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创刊
我挺想给这段话找一个合适的开头的。但第一印象已经抓住了我,让我没法摆脱,我只能这么说,没想到,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我竟然又见识了一张报纸的诞生。
接下来我无论怎么写可能都摆脱不了尖酸刻薄的意见。因为这张报纸在我手上随意翻阅的时候,我已经找到了它太多的不美的地方——正如它在自家的创刊词中写到的那样,我也许不美。而它也的确四处充满了漏洞,它的发刊词滑稽可笑,我通篇只记住了“我们真的不相信在中国有什么事情是真的不可能的。”而它的社论(它真的很有理想,除了我供职的报纸以外,我很少看到媒体能够旗帜鲜明的将自己的意见称之为社论而不是社评新论窗下人语什么的),我也只在混乱的过分冗长但却逻辑并不清楚的文字中记住了这么一段话,“当你穿上棉衣走在风里,还觉得冷时,那是冬天来了。”我真的不知道穿上棉衣还不能够证实冬天来了,还要走到风中才敢相信自己的感觉。我在地铁里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甚至真的忍不住扑哧笑了出来。
它号称自己要做一种国际视野的本土新闻,它有独立的国际版,但似乎这种国际版面的支撑要靠《纽约时报》,跟之前的《财富时报》一样的战略眼光,但却只局限于单方面的版权合作,只拿着对方的评论和专访稿件的翻译稿子,能够成就一种真实的世界景象国际观么?我怀疑。多年前我阅读《21世纪环球报道》的时候,我就为它所希望建立的全球报道网络而心动不已,多少年过去之后,在它身后创办的多家报纸,都再也没有这种实力或者是野心去这样做了。我们仍然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报道,我们的声音仍然受制于西方的传媒。
它有着自己的经济版面,(甚至连印刷所用的新闻纸张都跟我所供职的媒体一样,曾经那种高档的进口橙黄色新闻纸已经不见了,现在的用纸你在一家街头售卖的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的娱乐周刊中也可以见到,所以这种纸张根本不是一种独特的地位象征了),在这张每期号称要出版四十个版面的报纸中它应该占据到八个版面,而这能够做到一种什么程度的新闻?我不知道这里面除了广告版面之外,还能够有多少内容来报道这一周发生过的经济类大事件。我也的确相信现在国内市场上的经济类日报热潮其实基础非常有限,我买《21世纪经济报道》似乎也只阅读它的评论和要闻版面,很多的公司事件与跟我类似的普通读者关系并不大。如果这张报纸是给普通读者阅读的话,它就必须做到一种区分真正值得关注的政经事件和类似绯闻的公司花边新闻中间做出明确的选择。经济是这个时代的大事情,但似乎很容易被淹没在一堆和普通人无关的新闻中了。正如这张刚刚创刊的报纸就有了自己的对于广州车展的报道一样,它的确现实,它的确还没找到自己清晰的方向。
它有着自己的调查版面,但似乎你也能够看出它在小心的权衡报道对象,在一种现实的考量之下,希望它能够成为另外一家《南方周末》或者是那张夭折了的《新周报》,似乎是一种不可能的事情。
而它似乎也的确没有这样的打算,它很大力发展自己的专栏版面,在我看来,专栏是一种省事的办报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说,没有现实而用意见来填充版面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现实无法捏造,而意见却可以找人书写。所以它所打造的专栏作家队伍也许是跟它的社训:“一切重要新闻”是如此的格格不入的。它到底是要做一张新闻纸,还是观点纸?
在这些问题弄清楚之前,它也许是有些迫不及待的宣布了自己拥有一直六百人的专栏作家队伍了。我怀疑这中间的克鲁格曼和弗里德曼都还不知道中国又诞生了这么一家名为《时代周报》的报纸,它的名字叫做《the time weekly》,它跟《时代》周刊真的很像,名字上而已。而中国的专栏作家队伍里,我对其中一个名字比较熟悉,《时代周刊》宣称它曾经做过我所供职的报纸的主笔,但我却知道,本报只有过一任主笔,而这位当年的高级记者,也许真的曾经很希望做到这个位子上。
它不是一张一出生就长着胡子的报纸。我所供职的报纸也不是,当我后来找到当年的创刊号的时候,我也能够感觉到它所创刊时候的青涩,但它的确很快就克服了它而迅速的成长了起来。希望这张能够在创刊号上能够在庆祝广告中把自家报纸名字印错的报纸,也能够迅速的成长起来。
因为它似乎仍然坚持了一份理想,真希望这是一种真正摆脱了现实牵绊的不是出于生存考量的理想,场面话大家都会说,但动机不同,它们所真正赢得的赞誉,也就不一样。
我为什么会对它并不成熟的发刊词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我并不清楚真实来源的理想抱有不感兴趣甚至是轻蔑的态度呢?如果它真的想发自内心的尊重自己的向往并努力的想要成为这么一张报纸的话,我没有理由不为之欣喜。不管我是否已经还会有那种对做优良媒体的向往,我应该一直都会对这样的一种追求,抱有敬意。
写在这份有理想的媒体创刊之时。我正好在它第一期出版的晚上,买到了它。我似乎真的跟媒体很有缘分。但我之前已经说过,我的阅读空间里,真正的媒体领域正在变得越来越小,我已经厌倦了或者说对这种媒体的写作方式感到了不满足,所以你可以将它变成是一种废话,毕竟这张报纸才刚刚创刊第一期,而我又犯了“你们得出真理的材料是如此之少,而你们却得出了如此之多的结论”这样的毛病了。
接下来我无论怎么写可能都摆脱不了尖酸刻薄的意见。因为这张报纸在我手上随意翻阅的时候,我已经找到了它太多的不美的地方——正如它在自家的创刊词中写到的那样,我也许不美。而它也的确四处充满了漏洞,它的发刊词滑稽可笑,我通篇只记住了“我们真的不相信在中国有什么事情是真的不可能的。”而它的社论(它真的很有理想,除了我供职的报纸以外,我很少看到媒体能够旗帜鲜明的将自己的意见称之为社论而不是社评新论窗下人语什么的),我也只在混乱的过分冗长但却逻辑并不清楚的文字中记住了这么一段话,“当你穿上棉衣走在风里,还觉得冷时,那是冬天来了。”我真的不知道穿上棉衣还不能够证实冬天来了,还要走到风中才敢相信自己的感觉。我在地铁里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甚至真的忍不住扑哧笑了出来。
它号称自己要做一种国际视野的本土新闻,它有独立的国际版,但似乎这种国际版面的支撑要靠《纽约时报》,跟之前的《财富时报》一样的战略眼光,但却只局限于单方面的版权合作,只拿着对方的评论和专访稿件的翻译稿子,能够成就一种真实的世界景象国际观么?我怀疑。多年前我阅读《21世纪环球报道》的时候,我就为它所希望建立的全球报道网络而心动不已,多少年过去之后,在它身后创办的多家报纸,都再也没有这种实力或者是野心去这样做了。我们仍然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报道,我们的声音仍然受制于西方的传媒。
它有着自己的经济版面,(甚至连印刷所用的新闻纸张都跟我所供职的媒体一样,曾经那种高档的进口橙黄色新闻纸已经不见了,现在的用纸你在一家街头售卖的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的娱乐周刊中也可以见到,所以这种纸张根本不是一种独特的地位象征了),在这张每期号称要出版四十个版面的报纸中它应该占据到八个版面,而这能够做到一种什么程度的新闻?我不知道这里面除了广告版面之外,还能够有多少内容来报道这一周发生过的经济类大事件。我也的确相信现在国内市场上的经济类日报热潮其实基础非常有限,我买《21世纪经济报道》似乎也只阅读它的评论和要闻版面,很多的公司事件与跟我类似的普通读者关系并不大。如果这张报纸是给普通读者阅读的话,它就必须做到一种区分真正值得关注的政经事件和类似绯闻的公司花边新闻中间做出明确的选择。经济是这个时代的大事情,但似乎很容易被淹没在一堆和普通人无关的新闻中了。正如这张刚刚创刊的报纸就有了自己的对于广州车展的报道一样,它的确现实,它的确还没找到自己清晰的方向。
它有着自己的调查版面,但似乎你也能够看出它在小心的权衡报道对象,在一种现实的考量之下,希望它能够成为另外一家《南方周末》或者是那张夭折了的《新周报》,似乎是一种不可能的事情。
而它似乎也的确没有这样的打算,它很大力发展自己的专栏版面,在我看来,专栏是一种省事的办报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说,没有现实而用意见来填充版面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现实无法捏造,而意见却可以找人书写。所以它所打造的专栏作家队伍也许是跟它的社训:“一切重要新闻”是如此的格格不入的。它到底是要做一张新闻纸,还是观点纸?
在这些问题弄清楚之前,它也许是有些迫不及待的宣布了自己拥有一直六百人的专栏作家队伍了。我怀疑这中间的克鲁格曼和弗里德曼都还不知道中国又诞生了这么一家名为《时代周报》的报纸,它的名字叫做《the time weekly》,它跟《时代》周刊真的很像,名字上而已。而中国的专栏作家队伍里,我对其中一个名字比较熟悉,《时代周刊》宣称它曾经做过我所供职的报纸的主笔,但我却知道,本报只有过一任主笔,而这位当年的高级记者,也许真的曾经很希望做到这个位子上。
它不是一张一出生就长着胡子的报纸。我所供职的报纸也不是,当我后来找到当年的创刊号的时候,我也能够感觉到它所创刊时候的青涩,但它的确很快就克服了它而迅速的成长了起来。希望这张能够在创刊号上能够在庆祝广告中把自家报纸名字印错的报纸,也能够迅速的成长起来。
因为它似乎仍然坚持了一份理想,真希望这是一种真正摆脱了现实牵绊的不是出于生存考量的理想,场面话大家都会说,但动机不同,它们所真正赢得的赞誉,也就不一样。
我为什么会对它并不成熟的发刊词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我并不清楚真实来源的理想抱有不感兴趣甚至是轻蔑的态度呢?如果它真的想发自内心的尊重自己的向往并努力的想要成为这么一张报纸的话,我没有理由不为之欣喜。不管我是否已经还会有那种对做优良媒体的向往,我应该一直都会对这样的一种追求,抱有敬意。
写在这份有理想的媒体创刊之时。我正好在它第一期出版的晚上,买到了它。我似乎真的跟媒体很有缘分。但我之前已经说过,我的阅读空间里,真正的媒体领域正在变得越来越小,我已经厌倦了或者说对这种媒体的写作方式感到了不满足,所以你可以将它变成是一种废话,毕竟这张报纸才刚刚创刊第一期,而我又犯了“你们得出真理的材料是如此之少,而你们却得出了如此之多的结论”这样的毛病了。