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述中国古建筑.
文字是一种凝固的历史,又是各种文化内涵的具体反映。关于我国古建筑的一些形态,在汉字形体中可以获知一二。其实“建筑”一词并不是中国本土产生的词语,是经日本从西方引进来的一个概念,在古代“建筑”一般被称之为“土木”。为什么被称之为“土木”呢?我们可以从一些与建筑有关的文字讲起。
与建筑有关的字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大多都是从属于以下的偏旁:从土,如坝、城、墙、墅、坛、堂;从木,如巢、桥、榭、檐、楼、栏、梁;从石,如础、砌;从厂,如厕、厢、厅、厦;从广,如库、廊、庐、庭、庙、庵;从门,如阁、间、阙、闸;从车,如轩;从宀,如窗、宫、室、寨;从穴,如窑、窖、窟;从食,如馆。这些部首有的是象形,如广、厂、宀;有的指建筑物的用途,如从食,“馆”意为在官家的场所食宿,即为提供食宿之处的客馆、馆舍;有的指建筑的材料,如土、木、石,其中以从土从木的词语数量最多,可见“土木”一词是从建材这个角度来指代古时候的建筑工程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土木并用的,至少在殷商时代,中国就发展出排列整齐、左右对称的柱梁架构。这一全属木质的架构本身是完全独立的、自全的系统,并不靠土石的支撑。而土石则完全用来做台基,做外墙,把空间包围起来,在墙里并不夹杂木材。
我国古代的建筑建材多以木料为主,这首先与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中国古代文明主要存在于长江黄河流域,气候以亚热带或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地表土层深厚,岩石层大片相连,难以开采,就算是开采,依据当时的科技条件也只能开采裸露于地表,或开采离地表较近的岩石,而这种岩石不多。而由于气候湿润,树木繁茂,木材易于采集,所以用木材较多。
其次,在经济实用性上面,木料也显示出它的独特优势。木料硬度没有石材那么大,所以切割相对较易,这在节省劳动力、提高效率的同时还能缩短建筑工程的时间。而且传统的木架结构,由于木材间以榫相接,基脚只是一些放在地面上的柱础,整个结构是有弹性的,所以在遭遇外力来袭的时候,能够以自身的节点运动与结构移位的办法去解卸,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此外,木料还能广泛适应各地区寒暖不同的气候。
表面上看,中国的石造技术相比于大量运用石料的西方是落后的,但事实上,我国在秦汉两代的建筑用砖已经十分精美,为空心砖并且有印花,是当时史上最高水准的制品,不过用在了墓葬上面。由此可见,中国并不是没有发展砖、石建筑的潜力,只是无意于此,在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念上是典型的木材文化。
中国人忌讳说死亡,是个注重生命感的民族,而砖、石是埋在地底下面的材料,会给人一种冰冷感,因此墓室是用石材砌成的,它暗示着死亡。相反,木材是向上生长的树木,代表着生命。在五行中,“木”居东与东南,为生之象征,色青、绿 以龙为象,以雷为生。因此,木在中国人的心里象征着生命的希望与绿意。木材给人的感觉也是亲切近人的,手触之有温暖之感,而室内的柱子也暗示了树林之象。
生命感对于中国人而言,远远要超越于永恒感。中国人不太注重永恒感,这同样表现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木质易朽,所以用木料建造的房子大多不能保至千秋万代,事实上在建筑方面,房子对于中国人而言更多的是类似于衣服一样的存在,这一代人穿破旧了就可以直接扔掉,不会特地想着要把它留给子孙后代。所以房子大多随着人的生命节拍而存在,它的兴建、完成、倾塌完全随着主人的生命历程而展开:主人发迹立业因此修建新建筑,随着主人的沉寂或失败而归于沉寂,最后因为岁月的侵蚀、无人照料修理而破败,所以房子的一生往往也暗示着一个家族的兴衰际遇。对于中国人而言,永恒感表现在子孙繁衍与发迹而非建筑物的永固长存。
概而述之,木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支撑性的作用。客观上,无论是所处的地理环境还是实用性上都是最适宜的材料,更重要的是它与我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也息息相关,因此在汉字构字上,建筑词语也以从木的数量居多。“木”述中国古建筑,虽然实存的建筑已经朽没在时岁的沙砾中,但符号的建筑却是永恒的,它战胜了遗忘,华夏木质建筑就此超出了脆弱的命运,以字词的方式跃入文化记忆体系,实现了永恒。
与建筑有关的字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大多都是从属于以下的偏旁:从土,如坝、城、墙、墅、坛、堂;从木,如巢、桥、榭、檐、楼、栏、梁;从石,如础、砌;从厂,如厕、厢、厅、厦;从广,如库、廊、庐、庭、庙、庵;从门,如阁、间、阙、闸;从车,如轩;从宀,如窗、宫、室、寨;从穴,如窑、窖、窟;从食,如馆。这些部首有的是象形,如广、厂、宀;有的指建筑物的用途,如从食,“馆”意为在官家的场所食宿,即为提供食宿之处的客馆、馆舍;有的指建筑的材料,如土、木、石,其中以从土从木的词语数量最多,可见“土木”一词是从建材这个角度来指代古时候的建筑工程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土木并用的,至少在殷商时代,中国就发展出排列整齐、左右对称的柱梁架构。这一全属木质的架构本身是完全独立的、自全的系统,并不靠土石的支撑。而土石则完全用来做台基,做外墙,把空间包围起来,在墙里并不夹杂木材。
我国古代的建筑建材多以木料为主,这首先与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中国古代文明主要存在于长江黄河流域,气候以亚热带或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地表土层深厚,岩石层大片相连,难以开采,就算是开采,依据当时的科技条件也只能开采裸露于地表,或开采离地表较近的岩石,而这种岩石不多。而由于气候湿润,树木繁茂,木材易于采集,所以用木材较多。
其次,在经济实用性上面,木料也显示出它的独特优势。木料硬度没有石材那么大,所以切割相对较易,这在节省劳动力、提高效率的同时还能缩短建筑工程的时间。而且传统的木架结构,由于木材间以榫相接,基脚只是一些放在地面上的柱础,整个结构是有弹性的,所以在遭遇外力来袭的时候,能够以自身的节点运动与结构移位的办法去解卸,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此外,木料还能广泛适应各地区寒暖不同的气候。
表面上看,中国的石造技术相比于大量运用石料的西方是落后的,但事实上,我国在秦汉两代的建筑用砖已经十分精美,为空心砖并且有印花,是当时史上最高水准的制品,不过用在了墓葬上面。由此可见,中国并不是没有发展砖、石建筑的潜力,只是无意于此,在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念上是典型的木材文化。
中国人忌讳说死亡,是个注重生命感的民族,而砖、石是埋在地底下面的材料,会给人一种冰冷感,因此墓室是用石材砌成的,它暗示着死亡。相反,木材是向上生长的树木,代表着生命。在五行中,“木”居东与东南,为生之象征,色青、绿 以龙为象,以雷为生。因此,木在中国人的心里象征着生命的希望与绿意。木材给人的感觉也是亲切近人的,手触之有温暖之感,而室内的柱子也暗示了树林之象。
生命感对于中国人而言,远远要超越于永恒感。中国人不太注重永恒感,这同样表现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木质易朽,所以用木料建造的房子大多不能保至千秋万代,事实上在建筑方面,房子对于中国人而言更多的是类似于衣服一样的存在,这一代人穿破旧了就可以直接扔掉,不会特地想着要把它留给子孙后代。所以房子大多随着人的生命节拍而存在,它的兴建、完成、倾塌完全随着主人的生命历程而展开:主人发迹立业因此修建新建筑,随着主人的沉寂或失败而归于沉寂,最后因为岁月的侵蚀、无人照料修理而破败,所以房子的一生往往也暗示着一个家族的兴衰际遇。对于中国人而言,永恒感表现在子孙繁衍与发迹而非建筑物的永固长存。
概而述之,木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支撑性的作用。客观上,无论是所处的地理环境还是实用性上都是最适宜的材料,更重要的是它与我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也息息相关,因此在汉字构字上,建筑词语也以从木的数量居多。“木”述中国古建筑,虽然实存的建筑已经朽没在时岁的沙砾中,但符号的建筑却是永恒的,它战胜了遗忘,华夏木质建筑就此超出了脆弱的命运,以字词的方式跃入文化记忆体系,实现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