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 - 代际正义之殇
42岁的甘肃农民杨海军一人做着三份活儿,烤烟叶、当幼儿园校车司机、跑黑出租。因为大女儿考上西安幼师学校,需要学费。去年11月16日,他超载高速逆行驾驶,与一辆重型卡车相撞,断送了自己的性命。19位如天使般可爱的孩子,未来得及绽放生命之花,便瞬间凋落。而在此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安徽两名六年级的小学生,喝下了敌敌畏自杀,并在黑板上留下了“如果我死了,就怪数学老师,请警察叔叔将她抓走”的遗言。
杨海军为了自己的下一代的幸福,断送了自己和他人的幸福,而他这么做,主要是想以个人微不足道的努力对抗更大的不幸——不让后代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两名自杀的小学生则是想以自己幼小的生命对抗几个上一代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公!惨烈的程度,令人发指!
事件中的主角,都想获得幸福,然而却都变得更加不幸。正如著名伦理学家万俊人等在《什么是幸福》的前言中所说“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幸福?这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永恒问题。”这种幸与不幸,又与代和代之间的关系纠缠在一起。这是因为造成悲剧或不幸的原因之一在于代际正义的缺失。而代际正义在世界著名的政治哲学大师、伦理学家罗尔斯看来是至关重要的。他在其《正义论》中说,代际正义“使各种伦理学理论受到了即使不是不可忍受也是很严厉的考验”。
最早提出“代际正义”理论的美国国际法学者爱迪·B·维丝认为代际公平的第一项原则是“保存选择原则”,就是说每一代人应该为后代人保存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多样性,避免限制后代人的权利,使后代人有和前代人相似的可供选择的多样性。
在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后,代际正义成为关注的热点,至今不衰。综观国内外当下的观点,代际正义涉及三个方面的关系:活在当下的人与已经去世的人之间的关系;活在当下的老、中、青、少、幼各代之间的关系;活在当下的人与尚未出生的未来人之间的关系。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论述代际正义的时候,并没有进行区分,但可以看出,是包括活在当下的老、中、青、少、幼各代之间的关系的。他指出,相邻世代的成员彼此之间可以合理地期望些什么,“通过把他们设想为父亲,他们应当通过指明他们认为他们自己有权向他们的父亲与祖父要求些什么,来确定他们该为他们的子孙留存多少。”
另外,代际正义不仅包括不要破坏生态平衡,不要过度开采自然资源,要为后代储存经济财富等等,还应该包括文化、艺术、思想、政治、科技各方面的精神资源。罗尔斯说:“这里所说的资本,不仅包括工厂、机器等,而且包括知识和文化、技术和工艺,它们使正义制度和自由的公平价值成为可能。”
在罗尔斯看来,代际正义缺失会导致功利主义的膨胀和对效率的狂热。其最终结果可能都是悲剧或不幸的。要么为了当代人的私欲而过度发展,过着纵欲和空虚的生活,导致后代人生存艰难;要么当代人省吃俭用,勒紧裤腰带如清教徒一般生活,目的只是为了让后代人生活得更好,却造就了“汪九刀”之流的“啃老族”,使后代人无能、缺乏独立性。因此,他并不主张过度储存和过度节俭。他说:“正义并不要求前代仅仅为了使后代生活得更富裕而储存。”“那种认为一个正义和善的社会必须依赖一种高度的物质生活水平的看法是错误的。”“事实上,财富在超过某一限度时便可能成为一种实在的障碍;这时它即使不是一种使人纵欲和空虚的诱惑的话,至少也是一种无意义的娱乐。”
罗尔斯的代际正义原则是与他的广泛的正义原则一脉相承的。他的《正义论》的核心是他的正义的原则:社会基本的善,例如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以及自尊的基础等都要平等分配,如果不能平等分配,那么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当适合最少受惠者的利益,而且职务和地位要对所有人平等开放,或者说大家机会均等。
具体到代际正义,可以推知,每一代应当有同等的机会享受基本的自由和机会(例如基本的教育条件),获取为保持有尊严的生活而必需的收入或财富。如果不能平等享受,那么应当根据每一代中处境最不利的群体的最大利益来加以规定。
显然,从多家报道来看,杨海军及其所驾驶校车上的62个孩子这些处境最不利的群体不但没有享受到罗尔斯主张的最大利益,连最基本的应当平等享受的自由和机会都无法保证——代际正义极度缺失。不知代际正义为何物的杨海军为了让自己的“功利”最大化而踏上了不归之路……。同样,那两个喝敌敌畏自杀的小学生,在老师甚至父母追求“功利”最大化的压力下,也备受摧残,险些玉碎。
罗尔斯这位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毕二十年心血研究正义问题,用功极深。他的理论广泛吸取赞成者和反对者意见,反复求证,有着广泛的适应性。虽然他着眼于社会和制度层面的理论探究,然而用于解释具体的事例却没有什么不当。这是因为他不仅关注每一代、每一个群体,连每一个人都是他考虑的对象。试想,世界上有多少像杨海军这样的父母在为下一代的美好生活而打拼?又有多少孩子在为自己的不幸而哭泣?
面对包括各代在内的多元世界,罗尔斯在其另一部重磅之作《政治自由主义》中致力于寻找多元的价值观之间的共识,力图对什么是“好的生活”这一问题从各方观点中寻找重叠的部分。为了少一些悲剧和不幸,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这位反对功利主义的勇猛斗士,在为全世界人民的“真正利益”的最大化而殚精竭虑。
●刘祥和(出版人)
杨海军为了自己的下一代的幸福,断送了自己和他人的幸福,而他这么做,主要是想以个人微不足道的努力对抗更大的不幸——不让后代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两名自杀的小学生则是想以自己幼小的生命对抗几个上一代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公!惨烈的程度,令人发指!
事件中的主角,都想获得幸福,然而却都变得更加不幸。正如著名伦理学家万俊人等在《什么是幸福》的前言中所说“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幸福?这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永恒问题。”这种幸与不幸,又与代和代之间的关系纠缠在一起。这是因为造成悲剧或不幸的原因之一在于代际正义的缺失。而代际正义在世界著名的政治哲学大师、伦理学家罗尔斯看来是至关重要的。他在其《正义论》中说,代际正义“使各种伦理学理论受到了即使不是不可忍受也是很严厉的考验”。
最早提出“代际正义”理论的美国国际法学者爱迪·B·维丝认为代际公平的第一项原则是“保存选择原则”,就是说每一代人应该为后代人保存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多样性,避免限制后代人的权利,使后代人有和前代人相似的可供选择的多样性。
在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后,代际正义成为关注的热点,至今不衰。综观国内外当下的观点,代际正义涉及三个方面的关系:活在当下的人与已经去世的人之间的关系;活在当下的老、中、青、少、幼各代之间的关系;活在当下的人与尚未出生的未来人之间的关系。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论述代际正义的时候,并没有进行区分,但可以看出,是包括活在当下的老、中、青、少、幼各代之间的关系的。他指出,相邻世代的成员彼此之间可以合理地期望些什么,“通过把他们设想为父亲,他们应当通过指明他们认为他们自己有权向他们的父亲与祖父要求些什么,来确定他们该为他们的子孙留存多少。”
另外,代际正义不仅包括不要破坏生态平衡,不要过度开采自然资源,要为后代储存经济财富等等,还应该包括文化、艺术、思想、政治、科技各方面的精神资源。罗尔斯说:“这里所说的资本,不仅包括工厂、机器等,而且包括知识和文化、技术和工艺,它们使正义制度和自由的公平价值成为可能。”
在罗尔斯看来,代际正义缺失会导致功利主义的膨胀和对效率的狂热。其最终结果可能都是悲剧或不幸的。要么为了当代人的私欲而过度发展,过着纵欲和空虚的生活,导致后代人生存艰难;要么当代人省吃俭用,勒紧裤腰带如清教徒一般生活,目的只是为了让后代人生活得更好,却造就了“汪九刀”之流的“啃老族”,使后代人无能、缺乏独立性。因此,他并不主张过度储存和过度节俭。他说:“正义并不要求前代仅仅为了使后代生活得更富裕而储存。”“那种认为一个正义和善的社会必须依赖一种高度的物质生活水平的看法是错误的。”“事实上,财富在超过某一限度时便可能成为一种实在的障碍;这时它即使不是一种使人纵欲和空虚的诱惑的话,至少也是一种无意义的娱乐。”
罗尔斯的代际正义原则是与他的广泛的正义原则一脉相承的。他的《正义论》的核心是他的正义的原则:社会基本的善,例如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以及自尊的基础等都要平等分配,如果不能平等分配,那么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当适合最少受惠者的利益,而且职务和地位要对所有人平等开放,或者说大家机会均等。
具体到代际正义,可以推知,每一代应当有同等的机会享受基本的自由和机会(例如基本的教育条件),获取为保持有尊严的生活而必需的收入或财富。如果不能平等享受,那么应当根据每一代中处境最不利的群体的最大利益来加以规定。
显然,从多家报道来看,杨海军及其所驾驶校车上的62个孩子这些处境最不利的群体不但没有享受到罗尔斯主张的最大利益,连最基本的应当平等享受的自由和机会都无法保证——代际正义极度缺失。不知代际正义为何物的杨海军为了让自己的“功利”最大化而踏上了不归之路……。同样,那两个喝敌敌畏自杀的小学生,在老师甚至父母追求“功利”最大化的压力下,也备受摧残,险些玉碎。
罗尔斯这位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毕二十年心血研究正义问题,用功极深。他的理论广泛吸取赞成者和反对者意见,反复求证,有着广泛的适应性。虽然他着眼于社会和制度层面的理论探究,然而用于解释具体的事例却没有什么不当。这是因为他不仅关注每一代、每一个群体,连每一个人都是他考虑的对象。试想,世界上有多少像杨海军这样的父母在为下一代的美好生活而打拼?又有多少孩子在为自己的不幸而哭泣?
面对包括各代在内的多元世界,罗尔斯在其另一部重磅之作《政治自由主义》中致力于寻找多元的价值观之间的共识,力图对什么是“好的生活”这一问题从各方观点中寻找重叠的部分。为了少一些悲剧和不幸,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这位反对功利主义的勇猛斗士,在为全世界人民的“真正利益”的最大化而殚精竭虑。
●刘祥和(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