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眠书
不眠书
池上与桥边,难忘复可怜。
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
——李商隐《月》
若是以夜晚入手,失眠与沉睡,于我只是世界的两极。
很多时刻,譬如清淡的晨曦,缓缓的午后,带风的傍晚,还有流泻的夜晚。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中用不同的笔调抒写过不同时刻不同的景致。在此,我只是想把夜晚执意从自然之时序中强行拉出,放于我的世界中,并展开画卷般长长的流泻。
自然之态,自然之境,夜晚,大抵做到了,换言说是进入了。一片漆黑能给予什么呢,考虑的多了,思想的多了,不免在冥冥之中进入一个偌大的黑色深渊,耳目此时也无从获悉。顾城在早先的诗作中曾频频涉足黑夜,黑夜向来被带入诗作中,无论是那些个太过逼人的意象,杂沓之群星和溶溶之月色,顾城的黑眼睛与一代人的关系,树与天空与夜晚与群星明月的关系,这些繁琐的关系,是否在宣示黑夜是个诡谲的女巫呢,通过层层欺骗之术,吸引并控制我们懦弱的眼睛与思想。
在入黑夜之境时,想象本是以枷锁禁于白昼,这想象定如野兽之于牢笼,片刻的自由便意味着无尽的释放。在此,无拘无束,百无禁忌的生活开始了,衣冠鞋履和帷幔统统卸去,只留一颗始于原始适于自然的心,一颗初心,一颗童心,游曳于这浩荡又无界的深深夜海。
说起童心,在这白晃晃的现世中,白昼的角色,我想已将童心隔于万里之外,或更偏执地说,已是将其滤出了最初的一层色彩,赤朱之色遇世而渐变为最粘稠的玄色。正像李贽所说:“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道德与教义,也如种种形色面具,一旦戴上,便不自觉地受其影响,影响是植入的,根深蒂固,眼看自我思想和个人精神都会转瞬即逝,这等转变如同奴役,是冠冕堂皇地被奴役了。在夜晚的洗濯下,一切可以还原,片刻和短暂的还原,清醒如夜晚如一剂良药,狠狠地抓住了人性的弱点,再长驱直入,直达心的最底处,那里也许还水波灵动。心与夜达成的契约,这在自然是如神之契约一般的,很纯粹,没有丝毫的做作与伪善修饰,正如王守仁所坚守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无善无恶才是本心,本心才是纯粹的源流。这也符合《金刚经》中所言:“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怀着一颗无住心,才能如鲲鹏与世间风,生于尘世,却能不被尘世所困,万般自在,不受约束,驰骋于一叶一花、一沙一世界之中。这份因无所住而创造出的新世界,难道不正是呱呱坠地时的我们的初心吗,世界刚刚接纳我们,世界也没有那么陈旧,那么苍老,生锈只是时间和世俗常常做的事,我们在时间和世俗面前如何能保卫初心,如何能长此以往。这之中,又将拿出几个人,英国自然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中国朦胧派代表诗人顾城,还得要提的是梭罗和康德,当然,维系这些人的是自然主义,我所认为的最最直接的理由是柔软而不是坚硬,恰恰是柔软,让初心得以保留,或是更能在时间和世俗面前获得拯救,而这份柔软,是得益于自然这个若即若离的神明。身处自然之中,往往心和灵魂是坚硬不起来的,只会因为那片苍翠或是蔚蓝多彩而慢慢软化,随之融化,与自然融为一体,正是这样,心才去掉了以往繁冗的形式,在自然之中得以消失,消失之中真我就出现了,初心便像雨露般回归大地。正如华兹华斯的湖区,也许世间本没有天堂,只是人心相信自然并以此为心之天堂而已,这样便也能归顺于这去掉了神秘外衣的天堂。作为自然的使者,梭罗则是当之无愧的,一再抛弃工业时代的水泥钢铁味,只是能将原始心洗得愈加澈明,劳作与休憩在林木与水泽的滋润下完完全全脱胎换骨。康德是复杂的,但是当他进入自然领域便不再繁琐了,一切好像就应该是那样的,因自然本应该是那样的,种种被释放的关系让人和自然不再是无序的关系链,而逐渐是延伸与开端的关系了。顾城作为童话诗人,是带着孩童的眼睛的,孩童的双眼是大自然初始的杰作,未被受过污染的东西本来就应当是天上的,跌落人间只缘是为了历经一番污浊,再度毁灭后重上天上,那便是一种宿命的真相和纯粹。神秘主义想想是和自然主义相缠绕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面相来阐释道理和教义无法言说的自然主义而已。
当然本心回归之后又会消失,人世真是一个轮回机,日复一日,大地湿润干燥,万年演变。而永恒,似是不存在,但以宇宙之时间来衡量,其实还是有的。就拿灵魂来说,灵魂无法覆灭,只是更替,只是暂移,就连时间也没办法将之降解。
都说梦境只是沉睡之时的舞台剧,梦里不知身是客,然则不对,梦里梦外皆是主,而从不曾擦肩而过就完事了。弗洛伊德将神秘从梦的自身去除了大部分,只留其现实的含义,多么有趣的假释,当醒着,梦就在累积着素材,而那些闪现的瞬时的幻想,不如说是白日里的大梦,白日里是无法不扮演自身的,那时我们都是清醒的自己,梦,其实一直都在。想来很多诗人产生幻觉,幻听,只是梦的缘故,梦从沉睡和黑夜里走了出来,走到了现实的面前,因为你足够勇敢,足够超前,超越了白昼和黑夜的界限,因此梦才是你的真正的时间,何尝不是呢,人的一生都不过是梦自身的产物,只是时间和时序将之在表象上进行了区分,同样消耗我们的时间的梦,是和我们生命一同燃烧的,因此也成了我们的生命,亦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长长的一生。梦没有好与坏,就像顾城说的世界上没有好与坏,只有真实。不管人生的梦怎么样,都只能说那是真实的,那是真实的你所应有的,也如钱钟书所言,那些披着外衣的偶然,只不过是你的真实的必然罢了。至此,梦,也不再无中生有。宿命论也能被轻易看破。
三岁知命,那些早早的要将未来看得清清楚楚的人,我想问他们是否早已习惯了这个世界,习惯了人生惯常,也对命运怀着置身事外的态度,黑暗之中,有你,也有我,这个喧闹的人间没有因为多了一个或是几个你我而更加缭眼和迷人。真真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沉默是最大的底牌,我的,也是你的,命运是天上人运制的,沉默是身为凡人的我们最锋利的武器,萧伯纳很早就发现了这把兵器。敢于拿沉默直指命运,一切变的那么滑稽,但这不是出喜剧,大致被打落凡间时的心情才敌得过这逃离人世的绝望的勇气吧。绝望的勇气,马雁用它来形容林徽因,对爱,对人,优雅的修饰下探出那双绝望的双眼,逼仄的目光中却有无穷的勇气。
有所思,思无邪,再而被封堵,被抛落,被隔绝,至终还是自我,走到水穷处的自我,跳落无边苦崖的自我,被自我毁灭的自我,天空阴霾多过内心的思想,于是天空也下起了心中的无边愁雨,知我者谓我心忧。
眠与不眠,夜晚都有自己的运行之道,想与不想,夜晚都是一种自然的约定。醒也无聊,睡也无聊。面对自己的灵魂,在漆黑无光的环境中,是否看得更为透彻,也更为直接地去深入一个个因为无所视而跌入的深渊,真相与原始的深渊,常常在梦的无尽处幻化成一个人,嘲笑着我的种种过去的无面人,而我所记得的,正好像你所遗忘的,彼此不相往来。夜晚会说谎吗,像白昼一样,堂而皇之地让真相覆水倒流。白昼是谎话连篇的愚人者,扪心自问也许能打开通向时间反向的道途,但未知不正是未来的范畴吗,还是说时间在夜晚就不起作用了。夜晚太过诡异,没有定律和规则,迷人之处,终究无法解释。
写着写着,像是要入睡了,像是不再过问那曾发生过的,曾追逐与放弃过的,曾喜于脸而悲于心的。多好,就这样伴着纸窗边细瘦的枝蔓,摇曳在无情的雨中。这雨怎会无情,应是那片落下雨的天无情罢了。睡了,就不会难过了,梦里只知是此乡,庄周驾蝶而来,河伯坐鲤而来,林中之仙也来了,带着一个不会干涸的泉眼,在我枕边与梦的连接处缝上一道长长的痕,那被封锁在几个世纪之前的糟粕和夜暗,统统就作古吧。藏了很多年的事,烂在梦里就好了,一觉醒来什么也不记得了,还不想眠吗。
活在现实中的,亦如葬身地狱的,活在光明之下的,亦如瞎了一万年的。还不眠吗?那被木器环绕着的休憩,长长与慢慢,久久与远远。还在彼岸驾船的你,撑一支长长的杆,戴着斗笠,围着衣襟,踏着草履,遮天蔽日,浑然天惊。围困世间漩涡中的已,失了恒心,断了心意,幼时遇见那未见光明的荒古之人,说来也认真的出奇,一语道破:这命,只是一阵叹息,虽万吉,终遗弃。一年一年,光阴入地,时间转移,他看见山中的神明,披挂金银的帛衣,水中的仙灵,透出青冥的发须,山水同在,世情皆弃,无冬历夏,春秋无序,掩埋言迹。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古今之中,多人难敌,多舛命运,当依经言,生来是空,空亦自空,去亦为空,空空一生矣。为此应怀无住心,无所住而得此心,有此心而无为,无过,无留,无顾,无往,无失,无得,此乃终归也。
于沉眠前,落笔这久久难成章之文。
《柏舟》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诗经 国风 邶风》
2012年5月15日
池上与桥边,难忘复可怜。
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
——李商隐《月》
若是以夜晚入手,失眠与沉睡,于我只是世界的两极。
很多时刻,譬如清淡的晨曦,缓缓的午后,带风的傍晚,还有流泻的夜晚。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中用不同的笔调抒写过不同时刻不同的景致。在此,我只是想把夜晚执意从自然之时序中强行拉出,放于我的世界中,并展开画卷般长长的流泻。
自然之态,自然之境,夜晚,大抵做到了,换言说是进入了。一片漆黑能给予什么呢,考虑的多了,思想的多了,不免在冥冥之中进入一个偌大的黑色深渊,耳目此时也无从获悉。顾城在早先的诗作中曾频频涉足黑夜,黑夜向来被带入诗作中,无论是那些个太过逼人的意象,杂沓之群星和溶溶之月色,顾城的黑眼睛与一代人的关系,树与天空与夜晚与群星明月的关系,这些繁琐的关系,是否在宣示黑夜是个诡谲的女巫呢,通过层层欺骗之术,吸引并控制我们懦弱的眼睛与思想。
在入黑夜之境时,想象本是以枷锁禁于白昼,这想象定如野兽之于牢笼,片刻的自由便意味着无尽的释放。在此,无拘无束,百无禁忌的生活开始了,衣冠鞋履和帷幔统统卸去,只留一颗始于原始适于自然的心,一颗初心,一颗童心,游曳于这浩荡又无界的深深夜海。
说起童心,在这白晃晃的现世中,白昼的角色,我想已将童心隔于万里之外,或更偏执地说,已是将其滤出了最初的一层色彩,赤朱之色遇世而渐变为最粘稠的玄色。正像李贽所说:“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道德与教义,也如种种形色面具,一旦戴上,便不自觉地受其影响,影响是植入的,根深蒂固,眼看自我思想和个人精神都会转瞬即逝,这等转变如同奴役,是冠冕堂皇地被奴役了。在夜晚的洗濯下,一切可以还原,片刻和短暂的还原,清醒如夜晚如一剂良药,狠狠地抓住了人性的弱点,再长驱直入,直达心的最底处,那里也许还水波灵动。心与夜达成的契约,这在自然是如神之契约一般的,很纯粹,没有丝毫的做作与伪善修饰,正如王守仁所坚守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无善无恶才是本心,本心才是纯粹的源流。这也符合《金刚经》中所言:“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怀着一颗无住心,才能如鲲鹏与世间风,生于尘世,却能不被尘世所困,万般自在,不受约束,驰骋于一叶一花、一沙一世界之中。这份因无所住而创造出的新世界,难道不正是呱呱坠地时的我们的初心吗,世界刚刚接纳我们,世界也没有那么陈旧,那么苍老,生锈只是时间和世俗常常做的事,我们在时间和世俗面前如何能保卫初心,如何能长此以往。这之中,又将拿出几个人,英国自然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中国朦胧派代表诗人顾城,还得要提的是梭罗和康德,当然,维系这些人的是自然主义,我所认为的最最直接的理由是柔软而不是坚硬,恰恰是柔软,让初心得以保留,或是更能在时间和世俗面前获得拯救,而这份柔软,是得益于自然这个若即若离的神明。身处自然之中,往往心和灵魂是坚硬不起来的,只会因为那片苍翠或是蔚蓝多彩而慢慢软化,随之融化,与自然融为一体,正是这样,心才去掉了以往繁冗的形式,在自然之中得以消失,消失之中真我就出现了,初心便像雨露般回归大地。正如华兹华斯的湖区,也许世间本没有天堂,只是人心相信自然并以此为心之天堂而已,这样便也能归顺于这去掉了神秘外衣的天堂。作为自然的使者,梭罗则是当之无愧的,一再抛弃工业时代的水泥钢铁味,只是能将原始心洗得愈加澈明,劳作与休憩在林木与水泽的滋润下完完全全脱胎换骨。康德是复杂的,但是当他进入自然领域便不再繁琐了,一切好像就应该是那样的,因自然本应该是那样的,种种被释放的关系让人和自然不再是无序的关系链,而逐渐是延伸与开端的关系了。顾城作为童话诗人,是带着孩童的眼睛的,孩童的双眼是大自然初始的杰作,未被受过污染的东西本来就应当是天上的,跌落人间只缘是为了历经一番污浊,再度毁灭后重上天上,那便是一种宿命的真相和纯粹。神秘主义想想是和自然主义相缠绕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面相来阐释道理和教义无法言说的自然主义而已。
当然本心回归之后又会消失,人世真是一个轮回机,日复一日,大地湿润干燥,万年演变。而永恒,似是不存在,但以宇宙之时间来衡量,其实还是有的。就拿灵魂来说,灵魂无法覆灭,只是更替,只是暂移,就连时间也没办法将之降解。
都说梦境只是沉睡之时的舞台剧,梦里不知身是客,然则不对,梦里梦外皆是主,而从不曾擦肩而过就完事了。弗洛伊德将神秘从梦的自身去除了大部分,只留其现实的含义,多么有趣的假释,当醒着,梦就在累积着素材,而那些闪现的瞬时的幻想,不如说是白日里的大梦,白日里是无法不扮演自身的,那时我们都是清醒的自己,梦,其实一直都在。想来很多诗人产生幻觉,幻听,只是梦的缘故,梦从沉睡和黑夜里走了出来,走到了现实的面前,因为你足够勇敢,足够超前,超越了白昼和黑夜的界限,因此梦才是你的真正的时间,何尝不是呢,人的一生都不过是梦自身的产物,只是时间和时序将之在表象上进行了区分,同样消耗我们的时间的梦,是和我们生命一同燃烧的,因此也成了我们的生命,亦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长长的一生。梦没有好与坏,就像顾城说的世界上没有好与坏,只有真实。不管人生的梦怎么样,都只能说那是真实的,那是真实的你所应有的,也如钱钟书所言,那些披着外衣的偶然,只不过是你的真实的必然罢了。至此,梦,也不再无中生有。宿命论也能被轻易看破。
三岁知命,那些早早的要将未来看得清清楚楚的人,我想问他们是否早已习惯了这个世界,习惯了人生惯常,也对命运怀着置身事外的态度,黑暗之中,有你,也有我,这个喧闹的人间没有因为多了一个或是几个你我而更加缭眼和迷人。真真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沉默是最大的底牌,我的,也是你的,命运是天上人运制的,沉默是身为凡人的我们最锋利的武器,萧伯纳很早就发现了这把兵器。敢于拿沉默直指命运,一切变的那么滑稽,但这不是出喜剧,大致被打落凡间时的心情才敌得过这逃离人世的绝望的勇气吧。绝望的勇气,马雁用它来形容林徽因,对爱,对人,优雅的修饰下探出那双绝望的双眼,逼仄的目光中却有无穷的勇气。
有所思,思无邪,再而被封堵,被抛落,被隔绝,至终还是自我,走到水穷处的自我,跳落无边苦崖的自我,被自我毁灭的自我,天空阴霾多过内心的思想,于是天空也下起了心中的无边愁雨,知我者谓我心忧。
眠与不眠,夜晚都有自己的运行之道,想与不想,夜晚都是一种自然的约定。醒也无聊,睡也无聊。面对自己的灵魂,在漆黑无光的环境中,是否看得更为透彻,也更为直接地去深入一个个因为无所视而跌入的深渊,真相与原始的深渊,常常在梦的无尽处幻化成一个人,嘲笑着我的种种过去的无面人,而我所记得的,正好像你所遗忘的,彼此不相往来。夜晚会说谎吗,像白昼一样,堂而皇之地让真相覆水倒流。白昼是谎话连篇的愚人者,扪心自问也许能打开通向时间反向的道途,但未知不正是未来的范畴吗,还是说时间在夜晚就不起作用了。夜晚太过诡异,没有定律和规则,迷人之处,终究无法解释。
写着写着,像是要入睡了,像是不再过问那曾发生过的,曾追逐与放弃过的,曾喜于脸而悲于心的。多好,就这样伴着纸窗边细瘦的枝蔓,摇曳在无情的雨中。这雨怎会无情,应是那片落下雨的天无情罢了。睡了,就不会难过了,梦里只知是此乡,庄周驾蝶而来,河伯坐鲤而来,林中之仙也来了,带着一个不会干涸的泉眼,在我枕边与梦的连接处缝上一道长长的痕,那被封锁在几个世纪之前的糟粕和夜暗,统统就作古吧。藏了很多年的事,烂在梦里就好了,一觉醒来什么也不记得了,还不想眠吗。
活在现实中的,亦如葬身地狱的,活在光明之下的,亦如瞎了一万年的。还不眠吗?那被木器环绕着的休憩,长长与慢慢,久久与远远。还在彼岸驾船的你,撑一支长长的杆,戴着斗笠,围着衣襟,踏着草履,遮天蔽日,浑然天惊。围困世间漩涡中的已,失了恒心,断了心意,幼时遇见那未见光明的荒古之人,说来也认真的出奇,一语道破:这命,只是一阵叹息,虽万吉,终遗弃。一年一年,光阴入地,时间转移,他看见山中的神明,披挂金银的帛衣,水中的仙灵,透出青冥的发须,山水同在,世情皆弃,无冬历夏,春秋无序,掩埋言迹。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古今之中,多人难敌,多舛命运,当依经言,生来是空,空亦自空,去亦为空,空空一生矣。为此应怀无住心,无所住而得此心,有此心而无为,无过,无留,无顾,无往,无失,无得,此乃终归也。
于沉眠前,落笔这久久难成章之文。
《柏舟》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诗经 国风 邶风》
2012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