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p与超我
【现象:选择的标准并非是“利己的”】
infp往往很少会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对物质的需求并不高,热衷于精神世界,肯定意义与美。
这并不意味着,infp没有功利、物质等等导向“获取”的一面,只是在多数情况下,在权衡诸如意义还是功利时,infp们可能会不计后果的选择意义。
在原始自然环境中,这种并非为了集体或亲属,放弃功利选择意义的举动,几乎是违反自然法则的。
我们为什么会选择意义而非功利呢?
是什么在驱动我们做出这种选择?
我想,是基于内心的某种力量——一种专属自己的“道德准则”,它有时会以幻想的形式出现,以异乎寻常的强力,驱使我们的行动。
这种倾向于非利己的、自己专属的“道德准则”和幻想,和弗洛伊德的“超我”有着某种近似性。
(关于本我、自我与超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AC%E6%88%91%E3%80%81%E8%87%AA%E6%88%91%E4%B8%8E%E8%B6%85%E6%88%91)
【超我——对立转向认同】
在放弃、压抑或拒绝俄狄浦斯情结里乱伦和谋杀欲望的过程中,儿童与这些欲望的客体之间的关系,大部分转化为这些欲望客体的认同。他不再因父母反对或惩罚这些欲望而爱父母或恨父母,代之以变得像父母一样去拒绝这些欲望。超我最初禁忌的核心,是要求个体拒绝那些由俄狄浦斯情结构成的乱伦及敌意欲望。这种要求是超我的本质,并以潜意识贯穿人的一生。
【自恋——向内的思维模式】
超我的认同在某种程度上是放弃俄狄浦斯情结中乱伦客体关系的结果……当本能投注从原先的客体退回时,它们对另一个客体的不断地搜寻导致与存在于自我之中的客体认同,而投注随后即朝向此客体。……超我的形成导致大量的客体投注转为朝向自身和自恋。
【一切都源自幻想——童年期幻想的能量越多,超我越强烈】
投注到俄狄浦斯客体上的攻击能量越多,则以后受到超我支配的这种能量也越多。……儿童的俄狄浦斯期幻想越强烈,越具破坏性,就比破坏性幻想轻的儿童有更强的罪恶感。
也就是说,infp对自身的压抑倾向非常强烈。
【对虚拟或非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强烈认同】
超我……在儿童后期、青春期以及成人生活时的修饰和扩展。每一次这种附加和改变都是儿童或成人环境中某一个客体认同的结果,或是与这个客体的道德形象认同的结果。最初,这些客体是儿童生活中像父母一样有影响的人们,如老师、神职人员和家里的仆人,以后,儿童可能将没有接触过的人,甚至历史上、小说里的人物内化。这种认同在青春期以前和青春期尤为普遍。他们塑造了个体的超我,使个体与那些道德标准及观点相一致,而成了其中的一员。
引用资料来源:《精神分析入门》布伦纳
infp往往很少会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对物质的需求并不高,热衷于精神世界,肯定意义与美。
这并不意味着,infp没有功利、物质等等导向“获取”的一面,只是在多数情况下,在权衡诸如意义还是功利时,infp们可能会不计后果的选择意义。
在原始自然环境中,这种并非为了集体或亲属,放弃功利选择意义的举动,几乎是违反自然法则的。
我们为什么会选择意义而非功利呢?
是什么在驱动我们做出这种选择?
我想,是基于内心的某种力量——一种专属自己的“道德准则”,它有时会以幻想的形式出现,以异乎寻常的强力,驱使我们的行动。
这种倾向于非利己的、自己专属的“道德准则”和幻想,和弗洛伊德的“超我”有着某种近似性。
(关于本我、自我与超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AC%E6%88%91%E3%80%81%E8%87%AA%E6%88%91%E4%B8%8E%E8%B6%85%E6%88%91)
【超我——对立转向认同】
在放弃、压抑或拒绝俄狄浦斯情结里乱伦和谋杀欲望的过程中,儿童与这些欲望的客体之间的关系,大部分转化为这些欲望客体的认同。他不再因父母反对或惩罚这些欲望而爱父母或恨父母,代之以变得像父母一样去拒绝这些欲望。超我最初禁忌的核心,是要求个体拒绝那些由俄狄浦斯情结构成的乱伦及敌意欲望。这种要求是超我的本质,并以潜意识贯穿人的一生。
【自恋——向内的思维模式】
超我的认同在某种程度上是放弃俄狄浦斯情结中乱伦客体关系的结果……当本能投注从原先的客体退回时,它们对另一个客体的不断地搜寻导致与存在于自我之中的客体认同,而投注随后即朝向此客体。……超我的形成导致大量的客体投注转为朝向自身和自恋。
【一切都源自幻想——童年期幻想的能量越多,超我越强烈】
投注到俄狄浦斯客体上的攻击能量越多,则以后受到超我支配的这种能量也越多。……儿童的俄狄浦斯期幻想越强烈,越具破坏性,就比破坏性幻想轻的儿童有更强的罪恶感。
也就是说,infp对自身的压抑倾向非常强烈。
【对虚拟或非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强烈认同】
超我……在儿童后期、青春期以及成人生活时的修饰和扩展。每一次这种附加和改变都是儿童或成人环境中某一个客体认同的结果,或是与这个客体的道德形象认同的结果。最初,这些客体是儿童生活中像父母一样有影响的人们,如老师、神职人员和家里的仆人,以后,儿童可能将没有接触过的人,甚至历史上、小说里的人物内化。这种认同在青春期以前和青春期尤为普遍。他们塑造了个体的超我,使个体与那些道德标准及观点相一致,而成了其中的一员。
引用资料来源:《精神分析入门》布伦纳
-
minus273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5-27 20: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