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张炜的一篇随笔感想
有关张炜的一篇随笔感想
最新的一期《书城》杂志有一篇张炜的长篇随笔《写作和行走的风景》。但是这篇随笔并没有列入本期杂志的封面,倒是一些我以为没什么意思完全是标题党的文字反而入选,这大约也因为编辑觉得张炜的这篇文字不过是松散的读书札记之类的文字,另外也很难看出有什么新的发现。不过,我读了这篇文章之后还是有一些感触,而这些感触和之前阅读张炜的作品体会联系在一起显得亲切不少。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个老师极力推荐张炜,以为可以一看的文字不仅仅是余华、苏童、格非的,还应该看看张炜和残雪的。老师的意思是张炜写了那么多自然坏境的文字,多好。那时,我不见得就喜欢写自然环境的文字,以为那些刻意写自然的文字大多可以整页整页翻过去,而且如果是整页整页训导的小说基本上可以不看。但我还是有些惊讶自己竟然读完张炜好几部长篇《古船》、《九月寓言》、《家族》、《外省书》、《柏慧》、《能不忆蜀葵》以及一些拉拉杂杂的随笔及读书笔记。那时我的时间多,阅读兴趣也广,不像现在养成了一种坏脾气,国内的小说基本上不看,无论是名家还热销的作品。当我听说张炜一下子推出十卷本长篇小说,并不愿意像一些人抱着不屑,想当然地以为张炜硬要进入文学史的野心云云,要是谁有这个偏见和疑心病的话可以也像张炜那样试试看。
不过,张炜确实给人感觉有某些不太好的一面,也许他自己多处选用了几张坐在沙发椅上的照片就可以看出,那种神态中传达出多少不太好的信息。基本上,张炜的小说文本走的是俄罗斯文学道路,按他自己的意思是他反复阅读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前辈们的作品并极力要靠近他们。多丽丝•莱辛在一篇文章中谈到阅读西方现代作品之后陷入绝望,于是她重新发现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作品的精神力量。有趣的是,同样发现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多丽丝•莱辛却比张炜注重当下人的生活境遇,更注重其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阅读的愉悦感。多丽丝•莱辛极力避免可能的戏剧化倾向以及矫揉造作的思想引领。我在读张炜的作品时就感觉到他笔下的人物没办法真正独立于作家而存在,他们个个变成了作家言论、思想的传声筒。虽然,张炜发现了自然,但是并没有真正洞察到自然微妙的地方,他有些不加选择地塞进小说中,让小说的文本显得笨重,不过有意思的是张炜的滔滔不绝的能力,他总是有看有感,有感必要言说,他出色的地方在于他的拉拉杂杂,他的问题也在于他过于拉拉杂杂。然后,再看他写自然的文字,总是不免进入某种浪漫主义的氛围中。也许,张炜骨子里就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所以他的小说书目既诗意又不免过于书生气。他的人物命名上也显得有些刻意,类似,《古船》中的人物“隋抱朴”“隋见素”,既野心勃勃,又不免过于背负。张炜的多数小说中发现了自然和女人的魅力,她们多情、善良而似乎总是在行走中,其实他的多数文本中女人和自然总是联系在一起,乃至是融为一体。然而,男人似乎是被剥离出去,男人因为有种种狂野、社会性而不是背负过重就是脱轨而出,乃至是在批判他们。不过,我不太喜欢张炜笔下的人物老抱有“牺牲”的精神,老要去“炸碉堡”的心里似乎也不太妥当。因为小说还不仅仅是“炸碉堡”的事情。扯远了,回头说张炜的这篇随笔,依然是拉拉杂杂,不过他说了几点,我颇有感触,一是说文学是步兵,不像影像是飞弹,呼啸而过,因为所有的战役最后都是步兵来解决的。一个是说竹林被破坏,他说蒲松龄写的那些东西,胶东人从小就耳闻,他不是为了讽刺或传播怪事,因为如果没有生活在蒲松龄所居住的那一带,没有鲁文化背景,那么狐仙的故事是不可想象的,反而,现在,竹林没了,周边完全被破坏了,就养不住狐狸,自然狐仙就少了,狐狸的故事更难想象了。这话说得还是有些感触,虽然是平实不过的文字,但他还是说到点上,他说在越来越城市化的境遇中他眼中感到不安,因为农村正在远去,人们离开村子,不再养猪和牛羊了,因为没有地方。农具被收藏起来或变卖了。而那些保存起来的东西当然不算是文物,却是触手可及的记忆。张炜在这里动情地谈到,为什么那么多人到了城里能安心地在高楼上?因为他会偶尔想起,老家还有一个小房子,那是保留了记忆。老家的房子没了,城里头那个人就会没了底气,没了根。这话说得真好。不过,还有一个方面,张炜没有说出来,赫塔•米勒说,为什么他们住暖的土地会被某些人以各种各样的堂而皇之的理由驱赶出去。张炜还只是一些感伤,他感伤的是方言当中的言辞具有古典文学的一些表述,但这些也随故乡失去而在失去。他认为,这些真是损失太大了。他说,几十年了,农民除了多出一台电视机,并没有什么根本变化。甚至电视机也是农民更痛苦得东西,因为里面常演城市里的那些富人的生活,过去不知道还好,知道了心理就不平衡。还有好多低俗的节目,就会把孩子们教坏了,以前农村人哪里随便在街上接吻?现在一切都乱七八糟的。张炜的这些看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是很有感受的,只是,其实张炜依然没有真正说出应该发现的东西,也许,他还没能说出他所发现的真实。只要真实就够,因为所有的真相、真实都将指向核心,而这其实也是很多人所顾虑重重的。因此,张炜只是发现失去乡村以及自然的惆怅,而赫塔•米勒则要洞察她所生活的村庄和土地何以失去何以沦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赫塔•米勒说出了,如果有一个人说“我是幸福的”,那么同这个人交往我会觉得困难。
2012、05、26清晨
最新的一期《书城》杂志有一篇张炜的长篇随笔《写作和行走的风景》。但是这篇随笔并没有列入本期杂志的封面,倒是一些我以为没什么意思完全是标题党的文字反而入选,这大约也因为编辑觉得张炜的这篇文字不过是松散的读书札记之类的文字,另外也很难看出有什么新的发现。不过,我读了这篇文章之后还是有一些感触,而这些感触和之前阅读张炜的作品体会联系在一起显得亲切不少。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个老师极力推荐张炜,以为可以一看的文字不仅仅是余华、苏童、格非的,还应该看看张炜和残雪的。老师的意思是张炜写了那么多自然坏境的文字,多好。那时,我不见得就喜欢写自然环境的文字,以为那些刻意写自然的文字大多可以整页整页翻过去,而且如果是整页整页训导的小说基本上可以不看。但我还是有些惊讶自己竟然读完张炜好几部长篇《古船》、《九月寓言》、《家族》、《外省书》、《柏慧》、《能不忆蜀葵》以及一些拉拉杂杂的随笔及读书笔记。那时我的时间多,阅读兴趣也广,不像现在养成了一种坏脾气,国内的小说基本上不看,无论是名家还热销的作品。当我听说张炜一下子推出十卷本长篇小说,并不愿意像一些人抱着不屑,想当然地以为张炜硬要进入文学史的野心云云,要是谁有这个偏见和疑心病的话可以也像张炜那样试试看。
不过,张炜确实给人感觉有某些不太好的一面,也许他自己多处选用了几张坐在沙发椅上的照片就可以看出,那种神态中传达出多少不太好的信息。基本上,张炜的小说文本走的是俄罗斯文学道路,按他自己的意思是他反复阅读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前辈们的作品并极力要靠近他们。多丽丝•莱辛在一篇文章中谈到阅读西方现代作品之后陷入绝望,于是她重新发现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作品的精神力量。有趣的是,同样发现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多丽丝•莱辛却比张炜注重当下人的生活境遇,更注重其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阅读的愉悦感。多丽丝•莱辛极力避免可能的戏剧化倾向以及矫揉造作的思想引领。我在读张炜的作品时就感觉到他笔下的人物没办法真正独立于作家而存在,他们个个变成了作家言论、思想的传声筒。虽然,张炜发现了自然,但是并没有真正洞察到自然微妙的地方,他有些不加选择地塞进小说中,让小说的文本显得笨重,不过有意思的是张炜的滔滔不绝的能力,他总是有看有感,有感必要言说,他出色的地方在于他的拉拉杂杂,他的问题也在于他过于拉拉杂杂。然后,再看他写自然的文字,总是不免进入某种浪漫主义的氛围中。也许,张炜骨子里就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所以他的小说书目既诗意又不免过于书生气。他的人物命名上也显得有些刻意,类似,《古船》中的人物“隋抱朴”“隋见素”,既野心勃勃,又不免过于背负。张炜的多数小说中发现了自然和女人的魅力,她们多情、善良而似乎总是在行走中,其实他的多数文本中女人和自然总是联系在一起,乃至是融为一体。然而,男人似乎是被剥离出去,男人因为有种种狂野、社会性而不是背负过重就是脱轨而出,乃至是在批判他们。不过,我不太喜欢张炜笔下的人物老抱有“牺牲”的精神,老要去“炸碉堡”的心里似乎也不太妥当。因为小说还不仅仅是“炸碉堡”的事情。扯远了,回头说张炜的这篇随笔,依然是拉拉杂杂,不过他说了几点,我颇有感触,一是说文学是步兵,不像影像是飞弹,呼啸而过,因为所有的战役最后都是步兵来解决的。一个是说竹林被破坏,他说蒲松龄写的那些东西,胶东人从小就耳闻,他不是为了讽刺或传播怪事,因为如果没有生活在蒲松龄所居住的那一带,没有鲁文化背景,那么狐仙的故事是不可想象的,反而,现在,竹林没了,周边完全被破坏了,就养不住狐狸,自然狐仙就少了,狐狸的故事更难想象了。这话说得还是有些感触,虽然是平实不过的文字,但他还是说到点上,他说在越来越城市化的境遇中他眼中感到不安,因为农村正在远去,人们离开村子,不再养猪和牛羊了,因为没有地方。农具被收藏起来或变卖了。而那些保存起来的东西当然不算是文物,却是触手可及的记忆。张炜在这里动情地谈到,为什么那么多人到了城里能安心地在高楼上?因为他会偶尔想起,老家还有一个小房子,那是保留了记忆。老家的房子没了,城里头那个人就会没了底气,没了根。这话说得真好。不过,还有一个方面,张炜没有说出来,赫塔•米勒说,为什么他们住暖的土地会被某些人以各种各样的堂而皇之的理由驱赶出去。张炜还只是一些感伤,他感伤的是方言当中的言辞具有古典文学的一些表述,但这些也随故乡失去而在失去。他认为,这些真是损失太大了。他说,几十年了,农民除了多出一台电视机,并没有什么根本变化。甚至电视机也是农民更痛苦得东西,因为里面常演城市里的那些富人的生活,过去不知道还好,知道了心理就不平衡。还有好多低俗的节目,就会把孩子们教坏了,以前农村人哪里随便在街上接吻?现在一切都乱七八糟的。张炜的这些看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是很有感受的,只是,其实张炜依然没有真正说出应该发现的东西,也许,他还没能说出他所发现的真实。只要真实就够,因为所有的真相、真实都将指向核心,而这其实也是很多人所顾虑重重的。因此,张炜只是发现失去乡村以及自然的惆怅,而赫塔•米勒则要洞察她所生活的村庄和土地何以失去何以沦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赫塔•米勒说出了,如果有一个人说“我是幸福的”,那么同这个人交往我会觉得困难。
2012、05、26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