很惬意的。
在博物馆商店买了张明信片,可以盖上纪念戳寄出。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这里。欣赏了这里的雨景,下次可以蓝天白云的时候再来。
出了博物馆已经差不多4点了,离着不远有狮子林,也是国保。于是就去看一看。
狮子林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
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狮子林”。
假山确实是狮子林的一绝,但是在游客众多的时候,假山实在是太闹腾了!就像进了花果山,满山的猴子一样。这让我不得不快点离开这里,对于狮子林的印象,仅剩下彩绘玻璃,以及从高山上的一瞥,还有我们死活在里面绕来绕去找不到出口。
从狮子林出来,溜溜达达的往回走。想打车无奈怎么也打不到,于是就还是坐公交车吧。苏州的公交车线路很多,公交亭很古典,而且贴心的写了每辆车还有几站才能到(或者是几分钟)。坐到了“养育巷”站,按照地图的指引,从柳巷进去就到了大石头巷了。想想既然有“柳巷”,那么也有花街吧。确实,柳巷前一条街便是花街巷,但找来找去却没有发现牌子。却看到了路口的国税局,于是笑着说,也许是因为有国税局才不好叫“花街”吧。
如今的花街柳巷丝毫不闻脂粉气息,难得的在闹市区中心如此的安静。喧嚣的养育巷,使徒堂里唱诗班的歌声犹在耳边萦绕,拐入柳巷,一下子静了许多。沿街的民居都大门紧闭着,这紧锁的大门背后是否深藏着李师师、柳如是、乃至“盈盈翠翠”、“秋娘、春花”之类的旧梦?
回了旅舍,休息一阵,打算去吃饭。在网上查了“老苏州酒楼”,于是打算去尝试一下正经的苏帮菜。到了那里真是满满当当啊,老板娘头也不抬的地给我们一张等位纸条,说,要等半个小时。而且,这家店8点15就结束营业了,真是搞不懂苏州人啊。
我们商量了一下,还是等了一阵。人家还没收拾好桌子,我们就冲过去坐下。点了,油爆小河虾、响油鳝糊、蒜蓉空心菜、炸臭豆腐干、拌面。油爆小河虾14一两,我们要了3两之后才发现,140一斤,真的很贵啊。不过味道很是不错,在北京可能吃不到这么新鲜的小河虾吧。刚开始我们点菜的时候,服务员劝我们别点拌面,说现在做菜还来不及,没功夫做点心。无语。但我们又看别人吃的拌面很馋,于是还是叫了另一个服务员,点上了一盘拌面。可惜和大多数苏州菜一样,拌面还是又油又甜,吃了几口我们就不想吃了。。。。现在想想,服务员真明智啊!
吃饱喝足,雨还在下,本来想去夜花园——网师园夜游,但因为下雨,也不知道演出还有没有,只好就不去了。于是找了家足底按摩,看着江苏卫视,然后回旅社睡觉,结束了在苏州的第一天。
第二天起来一早,雨还在下,又不能骑车了,很是失望啊。于是只好走出去,打车,直奔早餐的目标——哑巴生煎。
这家店在临顿路上很是显眼,尽管是周末,还下着雨,排队的人已经很多了。要先排队交钱,再排队领生煎,拍了很久。不过这儿的生煎真是不错啊,外皮酥脆的很,馅料香甜多汁,相当的好吃!
对面坐着一位老大爷,买了整整4盘生煎,他谦卑的从身后掏出来一个布包着的饭盒,把3盘包子打包回去,自己吃一盘,还冲我们温文尔雅的笑笑。顿感苏州男人的贴心哦,虽然看上去啰嗦又很娘,但是会在下雨天出来给全家人买生煎,也算是好男人哦。
从哑巴生煎出来,继续前行,去玄妙观。穿小巷,买了把伞,溜溜达达就见到了烟雾缭绕的玄妙观。
玄妙观,位于苏州市中心的观前街,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玄妙观极盛时有殿宇30 余座,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道观。现有山门、三清殿、弥罗宝阁及21座配殿。南宋淳熙 六年(1179年)重建的主殿三清殿面阔9间,进深6间,高约30米,建筑面积1125平方米,重檐歇山,巍峨壮丽,是江南一带现存最大的宋代木构建筑。观内保存有大量各朝古碑,其中有老君像石刻,为唐吴道子绘像, 唐玄宗题赞,颜真卿书,由宋代刻石高手张允迪摹刻,可称“四绝”碑,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两块老子像碑之一。1982年2月,玄妙观三清殿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建筑果然名不虚传,比明清的建筑都要大气的多,非常的壮丽。
玄妙观为全国著名道观,又是历史悠久的传统集市。冯梦龙《警世通言》无碍居士序中说:“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说明玄妙观在明天启年间已有露天书场。至清代设摊者日多,遂演变成为古城中心一处热闹的集市,有小吃、日用杂品、文具玩具、对联字画、花鸟鱼虫的摊店以及医卜星相、江湖杂耍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可惜我们去的太早,商贩还没开始摆摊呢,小吃也只是吃了一个饭团团而已。以后有空再来的时候可以慢慢逛啊。
在玄妙观里求了支签。中平。看来一切还未到时候,只得耐心等待。
从玄妙观出来,坐上一辆人力车,奔向北寺塔。雨还在下,我们掀开人力车的围布,颠颠荡荡的穿越在苏州的大街小巷里。路过苏州著名的花鸟市场一条街,街口摆出来的倒都是大路货,不过也许细心逛逛,能买到好玩的东东呢。总之是很生活化的感觉。
当人力车走着走着突然看不见塔的时候,塔也就到了。
苏州北寺塔又名苏州报恩寺塔,位于苏州平门内。其所在地北寺(后称报恩寺),最初为三国东吴赤乌年间(238-251)孙权为报母恩所建。在进门入口处的北塔胜迹牌坊正面便有知恩报恩四个大字。厚重的石牌坊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孝子孙权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孙权的母亲即吴国太。
现在的北寺塔是经过金兵南下破坏之后于南宋绍兴年间重建的。她以独一无二的高度,脱颖于姑苏诸多宝塔之中,与虎丘塔双双成为苏州的象征。苏州是全国保存宋代古塔最多的城市,仅市区就有5座宋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宋以前的宝塔则少有存世,这是因为宋代的造塔技术相比之前代有很大的提高。于是一大批宝塔经历了千年的雨打风吹,奇迹般地保存到了现代。
穿过“天王殿”之后我便直奔主题,开始登塔了。向上仰望只见宝塔九级八面,高不可测。一般古塔都是七级浮屠,而北寺塔为九级,听到旁边的导游说这是象征着孙权作为帝王的九五之尊。但我想这可能是附会之说,因为原来该塔曾是十一层的。
跨上石级,进入塔内,开始和古塔近距离接触了。踏着木结构的楼梯一步步地向高处迈进,登上了一层又一层。也没刻意去数,自己都不知道在第几层了。每一层的每个面都有小窗,从窗往外看可以看到画一般的风景,而每走上一层楼,又移步换景,每一扇窗的景色都有所不同。
登上塔顶,整个苏城尽收眼底。大体上保存了老城的风貌,与其它城市市中心大造高楼而言,苏州实属难得。塔附近的建筑物是不能超过该塔三层的,以防破坏古塔的风水和古城的天际线。北寺塔高75米,三层大约为25米,和现在的古城区限高24米,大致相同。
在看这些留存下来的古建筑的时候,我总是心生敬畏。能够经过古代的天雷地火、近代的战火连绵、新中国成立后的破旧立新、文革时期的浩劫,以及其实是最最最严重的改革开放大肆建设,这些古建筑如果还能留露出些许古代时候的模样,那就真的是难能可贵了。与他们相伴的时候,能从它们的身上感受到历史的痕迹。建设也许不难,毁灭更容易,最难的还是保护。
站在塔顶的时候,真的为苏州城感到高兴。尽管还是要有拆迁,还是有粗劣难看的仿新作品,城门还是不全在了,古树古宅想必在城市建设中也拆了毁了不少,但是,这还是一座完整的城啊!还是有粉墙黛瓦,还是有城墙,还是有小桥流水,文徵明、唐伯虎、沈复夫妇等等古人若是穿越来今天的苏州城,即使会迷路,但是还是能凭借着蛛丝马迹找到一些他们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吧。再想想我心爱的北京,整个城已经面目全非了。
从塔上下来,走后院,有山水园,山石突灵、池水回流、亭台曲径、别有情趣。院子里人不多,几个老人很休闲的溜达。院子里还有茶楼,如果不是赶时间,能在这片青山绿水之间喝喝茶,听听曲,该是很爽啊。这个时候雨也停了,我终于可以穿上我的江南布衣开始拍照啦,自鸣得意。
出了北寺塔,打算去丝绸博物馆和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看看。丝绸博物馆竟然收门票,而且15/张,又不是什么古建筑,所以就没有进去。在旁边的丝绸商店看了看,确实挺贵的,一条裙子要七八千,实在不是能承受的。于是我们接着按图索骥,去往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一条小路,沿着河走,很冷清,好不容易走到,却被告知没有开门,可惜了。旁边也是大片的拆迁地,不知道是不是又要建园林式高档别墅。
走回到桃花坞大街,有很多商铺。其中一家小店,卖扇子的,老板正在做着扇子。我一直想买个扇子来着,于是就看。老板拿出来一些牡丹、梅花的,15元一把,是手工画上去的。看着不错,但却有些艳俗。于是我看上了里面的一把全是蝇头小楷的书法扇,要老板拿过来看。老板却说:你不会买的~~我知道你肯定不会买的~~我很忙的,拿给你也不会买的~~~。我说,为什么啊,你怎么知道我不会买啊。如此这般磨蹭许久,老板看出来我的诚意,拿出来一些,我挑了一把《金刚经》的,字很漂亮。问价,90元,二话不说,我要了!但老板也还是没有变了态度,磨磨蹭蹭的给我配了个盒子,心有不舍得卖给了我。我心想,苏州人这是什么态度呀,好像古代被迫出来卖字,有节操的文人啊。
接下来就打车在直奔留园。留园也是四大名园。关于四大名园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中国四大名园为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另有江南四大名园和苏州四大名园的提法。江南四大名园包括南京瞻园、苏州留园、拙政园、无锡寄畅园。苏州四大名园为:建于宋代的沧浪亭、建于元代的狮子林、建于明代的拙政园,建于清代的留园。作为热爱一个收集“四大”的,那么除了过而不入的拙政园,还有无锡的寄畅园,其它的算是都去过了。
留园自然是很漂亮,但是人太多呀。虽然门口写明了不让导游用大喇叭,但没有人听。留园中央也是假山,所以难免又看了一次猴山。留园美妙的地方是增加了一个名为“华歆吴韵”的节目,有点类似网师园那种,有评弹、古琴、昆曲等表演,还有演员穿着古代的衣服在院子里嬉戏。为偌大的园子增添了几分古典韵味。
昆曲表演设在出口的一个厅堂里,我们去的时候正好赶上昆曲《游园》。这是在我仅有的一点常识中唯一耳熟能详的选段。一直在等待那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昆曲细腻悠长、缠绵委婉的水磨腔真美啊,但也真让人着急,一句词能唱上一分钟。
欣赏了优雅的艺术,也就结束了留园之旅。该去苏州另外一条著名的步行街——山塘街觅食了。
留园已经是在阊门之外,因此是已经出了苏州老城。道路自然宽了许多,手绘地图上的比例尺也不太准确了,于是走了很久也没到山塘街。留园对面有一片叫“姑苏人家”的山水园林式别墅,看上去很是气派,回家百度一下,发现每套别墅大概占地1000平方米,平层带花园,售价在3000万左右,令人咋舌啊。如此想到,古代那些园林,也不是人人能住得起,也是省长一级别的达官贵人或者名门望族家里才住得起啊。这样想象来,如今能去人家的园子甚至皇宫里逛逛,也是美事一桩。
在我的坚定下,终于走到了山塘街。我们去的那段应该是商铺林立的商业街,虽然有小桥流水和江南古镇的风情,但是实在是太商业了啦!相比平江路的高端典雅,这里很有一种什刹海的感觉。当然我想如果是虎丘的那段,没有人的话,会很美,谁让我没有时间而且没有骑自行车呢。
唐宝历二年(825年),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调任苏州刺史,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称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长约七里,叫“七里山塘”。
路边很多小店铺,很多拍婚纱照的。还有卖奇怪的玩具——七只狸猫的。
相传明朝初立,话说虎丘山是由老虎镇守的,有一天狮子来到虎丘挑战老虎,要把虎丘山占为己有,老虎为保住虎丘山,请来七只狸猫(力大无比的神兽)帮忙,它们一起合力打跑了狮子并把它赶到了现在的苏州新区,即狮子山(故有狮子回头望虎丘一说)为了防止狮子再次来袭 。老虎请七只狸猫镇守在山塘街每一里路的桥头。因此“七里山塘”又有“七狸山塘”之说。
虽然那个传说很给力,但是实物也太奇怪了吧,几个看上去粗制滥造的狸猫,绳子一拽,发出凄惨的叫声。还是很多人围观,也算是别地方没有的特产。
而再走下去,看到了火柴天堂、纳西灯笼之类的古镇噩梦,真是每个城市都有一条步行街,每条步行街都有个火柴天堂啊。不是我鄙视他,我第一次在凤凰古镇看到它的时候还真的进去逛逛,买了东西。但后来发现什刹海、河坊街、丽江之类的地方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也挺无奈的,其实游客最希望见到的,是有本地特色的,最好还是手工艺的作品,甚至离开这里就全世界买不到的东西。所以我买了扇子挺高兴的,别的就提不起兴趣了。
走着走着,天气开始逐渐放晴了。我们也走出了山塘街,开始奔向最后一个地点——沧浪亭。喜欢沧浪亭,还是因为《浮生六记》。沈复和芸儿的故事才让我知道真正古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陈芸是沈复的表姐,大沈复10个月。他们是18岁完的婚(1780年)。而沈家恰巧与沧浪亭毗邻。新婚那年的中秋夜,夫妇俩特意带了茶食,入园登沧浪亭烹茶赏月。闲居无事,两人时或临窗小酌,欣赏隔壁沧浪亭的秋水澄月、柳堤蓼渚,或做联句,或随意谈论诗文。有一次,说起李、杜和白居易,沈复问妻子更偏爱那一位的诗。她直言不讳的说喜欢李白,还解释说并不因此就意味杜甫的诗不如李白,其实,只是觉得自己的生性更近于李诗罢了。
陈芸也是一位热爱山水自然的女性,可是在那个女性没有自由的时代,她只好以回娘家为幌子,偷偷和丈夫雇了船,跑到太湖上很疯了一把。后来为了方便甚至女扮男装过。陈芸还精于刺绣,而沈复则擅长插花、盆景、篆刻和绘画。在借居“萧爽楼”期间,家中俨然成了“文艺沙龙”。趣味相投的朋友时常来聚,或谈或饮,或诗或画,或歌或咏。有一次朋友提议郊游,可是春寒料峭,遗憾野外宴饮不能得热食;于是,陈芸灵机一动,雇一馄饨挑子跟随山野花间;一旦兴之所至,随时席地而坐,取出自家备好的酒食温热一番,即可对山而酌,共花而饮。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了。
沈复夫妇和他们的朋友并非什么缙绅名士或大腕闻人,其实,他们只是一群真情实性、胸无城府、热爱生活、喜爱文化艺术的普通人士。在萧爽楼期间,朋友之间曾经定下一个“四忌四取”的规约:忌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骰;取慷慨豪爽,风流蕴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他们俩的结局并不美好,也许也算是一种缺憾的悲剧之美吧。
沧浪亭上面有一对著名的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清嘉庆年间,江苏巡抚、楹联大师梁章钜在修复沧浪亭时,集成此联。看上去天衣无缝的对联,竟是由两句诗联成,也算是一绝了。
沧浪亭里人很少,虽然园子不大,却也精致幽雅。最喜欢的一个地方是那个“闻香妙室”,小院里种满了桂花,在屋子里可以一边闻香,一边读书写字,古人可真会享受啊。
沧浪亭对面,是苏州文庙。文庙供奉着孔子,是各地学子的朝圣之地。而苏州最好的中学——苏州中学正是在苏州文庙旁边,受到孔子的恩泽真是肯定很好啊。
苏州文庙府学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于景祐二年(1035年)创建的,迄今已有960多年历史。文庙占地面积近二百亩。有江南学府之冠的赞誉。现有面积仅为当时的六分之一,目前保留下来的重要建筑有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七星池,明伦堂等,另有数十棵古银杏及廉石、文天祥石刻等文物点缀其间。现被用作苏州市碑刻博物馆,馆内的“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和“平江图”碑,简称为“天,地,人,城”四大宋碑,均为南宋刻石。苏州文庙古玩市场也是苏州地区最大的古玩市场。
古玩市场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天气不太好,并没有太多摊位。感觉和南京的朝天宫差不多,卖一些真假难辨的假古董。走到一个摊位前,老板正卖扇子。我嘴欠问了一句多少钱,答曰:3000。于是感觉很开心啊,哈哈!
从文庙出来,坐车去观前街。想起来还有一个全国文保——曲园,于是又不辞辛苦的找了过去。曲园是俞樾故居,据说是人很少的一座小园林,十分想去看看。下车,穿越十分繁忙的马路,走小巷,快累得不行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蟹壳黄店,买了个蟹壳黄吃。店主告诉我们,曲园就在前面。可他却没告诉我们曲园没开放。可能还是没有修正完毕吧。只好拍了牌子走人。
实在累了,就在观前街的星巴克坐了坐。3层的星巴克全都满了,人声嘈杂,就像每个城市的商业街一样。坐了一阵,决定去吃饭。点评了一下,附近的“珍珠饭店”口碑不错,价格也划算。于是就打算去。饭店5点开业,我们4:40就到了,坐在了门口的一个小桌。等到4:50左右的时候,顾客开始大量登门,门口的服务员只是说:“预定了没?没有的话没有座位,你愿意等就等,要等1个小时,不愿意等就算了。”在苏州,大抵热门的饭馆都是这样吧。饭菜还是可以,也没那么甜,只不过时间太早,我们都吃不下。。。
吃过饭,我还是觉得天色大亮,不甘心的朝最后一个没有看到的文保走去——罗汉院双塔。这对北宋时期的双塔至今保存完好,实属难得。可惜的是已经关门,我们只看到了那一对尖耸的塔刹在夕阳下熠熠生辉。附近是定慧寺巷,很市井的一条小巷,在夕阳的映衬下,格外安详。
走出巷子,过了马路就又回到平江路,夜晚夕阳下的平江路又是一番风情。路边很多摆摊的,还有各种狗狗趴在路上。最巧的是碰到了当众求婚的。男的拿了5页的发言稿,对着麦克风大声念稿,女孩捧着一大捧玫瑰,低着头听着他念,很像一个挨训的小媳妇。地下还坐着一个弹吉他的,弹着爱的罗曼史给他们伴奏。很好笑,也算沾了点儿喜气儿。
走累了,就在河边休息会儿,最终,该和苏州这座城市告别了。沿着菉葭巷走着,路边上应该都是大宅院,就觉得苏州的地名真美啊。
说到路名,和上海大都是全国各地城市地名命名的路名相比,我更喜欢苏州的路名,比如乌鹊桥路,书院巷,滚绣坊,凤凰街等等,让你有种妙不可言的感觉。连八个城门里面,都有我不认识的字:伍子胥“以象天之八风”建水城门,“以象地之八卦”建陆地门,这就是:阊、胥、盘、蛇、匠、娄、齐、平。名字都那么怪,足见其古朴啊。
天黑了,离开了旅舍,告别了虎子。坐上去往火车站的公交车。本来时间还很充裕,但眼见了灯火辉煌的火车站,车却越开越远。lucy冲到司机那里问,是不是还转回来啊。司机笑而不语,估计很无奈吧。最终,公交开进了火车站,和苏州说再见了。两天的时间还是太赶,如果以后有空,随便找个人少的园子自己坐一会儿,就是莫大的享受了。
附录:
行程:
Day 1:平江路-评弹博物馆-昆曲博物馆-耦园-平江路午饭-苏州博物馆-拙政园(没进去)-狮子林-网师园(没进去)
Day 2:哑巴生煎-玄妙观-北寺塔-丝绸博物馆(没进去)-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没开门)-留园-山塘街-沧浪亭-苏州文庙-曲园(没开)-双塔(没开)-平江路
火车票:300+5+655+33
交通:打车16+11+11+11+15 /2 人力车10/2 公交车20/2
吃饭及零食:老苏州酒楼133、星巴克66、珍珠饭店95、哑巴生煎33、蟹壳黄3、小吃16、熏鱼12、枇杷13、奶茶20、买水等8
门票(学生票):耦园10,狮子林15,玄妙观5,北寺塔15,留园20,沧浪亭10,其它博物馆都是免费的,门票用了学生证之后还算可以接受。
三生花草梦苏州——两天一夜苏州游记
当火车缓缓驶入苏州站的时候,火车站给了我第一个惊喜。不同于其它富余城市的金碧辉煌或是玻璃幕墙,它竟然也如同苏式建筑一般,是古典的,低调的,却也是现代的。不由得羡慕起来,这是一个知道自己是什么的城市。
下火车,和Lucy汇合,打车,缓缓地走在人民路上。因为下雨,整个城市都是青翠的绿色,和斑驳的白色墙壁,加上蒸腾的水气,很梦幻。
住宿的地方在大石头巷的浮生四季青旅,相传是因为曾经有陨石降落在这里,所以得名。而“浮生四季”来源于我最爱的明清散文《浮生六记》。我特别爱沈复他们两口子的生活,也想追随他们的脚步,看看他们曾经那样生活在这个世界过。
旅舍里养了一条特别乖巧温顺的金毛,叫唐伯虎,小名虎子。它总是趴在那里,不怕人,谁都可以轻轻抚摸它。夜晚它就睡在院子的门口,特别有安全感。不挑食,每天的食物都吃得干干净净。
因为下雨,所以无法骑车,我们选择了步行。在青旅买了张著名的手绘地图之后就上路了。结果其实苏州看起来不大,但也没有想象得那么小,毕竟还是一个城市而不是一个小镇。路上行人并不多,走着走着能看到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苏州人在其中悠然自得。
第一站就到了平江路,苏州最有韵味的一条商业步行街,相比后来去的山塘路,这里的商铺还是比较高雅,没有乱七八糟的旅游商品,而是茶具、手工旗袍、咖啡馆等店铺。
苏州各季都有花,而这个季节开的最美的是石榴和夹竹桃。橙红色的榴花是五月花神,掩映在油绿油绿的叶子中,雨后洒落一地。
苏州评弹博物馆,可以免费参观,一个不大的宅子。只要几块钱就能听一场评弹,还附赠茶水。我们去的时候没有演出,几个老爷爷在偌大的空场里用苏州话聊天,就也像听了场评弹一样的韵味。人都说苏侬软语,苏州妹子的话真嗲呀,但老大爷和阿姨的口音就很像在吵架了。
真羡慕苏州人,即使已经是“博物馆”了,但还是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平民的价格,不是给过路附庸风雅的游客,而是普通人可以欣赏和走进的生活空间。有点像老北京原来的茶馆,而现在的老舍茶馆已经是精致之极的旅游景点了。老北京人已经不会再去了。
评弹博物馆旁边是昆曲博物馆,这座宅子是全晋会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山西钱业商人创建。后毁,为山西丝茶商人重建。占地6000平方米,沿街门厅三间,门前八字墙,门两侧上方各有一座鼓吹楼,门内戏楼由戏台及东西厢看楼组成。戏台为歇山顶,檐下上额枋雕饰戏文、龙凤、花卉,斗拱木雕贴金,光彩夺目。正面悬木雕花篮、狮子各一对。
这里最最醒目的就是那一座大戏楼了,山西人所建的会馆,不像苏州其它园林那样精巧别致,而是大气磅礴,细处却也精雕细刻。雨中的戏台,空无一人,美不胜收。下午有时候这里会有昆曲的公益演出,每场只要20块。我没有赶上,但能想象得出,在那样历史时空交错的戏台上演出一出昆曲该是何等的良辰美景。
除了戏楼,还有后院,与苏州园林的精致无二。陈列室里陈列了各地的戏台的微缩制品,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艘戏船,歌女矗立船头放声歌唱,很有一种天涯歌女的感觉。与威尼斯的船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出了昆曲博物馆,穿小巷想去耦园。窄窄的巷子,一律白墙黑屋顶。可惜的是这次因为时间短暂,没能好好逛逛苏州的小巷子,就像去北京只逛了后海和南锣没逛胡同一样。。。走到路的一个岔口,看到一口井,看地图,写着,这叫无名井。打开井上的木头盖子,里面的井水很饱满清澈。我已经很多很多年没看到水井了,真好。
继续走小巷,走到尽头,是一片拆迁的景象,在北京司空见惯,在这里却也遭受着同样的命运。再一转,就到了耦园。
耦园三面临河,一面通街,前后设有河埠。粉墙黛瓦,映衬着小桥流水,颇有江南水乡风韵。
耦园前身为“涉园”,建于清初,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值侨寓吴中养病的苏松太道道台湖州人氏沈秉成购得废园。时沈氏有归隐之意,故聘清画家顾沄设计,扩地营构,建成现状,易名“耦园”。耦通偶,寓夫妇偕隐意,1876年耦园落成。沈秉成夫妇在园内偕隐了8年,伉俪情深,十分恩爱。耦园占地约12亩,住宅居中,东西花园分列两边,北端背河而起一排楼房,借“走马楼”贯穿。这样一宅两园的布局,在苏州众多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耦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其它苏州园林一起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这是我们来苏州逛的第一个园林,因为偏居城东,交通不便,并不是旅游团的行程,所以所幸能看到一个宁静惬意的耦园。从小门进了院子,随便坐在一个廊下的石凳上休息,听着墙那一边的人讲解,这是那个厅是五等客人会面用的。我们莞尔,那我们坐的石凳岂不是8等客人或者下人待的地方了。。。曲曲折折的长廊走进去,曲折幽深,同时狭长的过廊也给人一种凝重感,沿着过廊一直往前走,过思到门一个厅,眼前陡然开阔,使人如临梦幻,就像一个长期在黑暗中行走的人,突然跨上一步就置身于光明之中一样,恍然不知所措。
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长廊曲折,从任何角度去看都透露着和谐与甜蜜,大概这就是沈氏夫妻生活的地方吧。沿着夫妻廊向前就是“吾爱亭”,相传女主人严永华每日在此弹琴,亭前正对曲桥流水;“吾爱亭”的左面是“听琴轩”,这是男主人听女主人弹琴的地方。缠绵的琴声就是一座传递爱的桥梁,沈秉成、严永华就在这样的传递中度过了那最美丽的八年时光,使置身于花园中的每一个人都被感动。
在我的脑海中反复出现沈氏夫妇携手走过夫妻廊,严永华之“吾爱亭”沈秉成之“听琴轩”,琴声与读书声相唱和的情景。这是一种多么纯的爱啊:相敬如宾,举案齐眉。 几乎从耦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会体会得到沈氏夫妇那淡如菊、浓如酒的爱情,每每被它所感动,也就每每把自己置身于“吾爱亭”。(这两段来自百度百科,不过跟我的感受是一样的)
就又让我想起来沈复和他的芸儿。谁说文人都是迂腐不堪的,谁说古人生活水平低,妇女地位低下。在我看来,古人士代夫阶层的精神生活真的是现代人无法比的,那可真的是文人雅士啊。偌大的院子,如今走起来都会迷路。虽然其实苏州每个园子都差不多,不过这个院子因为有了沈氏夫妇的故事,让人觉得此情此景犹可叹息。
出了耦园,又回到平江路上,1点多了,该是时候寻找吃食。进了一家平江路上的饭馆,但服务态度恶劣,评价又不是很好,于是赶紧撤出。就去随便吃点小吃吧。往回走过了石桥,到“大儒巷”。
大儒巷,长发商厦南的一条巷子,西起临顿路,东至平江路。原名“大树巷”,因明代大儒王敬臣在此居住而改称“大儒巷”。王敬臣,“少湖先生”,曾多次被推荐为国子监博士,学说以“慎独”为先,在家开馆讲学,收有门生400多人。大儒巷虽仅400多米长,却内有昭庆寺、眼目司庙(又称老眼目司堂)、遵义知县王节愍公佐圣宅、德龄堂吴宅、端善堂潘宅、丁宅等众多苏州控保建筑,有些现在还作为民宅使用。
而我们去寻找的,不是大儒,而是一种小吃,蟹壳黄。蟹壳黄是用发酵面加油酥制成皮加馅的酥饼。成品呈褐黄色,吃口酥、松、香,饼色与形状酷似煮熟的蟹壳。苏州菜大多数是口味偏甜,让我望而生畏。好在蟹壳黄是甜咸分开的,甜就是甜,咸就是咸,口味比较正常啊。咸的里面是葱油陷,外酥里嫩,好好吃啊!我们买的时候有些拎不清甜咸,店主也有些无奈的。
还在旁边的小吃店吃了鸭血粉丝汤、荠菜馄饨、酒酿豆沙羹,还买了熏鱼,味道都一般。可能是旅游景点的缘故吧,不过好在价格不贵,也吃饱了,就继续逛。
平江路上有两家猫空,这家咖啡厅不咖啡厅书店不书店的店,却是以明信片著称的。一进去,满屋子的少男少女都在写明信片,不知道是本地人多还是游客多,总之是聚集了无数的文艺青年啊。有点像“熊猫慢递”,可以把明信片寄给未来的自己。我也写了一张,不过就当天寄出吧。店面不大,有着很香的咖啡味,东西价格不便宜。不过也是,不然怎么能支付得起平江路上的租金呢。
再过一条马路,还是平江路,但已经没有了商铺。雨还在下,虽然恼人,但却别有一番风情。走在石板路上,既不会很湿,也不脏。河边盛开着满树的夹竹桃,白衣苍苍,落花遍地。没什么人的路上,他们打着各色鲜艳的伞在走。
走到尽头,便是拙政园。最最最有名的苏州园林,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想象中一定是古典豪华,层峦叠嶂。但是和太有名的景点一样,一个是太多的出现在影视或图片作品中,见而不鲜;一个是持续维修,失去了古典意味;最重要的一点是,旅游团是个灾难啊!多么美好的景致,如果被熙熙攘攘的旅游团塞满,也变得杂乱不堪,尤其是园林这种封闭式的景区更是如此。所以看到那么多旅游团,我们就没有进去,想想也是想当明智。
拙政园旁边,便是久负盛名的苏州博物馆。贝聿铭设计,是这个城市最好的名片。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辉映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在这样美好的博物馆里,我们先参观了地下的特展——方寸之间鼻烟壶捐赠展。如此有钱有文化的人,收藏了这么多精美的鼻烟壶,让我们大开眼界啊。
我对着展品大喊,你看,灵芝,好像啊!结果走近一看,是如意。。。
博物馆里另一个让我感受颇深的是明代书房展,太好看了。可惜我没有大房子,也没有钱买实木家具,不然一定也把家弄成这样。
博物馆里还有宋代书庐陈设,宋朝的经济可能没有明代发达,但在这样的书房里读书写字,也是很惬意的。
在博物馆商店买了张明信片,可以盖上纪念戳寄出。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这里。欣赏了这里的雨景,下次可以蓝天白云的时候再来。
出了博物馆已经差不多4点了,离着不远有狮子林,也是国保。于是就去看一看。
狮子林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
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狮子林”。
假山确实是狮子林的一绝,但是在游客众多的时候,假山实在是太闹腾了!就像进了花果山,满山的猴子一样。这让我不得不快点离开这里,对于狮子林的印象,仅剩下彩绘玻璃,以及从高山上的一瞥,还有我们死活在里面绕来绕去找不到出口。
从狮子林出来,溜溜达达的往回走。想打车无奈怎么也打不到,于是就还是坐公交车吧。苏州的公交车线路很多,公交亭很古典,而且贴心的写了每辆车还有几站才能到(或者是几分钟)。坐到了“养育巷”站,按照地图的指引,从柳巷进去就到了大石头巷了。想想既然有“柳巷”,那么也有花街吧。确实,柳巷前一条街便是花街巷,但找来找去却没有发现牌子。却看到了路口的国税局,于是笑着说,也许是因为有国税局才不好叫“花街”吧。
如今的花街柳巷丝毫不闻脂粉气息,难得的在闹市区中心如此的安静。喧嚣的养育巷,使徒堂里唱诗班的歌声犹在耳边萦绕,拐入柳巷,一下子静了许多。沿街的民居都大门紧闭着,这紧锁的大门背后是否深藏着李师师、柳如是、乃至“盈盈翠翠”、“秋娘、春花”之类的旧梦?
回了旅舍,休息一阵,打算去吃饭。在网上查了“老苏州酒楼”,于是打算去尝试一下正经的苏帮菜。到了那里真是满满当当啊,老板娘头也不抬的地给我们一张等位纸条,说,要等半个小时。而且,这家店8点15就结束营业了,真是搞不懂苏州人啊。
我们商量了一下,还是等了一阵。人家还没收拾好桌子,我们就冲过去坐下。点了,油爆小河虾、响油鳝糊、蒜蓉空心菜、炸臭豆腐干、拌面。油爆小河虾14一两,我们要了3两之后才发现,140一斤,真的很贵啊。不过味道很是不错,在北京可能吃不到这么新鲜的小河虾吧。刚开始我们点菜的时候,服务员劝我们别点拌面,说现在做菜还来不及,没功夫做点心。无语。但我们又看别人吃的拌面很馋,于是还是叫了另一个服务员,点上了一盘拌面。可惜和大多数苏州菜一样,拌面还是又油又甜,吃了几口我们就不想吃了。。。。现在想想,服务员真明智啊!
吃饱喝足,雨还在下,本来想去夜花园——网师园夜游,但因为下雨,也不知道演出还有没有,只好就不去了。于是找了家足底按摩,看着江苏卫视,然后回旅社睡觉,结束了在苏州的第一天。
第二天起来一早,雨还在下,又不能骑车了,很是失望啊。于是只好走出去,打车,直奔早餐的目标——哑巴生煎。
这家店在临顿路上很是显眼,尽管是周末,还下着雨,排队的人已经很多了。要先排队交钱,再排队领生煎,拍了很久。不过这儿的生煎真是不错啊,外皮酥脆的很,馅料香甜多汁,相当的好吃!
对面坐着一位老大爷,买了整整4盘生煎,他谦卑的从身后掏出来一个布包着的饭盒,把3盘包子打包回去,自己吃一盘,还冲我们温文尔雅的笑笑。顿感苏州男人的贴心哦,虽然看上去啰嗦又很娘,但是会在下雨天出来给全家人买生煎,也算是好男人哦。
从哑巴生煎出来,继续前行,去玄妙观。穿小巷,买了把伞,溜溜达达就见到了烟雾缭绕的玄妙观。
玄妙观,位于苏州市中心的观前街,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玄妙观极盛时有殿宇30 余座,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道观。现有山门、三清殿、弥罗宝阁及21座配殿。南宋淳熙 六年(1179年)重建的主殿三清殿面阔9间,进深6间,高约30米,建筑面积1125平方米,重檐歇山,巍峨壮丽,是江南一带现存最大的宋代木构建筑。观内保存有大量各朝古碑,其中有老君像石刻,为唐吴道子绘像, 唐玄宗题赞,颜真卿书,由宋代刻石高手张允迪摹刻,可称“四绝”碑,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两块老子像碑之一。1982年2月,玄妙观三清殿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建筑果然名不虚传,比明清的建筑都要大气的多,非常的壮丽。
玄妙观为全国著名道观,又是历史悠久的传统集市。冯梦龙《警世通言》无碍居士序中说:“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说明玄妙观在明天启年间已有露天书场。至清代设摊者日多,遂演变成为古城中心一处热闹的集市,有小吃、日用杂品、文具玩具、对联字画、花鸟鱼虫的摊店以及医卜星相、江湖杂耍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可惜我们去的太早,商贩还没开始摆摊呢,小吃也只是吃了一个饭团团而已。以后有空再来的时候可以慢慢逛啊。
在玄妙观里求了支签。中平。看来一切还未到时候,只得耐心等待。
从玄妙观出来,坐上一辆人力车,奔向北寺塔。雨还在下,我们掀开人力车的围布,颠颠荡荡的穿越在苏州的大街小巷里。路过苏州著名的花鸟市场一条街,街口摆出来的倒都是大路货,不过也许细心逛逛,能买到好玩的东东呢。总之是很生活化的感觉。
当人力车走着走着突然看不见塔的时候,塔也就到了。
苏州北寺塔又名苏州报恩寺塔,位于苏州平门内。其所在地北寺(后称报恩寺),最初为三国东吴赤乌年间(238-251)孙权为报母恩所建。在进门入口处的北塔胜迹牌坊正面便有知恩报恩四个大字。厚重的石牌坊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孝子孙权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孙权的母亲即吴国太。
现在的北寺塔是经过金兵南下破坏之后于南宋绍兴年间重建的。她以独一无二的高度,脱颖于姑苏诸多宝塔之中,与虎丘塔双双成为苏州的象征。苏州是全国保存宋代古塔最多的城市,仅市区就有5座宋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宋以前的宝塔则少有存世,这是因为宋代的造塔技术相比之前代有很大的提高。于是一大批宝塔经历了千年的雨打风吹,奇迹般地保存到了现代。
穿过“天王殿”之后我便直奔主题,开始登塔了。向上仰望只见宝塔九级八面,高不可测。一般古塔都是七级浮屠,而北寺塔为九级,听到旁边的导游说这是象征着孙权作为帝王的九五之尊。但我想这可能是附会之说,因为原来该塔曾是十一层的。
跨上石级,进入塔内,开始和古塔近距离接触了。踏着木结构的楼梯一步步地向高处迈进,登上了一层又一层。也没刻意去数,自己都不知道在第几层了。每一层的每个面都有小窗,从窗往外看可以看到画一般的风景,而每走上一层楼,又移步换景,每一扇窗的景色都有所不同。
登上塔顶,整个苏城尽收眼底。大体上保存了老城的风貌,与其它城市市中心大造高楼而言,苏州实属难得。塔附近的建筑物是不能超过该塔三层的,以防破坏古塔的风水和古城的天际线。北寺塔高75米,三层大约为25米,和现在的古城区限高24米,大致相同。
在看这些留存下来的古建筑的时候,我总是心生敬畏。能够经过古代的天雷地火、近代的战火连绵、新中国成立后的破旧立新、文革时期的浩劫,以及其实是最最最严重的改革开放大肆建设,这些古建筑如果还能留露出些许古代时候的模样,那就真的是难能可贵了。与他们相伴的时候,能从它们的身上感受到历史的痕迹。建设也许不难,毁灭更容易,最难的还是保护。
站在塔顶的时候,真的为苏州城感到高兴。尽管还是要有拆迁,还是有粗劣难看的仿新作品,城门还是不全在了,古树古宅想必在城市建设中也拆了毁了不少,但是,这还是一座完整的城啊!还是有粉墙黛瓦,还是有城墙,还是有小桥流水,文徵明、唐伯虎、沈复夫妇等等古人若是穿越来今天的苏州城,即使会迷路,但是还是能凭借着蛛丝马迹找到一些他们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吧。再想想我心爱的北京,整个城已经面目全非了。
从塔上下来,走后院,有山水园,山石突灵、池水回流、亭台曲径、别有情趣。院子里人不多,几个老人很休闲的溜达。院子里还有茶楼,如果不是赶时间,能在这片青山绿水之间喝喝茶,听听曲,该是很爽啊。这个时候雨也停了,我终于可以穿上我的江南布衣开始拍照啦,自鸣得意。
出了北寺塔,打算去丝绸博物馆和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看看。丝绸博物馆竟然收门票,而且15/张,又不是什么古建筑,所以就没有进去。在旁边的丝绸商店看了看,确实挺贵的,一条裙子要七八千,实在不是能承受的。于是我们接着按图索骥,去往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一条小路,沿着河走,很冷清,好不容易走到,却被告知没有开门,可惜了。旁边也是大片的拆迁地,不知道是不是又要建园林式高档别墅。
走回到桃花坞大街,有很多商铺。其中一家小店,卖扇子的,老板正在做着扇子。我一直想买个扇子来着,于是就看。老板拿出来一些牡丹、梅花的,15元一把,是手工画上去的。看着不错,但却有些艳俗。于是我看上了里面的一把全是蝇头小楷的书法扇,要老板拿过来看。老板却说:你不会买的~~我知道你肯定不会买的~~我很忙的,拿给你也不会买的~~~。我说,为什么啊,你怎么知道我不会买啊。如此这般磨蹭许久,老板看出来我的诚意,拿出来一些,我挑了一把《金刚经》的,字很漂亮。问价,90元,二话不说,我要了!但老板也还是没有变了态度,磨磨蹭蹭的给我配了个盒子,心有不舍得卖给了我。我心想,苏州人这是什么态度呀,好像古代被迫出来卖字,有节操的文人啊。
接下来就打车在直奔留园。留园也是四大名园。关于四大名园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中国四大名园为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另有江南四大名园和苏州四大名园的提法。江南四大名园包括南京瞻园、苏州留园、拙政园、无锡寄畅园。苏州四大名园为:建于宋代的沧浪亭、建于元代的狮子林、建于明代的拙政园,建于清代的留园。作为热爱一个收集“四大”的,那么除了过而不入的拙政园,还有无锡的寄畅园,其它的算是都去过了。
留园自然是很漂亮,但是人太多呀。虽然门口写明了不让导游用大喇叭,但没有人听。留园中央也是假山,所以难免又看了一次猴山。留园美妙的地方是增加了一个名为“华歆吴韵”的节目,有点类似网师园那种,有评弹、古琴、昆曲等表演,还有演员穿着古代的衣服在院子里嬉戏。为偌大的园子增添了几分古典韵味。
昆曲表演设在出口的一个厅堂里,我们去的时候正好赶上昆曲《游园》。这是在我仅有的一点常识中唯一耳熟能详的选段。一直在等待那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昆曲细腻悠长、缠绵委婉的水磨腔真美啊,但也真让人着急,一句词能唱上一分钟。
欣赏了优雅的艺术,也就结束了留园之旅。该去苏州另外一条著名的步行街——山塘街觅食了。
留园已经是在阊门之外,因此是已经出了苏州老城。道路自然宽了许多,手绘地图上的比例尺也不太准确了,于是走了很久也没到山塘街。留园对面有一片叫“姑苏人家”的山水园林式别墅,看上去很是气派,回家百度一下,发现每套别墅大概占地1000平方米,平层带花园,售价在3000万左右,令人咋舌啊。如此想到,古代那些园林,也不是人人能住得起,也是省长一级别的达官贵人或者名门望族家里才住得起啊。这样想象来,如今能去人家的园子甚至皇宫里逛逛,也是美事一桩。
在我的坚定下,终于走到了山塘街。我们去的那段应该是商铺林立的商业街,虽然有小桥流水和江南古镇的风情,但是实在是太商业了啦!相比平江路的高端典雅,这里很有一种什刹海的感觉。当然我想如果是虎丘的那段,没有人的话,会很美,谁让我没有时间而且没有骑自行车呢。
唐宝历二年(825年),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调任苏州刺史,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称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长约七里,叫“七里山塘”。
路边很多小店铺,很多拍婚纱照的。还有卖奇怪的玩具——七只狸猫的。
相传明朝初立,话说虎丘山是由老虎镇守的,有一天狮子来到虎丘挑战老虎,要把虎丘山占为己有,老虎为保住虎丘山,请来七只狸猫(力大无比的神兽)帮忙,它们一起合力打跑了狮子并把它赶到了现在的苏州新区,即狮子山(故有狮子回头望虎丘一说)为了防止狮子再次来袭 。老虎请七只狸猫镇守在山塘街每一里路的桥头。因此“七里山塘”又有“七狸山塘”之说。
虽然那个传说很给力,但是实物也太奇怪了吧,几个看上去粗制滥造的狸猫,绳子一拽,发出凄惨的叫声。还是很多人围观,也算是别地方没有的特产。
而再走下去,看到了火柴天堂、纳西灯笼之类的古镇噩梦,真是每个城市都有一条步行街,每条步行街都有个火柴天堂啊。不是我鄙视他,我第一次在凤凰古镇看到它的时候还真的进去逛逛,买了东西。但后来发现什刹海、河坊街、丽江之类的地方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也挺无奈的,其实游客最希望见到的,是有本地特色的,最好还是手工艺的作品,甚至离开这里就全世界买不到的东西。所以我买了扇子挺高兴的,别的就提不起兴趣了。
走着走着,天气开始逐渐放晴了。我们也走出了山塘街,开始奔向最后一个地点——沧浪亭。喜欢沧浪亭,还是因为《浮生六记》。沈复和芸儿的故事才让我知道真正古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陈芸是沈复的表姐,大沈复10个月。他们是18岁完的婚(1780年)。而沈家恰巧与沧浪亭毗邻。新婚那年的中秋夜,夫妇俩特意带了茶食,入园登沧浪亭烹茶赏月。闲居无事,两人时或临窗小酌,欣赏隔壁沧浪亭的秋水澄月、柳堤蓼渚,或做联句,或随意谈论诗文。有一次,说起李、杜和白居易,沈复问妻子更偏爱那一位的诗。她直言不讳的说喜欢李白,还解释说并不因此就意味杜甫的诗不如李白,其实,只是觉得自己的生性更近于李诗罢了。
陈芸也是一位热爱山水自然的女性,可是在那个女性没有自由的时代,她只好以回娘家为幌子,偷偷和丈夫雇了船,跑到太湖上很疯了一把。后来为了方便甚至女扮男装过。陈芸还精于刺绣,而沈复则擅长插花、盆景、篆刻和绘画。在借居“萧爽楼”期间,家中俨然成了“文艺沙龙”。趣味相投的朋友时常来聚,或谈或饮,或诗或画,或歌或咏。有一次朋友提议郊游,可是春寒料峭,遗憾野外宴饮不能得热食;于是,陈芸灵机一动,雇一馄饨挑子跟随山野花间;一旦兴之所至,随时席地而坐,取出自家备好的酒食温热一番,即可对山而酌,共花而饮。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了。
沈复夫妇和他们的朋友并非什么缙绅名士或大腕闻人,其实,他们只是一群真情实性、胸无城府、热爱生活、喜爱文化艺术的普通人士。在萧爽楼期间,朋友之间曾经定下一个“四忌四取”的规约:忌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骰;取慷慨豪爽,风流蕴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他们俩的结局并不美好,也许也算是一种缺憾的悲剧之美吧。
沧浪亭上面有一对著名的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清嘉庆年间,江苏巡抚、楹联大师梁章钜在修复沧浪亭时,集成此联。看上去天衣无缝的对联,竟是由两句诗联成,也算是一绝了。
沧浪亭里人很少,虽然园子不大,却也精致幽雅。最喜欢的一个地方是那个“闻香妙室”,小院里种满了桂花,在屋子里可以一边闻香,一边读书写字,古人可真会享受啊。
沧浪亭对面,是苏州文庙。文庙供奉着孔子,是各地学子的朝圣之地。而苏州最好的中学——苏州中学正是在苏州文庙旁边,受到孔子的恩泽真是肯定很好啊。
苏州文庙府学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于景祐二年(1035年)创建的,迄今已有960多年历史。文庙占地面积近二百亩。有江南学府之冠的赞誉。现有面积仅为当时的六分之一,目前保留下来的重要建筑有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七星池,明伦堂等,另有数十棵古银杏及廉石、文天祥石刻等文物点缀其间。现被用作苏州市碑刻博物馆,馆内的“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和“平江图”碑,简称为“天,地,人,城”四大宋碑,均为南宋刻石。苏州文庙古玩市场也是苏州地区最大的古玩市场。
古玩市场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天气不太好,并没有太多摊位。感觉和南京的朝天宫差不多,卖一些真假难辨的假古董。走到一个摊位前,老板正卖扇子。我嘴欠问了一句多少钱,答曰:3000。于是感觉很开心啊,哈哈!
从文庙出来,坐车去观前街。想起来还有一个全国文保——曲园,于是又不辞辛苦的找了过去。曲园是俞樾故居,据说是人很少的一座小园林,十分想去看看。下车,穿越十分繁忙的马路,走小巷,快累得不行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蟹壳黄店,买了个蟹壳黄吃。店主告诉我们,曲园就在前面。可他却没告诉我们曲园没开放。可能还是没有修正完毕吧。只好拍了牌子走人。
实在累了,就在观前街的星巴克坐了坐。3层的星巴克全都满了,人声嘈杂,就像每个城市的商业街一样。坐了一阵,决定去吃饭。点评了一下,附近的“珍珠饭店”口碑不错,价格也划算。于是就打算去。饭店5点开业,我们4:40就到了,坐在了门口的一个小桌。等到4:50左右的时候,顾客开始大量登门,门口的服务员只是说:“预定了没?没有的话没有座位,你愿意等就等,要等1个小时,不愿意等就算了。”在苏州,大抵热门的饭馆都是这样吧。饭菜还是可以,也没那么甜,只不过时间太早,我们都吃不下。。。
吃过饭,我还是觉得天色大亮,不甘心的朝最后一个没有看到的文保走去——罗汉院双塔。这对北宋时期的双塔至今保存完好,实属难得。可惜的是已经关门,我们只看到了那一对尖耸的塔刹在夕阳下熠熠生辉。附近是定慧寺巷,很市井的一条小巷,在夕阳的映衬下,格外安详。
走出巷子,过了马路就又回到平江路,夜晚夕阳下的平江路又是一番风情。路边很多摆摊的,还有各种狗狗趴在路上。最巧的是碰到了当众求婚的。男的拿了5页的发言稿,对着麦克风大声念稿,女孩捧着一大捧玫瑰,低着头听着他念,很像一个挨训的小媳妇。地下还坐着一个弹吉他的,弹着爱的罗曼史给他们伴奏。很好笑,也算沾了点儿喜气儿。
走累了,就在河边休息会儿,最终,该和苏州这座城市告别了。沿着菉葭巷走着,路边上应该都是大宅院,就觉得苏州的地名真美啊。
说到路名,和上海大都是全国各地城市地名命名的路名相比,我更喜欢苏州的路名,比如乌鹊桥路,书院巷,滚绣坊,凤凰街等等,让你有种妙不可言的感觉。连八个城门里面,都有我不认识的字:伍子胥“以象天之八风”建水城门,“以象地之八卦”建陆地门,这就是:阊、胥、盘、蛇、匠、娄、齐、平。名字都那么怪,足见其古朴啊。
天黑了,离开了旅舍,告别了虎子。坐上去往火车站的公交车。本来时间还很充裕,但眼见了灯火辉煌的火车站,车却越开越远。lucy冲到司机那里问,是不是还转回来啊。司机笑而不语,估计很无奈吧。最终,公交开进了火车站,和苏州说再见了。两天的时间还是太赶,如果以后有空,随便找个人少的园子自己坐一会儿,就是莫大的享受了。
附录:
行程:
Day 1:平江路-评弹博物馆-昆曲博物馆-耦园-平江路午饭-苏州博物馆-拙政园(没进去)-狮子林-网师园(没进去)
Day 2:哑巴生煎-玄妙观-北寺塔-丝绸博物馆(没进去)-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没开门)-留园-山塘街-沧浪亭-苏州文庙-曲园(没开)-双塔(没开)-平江路
火车票:300+5+655+33
交通:打车16+11+11+11+15 /2 人力车10/2 公交车20/2
吃饭及零食:老苏州酒楼133、星巴克66、珍珠饭店95、哑巴生煎33、蟹壳黄3、小吃16、熏鱼12、枇杷13、奶茶20、买水等8
门票(学生票):耦园10,狮子林15,玄妙观5,北寺塔15,留园20,沧浪亭10,其它博物馆都是免费的,门票用了学生证之后还算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