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惹尘埃——说说《侠女》
每天晚上最痛苦的时刻就是自问:今晚看啥片呢?
迷影网上新贴了篇写《侠女》的,那就看《侠女》吧。
或许是我的碟有问题,对比度极其强烈,最大恶果除了眼珠子本来就白多黑少的石隽眼白更凄烈得吓人(某种意义上倒是暗合了此角色的小猥琐),就是让夜戏基本黑糊糊一片,啥也看不清,到了那场的关键的围殴门达一场,我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脑补得还挺美。
总体而言很牛逼。之前看的六七十年代武侠多是邵氏作品,虽然不差,但普遍给人感觉片场的小家子气味浓烈。《侠女》不然,从小镇入手,越往后越大气,竹林、树林的打斗自不必说,哪怕是残砖破瓦都拍出大气魄。而且景别极其丰富,明显是下了本钱跑了腿的,不像邵氏片,不管什么景你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号棚,这是二号棚”。
其次的感受是规整。一般情况下,按部就班扎好马步的片子我总是会多几分欢喜。尽管它的剧本结构是有问题的,但导演仍然能通过超强的掌控力将所有的不规矩都揉齐整了,几个大块泾渭分明,作用明确。
第三点是关于它的动作戏。它的动作设计虽然今天看来不新鲜,但较之同时期邵氏那种慢慢腾腾、主角车轮战时众武师在周围打酱油的散漫风格,它的动作凌厉而富有美感,除了每每为展现角色膂力(内力?)而“推”总是过于单一地表现为受力方倒行冲刺,大部分设计都可圈可点。我最中意的是杨慧贞大战欧阳年,从顾省斋视角看两人城楼搏杀继而跳下追逐,完全是远景。虽然动作看不清,但感觉好极了,现在有哪个拍武侠片的导演敢这么拍?都恨不得把镜头化成刀子直接插进演员的身体呢!至于众口称赞的竹林大战,只能说好,因为后续类似场面看过不少了,这场让我印象深刻的倒是杨慧贞全力应战胜出后粗粗地喘气以及精疲力竭的状态,这才像大战后的样子。
说了半天,作为武侠意境帝,我居然不提及胡老师在片中展现的“浓浓禅意”,是不是有点不应该?
其实,就这个它最为影评人认可的地方来讲,片子做得功过参半。
为什么这么说?
何为禅?佛曰不可说。关于禅的定义你当然可以跟我纠结,反正我又不是佛教专家,但我觉得禅宗最吸引人的恰是这套直接的“顿悟”,说出来,就没意思了。而胡老师恰恰又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弘扬佛法,乔宏那张大中至正的面孔一出现,仿佛就成了佛教协会的形象代言人——一边充当绿巨人式的严重破坏平衡性NPC,一边当唐僧。更为恶劣的是,胡老师还不厌其烦地用各种手段强化这种效果:结尾的太阳就不说了,前面老和尚第一次出场时,反角一望便上个大仰角,并且每次配乐都心领神会地“嗡——”一下,宛若县太爷升堂时的“威——武——”。而且,片中直接道出来的那些根本就是最基础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跟禅宗有毛关系啊?
其实,即便把跟大和尚有关的戏份全都拿掉,片子依然禅意十足。禅在何处?禅在阵风吹过旧屋残檐上得楞作响的风铃上,禅在古道边肆意疯长摇头不语的芦苇丛中,禅在树林中对峙的剑客头背上铺满的细碎光斑里,禅在穿梭在遍地死尸间茫然不知所措的痴虫儿眼前。禅无处不在。胡老师的每个镜头都试图在基本的叙事功能之外,把这份禅意注入,不然说话便是说话,又何苦要绕到窗外剪出个影儿惹人猜得心头痒?不然打斗便是打斗,又何苦飞刀过处殃及翠竹好教个慈悲心肠绕指柔?就凭这手无声胜有声的独门招式,胡老师也是当仁不让的意境帝!
但还是可惜,加那些劳什子可能洋人是容易理解,但境界不好说提升多少,反倒使叙事的担子更重。这个,恐怕就是剧本的问题了。胡老师这部戏,全场看下来,累得不行,但单场一走,行云流水,有时稍显迟缓,恰适合细细把玩。他的拳脚虽好,且心中有诗,但心中的诗太多,施展出来,招招化境,但冗手太多,靠着一口雄浑内力才硬生生捏成了团。
从这个角度看,这片在戛纳得了个技术大奖真是恰如其分。
迷影网上新贴了篇写《侠女》的,那就看《侠女》吧。
或许是我的碟有问题,对比度极其强烈,最大恶果除了眼珠子本来就白多黑少的石隽眼白更凄烈得吓人(某种意义上倒是暗合了此角色的小猥琐),就是让夜戏基本黑糊糊一片,啥也看不清,到了那场的关键的围殴门达一场,我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脑补得还挺美。
总体而言很牛逼。之前看的六七十年代武侠多是邵氏作品,虽然不差,但普遍给人感觉片场的小家子气味浓烈。《侠女》不然,从小镇入手,越往后越大气,竹林、树林的打斗自不必说,哪怕是残砖破瓦都拍出大气魄。而且景别极其丰富,明显是下了本钱跑了腿的,不像邵氏片,不管什么景你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号棚,这是二号棚”。
其次的感受是规整。一般情况下,按部就班扎好马步的片子我总是会多几分欢喜。尽管它的剧本结构是有问题的,但导演仍然能通过超强的掌控力将所有的不规矩都揉齐整了,几个大块泾渭分明,作用明确。
第三点是关于它的动作戏。它的动作设计虽然今天看来不新鲜,但较之同时期邵氏那种慢慢腾腾、主角车轮战时众武师在周围打酱油的散漫风格,它的动作凌厉而富有美感,除了每每为展现角色膂力(内力?)而“推”总是过于单一地表现为受力方倒行冲刺,大部分设计都可圈可点。我最中意的是杨慧贞大战欧阳年,从顾省斋视角看两人城楼搏杀继而跳下追逐,完全是远景。虽然动作看不清,但感觉好极了,现在有哪个拍武侠片的导演敢这么拍?都恨不得把镜头化成刀子直接插进演员的身体呢!至于众口称赞的竹林大战,只能说好,因为后续类似场面看过不少了,这场让我印象深刻的倒是杨慧贞全力应战胜出后粗粗地喘气以及精疲力竭的状态,这才像大战后的样子。
说了半天,作为武侠意境帝,我居然不提及胡老师在片中展现的“浓浓禅意”,是不是有点不应该?
其实,就这个它最为影评人认可的地方来讲,片子做得功过参半。
为什么这么说?
何为禅?佛曰不可说。关于禅的定义你当然可以跟我纠结,反正我又不是佛教专家,但我觉得禅宗最吸引人的恰是这套直接的“顿悟”,说出来,就没意思了。而胡老师恰恰又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弘扬佛法,乔宏那张大中至正的面孔一出现,仿佛就成了佛教协会的形象代言人——一边充当绿巨人式的严重破坏平衡性NPC,一边当唐僧。更为恶劣的是,胡老师还不厌其烦地用各种手段强化这种效果:结尾的太阳就不说了,前面老和尚第一次出场时,反角一望便上个大仰角,并且每次配乐都心领神会地“嗡——”一下,宛若县太爷升堂时的“威——武——”。而且,片中直接道出来的那些根本就是最基础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跟禅宗有毛关系啊?
其实,即便把跟大和尚有关的戏份全都拿掉,片子依然禅意十足。禅在何处?禅在阵风吹过旧屋残檐上得楞作响的风铃上,禅在古道边肆意疯长摇头不语的芦苇丛中,禅在树林中对峙的剑客头背上铺满的细碎光斑里,禅在穿梭在遍地死尸间茫然不知所措的痴虫儿眼前。禅无处不在。胡老师的每个镜头都试图在基本的叙事功能之外,把这份禅意注入,不然说话便是说话,又何苦要绕到窗外剪出个影儿惹人猜得心头痒?不然打斗便是打斗,又何苦飞刀过处殃及翠竹好教个慈悲心肠绕指柔?就凭这手无声胜有声的独门招式,胡老师也是当仁不让的意境帝!
但还是可惜,加那些劳什子可能洋人是容易理解,但境界不好说提升多少,反倒使叙事的担子更重。这个,恐怕就是剧本的问题了。胡老师这部戏,全场看下来,累得不行,但单场一走,行云流水,有时稍显迟缓,恰适合细细把玩。他的拳脚虽好,且心中有诗,但心中的诗太多,施展出来,招招化境,但冗手太多,靠着一口雄浑内力才硬生生捏成了团。
从这个角度看,这片在戛纳得了个技术大奖真是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