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相亲却不相爱?(之三:Capilano的悬桥)
(这是一个系列的第三篇。系列共三篇,分别为:
第一篇:《丢失的戏票》
第二篇:《妈妈的样貌》
第三篇:《Capilano 的悬桥》
文章原作者 点名时间何峰@豆瓣。转发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Love is simply undifferentiated arousal in the presence of an appropriate other” — Adnrew Ward, Last Collection, Swarthmore College,May 2003「1」
本系列的开始两篇《丢失的戏票》《妈妈的样貌》描述了相亲中的问题,并且举例了经典的心理学和神经学上的案例来试图给相亲的现象以理论的框架。那么,如果相亲不work,对于爱情,我们应该怎么办?
看起来最重要的是要避免进入一个精于算计,追求性价比的状态,而让我们大脑中负责情感的组织 limbic system 从一开始就深度参与。这即包括我们自己,也包括我们心仪的对象。如果传统相亲的误区就是把需要感觉的事情变成一个追求性价比的东西,那我们就要反其道行之:从一开始就让TA “有感觉”!
说到爱情,说到“有感觉”,不能不说著名的 Capilano悬桥实验「2」。也许有点夸张,但并不完全失真的来说,这个悬桥实验解释了什么是爱情。它将永远作为心理学上一个经典的案例为人们所引用和乐道。我在大学时候,从心理学系教授 Andrew Ward 那里第一次听到这个实验后,就对 Capilano悬桥向往不已,并且在事隔6年之后,历经惨败的爱情,终于去了远在加拿大温哥华的 Capilano悬桥,亲身在悬桥上走了一遍,了却生平夙愿,也或多或少又相信爱情了 :)
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这个神奇的实验。
Capilano悬桥,英文叫做 Capilano Suspension Bridge, 是温哥华郊外一处旅游胜地。桥体横跨 Capilano 河峡谷,桥长136米,距河面70米。桥身是简单的钢索结构。人在上走,桥会随着人的脚步剧烈晃动。俯视70米深的峡谷,可谓步步惊心。
1974年,心理学家 Dutton 和 Aron 就是在 Capilano悬桥做了这个著名的实验。两位心理学家,在悬桥的中间,安排了一位漂亮的女性(应该是他们的研究生)站在桥中央。她的工作是拦下过往的男性,让他们参加一个问卷调研。调研结束后,女孩子会送上一张名片,上有她的电话,并说,“如果感兴趣这个调研结果,可以给我电话。”
完全一样的实验在附近的一所桥上被重复了一遍。不同的是,这次选择的桥很所坚固,而且离河面只有3米。
大家可能已经猜到了,所谓的问卷调研完全是障眼法。实验的真正目的,是看哪些男人会打电话过来:是来自Capilano悬桥,还是那第二架平稳的桥?
结果是Capilano悬桥上的男人们打来电话。为什么?因为他们在晃动的桥上感觉到紧张,但他们误认为这紧张来源于他们对眼前这位漂亮姑娘的冲动。他们回家去后,念念不忘,终于打电话过来询问调研结果,但其实是想看看“有没有机会”。
这个实验成为一个经典案例。它说明了 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 这个现象。翻译来就是:对冲动的错误归因。
这个现象,与上文《妈妈的样貌》中所说的Capgras Syndrome 有类似的地方:原因都是人的感情。 Capgras 病人认为亲妈是伪装的,是因为没有感觉到妈妈带来的温暖。Capilano悬桥男认为自己对姑娘有好感,是因为误把悬桥带来的兴奋归结到姑娘身上。人类是感情的动物,此话不假「3」。
本文是《相亲却不想爱》的三篇,也就是系列的最后一篇。这个系列就要结束了。我一直试图保持一个科学的角度,介绍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来解释相亲这个现象。但说到感情这个话题,再理智的人也会有一些 personal 的想法可以分享。
2009年我研究生毕业。两年同窗中最好的朋友 Steve 的婚礼将在毕业一周后,在他的老家温哥华举行。我们几个好友早就说定必须到场。比及开始计划行程,我想到是生平第一次去加拿大,顺便走访温哥华好玩的地方。搜索之下,居然发现 Capilano悬桥就在温哥华。顿时大学教授所描述的这个实验涌上心头。感慨莫非天意。当年我就想要去看看这著名的桥,却一直不得机会。几年过去,失败的感情之后,悬桥就这么出现在我人生中。
朋友婚礼结束,隔日亲友散去。我则是很激动的往去悬桥 - 我觉得这是我和它历经数年约定。悬桥在温哥华远郊的森林公园,从市区过去要乘大巴。到了之后,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踏上悬桥,期待着当年读到的 arousal. 但感觉却不像那篇学术论文中所描述的如何起伏,摇动,惊心动魄。问了工作人员,才明白原来是彼时70年代,悬桥十分简陋,人走过就起伏跌宕。后来当地政府几番休憩加固,于是成为了今天的非常稳固的桥体,再不会如70年代做实验那样的步步惊心了。
我听了不禁失望。Capilano的悬桥已经不是当年的悬桥。Dutton等人的实验不可能再在这里复制。而坚固的悬桥,失去的不仅仅是步步惊心,似乎也在说着,我们这个越来越富足,安逸的社会,失去了爱情的土壤。
我大学以来曾经有个想法,就是带我爱的姑娘去 Capilano悬桥。然后在桥上,当我们随着晃动的桥锁跌宕起伏的时候,告诉她我是多么爱她。现在我没有这个想法了,不仅仅是因为悬桥已经今非昔比,更重要的是,我想和她度过一生的精彩,远比悬桥更令人赞叹。
你如果有爱的人,带她去悬桥吧。不是在Capilano的那座,而是你们共同的,无可取代的,精彩夺目的人生。
(这个系列的构思,是几周前访谈过朋友后成型。出差往返上海的飞机上,在iPad 上写了初稿。但拖拖拉拉,直到今天才整理出来。在此感谢我的朋友真诚分享相亲的心情与心得。我祝福她与现在的恋人幸福的一直在一起,有一个共同的精彩人生。也感谢 @简里里 她以脑神经学和心理咨询师的角度对初稿提出了智慧的建议。)
(文章原作者 豆瓣 @点名时间何峰。转发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PS: 如果你有相亲的,或甜蜜或悲催的故事,想要分享,可以到 @简里里 老师的小站上的“吐槽大慧”上去吐吐槽。链接 http://site.douban.com/156230/
=========
注:
「1」http://www.swarthmore.edu/news/commencement/2003/ward.html
「2」“Some Evidence for Heightened Sexual Attraction Under Conditions of High Anxiety”, D.Dutton, A.Ar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30, No.4, 510-517, 1974
「3」谢谢@天地無用 的留言提醒。经典好莱坞电影的情节也反映了 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 这个现象。典型的好莱坞动作片中,往往是男女主角相互看不顺眼,但是因为执行任务的关系,不得不在一起工作,出生入死,但是相互鄙视。当影片到达高潮,男女主人公生命悬于一线(比如二人被武装到牙齿的如蚂蚁般茂密的敌人包围),二人对视,发现对方居然还是挺可爱的,瞬间爱情滋生。这可算是在高压之下的误把恐惧当作爱情。
留言翻页:
第二页 http://www.douban.com/note/216309352/?start=100#comments
第一篇:《丢失的戏票》
第二篇:《妈妈的样貌》
第三篇:《Capilano 的悬桥》
文章原作者 点名时间何峰@豆瓣。转发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Love is simply undifferentiated arousal in the presence of an appropriate other” — Adnrew Ward, Last Collection, Swarthmore College,May 2003「1」
本系列的开始两篇《丢失的戏票》《妈妈的样貌》描述了相亲中的问题,并且举例了经典的心理学和神经学上的案例来试图给相亲的现象以理论的框架。那么,如果相亲不work,对于爱情,我们应该怎么办?
看起来最重要的是要避免进入一个精于算计,追求性价比的状态,而让我们大脑中负责情感的组织 limbic system 从一开始就深度参与。这即包括我们自己,也包括我们心仪的对象。如果传统相亲的误区就是把需要感觉的事情变成一个追求性价比的东西,那我们就要反其道行之:从一开始就让TA “有感觉”!
说到爱情,说到“有感觉”,不能不说著名的 Capilano悬桥实验「2」。也许有点夸张,但并不完全失真的来说,这个悬桥实验解释了什么是爱情。它将永远作为心理学上一个经典的案例为人们所引用和乐道。我在大学时候,从心理学系教授 Andrew Ward 那里第一次听到这个实验后,就对 Capilano悬桥向往不已,并且在事隔6年之后,历经惨败的爱情,终于去了远在加拿大温哥华的 Capilano悬桥,亲身在悬桥上走了一遍,了却生平夙愿,也或多或少又相信爱情了 :)
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这个神奇的实验。
![]() |
Capilano悬桥,英文叫做 Capilano Suspension Bridge, 是温哥华郊外一处旅游胜地。桥体横跨 Capilano 河峡谷,桥长136米,距河面70米。桥身是简单的钢索结构。人在上走,桥会随着人的脚步剧烈晃动。俯视70米深的峡谷,可谓步步惊心。
1974年,心理学家 Dutton 和 Aron 就是在 Capilano悬桥做了这个著名的实验。两位心理学家,在悬桥的中间,安排了一位漂亮的女性(应该是他们的研究生)站在桥中央。她的工作是拦下过往的男性,让他们参加一个问卷调研。调研结束后,女孩子会送上一张名片,上有她的电话,并说,“如果感兴趣这个调研结果,可以给我电话。”
完全一样的实验在附近的一所桥上被重复了一遍。不同的是,这次选择的桥很所坚固,而且离河面只有3米。
大家可能已经猜到了,所谓的问卷调研完全是障眼法。实验的真正目的,是看哪些男人会打电话过来:是来自Capilano悬桥,还是那第二架平稳的桥?
结果是Capilano悬桥上的男人们打来电话。为什么?因为他们在晃动的桥上感觉到紧张,但他们误认为这紧张来源于他们对眼前这位漂亮姑娘的冲动。他们回家去后,念念不忘,终于打电话过来询问调研结果,但其实是想看看“有没有机会”。
这个实验成为一个经典案例。它说明了 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 这个现象。翻译来就是:对冲动的错误归因。
这个现象,与上文《妈妈的样貌》中所说的Capgras Syndrome 有类似的地方:原因都是人的感情。 Capgras 病人认为亲妈是伪装的,是因为没有感觉到妈妈带来的温暖。Capilano悬桥男认为自己对姑娘有好感,是因为误把悬桥带来的兴奋归结到姑娘身上。人类是感情的动物,此话不假「3」。
本文是《相亲却不想爱》的三篇,也就是系列的最后一篇。这个系列就要结束了。我一直试图保持一个科学的角度,介绍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来解释相亲这个现象。但说到感情这个话题,再理智的人也会有一些 personal 的想法可以分享。
2009年我研究生毕业。两年同窗中最好的朋友 Steve 的婚礼将在毕业一周后,在他的老家温哥华举行。我们几个好友早就说定必须到场。比及开始计划行程,我想到是生平第一次去加拿大,顺便走访温哥华好玩的地方。搜索之下,居然发现 Capilano悬桥就在温哥华。顿时大学教授所描述的这个实验涌上心头。感慨莫非天意。当年我就想要去看看这著名的桥,却一直不得机会。几年过去,失败的感情之后,悬桥就这么出现在我人生中。
朋友婚礼结束,隔日亲友散去。我则是很激动的往去悬桥 - 我觉得这是我和它历经数年约定。悬桥在温哥华远郊的森林公园,从市区过去要乘大巴。到了之后,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踏上悬桥,期待着当年读到的 arousal. 但感觉却不像那篇学术论文中所描述的如何起伏,摇动,惊心动魄。问了工作人员,才明白原来是彼时70年代,悬桥十分简陋,人走过就起伏跌宕。后来当地政府几番休憩加固,于是成为了今天的非常稳固的桥体,再不会如70年代做实验那样的步步惊心了。
我听了不禁失望。Capilano的悬桥已经不是当年的悬桥。Dutton等人的实验不可能再在这里复制。而坚固的悬桥,失去的不仅仅是步步惊心,似乎也在说着,我们这个越来越富足,安逸的社会,失去了爱情的土壤。
我大学以来曾经有个想法,就是带我爱的姑娘去 Capilano悬桥。然后在桥上,当我们随着晃动的桥锁跌宕起伏的时候,告诉她我是多么爱她。现在我没有这个想法了,不仅仅是因为悬桥已经今非昔比,更重要的是,我想和她度过一生的精彩,远比悬桥更令人赞叹。
你如果有爱的人,带她去悬桥吧。不是在Capilano的那座,而是你们共同的,无可取代的,精彩夺目的人生。
(这个系列的构思,是几周前访谈过朋友后成型。出差往返上海的飞机上,在iPad 上写了初稿。但拖拖拉拉,直到今天才整理出来。在此感谢我的朋友真诚分享相亲的心情与心得。我祝福她与现在的恋人幸福的一直在一起,有一个共同的精彩人生。也感谢 @简里里 她以脑神经学和心理咨询师的角度对初稿提出了智慧的建议。)
(文章原作者 豆瓣 @点名时间何峰。转发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PS: 如果你有相亲的,或甜蜜或悲催的故事,想要分享,可以到 @简里里 老师的小站上的“吐槽大慧”上去吐吐槽。链接 http://site.douban.com/156230/
=========
注:
「1」http://www.swarthmore.edu/news/commencement/2003/ward.html
「2」“Some Evidence for Heightened Sexual Attraction Under Conditions of High Anxiety”, D.Dutton, A.Ar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30, No.4, 510-517, 1974
「3」谢谢@天地無用 的留言提醒。经典好莱坞电影的情节也反映了 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 这个现象。典型的好莱坞动作片中,往往是男女主角相互看不顺眼,但是因为执行任务的关系,不得不在一起工作,出生入死,但是相互鄙视。当影片到达高潮,男女主人公生命悬于一线(比如二人被武装到牙齿的如蚂蚁般茂密的敌人包围),二人对视,发现对方居然还是挺可爱的,瞬间爱情滋生。这可算是在高压之下的误把恐惧当作爱情。
留言翻页:
第二页 http://www.douban.com/note/216309352/?start=100#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