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迷幻搖滾到電子舞曲--藥物文化:LSD、E與流行音樂概論
]從迷幻搖滾到電子舞曲--藥物文化:LSD、E與流行音樂概論
台灣是個美麗的寶島;奇怪的地方。各類非法毒品充斥街頭,被譽為東南亞毒品的集散地之一。可是台灣的用藥人士卻從未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藥物文化。台灣的流行音樂風靡整個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可謂獨領風騷。然而除了從前由媒體和音樂工業共同吹捧製造出來的「民歌運動」(事實上是學生的靡靡之音)之外,台灣也從未有由具有「獨立思考」和所謂「反叛意識」的年輕人,發展而出所謂具有台灣精神的青年次文化。我們的政府單位和教育當局在面對毒品問題的時候只傳授大家一個簡單的手勢和一句無厘頭的名言:“Just Say No”(向毒品說不),殊不知藥物在當代西方藝術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在這篇介紹性質的文字中,我將分別介紹幾種主要的藥物,包括其歷史及效應。而重點將著重於它們和流行音樂及所謂「反文化」(Counter Culture)的關係。一般論述者認為:迷幻搖滾的高峰期是僅止於1967年加州的Haight Ashbury區,然而這種音樂類型並非真正始於加州,它的進化也並非僅限於此。從Velvet Underground的大片迷幻吉他聲,到My Bloody Valentine無邊際的音響漩渦;從Beatles充滿藝術實驗精神的創作到饒舌團體PM Dawn那流暢卻仿彿來自另一個世界的聲音取樣(Samples);以及The 13th Floor Elevators如同精神分裂式的搖滾,到The Flaming Lips狂暴瘋狂的另類;還有從《飛越杜鵑窩》作者Ken Kesey於六○年代所發起的Acid Tests(迷幻試驗)裡的聲音和影像的結合,到九○年代在歐美如火如荼的「Raves」(瑞舞)……都和藥物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此將以介紹最重要的兩種藥物為主──Acid和Ecstasy。它們是影響無數西方青年的心靈和生活型態的兩大主角「Just Say No」是駝鳥的行為。是該學著說:「Just Say Know」了。
LSD:掉進異質時間與空間的世界
從人類有歷史記載以來,人們就不斷地找尋各種能夠拓展心靈領域同時又具有醫療功效的植物和草藥。十九世紀初,科學家們開始在實驗室裡製造具有相同效果的化學藥劑如:Mescaline、LSD、Psilocybin、Ecstasy等。音樂家們也嘗試著將各種不同藥物的感覺用聲音表現出來。其中又以搖滾音樂和LSD的結合影響最為巨大,它將所謂迷幻(Psychedelic)的思惟帶入了主流意識型態中。而這一切,都得從五十多年前瑞士一位化學家前無古人的一趟單車之旅談起。
1943年春天,在瑞士Sandoz藥廠擔任研究工作的Albert Hoffmann正在合成一種叫做LSD-25(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的藥。這是用來治療一種自中世紀開始便流傳於歐洲的怪病──「聖安東尼之火」的新藥,當他做完工作時,開始感覺到一陣暈眩。剛開始他以為自己得了輕微的感冒,所以關上實驗室的大門,準備回家好好休息。就在回家的路上,他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著名的第一次「迷幻之旅」(Acid Trip)。
他在事後的日記裡描述了這一次的經驗(當時是1943年4月16日星期五):「我感覺到一股非常明顯,卻並非不適的陶醉狀態……當我閉上雙眼類似昏沈的狀態躺在那裡,眼前卻充滿了一幕幕快速變化多彩鮮活的畫面。一連串非常真實且具有深度,隨著各種顏色在變幻著。這種狀態持續了大約三小時才漸漸褪去。」
Hoffmann猜想他的幻覺可能來自作實驗時LSD-25沾上了他的手指之故。於是在接下來的星期一,也就是1943年的4月19日下午,他回到實驗室繼續實驗。這一次他以0.25毫克的LSD溶於一杯10C.C的水中,直接喝下。經過了大約四十分鐘,開始感覺頭暈和焦慮,他跳上他的白色的腳踏車準備回家。但他並不知道自己如何回到家中的(事後鄰居們說看見他異於往常地瘋狂奔馳於回家的路上)。相較於第一次的經驗,這一次的過程可說是一次更為完整的Acid Trip。他在日後一本討論他所謂的《問題小孩》(也就是他的發明──LSD)的著作中曾經有鮮活的描述:「我雖然處於類似酩酊的精神錯亂狀態中,卻還具有稍許清晰、有主題的思考。例如,判斷出牛奶在民間療法上是被當做解毒劑使用。」
「頭暈和昏眩之感時而猛烈襲來,令我站立不住──四周變化成恐怖不安的狀態。空間全部在迴轉,平常所熟悉的物品和家具都改變了形象……好像具有生命,又彷彿因內心的不安而顫抖,持續地不停搖晃著。我已經掉進異質的時間與空間的世界。肉體喪失了感覺,失去了活力,完全不屬於自己。我是不是死了?發生了什麼事呢?我時而脫離肉體,發現到自己冷靜地在一旁觀看正在扮演悲劇的自己。難道我沒跟家人先告個別,就要走入死境了嗎……?」「現在,我能夠自自然然地享受在我閉上的眼瞼裡不斷展開的那種至今未曾體驗過的色彩和形態。如萬花筒般千變萬化,多彩多姿的幻想形象,在我眼中鮮活地活動。那好像是環狀和螺旋狀之物開閉張合,彩色噴泉四處飄散一般,在持續不停的流轉中,也有新的排列組合加入。尤其不可思議的是所有聲音的幻覺,與門鉤聲或汽車經過的噪音,一起幻化成視覺性的世界。各種不同的聲音都配上合適的色彩和樣式,作出生動且富有變化的形象。」──Albert Hoffmann:LSD,My Problem Child,P19
一點點的化學物質,卻能夠使人體驗到與現實生活截然不同的感覺和另一個世界,這種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剛開始的時候Hoffmann也了解到他發現了一項強大的物質,然而他卻無法想像LSD後來對整個人類心靈和文化帶來的衝擊。五○年代時,LSD被許多心理學家拿來當作治療精神分裂和心理疾病的工具,直到五○年代末,作家赫胥黎(Aldous Huxley,《美麗新世界》一書作者)和其他一些文化精英份子在嘗試過LSD的駭人力量後(赫胥黎經由LSD的啟發而寫成名著:The Doors Of Perception《知覺之扉》),他們的「實驗」便逐漸吸引了一票知識份子和各路人馬,其中包括女作家Anais Nin、演員Jack Nicholson和Cary Grant、指揮家Andre' Previn等人。
「他人取向」的存在瓦解:打開心扉,同流,脫出!
進入六○年代後,美國由於介入越戰的關係,使得崇尚愛與和平──「不要作戰,只要作愛」的嬉皮運動如烈火燎原般,發展成一股廣泛的社會運動。此時對於嬉皮的思想和藥物文化有幾位精神的導師不可不提。哈佛大學的兩位心理學教授:Timothy Leary和Richard Alpert,以及所謂「披頭族」(Beat Generation,又稱「敲打派」)的幾位代表性詩人如Allen Ginsberg及作家如William S.Burroughs(裸體午餐的作者)和Jack Kerouac等人。Timothy Leary和Allen Ginsberg等人對於這種強力的迷幻藥有一套獨特的見解。他們覺得LSD給了人們去探索自己和內心潛藏著的「神性」(Divinity)一種力量和管道。Leary和Alpert甚至在哈佛大學和美國政府的支助下展開Acid的實驗。研究的主題包括如何運用迷幻藥促使犯罪者回歸社會、提高藝術家的創造力,以及比較宗教性的神祕體驗等等。
透過種種實驗,他們相信迷幻藥不只能改變感覺和意識,對於使自己掙脫外來的壓抑,重新獲得內在的自由方面,也是很有效的工具。Acid激發了一股對東方神祕主義的好奇和興趣,加上披頭族詩人們的自由解放精神和對五○年代制式的不滿和反叛,可以說催生了整個六○年代。當時最著名的一句口號:「Turn On,Tune In,Drop Out」(打開心扉,同流,脫出!)即足以說明這種精神。這句話是Leary為他的“League For Spiritual Discovery”簡稱L.S.D(心靈發現同盟)所設計的。Richard Alpert回想時,曾說明如下:
「服用LSD的經驗,可使人去思考自己究竟是什麼人?我感覺到社會地位或財產之外的東西,受到社會表象所壓抑的自我本質逐漸顯露出來。這種本質可超越時間、空間,甚至也可超越生死。我發覺到有一個與社會性、肉體性不同的另一個「我」的存在。我承認那訴說真實的內在聲音,並且同化於其中。我那為了恢復自信而一味向外界追求的生涯,亦即「他人取向」的存在至此畫下了句點。」
在搖滾樂史上The Gamblers是第一個在唱片上提到LSD的樂團。1960年他們發表了一張單曲LP──Moon Dawg這張唱片B面的那首歌就叫做〝LSD 25〞。雖然這首歌並不特別迷幻。同時LSD 25這個歌名對一般大眾來說,還只是一個新潮又神秘的名詞。而第一位在歌詞裡用Psychedelic這個字的則是紐約的一個民謠作曲家Peter Stampfel;在他1963年的歌'Hesitation Blues'之中。1964年Bob Dylan的名曲'Mr.Tambourine Man'的歌詞裡也提到了可視為暗示一段Psychedelic Trip的歌詞:'Take Me For A Trip Upon Your Magic Swiring Ship……'過了一年,Bob Dylan又在他的'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曲子中唱到:'Johnny In The Basement Mixing Up The Medicine'。
然而迷幻搖滾真正開始「誕生」應該是在1966年。當時不約而同的幾個有名的團體如The Beach Boys發表了他們第一張受到LSD啟發的專輯Pet Sounds;The Beatles同年8月則發表了Revolver專輯,其中的一首歌'Tomorrow Never Knows'即是John Lennon因完成他的第一次Acid Trip後而作。自此之後,無數大小樂團皆因LSD的啟發而投入創作所謂的「Psychedelic Sound」,The Rolling Stones以一曲充滿神秘東方色彩的'Paint It,Black'倍受矚目,而紐約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則以演唱時使用旋轉的燈光,地下電影的詭異片段,持皮鞭揮舞的舞者和噪音式的吉他音牆作著前衛的怪異表演,自稱為「Andy Warhol's Exploding Plastic Inevitable」。
這一種以LSD為中心的次文化有別於其他的毒品(例如海洛因或安非他命)所衍生出來的想法,最主要就在於「拓展心靈」的觀念。這種想法不管在精神面上和智識性上都和一般那些想像中的毒蟲們只要「High到最高點」的想法是很不相同的。
那群使用迷幻藥的先鋒勇士們在六○年代就發覺了LSD對聽覺的影響。作家Alan Watts在The Joyous Cosmology中寫到:「我正在聽一首風琴的演奏曲,就像樹上的葉子對我作出的姿勢一樣,風琴似乎真的在跟我說話。」Acid會讓人產生一種迷失自我的感覺(Depersonalization)而使得用藥者以為他們的身體和周遭環境裡所看到和聽到的每一樣東西都是連接成一體的。Leary就曾寫道:「我變成了每一樣樂器!」音樂家們無法各別地去複製這樣的感覺,但是他們卻也想到在用藥的過程中對每天日常生活所做成的「變體」的思考和對時間的奇異感覺卻似乎可以表現出來,不論在台上或是在錄音室裡。運用各種技巧和錄音的效果,這些前鋒迷幻搖滾客們發展出了「迷幻搖滾」的基本概念。由於特別強調「聲音」這項元素,迷幻搖滾客們通常是最勇於擁抱新科技的一群。他們以好玩的態度和一種不計較「對」或「正常」的規則開放心胸進錄音室。
Timothy Leary曾說道:「因為迷幻藥讓我們看到了視界和經驗不同的層面,使用這種藥物可以說是一種全然哲學上的企圖,強迫自己去面對真正的世界以及我們心中脆弱又主觀的信仰系統(Belief Systems)。」
Ecstasy──愛的小丸子和E世代
從六○年代一直到八○年代末,那些所謂的「地下化學家」都一直在研究發明新的迷幻藥物(因此有時以較現代的名詞Hallucinogens來代替Psychedelics)。自1988年開始,隨著Rave(瑞舞)文化的快速蔓延,New Edge(新時代的思潮,但比舊稱New Age更新)和VR(Virtual Reality 模擬真實)的到來,這種「地下藥物文化」的景觀開始躍上了台面,逐漸在全球慢慢展開,甚至觸碰了主流文化;這樣一個很大的轉變,來自於兩個主角:Technology和Ecstasy。
1992年8月號的Reactor雜誌裡有段話:「Techno音樂、Rave、和Ecstasy三者之間到底有何關係?把它們放在一塊說,它們算是一種真正發生的青年文化運動之基本原素嗎?它算不算是一種娛樂方式?還是一種異教般的行為?它是音樂嗎?還是即將如曇花一現般?它是一個藥物的文化嗎?還是一種宗教?它是種流行嗎?還是西方文明的墮落?答案:當然是,全部都是。」
Ecstasy(台灣稱為「快樂丸」)與Rave文化和電子舞曲這三者在發展的過程中確實有相當密不可分的關係,尤其是在歐洲發展的初期。Ecstasy,或簡稱E,最初是在1914年德國一家藥廠製造出來當做減肥藥使用。當時的名稱就是它的學名「MDMA」,一直到1953年,美軍開始對這種藥做動物試驗,以研究其毒性。然而它的迷幻的藥效一直到1976年之前都未被人注意過。
1976年,生化學家Alexander Shulgin的一份研究報告贏得了世人「Step Father Of Ecstasy」的稱呼。「你像忽然發現了一道秘密的通道,在你自己所熟悉的家中。而且經由這條通道,你找到了一個從前未曾發現卻一直都在你家裡的房間。」另一位有名的Ecstasy研究者Bruce Eisner在他的書Ecstasy:The MDMA Story中如此地描述這種「E」-Xperience:「在那間房間裡,你的內在經驗和你與其他人的關係、感覺似乎都神奇地轉型了。你對自己和自己的生活都覺得很美好。同時,每一個進入這個房間的人似乎都比平常還更可愛。你發覺你的思緒不斷地流轉,然後形成一種平常因為害怕或壓抑而無法體會的快樂感受。」
有些研究者並不認為Ecstasy是屬於「迷幻」藥,但是大部分的使用者卻把服E的Trip(旅程)視為是用LSD或Mescaline等「古典」迷藥的較為輕微(意即沒那麼嚴重迷幻)的版本。因為一個服用E的人在過程當中至少還能分辨出紅綠燈和想起它們代表的意義。而一個服用了Acid的人在當時則有可能無法辨別。當然Ecstasy的命運和LSD一樣,除了造成一股媒體的恐慌之外,最後還是變成非法的毒品。
大部份的人都認為House和Techno這種舞曲和Ecstasy的結合使用最初是由西班牙的一個小島Ibiza所衍生出來的。那是一個許多英國人愛去的渡假聖地。當地的海灘上常有人隨著音樂的節奏狂歡Party,當英國DJ Paul Oakenfold和Danny Rampling從Ibiza回到倫敦興奮地想要依照人們在Ibiza島上的遊樂方式把它移植到倫敦,因此開了兩家小小的舞廳,分別叫做Future和Shoom。他們因為在島上服用Ecstasy之後,聽著DJ Alfredo放的舞曲而大為感動。在1987年底之前,所謂的「E文化」在英國只限於一兩家Club和幾佰個人而已。
1988年的夏天,有一種新的聲音出現,它叫做Acid House,雖然對Acid這個字眼有許多種不同的解釋,但是任何一個(在國外)去參加過Rave Party的人都知道這個字眼所暗示的「藥」味相當中肯。
在當時的英國,一個所謂的Rave裡面,絕大部份的人都服用Ecstasy或是其他種類的藥物。當然,迷幻的音樂、超大的音量和具有催眠效果的「迷幻影像」等都是不可或缺的。LSD的使用雖也不少,然而E還是被一般認為適合跳舞的選擇。英國著名研究者Nicholas Saunders在他的著作E For Ecstasy中寫道:「E一旦和這種音樂和舞蹈結合在一起,可產生一種使人感覺非常興奮的出神狀態,也就是類似古代部落裡的舞蹈儀式或是宗教儀式。」
Rave和古代儀式或六○年代Acid Tests的不同點在於科技的運用。也就是有些Ravers(常去參加Rave的人)所說的“Technoshamanism”(科技「舞曲」巫師)。這包括了做音樂用的機器如電腦和電子合成器(沒有所謂不插電的Rave!)、電腦通訊網路(如Internet)、Virtural Reality(虛擬實境)(Raver們認為它比LSD還屌),還有一種相信只要正確地使用科技,科技將給人類帶來進步而且可以拯救地球的樂觀信念。
1988年英國一場數萬人參加的Rave Party被稱做第二次的「Summer Of Love」,和第一次在美國發生的Woodstock(烏士拖)一樣正式向世人宣告了這一股所謂「E Generation」的來臨。甚至在某些舞廳打烊後,Ravers還在街上繼續跳舞,配合著警車上不間斷的警笛聲,他們在向Todd Terry當時的一首有警笛聲音取樣的曲子〝Can You Party?”致敬。同時,英國排行榜上出現了標準的Acid House舞曲:Jolly Roger的'Acid Man'。雖然後來因大眾媒體的道德恐懼而被禁。在倫敦大街小巷的成衣店裡都是印有黃色圓型笑臉(Smiley Face)的T恤,上面寫著:「Where's The Acid Party?」
Rave遠離城市:舞客們開始自稱Raver
1989年,由於警方的取締及舞廳的飽和,英國的Rave開始正式大量由城市內轉移至遠離城市的荒郊野外,山巔海湄,經常是非常大型,有時結合類似嘉年華或馬戲班等奇異氣氛,輔以雷射的燈光和超大的音響系統,數以萬計的年青人在DJ所調配的節奏下瘋狂跳舞到天亮甚至中午為止。
這也是第一次這些舞客們開始自稱Raver。在這種Rave中,DJ所扮演的角色並非如傳統搖滾樂手所扮演的角色。DJ甚至並不是主角。主角是來跳舞的人和這些人所創造出來的氣氛(Vibe)。DJ的功能類似古代的巫師,將參加儀式的人的精神狀態引導至最高,讓他/她們完全的沈浸其中。
這時候的德國,由幾個熱心的DJ在柏林的馬路上(音響和DJ都在卡車上)舉行了第1次的Love Parade Party,總共只吸引了約150人參加。然而,同樣的地點,每年的Love Parade都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成長,1996年Love Parade就有75萬人參與,1997年更是吸引了全世界共一百五十萬的愛樂者在柏林的大小街道上Raving。
到了1997年的今天,像Techno這樣的電子音樂和Rave文化所衍生出來的這股潮流已經發展成全球性的一股力量(即使台北市政府都辦了好幾場四不像的Rave);電子舞曲和Ecstasy的關係已經不再像從前那般密不可分,一些新的Dance Drugs陸續出現,而且有時不同種類的音樂也有一些不同的藥物代表。一般論者以為,依據統計數字,每年死於服用LSD或E或大麻而死亡的人數遠不及因酗酒或吸煙而亡的人數;然而服用藥物來達到解脫並非聰明之道。畢竟真正好的音樂作品,並不是只有嗑藥時才懂得欣賞的。
(本文原載於影響第八十九期,液態的天空,1997)
參考書目:
1.Derogatis,Jim. Kaleidoscope Eyes──Psychedelic Music From The 1960s To The 1990s, London:Fourth Estate,1996
2.Hoffmann,Albert,LSD, My Problem Child──Reflections On Sacred Drugs,Mysticism, And Science. New York:Mc Graw Hill, 1980
3.Leary,Timothy,Flashbacks:An Autobiography.London:Heinemann,1983.
4.Leary,Timothy,Chaos And Cyber Culture. Berkeley,Calif: Ronin,1994.
5.Leary,Timothy,Ralph Metzner And Richand Alpert.The Psychedelic Experience:A Manual Based On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Secaucus,N.J.:Citadel Press,1990.
6.Eisner,Bruce,Ecstasy──The MDMA Story.Berkeley,Calif:Ronin 1994.
7.Saunders,Nicholas,E For Ecstasy. London:Nicholas Saunders,1993 Saunders,Nicholas, Ecstasy And The Dance Culture.London:Nicholas Sounders,1996.
8.Rushkoff,Douglas,Cyberia──Life In The Trenches Of Hyperspace.London:Harper Collins,1995.
9.河邑厚德.林 由香里著,李毓昭譯《西藏度亡經──大轉世》,台北:方智出版社
10.林溢嘉著《生命與科學對話錄》,台北,野鶴出版社
參考雜誌:
I-D、The Face、Muzik、 Mixmag、Eternity、Mondo 2000。
台灣是個美麗的寶島;奇怪的地方。各類非法毒品充斥街頭,被譽為東南亞毒品的集散地之一。可是台灣的用藥人士卻從未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藥物文化。台灣的流行音樂風靡整個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可謂獨領風騷。然而除了從前由媒體和音樂工業共同吹捧製造出來的「民歌運動」(事實上是學生的靡靡之音)之外,台灣也從未有由具有「獨立思考」和所謂「反叛意識」的年輕人,發展而出所謂具有台灣精神的青年次文化。我們的政府單位和教育當局在面對毒品問題的時候只傳授大家一個簡單的手勢和一句無厘頭的名言:“Just Say No”(向毒品說不),殊不知藥物在當代西方藝術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在這篇介紹性質的文字中,我將分別介紹幾種主要的藥物,包括其歷史及效應。而重點將著重於它們和流行音樂及所謂「反文化」(Counter Culture)的關係。一般論述者認為:迷幻搖滾的高峰期是僅止於1967年加州的Haight Ashbury區,然而這種音樂類型並非真正始於加州,它的進化也並非僅限於此。從Velvet Underground的大片迷幻吉他聲,到My Bloody Valentine無邊際的音響漩渦;從Beatles充滿藝術實驗精神的創作到饒舌團體PM Dawn那流暢卻仿彿來自另一個世界的聲音取樣(Samples);以及The 13th Floor Elevators如同精神分裂式的搖滾,到The Flaming Lips狂暴瘋狂的另類;還有從《飛越杜鵑窩》作者Ken Kesey於六○年代所發起的Acid Tests(迷幻試驗)裡的聲音和影像的結合,到九○年代在歐美如火如荼的「Raves」(瑞舞)……都和藥物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此將以介紹最重要的兩種藥物為主──Acid和Ecstasy。它們是影響無數西方青年的心靈和生活型態的兩大主角「Just Say No」是駝鳥的行為。是該學著說:「Just Say Know」了。
LSD:掉進異質時間與空間的世界
從人類有歷史記載以來,人們就不斷地找尋各種能夠拓展心靈領域同時又具有醫療功效的植物和草藥。十九世紀初,科學家們開始在實驗室裡製造具有相同效果的化學藥劑如:Mescaline、LSD、Psilocybin、Ecstasy等。音樂家們也嘗試著將各種不同藥物的感覺用聲音表現出來。其中又以搖滾音樂和LSD的結合影響最為巨大,它將所謂迷幻(Psychedelic)的思惟帶入了主流意識型態中。而這一切,都得從五十多年前瑞士一位化學家前無古人的一趟單車之旅談起。
1943年春天,在瑞士Sandoz藥廠擔任研究工作的Albert Hoffmann正在合成一種叫做LSD-25(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的藥。這是用來治療一種自中世紀開始便流傳於歐洲的怪病──「聖安東尼之火」的新藥,當他做完工作時,開始感覺到一陣暈眩。剛開始他以為自己得了輕微的感冒,所以關上實驗室的大門,準備回家好好休息。就在回家的路上,他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著名的第一次「迷幻之旅」(Acid Trip)。
他在事後的日記裡描述了這一次的經驗(當時是1943年4月16日星期五):「我感覺到一股非常明顯,卻並非不適的陶醉狀態……當我閉上雙眼類似昏沈的狀態躺在那裡,眼前卻充滿了一幕幕快速變化多彩鮮活的畫面。一連串非常真實且具有深度,隨著各種顏色在變幻著。這種狀態持續了大約三小時才漸漸褪去。」
Hoffmann猜想他的幻覺可能來自作實驗時LSD-25沾上了他的手指之故。於是在接下來的星期一,也就是1943年的4月19日下午,他回到實驗室繼續實驗。這一次他以0.25毫克的LSD溶於一杯10C.C的水中,直接喝下。經過了大約四十分鐘,開始感覺頭暈和焦慮,他跳上他的白色的腳踏車準備回家。但他並不知道自己如何回到家中的(事後鄰居們說看見他異於往常地瘋狂奔馳於回家的路上)。相較於第一次的經驗,這一次的過程可說是一次更為完整的Acid Trip。他在日後一本討論他所謂的《問題小孩》(也就是他的發明──LSD)的著作中曾經有鮮活的描述:「我雖然處於類似酩酊的精神錯亂狀態中,卻還具有稍許清晰、有主題的思考。例如,判斷出牛奶在民間療法上是被當做解毒劑使用。」
「頭暈和昏眩之感時而猛烈襲來,令我站立不住──四周變化成恐怖不安的狀態。空間全部在迴轉,平常所熟悉的物品和家具都改變了形象……好像具有生命,又彷彿因內心的不安而顫抖,持續地不停搖晃著。我已經掉進異質的時間與空間的世界。肉體喪失了感覺,失去了活力,完全不屬於自己。我是不是死了?發生了什麼事呢?我時而脫離肉體,發現到自己冷靜地在一旁觀看正在扮演悲劇的自己。難道我沒跟家人先告個別,就要走入死境了嗎……?」「現在,我能夠自自然然地享受在我閉上的眼瞼裡不斷展開的那種至今未曾體驗過的色彩和形態。如萬花筒般千變萬化,多彩多姿的幻想形象,在我眼中鮮活地活動。那好像是環狀和螺旋狀之物開閉張合,彩色噴泉四處飄散一般,在持續不停的流轉中,也有新的排列組合加入。尤其不可思議的是所有聲音的幻覺,與門鉤聲或汽車經過的噪音,一起幻化成視覺性的世界。各種不同的聲音都配上合適的色彩和樣式,作出生動且富有變化的形象。」──Albert Hoffmann:LSD,My Problem Child,P19
一點點的化學物質,卻能夠使人體驗到與現實生活截然不同的感覺和另一個世界,這種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剛開始的時候Hoffmann也了解到他發現了一項強大的物質,然而他卻無法想像LSD後來對整個人類心靈和文化帶來的衝擊。五○年代時,LSD被許多心理學家拿來當作治療精神分裂和心理疾病的工具,直到五○年代末,作家赫胥黎(Aldous Huxley,《美麗新世界》一書作者)和其他一些文化精英份子在嘗試過LSD的駭人力量後(赫胥黎經由LSD的啟發而寫成名著:The Doors Of Perception《知覺之扉》),他們的「實驗」便逐漸吸引了一票知識份子和各路人馬,其中包括女作家Anais Nin、演員Jack Nicholson和Cary Grant、指揮家Andre' Previn等人。
「他人取向」的存在瓦解:打開心扉,同流,脫出!
進入六○年代後,美國由於介入越戰的關係,使得崇尚愛與和平──「不要作戰,只要作愛」的嬉皮運動如烈火燎原般,發展成一股廣泛的社會運動。此時對於嬉皮的思想和藥物文化有幾位精神的導師不可不提。哈佛大學的兩位心理學教授:Timothy Leary和Richard Alpert,以及所謂「披頭族」(Beat Generation,又稱「敲打派」)的幾位代表性詩人如Allen Ginsberg及作家如William S.Burroughs(裸體午餐的作者)和Jack Kerouac等人。Timothy Leary和Allen Ginsberg等人對於這種強力的迷幻藥有一套獨特的見解。他們覺得LSD給了人們去探索自己和內心潛藏著的「神性」(Divinity)一種力量和管道。Leary和Alpert甚至在哈佛大學和美國政府的支助下展開Acid的實驗。研究的主題包括如何運用迷幻藥促使犯罪者回歸社會、提高藝術家的創造力,以及比較宗教性的神祕體驗等等。
透過種種實驗,他們相信迷幻藥不只能改變感覺和意識,對於使自己掙脫外來的壓抑,重新獲得內在的自由方面,也是很有效的工具。Acid激發了一股對東方神祕主義的好奇和興趣,加上披頭族詩人們的自由解放精神和對五○年代制式的不滿和反叛,可以說催生了整個六○年代。當時最著名的一句口號:「Turn On,Tune In,Drop Out」(打開心扉,同流,脫出!)即足以說明這種精神。這句話是Leary為他的“League For Spiritual Discovery”簡稱L.S.D(心靈發現同盟)所設計的。Richard Alpert回想時,曾說明如下:
「服用LSD的經驗,可使人去思考自己究竟是什麼人?我感覺到社會地位或財產之外的東西,受到社會表象所壓抑的自我本質逐漸顯露出來。這種本質可超越時間、空間,甚至也可超越生死。我發覺到有一個與社會性、肉體性不同的另一個「我」的存在。我承認那訴說真實的內在聲音,並且同化於其中。我那為了恢復自信而一味向外界追求的生涯,亦即「他人取向」的存在至此畫下了句點。」
在搖滾樂史上The Gamblers是第一個在唱片上提到LSD的樂團。1960年他們發表了一張單曲LP──Moon Dawg這張唱片B面的那首歌就叫做〝LSD 25〞。雖然這首歌並不特別迷幻。同時LSD 25這個歌名對一般大眾來說,還只是一個新潮又神秘的名詞。而第一位在歌詞裡用Psychedelic這個字的則是紐約的一個民謠作曲家Peter Stampfel;在他1963年的歌'Hesitation Blues'之中。1964年Bob Dylan的名曲'Mr.Tambourine Man'的歌詞裡也提到了可視為暗示一段Psychedelic Trip的歌詞:'Take Me For A Trip Upon Your Magic Swiring Ship……'過了一年,Bob Dylan又在他的'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曲子中唱到:'Johnny In The Basement Mixing Up The Medicine'。
然而迷幻搖滾真正開始「誕生」應該是在1966年。當時不約而同的幾個有名的團體如The Beach Boys發表了他們第一張受到LSD啟發的專輯Pet Sounds;The Beatles同年8月則發表了Revolver專輯,其中的一首歌'Tomorrow Never Knows'即是John Lennon因完成他的第一次Acid Trip後而作。自此之後,無數大小樂團皆因LSD的啟發而投入創作所謂的「Psychedelic Sound」,The Rolling Stones以一曲充滿神秘東方色彩的'Paint It,Black'倍受矚目,而紐約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則以演唱時使用旋轉的燈光,地下電影的詭異片段,持皮鞭揮舞的舞者和噪音式的吉他音牆作著前衛的怪異表演,自稱為「Andy Warhol's Exploding Plastic Inevitable」。
這一種以LSD為中心的次文化有別於其他的毒品(例如海洛因或安非他命)所衍生出來的想法,最主要就在於「拓展心靈」的觀念。這種想法不管在精神面上和智識性上都和一般那些想像中的毒蟲們只要「High到最高點」的想法是很不相同的。
那群使用迷幻藥的先鋒勇士們在六○年代就發覺了LSD對聽覺的影響。作家Alan Watts在The Joyous Cosmology中寫到:「我正在聽一首風琴的演奏曲,就像樹上的葉子對我作出的姿勢一樣,風琴似乎真的在跟我說話。」Acid會讓人產生一種迷失自我的感覺(Depersonalization)而使得用藥者以為他們的身體和周遭環境裡所看到和聽到的每一樣東西都是連接成一體的。Leary就曾寫道:「我變成了每一樣樂器!」音樂家們無法各別地去複製這樣的感覺,但是他們卻也想到在用藥的過程中對每天日常生活所做成的「變體」的思考和對時間的奇異感覺卻似乎可以表現出來,不論在台上或是在錄音室裡。運用各種技巧和錄音的效果,這些前鋒迷幻搖滾客們發展出了「迷幻搖滾」的基本概念。由於特別強調「聲音」這項元素,迷幻搖滾客們通常是最勇於擁抱新科技的一群。他們以好玩的態度和一種不計較「對」或「正常」的規則開放心胸進錄音室。
Timothy Leary曾說道:「因為迷幻藥讓我們看到了視界和經驗不同的層面,使用這種藥物可以說是一種全然哲學上的企圖,強迫自己去面對真正的世界以及我們心中脆弱又主觀的信仰系統(Belief Systems)。」
Ecstasy──愛的小丸子和E世代
從六○年代一直到八○年代末,那些所謂的「地下化學家」都一直在研究發明新的迷幻藥物(因此有時以較現代的名詞Hallucinogens來代替Psychedelics)。自1988年開始,隨著Rave(瑞舞)文化的快速蔓延,New Edge(新時代的思潮,但比舊稱New Age更新)和VR(Virtual Reality 模擬真實)的到來,這種「地下藥物文化」的景觀開始躍上了台面,逐漸在全球慢慢展開,甚至觸碰了主流文化;這樣一個很大的轉變,來自於兩個主角:Technology和Ecstasy。
1992年8月號的Reactor雜誌裡有段話:「Techno音樂、Rave、和Ecstasy三者之間到底有何關係?把它們放在一塊說,它們算是一種真正發生的青年文化運動之基本原素嗎?它算不算是一種娛樂方式?還是一種異教般的行為?它是音樂嗎?還是即將如曇花一現般?它是一個藥物的文化嗎?還是一種宗教?它是種流行嗎?還是西方文明的墮落?答案:當然是,全部都是。」
Ecstasy(台灣稱為「快樂丸」)與Rave文化和電子舞曲這三者在發展的過程中確實有相當密不可分的關係,尤其是在歐洲發展的初期。Ecstasy,或簡稱E,最初是在1914年德國一家藥廠製造出來當做減肥藥使用。當時的名稱就是它的學名「MDMA」,一直到1953年,美軍開始對這種藥做動物試驗,以研究其毒性。然而它的迷幻的藥效一直到1976年之前都未被人注意過。
1976年,生化學家Alexander Shulgin的一份研究報告贏得了世人「Step Father Of Ecstasy」的稱呼。「你像忽然發現了一道秘密的通道,在你自己所熟悉的家中。而且經由這條通道,你找到了一個從前未曾發現卻一直都在你家裡的房間。」另一位有名的Ecstasy研究者Bruce Eisner在他的書Ecstasy:The MDMA Story中如此地描述這種「E」-Xperience:「在那間房間裡,你的內在經驗和你與其他人的關係、感覺似乎都神奇地轉型了。你對自己和自己的生活都覺得很美好。同時,每一個進入這個房間的人似乎都比平常還更可愛。你發覺你的思緒不斷地流轉,然後形成一種平常因為害怕或壓抑而無法體會的快樂感受。」
有些研究者並不認為Ecstasy是屬於「迷幻」藥,但是大部分的使用者卻把服E的Trip(旅程)視為是用LSD或Mescaline等「古典」迷藥的較為輕微(意即沒那麼嚴重迷幻)的版本。因為一個服用E的人在過程當中至少還能分辨出紅綠燈和想起它們代表的意義。而一個服用了Acid的人在當時則有可能無法辨別。當然Ecstasy的命運和LSD一樣,除了造成一股媒體的恐慌之外,最後還是變成非法的毒品。
大部份的人都認為House和Techno這種舞曲和Ecstasy的結合使用最初是由西班牙的一個小島Ibiza所衍生出來的。那是一個許多英國人愛去的渡假聖地。當地的海灘上常有人隨著音樂的節奏狂歡Party,當英國DJ Paul Oakenfold和Danny Rampling從Ibiza回到倫敦興奮地想要依照人們在Ibiza島上的遊樂方式把它移植到倫敦,因此開了兩家小小的舞廳,分別叫做Future和Shoom。他們因為在島上服用Ecstasy之後,聽著DJ Alfredo放的舞曲而大為感動。在1987年底之前,所謂的「E文化」在英國只限於一兩家Club和幾佰個人而已。
1988年的夏天,有一種新的聲音出現,它叫做Acid House,雖然對Acid這個字眼有許多種不同的解釋,但是任何一個(在國外)去參加過Rave Party的人都知道這個字眼所暗示的「藥」味相當中肯。
在當時的英國,一個所謂的Rave裡面,絕大部份的人都服用Ecstasy或是其他種類的藥物。當然,迷幻的音樂、超大的音量和具有催眠效果的「迷幻影像」等都是不可或缺的。LSD的使用雖也不少,然而E還是被一般認為適合跳舞的選擇。英國著名研究者Nicholas Saunders在他的著作E For Ecstasy中寫道:「E一旦和這種音樂和舞蹈結合在一起,可產生一種使人感覺非常興奮的出神狀態,也就是類似古代部落裡的舞蹈儀式或是宗教儀式。」
Rave和古代儀式或六○年代Acid Tests的不同點在於科技的運用。也就是有些Ravers(常去參加Rave的人)所說的“Technoshamanism”(科技「舞曲」巫師)。這包括了做音樂用的機器如電腦和電子合成器(沒有所謂不插電的Rave!)、電腦通訊網路(如Internet)、Virtural Reality(虛擬實境)(Raver們認為它比LSD還屌),還有一種相信只要正確地使用科技,科技將給人類帶來進步而且可以拯救地球的樂觀信念。
1988年英國一場數萬人參加的Rave Party被稱做第二次的「Summer Of Love」,和第一次在美國發生的Woodstock(烏士拖)一樣正式向世人宣告了這一股所謂「E Generation」的來臨。甚至在某些舞廳打烊後,Ravers還在街上繼續跳舞,配合著警車上不間斷的警笛聲,他們在向Todd Terry當時的一首有警笛聲音取樣的曲子〝Can You Party?”致敬。同時,英國排行榜上出現了標準的Acid House舞曲:Jolly Roger的'Acid Man'。雖然後來因大眾媒體的道德恐懼而被禁。在倫敦大街小巷的成衣店裡都是印有黃色圓型笑臉(Smiley Face)的T恤,上面寫著:「Where's The Acid Party?」
Rave遠離城市:舞客們開始自稱Raver
1989年,由於警方的取締及舞廳的飽和,英國的Rave開始正式大量由城市內轉移至遠離城市的荒郊野外,山巔海湄,經常是非常大型,有時結合類似嘉年華或馬戲班等奇異氣氛,輔以雷射的燈光和超大的音響系統,數以萬計的年青人在DJ所調配的節奏下瘋狂跳舞到天亮甚至中午為止。
這也是第一次這些舞客們開始自稱Raver。在這種Rave中,DJ所扮演的角色並非如傳統搖滾樂手所扮演的角色。DJ甚至並不是主角。主角是來跳舞的人和這些人所創造出來的氣氛(Vibe)。DJ的功能類似古代的巫師,將參加儀式的人的精神狀態引導至最高,讓他/她們完全的沈浸其中。
這時候的德國,由幾個熱心的DJ在柏林的馬路上(音響和DJ都在卡車上)舉行了第1次的Love Parade Party,總共只吸引了約150人參加。然而,同樣的地點,每年的Love Parade都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成長,1996年Love Parade就有75萬人參與,1997年更是吸引了全世界共一百五十萬的愛樂者在柏林的大小街道上Raving。
到了1997年的今天,像Techno這樣的電子音樂和Rave文化所衍生出來的這股潮流已經發展成全球性的一股力量(即使台北市政府都辦了好幾場四不像的Rave);電子舞曲和Ecstasy的關係已經不再像從前那般密不可分,一些新的Dance Drugs陸續出現,而且有時不同種類的音樂也有一些不同的藥物代表。一般論者以為,依據統計數字,每年死於服用LSD或E或大麻而死亡的人數遠不及因酗酒或吸煙而亡的人數;然而服用藥物來達到解脫並非聰明之道。畢竟真正好的音樂作品,並不是只有嗑藥時才懂得欣賞的。
(本文原載於影響第八十九期,液態的天空,1997)
參考書目:
1.Derogatis,Jim. Kaleidoscope Eyes──Psychedelic Music From The 1960s To The 1990s, London:Fourth Estate,1996
2.Hoffmann,Albert,LSD, My Problem Child──Reflections On Sacred Drugs,Mysticism, And Science. New York:Mc Graw Hill, 1980
3.Leary,Timothy,Flashbacks:An Autobiography.London:Heinemann,1983.
4.Leary,Timothy,Chaos And Cyber Culture. Berkeley,Calif: Ronin,1994.
5.Leary,Timothy,Ralph Metzner And Richand Alpert.The Psychedelic Experience:A Manual Based On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Secaucus,N.J.:Citadel Press,1990.
6.Eisner,Bruce,Ecstasy──The MDMA Story.Berkeley,Calif:Ronin 1994.
7.Saunders,Nicholas,E For Ecstasy. London:Nicholas Saunders,1993 Saunders,Nicholas, Ecstasy And The Dance Culture.London:Nicholas Sounders,1996.
8.Rushkoff,Douglas,Cyberia──Life In The Trenches Of Hyperspace.London:Harper Collins,1995.
9.河邑厚德.林 由香里著,李毓昭譯《西藏度亡經──大轉世》,台北:方智出版社
10.林溢嘉著《生命與科學對話錄》,台北,野鶴出版社
參考雜誌:
I-D、The Face、Muzik、 Mixmag、Eternity、Mondo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