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师大
天津师范大学,被人戏称为“天津吃饭大学”,所谓“外院的姑娘,体院的汉,南大的牌子,师大的饭。”由此可知天津师大的饭菜在天津市民心中的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当初我高考时,几乎把志愿表所有能填的地方都填了天津师范大学,还不忘服从调剂。原因有二,第一,天津师大姑娘的基数大。第二,天津师大饭菜好。临报道的前一天晚上,我特意去超市买了一个特别精美的不锈钢饭盆,分上中下三成,绝对有爱。正所谓:“君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就这样我端着饭盆开始了师大四年的吃货生涯。
现在的师大的小孩儿,没经历过师大当初那段犹如“明教分舵”的岁月,过去的师大犹如一个盘子在天津这地面上被摔的粉粉碎,成繁星状散布在城市的个个角落。我们高中同学虽然有许多也都来了师大,但是由于不在一个校区,基本上和不在一个大学没什么区别,不过却成就了我们蹭饭的那段美好回忆。
2003年,杨村,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是我们大一时的校区。那里的美食至今仍让我神往,且好吃不贵。我们校区的旁边是杨村第四小学,坐落于雍阳东道上,大学正门正对的那个路口叫胜利路(我刚查了一下百度地图)。那里是我们“觅食”的捷径,在胜利路与雍阳东道的交口处是一个类似于快餐厅的地方,名字我忘记了,每次去都特冷清,不过那里的酱油炒饭和宫保炒饭做的超好吃。宫保炒饭是有甜味,且放花生米放的很多,炸的很脆,埋在饭里不用刻意的去找就能发现。酱油炒饭中的酱油放得恰当好处,满满一大碗,下午吃了晚上都不饿。我最大印象就是我坐在临窗的位置,对面是个玩具商品店,橱窗中有个特大的玩具熊,一直没有卖出去,直到我们搬离那个校区那天那个熊依旧在橱窗中静静的等待它的主人。
沿着胜利路往里走就会出现许多音像店,那时MP3还不是很流行,只能买CD,《叶惠美》和SHE的《SUPER STAT》刚刚出来,还有当时广告牌上的“少女三部曲”(Chiluo少女,危情少女,沦陷少女),直到走到第一个十字路口,就会看到许多饭馆,其中一个叫“川妹子面馆”,老板矮矮的胖胖的,说话很和气,他们家的面特别好吃,比如麻辣面,榨菜肉丝面,最好吃的就是燃面,端到桌子上时是干面,不带汤,他会赠送你一碗汤,干面里有花生末,干菜,咸菜还有辣椒,辣椒炸的特别香。拌起来特别浓香四溢,干面里油油的,干菜爽口,咸菜提味,辣椒幽香,花生末脆口,吃完再喝一碗特制的汤,完美。不过川妹子后来搬进横着那条路的里面了,感觉没有原来那么好吃了,他们都说是风水变了的缘故,后来我的同学们毕业后组团开车一起回到杨村还不忘拜访那个老板,不知道现在川妹子还有没有呢?
川妹子的马路对过是个叫“北菜园”的饭馆,它的脆皮豆腐非常不错,用筷子就能轻易的夹起来,咬起来外焦里嫩,外面浇的汁甜而不腻还有草莓的清香。其他的菜,诸如干煸鱿鱼须,菠萝鸡片,八珍豆腐,糖醋里脊都特别好吃。话说那端盘子的小姑娘据说长的不错,可我没见过,我们班原来号称“四大没有”(即没有不认识的地儿,没有不知道的事儿,没有不敢勾搭的女儿,没有不敢亲的嘴儿)中的号称“没有不敢勾搭的闺女”的某位同志,开始勾搭北菜院上菜的小姑娘,多么凶残,何其令人发指啊,你还不快快束手就擒?好了,好了,我嫉恶如仇的情感又被激发起来了,接着讲。
十字路口往回走一点,在书店旁吧,有个门面特小的包子铺,那时候东西便宜啊,包子一块钱五个,还挺大。我第一次和宿舍的同学去,为了凸显我减肥的决心,我羞答答的要了两块钱的。后来我越吃越爱吃,又要了三块钱的,后来我扶着墙出的包子铺,一路上直晃悠,想吐,但是又在嘴里嚼了嚼又咽了,没舍得吐。我宿舍的同学就搀着我回宿舍,别的同学看到我都问:“喝多了?”我赶忙说:“NO~ NO~NO~是吃多了。”于是后来,在我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那个包子铺就成为了我发泄的对象。为什么那个包子这么好吃呢?因为包子是猪肉馅的,老板不是用机器把猪肉绞碎的,而是用刀剁碎的,痩中有肥,但是肥而不腻,包子皮蒸的松软白厚,咬起来弹性十足。最主要的,是他那里配的咸菜,还不要钱。好像是芥菜丝,上面淋上香油和醋,拌上切碎的小葱,再加上一碗不太浆糊的小米粥,那感觉,太无敌了,此刻写这些,对我就是一种自虐和摧残啊。
好了,接着写。胜利路再往北走有一个饺子馆了,我没去过,据说同宿舍的说是在搜狐网吧边上,但是没到“红灯区一条街”那块儿,据说那里的饺子便宜且皮薄馅大,肉馅咬起来一点都不水,咬一口特别Q,酱油和醋的混合起来一蘸,好吃的不得了。据说后来被我一群同学过去给吃的关门了,这个有待考证。
胜利路往左转,就到了“常德夜市”,也就是杨村最繁华的街道,那里有烧烤,凉皮,炒饭等等,其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常德夜市最外面,快到雍阳东道路口处的商场门口,有个卖炸鸡腿的,才3块钱,个特别大,我曾用拿着它照着我的脸比过,绝对比我的脸大。尤其是那鸡腿在油中刚拿出来,成金黄状,晾一会儿,撒上孜然,辣子面以及芝麻,用纸兜一装,拿着一咬,既烫又脆,还辣辣的。反正每次啃着鸡腿回学校,虽然距学校大门只有不到300米的距离,但是我手中的鸡腿从来没有见过我们大门的保安。
雍阳东道往东走,就是在正对着武清财政局那个路口进去,有两家饭馆特别好,一个叫“晋府”一个叫“二林”。晋府有个菜,叫“晋府一口鲜”特别好吃,菜一上来是一个鸡蛋皮裹着的“小山”,揭开鸡蛋皮,里面是各种海鲜,其中的鱿鱼和鱼丸做的非常的入味,当鸡蛋皮被揭开的那一刻,鲜味就会同时四散开来。“二林”的糖醋里脊是我的最爱,糖醋里脊顾名思义,首先里脊要嫩滑,炸出来不能死。面糊裹少了,肉不嫩,裹多了肉不熟,真正的糖醋里脊,外酥里嫩,甜汁不能抢走肉的鲜味,番茄酱不能放多,否则就不叫“糖醋里脊”应该叫“糖醋火焰山“才对,当吃完这盘菜,盘子中不能有多余的汁挂在上面,才能算是一盘好的“糖醋里脊”,“二林”的糖醋里脊可以说算是精品。还有他家的“麻婆豆腐”,辣汁完全渗透进了豆腐,且不夺走豆腐的香味,肉末又炸的肥肉适宜,上桌前淋上混合着花椒的滚油,吃起来辣香四溢,入口绵软,嚼后仍有肉末的香味,绝对无敌。
大二,我们搬到了六里台,这个地方韩国人比较多,所以烤肉自然就多了起来。但是我要说的是三样食物对我的印象最深,第一,是食堂的外卖。那时的东西真便宜啊,一般的小炒加一盒米饭才10块钱,人家还给你送到宿舍,话说鱼香鸡丝和宫保鸡丁确实好吃,我至今一直觉得,宫保鸡丁加一盒米饭比什么菜都好吃,记得上次出差到洛阳吃水席,汤汤水水的吃不惯,就愣在那看着,我们领导问我:“看你吃着不习惯,喜欢吃什么再点俩菜吧。”我拿起菜单,点了一盘宫保鸡丁,要了两碗米饭,旁边的客户无不惊骇,纷纷觉得这小伙子真他娘的是个实在人,我们老板顿时黑线。其实我觉得,人的口味都是固定的,就算我以后再有钱,我该爱吃西红柿炒鸡蛋还吃西红柿炒鸡蛋,该爱吃土豆炒辣子还吃土豆炒辣子,改不了的,你给我弄碗鱼翅吃,完事儿我还得回去找包方便面接着泡,没办法。
第二个好吃的是六里台门口卖煎饼果子的,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由于人家上午收摊收得早,我一般是起不来床的,所以也赶不上。有一次我和宿舍的人一起在网吧通宵,七点回来正好刚上赶上卖煎饼果子的阿姨出摊,我买了一个双鸡蛋双果子的,好吃得不得了,当时我恨不得就睡在煎饼果子摊儿呢。果子是热的,皮儿摊的特脆,等折起来放进塑料袋里,依旧特脆,很有嚼头,面酱是甜面酱,辣椒是辣油,还放海米和芝麻还有花生酱,我去,当时我恨不得把她的煎饼果子摊连带那个摊煎饼的阿姨一块包下来。后来我就再也没吃过,睡懒觉害死人啊。
第三个好吃的是爆米花,我不知道2004年有没有在六里台上过学的同仁,应该是4-5月份,有两个咱们师大的学生,应当是情侣,晚上在六里台校区大门口卖爆米花,就是那种弄个高压锅的改装体用手摇啊摇的那种,特别好吃。每次我上完选修课回来都会买上一大包,他们放的糖特别多,且爆的完全,没有那种未爆开的小颗粒,而且糖都均匀的粘在每一粒爆米花上,特别好吃,听说那情侣俩是我们那届广告系的?求证一下啊,估计现在都应当当孩子的爹妈了吧?当时我就特羡慕他们俩谈恋爱的方式,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当街一起买爆米花,这是件多浪漫的事儿啊。
大三大四时,我们就搬到现在的主校区,西青小南河镇大学城了,那时我们刚到那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啊,连操场都没有啊,只有兴文楼,博理楼,劝学楼,励教楼。劝学楼进去就转向迷路,根本就绕不出来,都能用来打真人CS了。食堂就有一个,每次下课时都跟高中时抢厕所坑位似的冲刺,每次饭点儿时,学生们都堵在食堂门口等着食堂开门,那场面跟寺庙门口舍粥似的,特别壮观,据说好几次食堂大门的玻璃都被挤碎了几块,惨叫声呻吟声此起彼伏,不知道因为这个如果被挤怀孕了,学校给不给保研呢?当时食堂的饭菜怎么说呢?吃不死人就不错了,当时从宿舍骑车到学校大门口要15分钟,骑到华苑小区那边要40分钟,走着去的话,很有可能死在半道上或者就直接被拖进小树林“被保研”了。当时我们说,就是在学校有个卖大饼炒鸡蛋的都能把食堂给顶黄了。后来一度在西门(就是现在又天桥的那个门),有卖大饼炒鸡蛋的,炒饭炒面的等等,学校的食堂曾一度出现了门可罗雀的壮观景象。食堂向学校哭诉学生不去吃食堂反吃饭了,反而去吃没有卫生保障的大饼炒鸡蛋,鉴于学校对我们健康负责的态度,西门便永远的关闭了,后来人家卖家就从栏杆外面给我们往里面递,搞得跟探监似的。再到后来,卖家可能是被无产阶级无情专政了,再也没看到给我们递大饼炒鸡蛋的那双手,我们又悲催的回到了食堂。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创业园”犹如大地上的一声春雷,开辟了师大学子饮食的新篇章。创业园的位置就是现在的校医院和澡堂之间的那块地方,当初每到黄昏时分,情侣们以及宿舍的挚友们(我们那时还没有基友)携手去逛创业园,里面吃喝玩乐都有,卖书的,游戏机厅,租书的,卖小商品的,最重要的是有吃的。当时对用方便面和食堂抗争的我们来说是多么令人雀跃的一件事啊。比较好吃的比如说,大饼卷肉,肉切得很碎,肥瘦都有,均匀的涂抹在饼上,方式小料,最重要的是要放小个的青辣椒,我原来是不吃青辣椒的,因为看《蜡笔小新》时,小新曾说青椒不好吃。但是咬一口大饼卷肉再就着一口青辣椒,真的是美极了。尤其是热饼加上热肉,在洗完澡后晚上九点左右百无聊赖的时候,来上这么一份,然后吃完再美美的睡上一觉,人生至此,夫复何求啊,当然肯定胖死。诸如鸡蛋灌饼和煎饼果子,烧饼夹牛肉等等食物,现在看来很稀松平常且并不是非常好吃,但是在那段艰苦的岁月能吃到那样的东西,是一件多么令人泪奔的一件事儿啊。还有我要说一下该死的蓝月湾超市,就是现在篮球场对过的那个超市,我不知道现在他还叫不叫这个名字。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那个超市的东西比外面的东西要贵三分之一,加上老子又爱吃东西,所以不得不被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剥削,后来我同学干脆从外面批发汽水来在宿舍卖,试图用经济的方式来回击蓝月湾对我们的剥削,因为他曾一度想用吊死在蓝月湾门口的方式来抗争。当然,后来由于我们总是喝完汽水不给钱,他的初次创业被扼杀在摇篮中,现在我们想想,如果我们当初喝完汽水给钱,可能就成就了一个新的乔布斯也说不定呢,不过如果他真成事了,肯定死在老乔的前面了。
后来创业园怎么样了?据说是被人放了一把火,被学校以危害公共安全的罪名勒令关闭了,而后才有的现在的“生活广场”,才有的现在的南门小吃一条街,才有的西门围墙里面的小吃。其他校区,诸如八里台和大沽南路以及甘肃路校区的小吃我没吃到过,我唯一有印象的就是八里台食堂外面的煎饼果子,其他的没印象了。恕我没有亲身实践过不敢妄加评论了。
舌尖上的师大,是一部饮食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师大校园文化的发展史,它见证了天津师大发展的每一步,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故事。我同学曾站在满目疮痍的八里台无不感慨的对我说:“如果能永远的吃在师大,死后埋在师大就好了。”我觉得,前面那个我可能满足不了他,但是后面那个我倒可以帮他一下。
现在的师大的小孩儿,没经历过师大当初那段犹如“明教分舵”的岁月,过去的师大犹如一个盘子在天津这地面上被摔的粉粉碎,成繁星状散布在城市的个个角落。我们高中同学虽然有许多也都来了师大,但是由于不在一个校区,基本上和不在一个大学没什么区别,不过却成就了我们蹭饭的那段美好回忆。
2003年,杨村,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是我们大一时的校区。那里的美食至今仍让我神往,且好吃不贵。我们校区的旁边是杨村第四小学,坐落于雍阳东道上,大学正门正对的那个路口叫胜利路(我刚查了一下百度地图)。那里是我们“觅食”的捷径,在胜利路与雍阳东道的交口处是一个类似于快餐厅的地方,名字我忘记了,每次去都特冷清,不过那里的酱油炒饭和宫保炒饭做的超好吃。宫保炒饭是有甜味,且放花生米放的很多,炸的很脆,埋在饭里不用刻意的去找就能发现。酱油炒饭中的酱油放得恰当好处,满满一大碗,下午吃了晚上都不饿。我最大印象就是我坐在临窗的位置,对面是个玩具商品店,橱窗中有个特大的玩具熊,一直没有卖出去,直到我们搬离那个校区那天那个熊依旧在橱窗中静静的等待它的主人。
沿着胜利路往里走就会出现许多音像店,那时MP3还不是很流行,只能买CD,《叶惠美》和SHE的《SUPER STAT》刚刚出来,还有当时广告牌上的“少女三部曲”(Chiluo少女,危情少女,沦陷少女),直到走到第一个十字路口,就会看到许多饭馆,其中一个叫“川妹子面馆”,老板矮矮的胖胖的,说话很和气,他们家的面特别好吃,比如麻辣面,榨菜肉丝面,最好吃的就是燃面,端到桌子上时是干面,不带汤,他会赠送你一碗汤,干面里有花生末,干菜,咸菜还有辣椒,辣椒炸的特别香。拌起来特别浓香四溢,干面里油油的,干菜爽口,咸菜提味,辣椒幽香,花生末脆口,吃完再喝一碗特制的汤,完美。不过川妹子后来搬进横着那条路的里面了,感觉没有原来那么好吃了,他们都说是风水变了的缘故,后来我的同学们毕业后组团开车一起回到杨村还不忘拜访那个老板,不知道现在川妹子还有没有呢?
川妹子的马路对过是个叫“北菜园”的饭馆,它的脆皮豆腐非常不错,用筷子就能轻易的夹起来,咬起来外焦里嫩,外面浇的汁甜而不腻还有草莓的清香。其他的菜,诸如干煸鱿鱼须,菠萝鸡片,八珍豆腐,糖醋里脊都特别好吃。话说那端盘子的小姑娘据说长的不错,可我没见过,我们班原来号称“四大没有”(即没有不认识的地儿,没有不知道的事儿,没有不敢勾搭的女儿,没有不敢亲的嘴儿)中的号称“没有不敢勾搭的闺女”的某位同志,开始勾搭北菜院上菜的小姑娘,多么凶残,何其令人发指啊,你还不快快束手就擒?好了,好了,我嫉恶如仇的情感又被激发起来了,接着讲。
十字路口往回走一点,在书店旁吧,有个门面特小的包子铺,那时候东西便宜啊,包子一块钱五个,还挺大。我第一次和宿舍的同学去,为了凸显我减肥的决心,我羞答答的要了两块钱的。后来我越吃越爱吃,又要了三块钱的,后来我扶着墙出的包子铺,一路上直晃悠,想吐,但是又在嘴里嚼了嚼又咽了,没舍得吐。我宿舍的同学就搀着我回宿舍,别的同学看到我都问:“喝多了?”我赶忙说:“NO~ NO~NO~是吃多了。”于是后来,在我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那个包子铺就成为了我发泄的对象。为什么那个包子这么好吃呢?因为包子是猪肉馅的,老板不是用机器把猪肉绞碎的,而是用刀剁碎的,痩中有肥,但是肥而不腻,包子皮蒸的松软白厚,咬起来弹性十足。最主要的,是他那里配的咸菜,还不要钱。好像是芥菜丝,上面淋上香油和醋,拌上切碎的小葱,再加上一碗不太浆糊的小米粥,那感觉,太无敌了,此刻写这些,对我就是一种自虐和摧残啊。
好了,接着写。胜利路再往北走有一个饺子馆了,我没去过,据说同宿舍的说是在搜狐网吧边上,但是没到“红灯区一条街”那块儿,据说那里的饺子便宜且皮薄馅大,肉馅咬起来一点都不水,咬一口特别Q,酱油和醋的混合起来一蘸,好吃的不得了。据说后来被我一群同学过去给吃的关门了,这个有待考证。
胜利路往左转,就到了“常德夜市”,也就是杨村最繁华的街道,那里有烧烤,凉皮,炒饭等等,其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常德夜市最外面,快到雍阳东道路口处的商场门口,有个卖炸鸡腿的,才3块钱,个特别大,我曾用拿着它照着我的脸比过,绝对比我的脸大。尤其是那鸡腿在油中刚拿出来,成金黄状,晾一会儿,撒上孜然,辣子面以及芝麻,用纸兜一装,拿着一咬,既烫又脆,还辣辣的。反正每次啃着鸡腿回学校,虽然距学校大门只有不到300米的距离,但是我手中的鸡腿从来没有见过我们大门的保安。
雍阳东道往东走,就是在正对着武清财政局那个路口进去,有两家饭馆特别好,一个叫“晋府”一个叫“二林”。晋府有个菜,叫“晋府一口鲜”特别好吃,菜一上来是一个鸡蛋皮裹着的“小山”,揭开鸡蛋皮,里面是各种海鲜,其中的鱿鱼和鱼丸做的非常的入味,当鸡蛋皮被揭开的那一刻,鲜味就会同时四散开来。“二林”的糖醋里脊是我的最爱,糖醋里脊顾名思义,首先里脊要嫩滑,炸出来不能死。面糊裹少了,肉不嫩,裹多了肉不熟,真正的糖醋里脊,外酥里嫩,甜汁不能抢走肉的鲜味,番茄酱不能放多,否则就不叫“糖醋里脊”应该叫“糖醋火焰山“才对,当吃完这盘菜,盘子中不能有多余的汁挂在上面,才能算是一盘好的“糖醋里脊”,“二林”的糖醋里脊可以说算是精品。还有他家的“麻婆豆腐”,辣汁完全渗透进了豆腐,且不夺走豆腐的香味,肉末又炸的肥肉适宜,上桌前淋上混合着花椒的滚油,吃起来辣香四溢,入口绵软,嚼后仍有肉末的香味,绝对无敌。
大二,我们搬到了六里台,这个地方韩国人比较多,所以烤肉自然就多了起来。但是我要说的是三样食物对我的印象最深,第一,是食堂的外卖。那时的东西真便宜啊,一般的小炒加一盒米饭才10块钱,人家还给你送到宿舍,话说鱼香鸡丝和宫保鸡丁确实好吃,我至今一直觉得,宫保鸡丁加一盒米饭比什么菜都好吃,记得上次出差到洛阳吃水席,汤汤水水的吃不惯,就愣在那看着,我们领导问我:“看你吃着不习惯,喜欢吃什么再点俩菜吧。”我拿起菜单,点了一盘宫保鸡丁,要了两碗米饭,旁边的客户无不惊骇,纷纷觉得这小伙子真他娘的是个实在人,我们老板顿时黑线。其实我觉得,人的口味都是固定的,就算我以后再有钱,我该爱吃西红柿炒鸡蛋还吃西红柿炒鸡蛋,该爱吃土豆炒辣子还吃土豆炒辣子,改不了的,你给我弄碗鱼翅吃,完事儿我还得回去找包方便面接着泡,没办法。
第二个好吃的是六里台门口卖煎饼果子的,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由于人家上午收摊收得早,我一般是起不来床的,所以也赶不上。有一次我和宿舍的人一起在网吧通宵,七点回来正好刚上赶上卖煎饼果子的阿姨出摊,我买了一个双鸡蛋双果子的,好吃得不得了,当时我恨不得就睡在煎饼果子摊儿呢。果子是热的,皮儿摊的特脆,等折起来放进塑料袋里,依旧特脆,很有嚼头,面酱是甜面酱,辣椒是辣油,还放海米和芝麻还有花生酱,我去,当时我恨不得把她的煎饼果子摊连带那个摊煎饼的阿姨一块包下来。后来我就再也没吃过,睡懒觉害死人啊。
第三个好吃的是爆米花,我不知道2004年有没有在六里台上过学的同仁,应该是4-5月份,有两个咱们师大的学生,应当是情侣,晚上在六里台校区大门口卖爆米花,就是那种弄个高压锅的改装体用手摇啊摇的那种,特别好吃。每次我上完选修课回来都会买上一大包,他们放的糖特别多,且爆的完全,没有那种未爆开的小颗粒,而且糖都均匀的粘在每一粒爆米花上,特别好吃,听说那情侣俩是我们那届广告系的?求证一下啊,估计现在都应当当孩子的爹妈了吧?当时我就特羡慕他们俩谈恋爱的方式,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当街一起买爆米花,这是件多浪漫的事儿啊。
大三大四时,我们就搬到现在的主校区,西青小南河镇大学城了,那时我们刚到那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啊,连操场都没有啊,只有兴文楼,博理楼,劝学楼,励教楼。劝学楼进去就转向迷路,根本就绕不出来,都能用来打真人CS了。食堂就有一个,每次下课时都跟高中时抢厕所坑位似的冲刺,每次饭点儿时,学生们都堵在食堂门口等着食堂开门,那场面跟寺庙门口舍粥似的,特别壮观,据说好几次食堂大门的玻璃都被挤碎了几块,惨叫声呻吟声此起彼伏,不知道因为这个如果被挤怀孕了,学校给不给保研呢?当时食堂的饭菜怎么说呢?吃不死人就不错了,当时从宿舍骑车到学校大门口要15分钟,骑到华苑小区那边要40分钟,走着去的话,很有可能死在半道上或者就直接被拖进小树林“被保研”了。当时我们说,就是在学校有个卖大饼炒鸡蛋的都能把食堂给顶黄了。后来一度在西门(就是现在又天桥的那个门),有卖大饼炒鸡蛋的,炒饭炒面的等等,学校的食堂曾一度出现了门可罗雀的壮观景象。食堂向学校哭诉学生不去吃食堂反吃饭了,反而去吃没有卫生保障的大饼炒鸡蛋,鉴于学校对我们健康负责的态度,西门便永远的关闭了,后来人家卖家就从栏杆外面给我们往里面递,搞得跟探监似的。再到后来,卖家可能是被无产阶级无情专政了,再也没看到给我们递大饼炒鸡蛋的那双手,我们又悲催的回到了食堂。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创业园”犹如大地上的一声春雷,开辟了师大学子饮食的新篇章。创业园的位置就是现在的校医院和澡堂之间的那块地方,当初每到黄昏时分,情侣们以及宿舍的挚友们(我们那时还没有基友)携手去逛创业园,里面吃喝玩乐都有,卖书的,游戏机厅,租书的,卖小商品的,最重要的是有吃的。当时对用方便面和食堂抗争的我们来说是多么令人雀跃的一件事啊。比较好吃的比如说,大饼卷肉,肉切得很碎,肥瘦都有,均匀的涂抹在饼上,方式小料,最重要的是要放小个的青辣椒,我原来是不吃青辣椒的,因为看《蜡笔小新》时,小新曾说青椒不好吃。但是咬一口大饼卷肉再就着一口青辣椒,真的是美极了。尤其是热饼加上热肉,在洗完澡后晚上九点左右百无聊赖的时候,来上这么一份,然后吃完再美美的睡上一觉,人生至此,夫复何求啊,当然肯定胖死。诸如鸡蛋灌饼和煎饼果子,烧饼夹牛肉等等食物,现在看来很稀松平常且并不是非常好吃,但是在那段艰苦的岁月能吃到那样的东西,是一件多么令人泪奔的一件事儿啊。还有我要说一下该死的蓝月湾超市,就是现在篮球场对过的那个超市,我不知道现在他还叫不叫这个名字。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那个超市的东西比外面的东西要贵三分之一,加上老子又爱吃东西,所以不得不被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剥削,后来我同学干脆从外面批发汽水来在宿舍卖,试图用经济的方式来回击蓝月湾对我们的剥削,因为他曾一度想用吊死在蓝月湾门口的方式来抗争。当然,后来由于我们总是喝完汽水不给钱,他的初次创业被扼杀在摇篮中,现在我们想想,如果我们当初喝完汽水给钱,可能就成就了一个新的乔布斯也说不定呢,不过如果他真成事了,肯定死在老乔的前面了。
后来创业园怎么样了?据说是被人放了一把火,被学校以危害公共安全的罪名勒令关闭了,而后才有的现在的“生活广场”,才有的现在的南门小吃一条街,才有的西门围墙里面的小吃。其他校区,诸如八里台和大沽南路以及甘肃路校区的小吃我没吃到过,我唯一有印象的就是八里台食堂外面的煎饼果子,其他的没印象了。恕我没有亲身实践过不敢妄加评论了。
舌尖上的师大,是一部饮食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师大校园文化的发展史,它见证了天津师大发展的每一步,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故事。我同学曾站在满目疮痍的八里台无不感慨的对我说:“如果能永远的吃在师大,死后埋在师大就好了。”我觉得,前面那个我可能满足不了他,但是后面那个我倒可以帮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